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挑细淘,得到头条。我是李南南。
今天,我将从两个话题出发,为你提供知识服务。第一个是,中国深空探测实验室,首次向公众详细介绍中国近地小行星防御任务计划。第二个是,2023年猎头行业峰会在上海举办。
先来看今天的第一条。今天,咱们切换一下视野,说几个最近发生的热度可能不高,却至关重要的大事。先从一个消息说起。就在上个月底,首届深空探测国际会议,在安徽合肥举办。主要议题是,介绍中国深空探测领域的工程规划,以及推动国际月球科研站的深度合作。大会上还公布了一件事,这就是中国的近地小行星防御计划。按照这个计划,中国将在2030年,实现对小行星的动能撞击。也有人管这个计划叫地球防御计划。
千万别误会,这可不是说2030年要有小行星撞地球。这是一个实验,我们到时会在太阳系找一颗直径50米左右的小行星,做动能撞击,来验证我们的空间防御设计。所谓动能撞击,就是用航天器直接撞击小行星,改变它的轨道。本来,核爆,也就是在小行星上引爆核弹,是对付它们的最佳方案。但现在这个技术还很不成熟,因此现在全世界所有国家,防御小行星的主流手段都是撞击。
一直以来,小行星防御计划都在很多国家的议程内。按照联合国发布的威胁人类生存的二十个灾难里,小行星撞击排在第一位。就在2022年9月,美国的NASA还用航天器撞击了一颗近地小行星。而这回中国公布的2030年撞击计划,是咱们小行星防御蓝图中的关键一步。后面从2030年到2045年,我们还会再设计3到5次近地小行星防御任务。而且注意,小行星的风险控制,需要前置很久。体积越大,改变小行星轨道的难度就越高。按照中科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研究员周炳红老师的说法,假如要改变直径1公里以上小行星的轨道,需要提前几十年着手准备。
在这里,跟你说一个好消息和一个坏消息。好消息是,按照NASA公布的数据,没有发现未来100年里,有任何直径大于140米的小行星,有撞击地球的实质风险。坏消息是,这类小行星中,目前只有40%被探测发现。换句话说,预防撞击最难的地方之一,在于发现小行星。因为小行星自己不会发射电磁波,用射电望远镜看不到。这就需要我们设计一个类似雷达的装置,主动发射电磁波去发现它们。
而咱们中国,在这块有突破。这就是我们正在推进建设的中国复眼。注意,是复眼,不是天眼。中国天眼是射电望远镜,不发射电磁波。而中国复眼是自己发射电磁波,再像声呐一样,接收电磁波的回波。要特别强调一句,中国复眼,是目前世界上计划构建的探测距离最远的雷达。工程分为很多期。它的一期项目已经在2022年年底开机运转。
你看,这么大的事,放在平时,可能一不小心,就藏在一堆新闻标题里被滑走了。但是稍微留心,就能发现这里面隐藏着很多关键的进展。正好最近,还有两件事,报道不是很多,但也都属于悄声做大事。动静不大,事可不小。
第一个来自脑机接口领域。2023年5月4日,全球第一例非人灵长类动物介入式脑机接口实验,在北京取得成功。咱们中国的团队,成功让猴子通过脑机接口控制机械臂。这意味着什么呢?我专门请教了脑机接口专家,咱们得到《脑机接口》前沿课的主理人孙瑜老师。孙瑜老师告诉我,这件事的关键在于,介入式这三个字。
什么叫介入式?一直以来,在脑机接口领域有三种技术设计。第一种,叫侵入式。也就是,在接受脑机接口的对象头骨上,钻一个洞,把芯片安装在大脑里。优点是信号强度高,毕竟,芯片都进脑子里了。缺点是对试验者的伤害很大。马斯克的Neuralink用的就是这个技术,实验对象是猴子。据说现在已经死了20多只猴子,还收到了来自动物保护部门的禁令。第二种叫非侵入式,也就是在头皮上贴信号采集器。目前全世界的脑机接口市场,大多数用的都是这个技术。优点是安全,缺点是信号强度不够。那么,有没有一种技术,能既安全,又好用呢?这就要说到,第三种技术,介入式。也就是,在试验者的颈静脉刺一个小口,通过颈静脉导管,把搭载传感器的支架通过血液流动送到大脑。这么一来,既兼顾了信号强度,又保证了安全。而这回实验的成功,说明咱们在介入式脑机接口方面,已经处在世界领先水平。
假如这个技术足够成熟,那些运动功能障碍者,比如瘫痪、脑卒中、渐冻症患者,都可以通过脑机接口与外部设备交互。简单说,就是用机械代替四肢。假如你想了解更多关于脑机接口方面的知识,最近孙瑜老师刚出了本新书,叫《第三层大脑》,里面有很全面的分析,有兴趣可以去看看。
第二个进展来自航空航天领域。2023年5月8日,出了一个新闻。大概报道是,我国发射的可重复使用试验航天器,成功着陆,飞行时间长达276天。报道很短,看起来有点神秘。但是,稍微深挖一下,你就会发现这个进展有多关键?我专门请教了青年科学家,也是咱们得到《卫星技术》前沿课的主理人,彭天放老师。
