106|“台积电模式”怎样催生“中国乐高”?

精挑细淘,得到头条。我是李南南。

今天,我将从两个话题出发,为你提供知识服务。第一个是,第21届中国国际模型博览会闭幕。第二个是,网传AI技术引发大量原画师失业。

先来看今天的第一条。就在前不久,第21届中国国际模型博览会正式在北京国际展览馆闭幕。这算是中国的模型和玩具行业一年一度的大事。今年的展览主题是,“2023年再出发”,参展企业一共有218家。

而且每年这个展会一召开,大家都会翻出一个问题。那就是,中国的模型和玩具行业,什么时候才能做出自己的乐高?

这个问题其实早就有人回答过。现在中国的玩具之都,广东汕头的澄海,已经能够制造出精度媲美乐高的产品,而且价格能压到乐高的三分之一到五分之一。

这个结论并不新。但是,这背后的原因,很值得琢磨。你看,中国玩具行业磕磕绊绊这么多年,为什么没有早爆发,偏偏是最近几年突然变厉害了?其中到底发生了什么?

前段时间,军武科技的CEO曾航老师,专程去澄海的玩具工厂探访,找到了背后的原因。简单说,澄海的玩具产业,正在进入台积电模式。正是这个台积电模式,让当地的玩具产业产生了质变。具体什么意思,咱们后面细说。

咱们先从一个问题说起。过去中国玩具厂为什么造不出乐高?我们都知道,乐高的基础元器件,早就过了专利保护期,任何厂家都可以造。我们以前造不出,主要是因为制造的精度不够。比如模具精度、注塑精度、材料品质,等等,确实比乐高差一截。那么,为什么不升级技术,把这个精度提上去呢?不是不想做,而是不敢做。

因为国内的厂商,面对这么三个困境。

第一,一旦提高售价,可能随时面对乐高的价格战。你看,想提高精度,生产线得升级,成本上去了,售价也得上去。乐高的售价,大概是1块钱一块积木。一套2000块的积木,就要2000块钱。而国产积木的售价是乐高的十分之一。根本不在一个价格区间。但是,一旦国产积木把价格提到跟乐高一个区间,乐高可以马上降价。这个价格战,国产玩具厂商经不起。

第二,即使你熬过了价格战,你后续的产品很难持续。要知道,积木属于低频消费,你只要买一套,就能玩很久。而乐高的增长,靠的并不是积木制造,而是IP联名。比如,乐高的《星球大战》系列,从1999年推出到现在,已经推出过900多款套装。对国产玩具厂商来说,即使你的精度提上去,也很难找到那么多IP让你的产品持续。

第三,国产玩具厂商,普遍规模不大,抗风险能力不强,很难去冒险升级生产线。说个题外话。每年德国的汉诺威工业展上,都有一个很奇怪的现象。大量中国的制造业公司,展台都非常边缘。前几年还有人猜测,说是不是中国制造被边缘化了。但事实上,你要是去核心展区,就会发现,核心展区也有很多中国公司。只不过,核心展区普遍是大型企业,而边缘展区是民间的小微企业。他们做的普遍是电机、开关、电缆之类门槛不高的通用型工业品,优势在于便宜可靠,而不是技术创新。这就像是很多小微企业的缩影。他们必须先把物美价廉这个生态位占住,这关系到企业的生死。至于创新,是排在第二位的。

那么,造成这个困局的原因是什么?是因为很多行业的情况是,有产业,没有链。我们都知道,一个行业要想往尖端发展,需要一个完备的产业链。我总得先把制造水准提上来,才能谈品牌。但有的行业有大量的中小企业,每个企业都是从设计、制造、销售,自己全包了。这就把产品锁死在一个低水平制造的循环里,很难做出高端品牌。

怎么办?很明显,得先让这个各自为战的行业,变成一个有分工的产业链。然后,集中整个行业的力量,在某一个环节做出头部。比如,当年芯片行业就是这么做的。首先,芯片公司把制造环节外包,交给台积电。其次,台积电集中精力,每年把多数利润放在升级技术。最后,因为芯片行业的原件有很强的通用性,台积电的水准上去了,整个芯片行业都受益。这就是咱们今天说的,台积电模式。

放在玩具行业,这个行业缺少的不是乐高这样的品牌,而是台积电这样的高端代工厂。而最近几年,中国的玩具之所以发展起来,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出现了这样的代工厂。

比如,澄海有一个叫高得斯精密的工厂,用的是高精密设备,24小时不停工。现在已经有不少玩具厂,把它作为代工厂。同时,这些代工厂的利润,将主要用来升级设备,扩大产能。比如,高得斯精密除了生产积木组件,还生产一种叫伺服舵机的部件。这个东西就像控制器,安装在玩具里,你就可以遥控这个玩具动起来。你看,这就增加了玩具的附加价值。

同时,代工外包后,玩具厂商就可以集中精力做设计、做渠道、做IP。因为中国本土的玩具厂商,更懂中国消费者,因此,在设计上天然有优势。这么一来,就会导致三个结果。

第一,分工更细,每个环节都有专门的企业做,就能把产品做得更精。第二,因为专业分工,产生规模效应,成本也能降下来。第三,整个产业链的协同效应出现了,一个玩具厂无法跟乐高竞争,但整个玩具产业链加起来,这件事就有可能。

好,玩具的事先讲到这。从中我们能读出一个关于行业发展的真相。过去我们都认为,一个行业要想发展起来,必须得掌握用户需求,得学会使巧劲。比如,我要做玩具,就先看用户需要什么玩具。假如我的质量不够,没关系,大不了我卖便宜点。总之,我做什么,得看用户需要什么。

