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8|长城举报比亚迪,谁有“被讨厌的勇气”?

精挑细淘,得到头条。我是李南南。

今天,我将从两个话题出发,为你提供知识服务。第一个是,长城汽车举报比亚迪。第二个是,AI制药公司英矽智能发布新研究。

先来看今天的第一条。我们说个车圈的大新闻,这就是,长城把比亚迪给举报了。

大致经过是,2023年5月25日上午,长城汽车发表声明,说已于4月11日,向生态环境部、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工业和信息化部递交举报材料。举报比亚迪的两款车型涉嫌污染物排放不达标。就在这个声明发出不到两个小时,比亚迪官方回应了。回应的主要内容是三句话。第一,比亚迪认为长城汽车的检测程序不规范,检测报告无效。第二,强调比亚迪符合国家标准。第三,回应里还有句话有点耐人寻味,说的是,坚决反对任何形式的不正当竞争行为,比亚迪作为全球第一家推出插电式混动汽车产品的企业,在插混技术上有20多年的积累,不像有些同行想得那么简单。声明里还说,中国品牌成长至今,相当不易。希望大家多做有益于行业,有益于中国品牌的事情。

关于这次举报,网上有很多说法。在正式开始之前,咱们先说说其中的技术争议。这回争议的焦点,是汽车的油箱。简单说,燃油车的油箱,有一个自处理功能。也就是,汽车行驶时,燃油挥发的油气,会被一个叫碳罐的装置吸附。同时,车辆在运行时,发动机会产生一个负压力,外面的空气往里面挤压,就会把碳罐上吸附的油气挤回发动机,然后被发动机燃烧处理掉。这么一来,油气就不会被排放到空气中。

但是,比亚迪的几款主力车型,使用的是混动技术。长城汽车认为,混动车型可以在纯电模式下运行,发动机就有可能长时间不工作。这就导致,发动机可能无法及时对油气完成自处理,导致油气挥发到空气中。

更具体的技术细节,咱们就不展开了。关于这次举报,网上大概有这么三种不同的声音。

第一种是纯粹的感慨,商业世界的变化太快了。要知道,就在2021年年底,长城和比亚迪还帮助过彼此。比亚迪旗下有个王朝系列,他们就顺着王朝的名字,注册了魏这个商标。恰好,长城旗下有款车,就叫魏。但无奈被比亚迪注册了,发布时只能用字母WEY代替。这回,比亚迪把魏这个汉字商标,无偿转让给了长城。而长城这边,以前曾经注册过一个商标叫登陆舰。正好比亚迪的海洋车系的一部分车,就是用舰艇型号命名的。正好,长城这回也把登陆舰这个商标给了比亚迪。当时,双方互赠商标这件事,还在车圈被传为佳话。没成想,刚过一年多,就出了举报这档子事。好多人就感慨,商业世界的变化真是太快了。

第二种是做纯粹的技术分析。目前汽车领域最大的竞争点之一,在于混动技术。而长城今年要做的重点,也是自家的混动技术。只不过,它的技术路线跟比亚迪不一样。长城使用的是Hi4混动系统,而比亚迪使用的是DM-i和DM-p混动系统。因此,也有人说,这回的举报,是一种技术路线对另一种技术路线的质疑。

第三种是消费者视角,认为不管举报的原因是什么,最终获益的还是消费者。为什么这么说?我们可以给这个结论找一个反向的参照。这就是2021年宝马、奔驰和大众的8.7亿罚单事件。为什么罚这么多钱?因为欧盟认为,这三家车企联合起来,限制柴油车排放清洁技术的使用。这就好比老师留作业,全班学生商量好,一起写不完。老师就会觉得作业留多了,下回少留点。也有人管这叫垄断式作弊。从这个角度看,学生之间互相竞争,怎么也比商量好一起作弊强。

好,这是市面上的三种声音。请问,假如让你选一种相信,估计大多数人的回答都是,不好选,好像都有道理,好像又都不是全部。注意,相信谁,或者不相信谁,这可不是怕得罪谁的问题,而是很多信息,解读它的角度本身就不止一个。

因此,车圈的恩怨咱们先放一边。今天,咱们将这个话题再延伸一步,做个思想实验。假如是你本人受到别人的质疑,而且你也说不清这背后的原因。请问,你该怎么做?换句话说,当你面对负面反馈,最佳的行动策略是什么?