彭天放老师告诉我,这件事不能站在民用角度去理解,它的主要意义,在于军用领域。严格来说,这回报道中的航天器,并不是马斯克做的那种可回收运载火箭,而是一种空天飞机,也就是我们经常说的航天飞机。它类似于美国早前发射的X-37B空天飞机。要知道,X-37B可是美国最先进的空天飞机之一。这回的进展意味着,我们已经在空天飞机技术方面,与美国接近持平。
你看,过去一提到航空航天领域,我们特别容易把登月当成一个参照。但事实上,航空航天领域里,有很多并行的技术路线,登月只是其中一个。我们现在正在很多领域齐头并进,一边追赶,一边超越。这些新闻也许热度不高,但每件事可都不小。最后,假如你也从事技术相关的工作,并且你所在的领域最近有新进展,欢迎你在留言区分享。
再来看今天的第二条。前不久,2023年猎头行业峰会在上海举办。里面有一场演讲很有意思,来自脉脉的创始人兼CEO林凡。今年2月份,脉脉正式成立了全新的业务品牌“脉脉高聘”,面向中高端人才提供猎头招聘服务。
为什么脉脉要进军猎头行业了呢?在这次峰会上,林凡解释说,未来,AI带来的工作效率差距将大到无法估量,企业的人才标准将进一步提升。AI时代的职场,是中高端人才的竞技场。而中高端的人才往往不会主动求职,得靠猎头挖,因此猎头行业在未来前景很大。
他还提出了一个很有意思的人才模型,咱们可以叫它“雪花模型”。早前,市场上流行“T形人才”,讲究一个专长特别强;后来,又开始流行“π形人才”,要求至少要拥有两种专业技能。AI时代,人才得是雪花形的,能在AI的帮助下掌握多个领域的技能,可以做复杂决策,甚至每个人都要做现在CEO做的事。
好,消息就是这样,来看看能学到什么知识。
猎头行业并不是一个容易出大公司的行业。据统计,国内猎头企业有六万多家,其中超过90%都是中小微企业,年收入在2000万元以下,团队人数不到100,很多只有三五个人。这是因为,猎头行业的性质很特殊,客户的拓展往往靠人脉,难以规模化。但是,最近我发现,有一个猎头公司,成立仅仅5年,营收就达到了5亿元,团队人数超过700人。这家企业,叫做CGL,中文名叫上海德筑企业管理有限公司。
他们是怎么做到的?最近,我在商业评论杂志上看到一篇对CGL的分析。
首先,传统猎头公司做不大,首要原因就是很难获客。刚我们提到,猎头的生意,特别讲究人脉。而一旦客户跟一个猎头公司建立了合作关系,就很少切换。那CGL作为一家名不见经传的新公司,如何找到自己的客户呢?
首先,是找到一个蓝海客群。CGL锁定的,是正在高速发展的创新创业型企业。它们刚刚在市场上崭露头角,缺人才,也还没有被猎头公司盯上。锚定这批公司后,怎么能让这些公司信任自己,愿意把招聘的工作交给自己呢?要知道,这批创新企业的创始人往往才三十多岁,管理经验并不是很丰富,对人才的认知还不稳定。而且,这些企业刚成立不久,正是缺钱的时候,也不会轻易拿出大笔的猎头费。
CGL的这一步动作很巧妙。它并没有在客户本身下功夫,而是注意到,这批创始人特别听一类人的话,那就是投资人。投资人对企业的发展是有指导权的,而且投资人很清楚,创始团队最需要的就是搭班子。他们投的钱里,可能本来就有招聘人才方面的预算。
于是,CGL决定,先取得投资人的信任,再让投资人去说服企业。他们跟投资人建立了合作伙伴关系,帮助投资人,给旗下的创业公司做组织诊断,提人才建议,做培训,等等。这么一来,投资人就会倾向推荐旗下的公司使用CGL的猎头服务。
后来,CGL沿着相同的思考逻辑,找到了另一个重点客群,那就是转型期的企业。比如需要做数字化转型,品牌出海,或者IPO上市的企业。这批企业普遍急需补充人才。
那这些企业容易受谁影响呢?CGL的创始人发现,这群老总很多都会去参加各种私董会,上领导力课程。那么,私董会领教、领导力教练,就对他们有影响力。于是,CGL开始寻求和教练领教们的合作。跟这些教练一起,共同为企业家提供组织咨询服务。
有了客户,怎么能让团队相互协作,发挥1+1大于2的效果呢?一直以来,猎头公司都是按人头结算,谁的候选人入职,谁拿提成。这就导致团队之间都捂着自己手里的资源。甚至有时候,一个团队得知另一个团队已经进入这个领域了,就索性不碰这个行业的客户,免得起冲突。
怎么打破内部的协作壁垒?CGL做了一套利益分配机制,叫做“1126”。1126指的是四个分配比例,10%、10%、20%、60%,它们分别对应一个猎头项目的四个环节,分别是签订客户合同、签订具体岗位合同、客户对接、项目交付。不同的流程对应不同的分成比例,做了哪个环节的事,就拿相应的分成。
这套分配机制有点像链家,链家的房子一旦成交,不仅是跟客户对接的经纪人有分成,中间带看过房的、送过房子钥匙的、做过房源维护的,都能拿到分成。
过去我曾经听过一个说法,猎头行业,有流程化的一面,也有江湖的一面。从这句话里,我们也能读出一种解决问题的思路。江湖的一面,说的是搞定正确的人。流程的一面,说的是制定正确的规则。
最后,总结一下,今天说了两个话题。这个月正在悄悄发生的科技界大事,以及猎头公司的经营方法。假如你的身边有人对这两个话题感兴趣,推荐你把今天的节目分享给他。
好,以上就是今天的内容。《得到头条》,明天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