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挑细淘,得到头条。我是李南南。
今天,我将从两个话题出发,为你提供知识服务。第一个是,马拉松比赛日趋火热。第二个是,波士顿咨询发布关于美国写字楼空置的研究报告。
先来看今天的第一条。最近,马拉松比赛特别多。毕竟,这是疫情之后的第一个春夏。据说今年上半年,全国备案的马拉松,有133场。
马拉松为什么这么多?不仅是因为现代人的运动意愿强,更是因为,马拉松是一种展示城市面貌的方式。你看,一场比赛,从选手到观众,能把一个城市逛个遍。不是有那么句话吗?认识一座城市最好的方式,就是去那里跑步。换句话说,马拉松这件事,不仅跟运动相关,也跟经济相关。
在经济学上,还有一个说法,叫马拉松周期。说的是,一旦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均GDP超过5000美元,马拉松运动就会突然变多。咱们国家早在2011年就越过了这个门槛。正好,咱们的马拉松高峰,也是从这一年开始的。
类似的指标还有很多,比如内容付费指数,说的是一个国家人均GDP超过1万美元,内容付费就会普及。再比如,可口可乐指数、星巴克指数,《经济学人》早前还专门提出过一个中杯拿铁指数。
当然,这些指数只是一个侧面参照,要想了解经济的真实状况,咱们还得看更直接的,跟经济密切相关的数据研究。正好,最近《财经》杂志就做了两组研究,目的是看哪个领域未来会高速增长?
这两组研究,第一组是从人的维度出发,看看2022年,增员最多的十个行业。毕竟,人的流向是一个行业的风向标。尤其在很多行业裁员的情况下,一个行业假如持续增员,说明它的增长潜力应该不低。
2022年,增员第一的行业是,锂电池行业,总体增员高达38.4%。这意味着,锂电池行业已经进入全面拓展阶段。其中,亿纬锂能、国轩高科,2022年增员都超过70%。增员第二的行业是,乘用车行业,增员37.1%。第三名是半导体设备,增员33.6%。
这是前三名。排在后面的依次是,光伏行业、激光加工设备、基础软件、生物医疗、检测检验服务、半导体材料、医疗器械。你要是觉得这十个行业记起来麻烦也没关系,我们只需要记住三个关键词,芯片、医疗、能源。正好,从前段时间发布的胡润富豪榜看,这三个行业的富豪上榜数量也不低。
这是第一个角度,人的角度。接下来要说的第二个研究,是从钱的角度出发,看看哪些行业的规模扩张最快。《财经》杂志使用国家统计局的公开数据,统计了工业领域的33个行业。
计量方法是,看这个行业过去20年的扩张倍数,是否高于平均值?也就是,当所有行业的总规模都在扩大时,哪些行业的扩张速度相对更快?
咱们直接上结论。33个行业的平均扩张倍数是,10.45倍。换句话说,过去20年,所有的行业平均增长了10倍左右。
在这个大的增长前提下,增长最快的三个行业分别是,电子制造业、燃气行业和医药行业。你看,这跟刚才说的三个关键词,芯片、医疗、能源,高度重合。但是,这里面有一个细分的趋势值得注意。燃气行业虽然一路向好,但它的上游,石油和天然气开采,却增长很慢。过去20年只扩张了4.2倍,远低于平均值的10.45倍。类似的情况,还出现在黑色金属开采行业。这个行业本身扩张很快,但是它下游的黑色金属冶炼,20年来只扩展了5.4倍,也属于扩展最慢的行业之一。因为黑色金属冶炼是典型的劳动密集型行业,一直以来利润都很微薄,在4%左右。
换句话说,在增长这件事上,不能只看大类目,还得看你具体处在分工网络的哪个环节。
说完高增长行业,咱们再说说衰退型行业。在33个行业里,衰退型的行业有6个,分别是,纸制品,毛皮制品,纺织业,农副产品加工,服装鞋帽,木材加工以及木、竹、藤、棕、草制造业。其中 ,除了纸制品,其他行业在最近五年已经是负增长了。主要原因是行业已经进入成熟期,需求增长缓慢,而供应端竞争又很激烈。
最后,假如你觉得记这些结论太麻烦,也没关系。我们可以记住两个关键事实,潜力大的行业,普遍属于这么两类。
第一类,是离核心技术更近,且具备技术门槛的领域。比如,电子设备制造,20年来扩张了17倍。它包括计算机、手机和各种智能消费电子。再比如,专用设备制造,扩张了15.8倍。它指的是各种工业场景下的设备,包括采矿设备、建筑设备、芯片相关设备等等。再比如,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扩张了14.9倍,其中包括生产用的电机、电池,也包括生活用的各种家用电器。
第二类,是离需求端更近,且需求还在持续增加的领域。比如燃气,20年里扩张了16倍。包括天然气,还包括从石油、煤炭中加工出来的气体燃料等等。这个增长,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离用户足够近。你看,过去20年,咱们国家城市化进程很快,越来越多的人用上了天然气。这个增长自然会发生。
换句话说,增长有两枚清晰的指针,技术与需求。要么是技术特别强,要么是需求特别大。
