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3|《飞碟探索》的产品观:不在飞碟,而在探索

精挑细淘,得到头条。我是李南南。

今天,我将从两个话题出发,为你提供知识服务。第一个是,2023年,世界多地声称出现UFO目击事件。第二个是,AIGC头部企业Midjourney,发布免费视频版。

先来看今天的第一条。不知道你发现没有,最近一年,关于UFO,也就是不明飞行物的新闻特别多。比如,2023年5月31日,NASA首次针对不明飞行物举办讨论会,参加的人包括物理学者、天体物理学者,还有退役宇航员。当然,最后也没讨论出什么结果。再比如,《每日邮报》在6月12日发文,说有一位叫格鲁什的美国政府前工作人员,举报美国政府一直利用非人类智能飞船制造武器。说白了,就是用外星技术造武器。再比如,6月10日,美国拉斯维加斯有人报警,说自己家后院有飞碟降落,还来了两个两米多高的外星人。

至于结果,你懂的,怎么可能有结果?大概率上过两天,这事就无人问津了。毕竟,UFO,在今天看来,更多就是个噱头,一两天就忘。

但是,今天,我想跟你聊聊UFO领域里,一个很特别的存在。这就是《飞碟探索》杂志。前段时间的电影《宇宙探索编辑部》,原型就是《飞碟探索》。它从1981年在兰州创刊至今,除去其间2019年停刊一年,已经办了整整41年。按照科幻作家韩松的话说,当年是,女看《知音》,男看《飞碟》。这一看就是40年。

这要是放在别的话题上,也许不稀奇,出版本身就是个生命周期很长的行业。但《飞碟探索》谈论的可是飞碟,这就跟一个人喊了40多年的狼来了一样。今天说狼的身高外貌,明天说狼的兴趣爱好,后天说狼的情感经历。但说了40多年,大家愣是连狼的影子都没见过。这谁受得了?肯定早就没人理了。

但是,《飞碟探索》,偏偏还就办了40年。这说明,它靠的肯定不是单纯的造噱头。它背后,一定有一套完整的方法。前段时间,《新周刊》发了一篇讲《飞碟探索》的长文。讲了这本杂志的前世今生。完整内容咱们就不多说了。今天,咱们主要是把《飞碟探索》当成一个产品,从做产品的角度,说说它带给我们的三个启发。

第一个启发是,什么叫好产品?好产品的标准就是,结果大于原因。也就是,不管你的用户抱着什么预期来的,你都得给人家高于预期的体验。这个标准放在《飞碟探索》杂志上就更明显。

你看,《飞碟探索》,用户的预期是什么?很明显,是飞碟。但是结果呢?用户能见到真飞碟,或者任何有明确进展的实证研究吗?很难。这明摆着是一个结果小于原因的体验。长此以往,读者的热情就会越来越低,就跟听人喊狼来了一样,很快就会厌倦。怎么办?你得想办法,给用户制造预期之外的结果。

因此,《飞碟探索》就从这个角度,制定了一个底层的产品策略。注意,重点来了。他们的策略就是,《飞碟探索》的核心,不在飞碟,而在探索。

按照这个定位,《飞碟探索》设置了几个板块,分别是生命溯源、宇宙探秘、遗址寻踪、绿色方舟。这几个板块主要讲的是天文学、考古学、社会学、生物学、心理学等等。比如暗物质、反物质、虫洞效应。至于其中跟飞碟关系最密切的板块,叫UFO目击纪实,篇幅其实没那么大。

你看,这么一来,就算你没在杂志里看到飞碟,至少你获得了相关领域的知识。你在进步,你在变好,你之后还愿意再来。这就是所谓的,结果大于原因。

据说《飞碟探索》的巅峰时期,上世纪90年代中期,一年的发行量超过34万册。什么概念?后来号称中国科普杂志鼻祖的《科学画报》,同时期的发行量,也不过10万册。

而且这个设计还能延长产品的生命周期。你看,假如只讲飞碟,为了吸引用户,就得不断寻找猎奇的素材。时间一长,内容就会越来越扯,就跟早年地铁里卖的法制小报一样。但是,假如不讲飞碟,把重点放在探索上,就可以一直持续。就像《飞碟探索》的前主编何晓东说的,向上、向下、向内、向外,你可以探索的领域无穷无尽。

好,这是《飞碟探索》带来的第一个产品启发:所谓好产品,就是结果大于原因。

第二个启发是,做产品,庙里得有神。也就是,即使你的产品再小众,你都得有一个高信用的关系网络。说白了,圈子很重要。

比如,《飞碟探索》杂志虽然有猎奇的属性,但是它可是有大牛坐镇的。如,作家池莉曾经给它投过稿。再比如,钱学森曾经给《飞碟探索》的编辑部写过信,说UFO可能不是来自天外,而是来自地下,是地层断裂引起的。再比如,作家三毛曾经给《飞碟探索》的撰稿人林文伟写过信,说自己在撒哈拉沙漠见过UFO。

咱们再看编辑部内部。据说《飞碟探索》招人有个硬标准,必须是理工农医类的专业出身,假如是文学,就算有博士学位也不行。编辑部的成员,普遍是海洋学、地质学、工程学出身。注意,这可不是歧视文科生,而是要确保《飞碟探索》的科普定位。