在这里,我想给你推荐一本书。估计咱们得到同学都听说过,这本书叫《被讨厌的勇气》。之前咱们也说过,在得到,有三本书最受同学认可,第一本是《佛学为什么是真的》,咱们前段时间讲过。第二本是《三体》,咱们也说过。而第三本,就是《被讨厌的勇气》,咱们今天正好说说。书的主要内容,全在书名里了。它核心说的就是一句话,要想当一个强者,你得有点,被讨厌的勇气。

什么叫被讨厌的勇气?可不是说,被人讨厌了,但是我不在乎,因此我特别有勇气。它指的是,你得聚焦于一个,你认为有价值的人生议题,然后周围的人说什么,自然就变得不重要了。换个更有逻辑的说法就是,你得把自己活成一个闭环。也就是,什么事以我为始,也以我为终,周围的声音构不成干扰。

乍一听好像有点抽象。我想给你讲三个故事。

第一个,是关于道歉的故事,来自万维钢老师《精英日课1》里的一篇文章,叫《精英水平的道歉》。说的是,精英是怎么道歉的?按照过去的想象,道歉这件事,起点在你,终点在对方,你能不能闭环,全看对方是否原谅你。对方要是不原谅,道歉就一点意义都没有。但是,按照《被讨厌的勇气》的标准,这就属于一般水平的道歉。精英水平的道歉应该是,我反思我的过错,争取你的谅解,最关键的是,我还得从过错里吸取经验,获得进步。注意,从过错里吸取经验,获得进步。这件事是与别人无关的,它可以在你自己这完成闭环。你实现了这个闭环,你就掌握了精英水平的道歉。

第二个,是关于推销的故事。你看,推销这件事,按照通常的想象,闭环也不是由自己决定的,全看客户买不买账。但是,我认识一位保险经纪人,他曾经做过一件很不可思议的事。那就是,连续给一个人发了两年多的短信。两年过后,对方非但没有拉黑他,还请他出来喝了杯咖啡,签了一个很大的订单。问题出现了,他的短信里发的是什么?是推销产品?当然不是。他的短信就发两件事。第一,我关注您的进展。第二,我汇报我的进步。比如,我最近看到您在哪里发表了讲话,我很受启发。再比如,我最近在练习书法,跟您分享一下我的作品。你看,这两件事,都跟对方是否买他的保险没关系。我汇报我的进步,这件事起点在我,终点也在我。你看,这就叫精英水平的推销。

第三个,是关于挨骂的故事,就发生在我的身边。说的是,有个人,他进了个微信群。然后遇到一件特别奇怪的事,就是群里有个人,一直追着他骂。从白天骂到晚上。但碍于其他人的面子,他既不能回骂,也不好退群,怎么办?这个人后来想了半天。你猜猜他后来是怎么了结这件事的?他请教了身边的很多人,又查了很多资料,把他认为最有效的,应对骂人的方法都整理了出来。但是,他并没用这些方法去对付谁。而是,把这些方法写成了一条得到锦囊。没错,就是咱们得到的得到锦囊。标题就叫《有人在微信群里追着你骂应该怎么办?》。你现在在得到还能搜到。你看,这件事从此就闭环了。他用这篇锦囊,服务于得到同学,这件事在作者和用户之间,完成了闭环。与骂人的人,已经没有半点关系。

你可能会问,我为什么对这件事这么清楚?很简单,因为这个人,就是我。

你看,今天,这件事不仅变成了锦囊,又变成了我向你讲述的素材。咱还得强调一句,讲这件事,绝对不是想说谁有多厉害。恰恰相反,闭环这件事,不需要有多么厉害,多么有境界。它是个行动策略。听到这,你估计也发现了,咱们今天要说的重点,跟长城比亚迪都没什么关系。我们要说的重点是,面对不确定性时,面对负面反馈时,自己所能采取的行动策略。你看,假如能把遇到的所有事,都在自己这完成闭环,让自己从中获得点什么,那得是一件多让人高兴的事?