再来看今天的第二条。前几天,波士顿咨询公司发布了一篇报告,里面说,美国的写字楼正面临一个严峻的挑战,那就是,空置率太高了。最近几年,美国办公楼的空置率从12%上升到了17%,利用率从70%下降到了42%。大城市的很多写字楼,有变成“僵尸楼”的风险。再加上现在很多公司,跟写字楼签的都是短期合同。按照波士顿咨询的测算,美国60%的办公室租约会在三年内到期,未来的续签率还可能持续走低。未来几年,可能有1.4亿平方米的办公面积遭到废弃。
那么,大家为什么不爱去写字楼办公了呢?说到底,还是因为现在的办公方式太多了。比如远程办公、混合办公等等。写字楼要想把人拉回来,就必须得在提升办公体验上下功夫。
但问题是,这个功夫到底怎么下?你能看到很多尝试。比如,万豪集团新建了一个总部,既有办公区也有生活区,园区自带广场、餐厅、水疗中心,甚至还有托儿所。亚马逊、苹果和谷歌也在筹建新的办公园区。
再比如,Meta,为了让员工的办公更舒适,它早早就启动了一个工位改造项目。他们请了很多建筑师、设计公司还有家具厂。最后,试验出了一种方法,就是打隔间。不过,隔间用的材料,是能吸音,并且存在感不高的硬毛毡,用这种毛毡把工位的三面遮挡起来,可以降低20分贝的噪音。
其实,不管怎么改造,最底层的写字楼设计,不外乎两种,开放工位和隔间。那么,到底哪一种形式更好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聊的重点。
要想弄清,隔间和开放工位到底哪个好,咱们得先知道,办公室是什么时候开始普及的?要知道,写字楼里的这种大型办公室,它的历史只有100年。你看,100年前,大量的工作属于劳动密集型行业,根本用不着办公室。比如,19世纪的美国,一个几千人的大型钢铁公司,需要坐办公室的,总共也就六七个人。
直到最近100年,脑力劳动普及,写字楼才开始兴起。说到这,请你猜猜看,写字楼刚出现的时候,办公室用的是开放式工位,还是独立的隔间?
答案是,开放式办公空间。没错,今天互联网公司流行的开放工位,100年前就有了。而且当时的设计非常人性化。比如,美国庄臣公司设计的总部办公楼,庄臣,就是雷达杀虫剂和威猛先生的母公司。整座建筑里,天花板是透光的,大厅没有隔墙,用树状的柱子支撑,员工的办公桌彼此独立,但又相隔不远,经理的办公室放在楼上的夹层里。我在文稿里放了一张图片,你可以看一下,这和咱们今天的开放式办公室,几乎没有区别。这座大楼,后来也被列为美国国家历史地标。
你看,一个好模板出现了,大家肯定得模仿啊。但问题出就出在这个模仿上。后来的很多模仿者,都在选择性继承开放办公的设计。只保留了其中有利于降低成本的部分。至于其他的人性化设计,比如透光的天花板、恰到好处的隔离柱、纵横交错的办公桌摆放,全被放弃了。
这股模仿开放办公的风潮,一直持续到上世纪60年代。当时整个美国,到处都是杂乱的开放办公空间,公司的效率也开始降低。怎么办?
大家一看,开放办公也不是办法啊。干脆,设计隔间吧。这里面有一个关键人物,是一个叫普罗帕斯特的设计师。20世纪60年代,他设计出了隔间的雏形。而且当时的隔间,根本不叫隔间,而是叫行动式办公室。
因为普罗帕斯特发现,员工在工作时,假如能偶尔动起来,比如偶尔从一个工区移动到另一个工区,反而更提升他的工作效率。
所以,他把办公室分成了不同的功能,有座位式办公台,有站立式办公桌,有开会的小圆桌,有咖啡区。他设置了不同的区域,同时也设置了动线,希望员工在不同区域自由活动。这位设计师拿来分隔不同区域的办公家具,就是最早的“隔间”。这在当时看来,是非常有创造性的设计。《纽约时报》还说,“行动式办公”是对职员的一种解放。
你看,又一个好的模板出现了,按理说大家应该模仿吧。不好意思,这个模仿,又出问题了。办公室文化又一次出现了“选择性继承”。普罗帕斯特的成果中,只有那些利于管理,能提升效率的设计被保留了下来,也就是现在咱们熟悉的那种拥挤、压抑的格子间。当时还有人吐槽说,“只用了5秒钟,行动式办公室就变成了一个盒子”。晚年的普罗帕斯特自己也很痛苦,他说有些公司“只知道采购一模一样的办公设备和家具,搞出一些小得不得了的隔间,然后把人们塞进去”。
到了21世纪,那些最时髦的互联网公司、创意公司又开始使用开放式办公,一定程度上,就是反抗这种“隔间农场”的产物。
换句话说,隔间和开放办公,并不存在谁好谁坏,两者一直在交替摇摆。从这件事中,我们能读出一个有趣的现象。我们经常把趋势两个字挂在嘴边。好像一个行业,一定存在一个特定的趋势。比如,办公室,要么隔间是趋势,要么开放办公是趋势。大家都得朝着这个趋势改变。但有时,趋势这个东西,也可能是个伪概念。回到一个个具体的人,一个个具体的需求,哪有什么通行的标准?满足每一个微观需求,解决每一个具体问题,这才是设计本身的意义。
最后,总结一下,今天说了两个话题。哪些行业将高速增长,以及办公室的设计变迁。假如你的身边有人对这两个话题感兴趣,推荐你把今天的节目分享给他。
好,以上就是今天的内容。《得到头条》,明天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