第三个启发是,好产品,不仅得解决问题,还得回应情绪。什么意思?比如,当年《飞碟探索》编辑部曾经接到一位女读者的电话,说自己常年被外星人压迫,然后说着说着情绪就崩溃了。显然,这事儿跟飞碟没关系,大概率上是心理状态有点问题。后来,编辑部也没打断她,就一直陪她聊。她打来几次,就聊几次。直到这个读者的情绪渐渐平复。

注意,咱们可不是要说好人好事,而是,把这件事看成一个给产品的提醒。你永远都不知道,你在用户的生命里,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

比如,你觉得自己是做科普的,但在用户看来,你没准就是个精神寄托。可能读者觉得全世界谁都不理解自己,就你能理解他。这时,你就得跳出自己设定的定位,去回应用户对你的定位。再比如,特斯拉前段时间,取消了强制单踏板模式,好多老用户就抗议,说马斯克明明说着要改变世界,怎么最后还是向大众习惯妥协了。你看,马斯克造的是车,但用户把他当成一种精神态度。再比如,一个开小饭馆的,假如有人找老板,说自己当年就是在这认识了妻子,想在这里办个结婚纪念日宴会。老板总不能说,不好意思,我们不提供这个业务,肯定得回应这个需求。

换句话说,做产品,需要随时跳出自己原本设定的逻辑,去回应用户的情绪。就像前面说的,产品给用户带来的结果,一定要大于它最初给自己设定的原因。

最后,借用《飞碟探索》杂志2020年复刊时的一句复刊词。天真与好奇,赋予我们行动的力量。无论何时,人都应该守护庸常之外的自我。

再来看今天的第二条。最近,AI绘画领域的头部产品Midjourney,传出了两个新消息。第一,他们推出了免费的视频版。也就是,能用AI做视频了。这是AI圈子里的事,咱们不多说。关键是第二个消息,有人披露了Midjourney的公司架构。结果发现,这个公司只有11名全职员工。

没错,这个堪比GPT的,在全球有1000多万用户的现象级产品,居然只有11名员工。包含1位创始人、8位研发人员、1位法务、1位财务。

其实,假如把视线拉长,类似的情况还有很多。比如,亚马逊当年上市时,只有158名员工。再比如,Instagram被以10亿美元收购时,只有13名员工。

这就引出一个问题,为什么很多厉害的公司,人这么少呢?最近,一位科技研究者,叫卫夕老师,专门分析了这个问题。卫夕老师认为有这么三个原因。

第一,这些公司都是科技公司,跟传统的实体企业比,产品研发的边际成本很低。实体企业每多生产一个商品,都要增加人工。企业规模越大,需要的人就越多。

但是,在科技世界,多加一个功能,可能只需要把原来的代码复制一份;服务一个用户和一万个用户,可能只需要增加几台服务器。在科技行业,产品可以在不增加人力成本的情况下复制。

第二,是因为科技行业的基础设施越来越完善,创业公司不需要重复造轮子。比如OpenAI的崛起,表面上看是依赖公司三百多号的员工,其实还借助了维基百科等多个互联网平台的训练数据,英伟达高效率的显卡、微软云服务和谷歌的论文,等等。

第三,科技领域存在一个十倍工程师效应。也就是,在科技行业,只要你的人才水准比同行高一点,那么你的产出,可能就比同行高几倍。换句话说,科技行业,看的不是一个公司有多少牛人,而是,最牛的那个人到什么程度。看的不是平均值,而是天花板。比如,现任的谷歌人工智能部门负责人杰夫·迪恩,他几乎以一己之力,开发了谷歌创业期的所有关键产品。

好,这是卫夕老师分析的三个原因。其实,还可以再追加一个。那就是,所有获得巨大成功的公司,都正好处在相变的临界点。

这是一个叫萨菲·巴赫尔的人提出的。他本来是斯坦福的物理学博士,毕业后却进了麦肯锡。他就发现,商业世界里的成功,特别像物理学里的相变。也就是,物质从一个状态变成另一个状态。比如,水蒸气结成水珠,水珠变成冰块。这都属于相变。

放在商业里,相变指的就是一个组织或者行业,发生的状态级的转变。而发生相变的公司,一般都满足这么几个特点。

第一,它本身在做的,是一件很多人在做,但没人做成的事情。比如AI,很多人在做,但通用人工智能,也就是AGI,却没人做出来。那么,久而久之,这个行业就会无限接近相变的临界点。没准哪天,就会出现独角兽。

第二,它内部的成员永远分成两拨,而且谁也不服谁。而公司的管理者要做的,就是维持好不同的群体之间的动态平衡,让不同的观点,始终处在摩擦当中。换句话说,厉害的产品往往不是设计出来的,而是碰撞出来的。

第三,这个团队的韧性必须特别强,而且人不能太多。之前有人测算过,临界人数,正好是邓巴数,150人。超过这个人数,组织的创新能力就可能出现下降。

换句话说,怎么让一个团队保持创新能力?最重要的不是设计精妙的制度,而是做好临界点的管理。让公司始终处在一个,稳扎稳打与奇思妙想的临界点中间。保持的时间越长,出现创新的概率就越高。

最后,总结一下,今天说了两个话题。《飞碟探索》带来的产品启发,以及为什么小公司能做出大创新。假如你的身边有人对这两个话题感兴趣,推荐你把今天的节目分享给他。

好,以上就是今天的内容。《得到头条》,下周见。

Leave a Comment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