再来看今天的第二条。今年4月,AI制药公司英矽智能在《药物化学杂志》上发表了一项研究。大概内容是,英矽智能通过AI强化学习平台,发现了一款叫CDK8小分子的抑制剂。据说能有效抑制肿瘤生长。

这件事今天看,肯定算不上特别新。但是,我想请你关注的,倒不是这个研究,而是医药行业里的一个很奇怪的现象。这就是,为什么医药创新,往往发生在小公司?

比如英矽智能,英矽智能已经通过AI发现了10款候选药物。要知道,英矽智能2014年才成立,去年刚发展到D+轮融资阶段。

再比如,研发出抗肿瘤药物DS-8201的日本公司第一三共,还有研发出抗癌药“K药”的荷兰公司欧加农,在做出这两款新药的时候,它们都算不上是全球性的大公司。再比如,研发出了丙肝神药的美国公司法玛赛特,当时只有82名员工。

要知道,制药界长期流传一个“双十”规律,也就是一款新药从研发开始,到最终获批上市,平均耗时十年,投入成本十亿美元。你看,这么大的投入,按理说只有大公司能负担得起。那么,为什么在新药研发这个有烧钱传统的行业,小公司也会成为创新的主体呢?

最近,我看到自媒体“医曜”专门研究了这个问题。有这么几个原因。

第一个原因,是大公司和小公司之间,存在立场差异,大公司求稳,小公司求进。一个大企业,通常都有几款“镇馆之宝”,也就是为公司贡献了大部分营收的基石药物。比如,全球排名第三的药企默沙东,2022年的营收将近600亿美元,其中64%,是由它的三款王牌药贡献的,其他所有药物加起来,只有36%。因此,默沙东的首要任务,不是急着研发新药,而是强化基本盘药物。想想看,如果把每年营收200亿美元的“K药”,提升10%,那就是20亿的增长,这比研发新药收的风险小得多。

而小公司的情况相反。作为市场后来者,它们想要站上牌桌,就必须向市场证明自己的实力。因此,小公司会在创新上投入更多资源,甚至不少企业会把全部身家压在一款药上。

第二个原因,是大公司和小公司之间,存在战略差异,大公司习惯买买买,小公司必须自己干。

段永平曾经有一个观点,说要“敢为人后,后发制人”。什么意思?面对一条新赛道,成熟的大企业,不会第一时间冲进赛场,而是等这个赛道成长到足够大、渗透率足够高才进入。

大型药企遵循的就是这个策略,他们会寻找有潜力的研发者,在小公司的药物研发即将成功时,收购或者合作引进。2022年全球最畅销的10款药物中,有6款都属于小公司研发、大公司收购的形式。

而小公司,正好相反,他们唯一的核心能力就是药物研发。比如去年,中国药企百济神州凭借自主研发的抗癌药“泽布替尼”,在“头对头”临床比拼中打败了强生公司的同类产品,获得了市场巨大的关注,股价立马涨了20%。

第三个原因,是大公司和小公司之间,还存在组织架构上的差异,大公司,往往有复杂的层级架构。而小公司,往往是研发部门主导一切。

这两种结构带来的差异是,大公司想的是,如何用市场手段,把有限的资源集中到已经成熟的优势产品上去。而小公司钻研的是,如何通过技术手段,把在研管线,转化成能成功上市的药物。

真正的革命性技术,会诞生在初创型药企中。但这并不意味着,大公司就没用了。借用王煜全老师的观点,在小公司主导的创新生态中,大公司要做创新的航母。重要的不再是你能不能创新,而是你有没有地位和话语权。假如你本身是一块足够关键的长板,也可以赢得和其他长板的合作机会。

最后,总结一下,今天说了两个话题。面对质疑时的行动策略,以及小公司在创新方面的优势。假如你的身边有人对这两个话题感兴趣,推荐你把今天的节目分享给他。

好,以上就是今天的内容。《得到头条》,下周见。

Leave a Comment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