但是,从玩具产业里,我们能看到另一个真相。就是,一个行业要想整体发展起来,必须得有人使蛮力。也就是,不管这个技术当前的需求怎么样,我都必须得在一个,或者几个技术上,先做到行业头部。先有头部技术打底,再把上下游的协作企业接入进来,整个行业才能发展得更快。比如,像高得斯精密这样的工厂,在建立初期,很多人不看好,觉得玩具这么短的产业链,大家都是各做各的,没必要单独做一个代工厂。但是,你只有先把这个环节做了,才能找到新突破口。

这就好比,一个门派里,得有人负责练武,有人负责造兵器。不管练武的人武功好赖,造兵器的人都得奔着天下第一的目标去做。你放心,只要你造出绝世宝剑,早晚能有人把它用起来。

再来看今天的第二条。据说最近,第一波被AI抢走饭碗的人已经出现了,这就是原画师。也就是给动漫或者游戏,绘制人物或者场景的人。关于AIGC替代画师的新闻,网上有很多。比如,有的公司,直接砍掉了所有的原画外包公司,全都交给AIGC来做。估计听到这,假如你是原画师,肯定不服气。你肯定会说,你会很多AI不会的。而我想说,我支持你。而且我这么说,是有根据的。依据倒不是技术,而是历史。

其实,这不是画师第一次面对替代的传闻。历史上已经有好几次技术变革,画师都是人们觉得最先会被替代的职业。比如,摄影技术出现后,有人觉得,画师不就是在模仿现实吗?现在摄影可以做得更快。再比如,计算机技术出现后,也有人觉得,画师要被替代了,计算机作图,比人工更精确。

那么,在这几轮技术革新中,画家的真实境遇怎么样呢?答案是,优秀的画师,非但没有被替代,反而成了这一轮技术升级中,最先享受到技术红利的人。

就拿历史上让画家“如临大敌”的摄影技术来说。要知道,在它出现之前,就有画家在利用这门技术的原理了。十七世纪有一名著名的荷兰画家,叫维米尔,就是《戴珍珠耳环的少女》这幅画的作者。他的作品,最突出的特点,就是细节特别精细,光影效果特别逼真。他是怎么做的呢?据说这种绘画技法,是用“小孔成像”原理实现的。也就是,用一个暗箱和透镜组成的系统,把现实场景里的景象,投影到画布上,再通过“地毯式”扫描的方式,一笔笔描摹出来。

还有一部纪录片叫《蒂姆的维米尔》,讲的就是,一个叫蒂姆·詹尼森的发明家,花了五年时间,用17世纪的“小孔成像”法,复制了维米尔的《音乐课》这幅画,成品和原作,几乎一模一样。

要知道,维米尔生活的年代距离19世纪摄影技术出现,还有200年。而他用的“小孔成像”法,其实就是相机的底层原理。从这个层面看,画家的手艺,甚至是领先于技术升级的。

而等到摄影技术出现后,很多画家马上开始思考,这个技术能怎么用在绘画里。比如,19世纪的法国画家埃德加,特别喜欢摄影,尤其是相机能捕捉画面的瞬间动态这一点。他的作品,就经常用摄影作参考,来表现这种“瞬间”的感觉。他的代表作品是《舞蹈教室》,画的不是当时流行的静止人像,而是跳舞的瞬间。这种摄影般的“动态感”,成了他最突出的特色。

时至今日,摄影技术,也依然是画家的趁手工具。比如日本很有名的动画导演新海诚,他的作品,有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背景的光影效果和画面细节特别出色。你可能也想到了,这不正是照片的优点吗。没错,新海诚作品中的背景,虽然也是一笔一笔画的,但是多加了一个图层,就是照片图层,在这个图层上描摹,就能最大程度地满足对真实感的追求。

你看,摄影,曾经一度被认为是画家的“头号敌人”,但它并没有让画家这个职业消失,反而进入了画家的工具箱。

AI会不会替代画家?答案是,技术变革会成为一部分人放弃艺术的理由,但也会成为另一部分人,用技术做新艺术的动力。

比如,前不久,得到的联合创始人快刀青衣就讲了这么一件事儿,他想用AI创作一个动漫人物,但不管怎么提示,生成的人物都不是自己想要的风格。然后,他请一名做设计的朋友看了一眼,对方只说了两个单词,“Gothic gloomy”,哥特式阴沉,风格就对了。

就在去年,纽约的一家展览馆,还专门做了一场名叫《画家的新工具》的展览。展览上有57幅画作,但其中大部分基本上没用画笔和颜料,而是用了各种新技术,和机器共创的。当时AI绘画还没今天这么厉害,画家们主要用的还是其他数字手段,比如有一名画家,用iPad作画,但完全复刻了文艺复兴时期的绘画风格。还有一名画家,是用开发网页的代码,生成了4幅莫奈风格的动图。

你看,过去我们老觉得,一种技术会代替一种职业,这是因为,我们总是把人和工具等同起来,比如说,把画家和画笔等同起来。但是,每次出现新技术时,工具也许会被替代,但使用工具的人不会,他们总会把新技术变成自己的新工具。手艺人,不是被工具驾驭的人,而是把工具驾驭到极致的人。

最后,总结一下,今天说了两个话题。台积电模式怎样推动玩具行业发展,以及画师是怎么驾驭新工具的。假如你的身边有人对这两个话题感兴趣,尤其是有从事绘画设计工作的朋友,推荐你把今天的节目分享给他。

好,以上就是今天的内容。《得到头条》,明天见。

Leave a Comment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