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挑细淘,得到头条。我是李南南。
今天,我们要杀个回马枪,讲一份一个月之前发布的文件。一个月前,7月31日,《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意见》正式发布。关于这份文件,新闻上有很多报道。
关于绿色转型,文件里提到,要坚持全面转型,坚持协同转型,坚持创新转型,坚持安全转型。文件里还提到了一个明确的时间点,2030年。到2030年,重点领域绿色转型取得积极进展,绿色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基本形成,减污降碳协同能力显著增强,主要资源利用效率进一步提升,支持绿色发展的政策和标准体系更加完善,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取得显著成效。
前面都是文件里的原话。能源转型本来就是今天最重要的课题之一,这份文件的重要性,咱们不用多说。
这份文件本来是一个月前的事,但是,就在前几天,我们正好去拜访了马一峰老师,又获得了一个很独特的视角。马一峰老师是能源领域的咨询专家,能源咨询公司中石云创的创始人,也是咱们得到《能源前沿报告》的主理人。
马一峰老师说,尽管新闻上对这份文件的报道很多,但它的重要性,还是被低估了。注意,马一峰老师说的低估,不是说我们低估了能源转型这个课题本身的重要性,而是低估了这件事跟咱们个人之间的关系。
没错,这一轮能源转型,不仅是个国家层面的重要课题,面对个人,它也能释放出一个巨大的机会池。这些机会不仅面向能源行业,也面向所有行业。
接下来,我们就说说来自马一峰老师的三个洞察。
第一,新能源汽车,多了不一样。一个国家有10万辆新能源,和有1亿辆新能源,这是两件完全不同的事。
为什么?咱们从一个趋势说起。过去几年,咱们国家的新能源,包括汽车、光伏、风电等等,都有一个共同的方向,这就是,增长。2018年以前,新能源发电还没有形成规模,光伏和风电还需要国家补贴。2018年以后,新能源发电成本下降到了一个临界点,可以不依赖补贴就能盈利。而到了今天,2024年,随着新能源总量越来越多,电网就遇到了一个新的挑战,这就是,稳定。
你看,假如新能源终端,包括新能源汽车等等,假如这些终端越来越多,到时候大家在用电高峰一起充电,而到了低谷却没人用电,这就会给电力系统造成巨大的冲击。这就好比一个人,要么特别饿,要么特别撑,时间长了肯定容易出问题。
怎么办?最好的办法之一,就是配置足够多的储能设备,说白了就是一大堆超大号的电池。用电低谷期,可以把多余的电存到里面,用电高峰期再拿出来用,以此减小电力系统受到的冲击。这就好比用冰箱来存放暂时吃不完的食物一样,避免要么饿要么撑的情况。
听到这,你可能会说,这跟我有什么关系?当然有关。因为你家里的新能源汽车,就是一块大电池。但是可能又有人说,一辆车上的电池能有多大?能解决电网的平衡问题吗?
没错,一辆车确实干不了什么,但1亿辆车就可以。根据公安部的数据,2023年底,中国新能源汽车的保有量是2041万辆,占全国汽车总数的6.07%。而到了2024年6月底,国内新能源汽车已经增加到了2472万辆,短短半年,增加了20%。根据乘联会的数据,2024年上半年,新能源乘用车累积零售411万辆,没错,相当于半年内增长的400多万辆新能源车里,多数都是乘用车。按照这个趋势,预计到2030年,新能源车接近1亿辆。2040年,达到3亿辆。到时乘用车依然是其中的大头。
什么概念?按照一辆车平均储存50度电计算。全天24小时,车主一般开两三个小时。剩下的20个小时都是停在停车场的。假如把这些闲置的电池全都利用起来,按照最保守的估计,一辆车一天可以充放电30度电。一年下来,1亿辆车就能充放电1万亿度。要知道,2023年中国城乡居民的用电总量,也不过1.13万亿。
换句话说,这1亿辆新能源车,理论上可以组成一张巨大的新电网,它大到几乎可以满足城乡居民的生活用电。
有人可能会问,既然新能源车的潜力那么大,为什么以前没有人做过类似的开发?不是没有,而是比较少。因为以前的新能源车数量少,几百万辆,很难成气候。而现在总量上来了,市场总盘子变大,自然就有人去寻找其中的机会,国家也有可能愿意为了这么庞大的资源,搭建一套新的基础设施。比如,让充电桩同时具备充放电能力,升级现有的电网系统,等等。
而作为个人,你就可以像出租房屋一样,每天把自己新能源汽车的电池租出去20小时。比如,在电费便宜的用电低谷充电,在电费高的用电高峰放电,低买高卖。
特来电的董事长于德翔还大概算了一笔账,一辆新能源车,直到开报废,电池里差不多也有三分之二的部分是可以继续使用的,可能效率不如以前,但起码能用。车主假如平时能把电池出租出来,再加上车子报废之后电池的回收利用。那么开新能源车,总体算下来,能省下一大笔用车成本。
在7月底发布的文件里,也提到,要加快构建新型电力系统。科学布局抽水蓄能、新型储能、光热发电,提升电力系统安全运行和综合调节能力。建设智能电网,加快微电网、虚拟电厂、源网荷储一体化项目建设。
注意,我们刚才说的,把家用新能源车的电池联网用起来,把充电桩变成充放电一体的终端,就属于前面提到的微电网。
目前,这个趋势已经开始显现。现在,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地方,开放了隔墙售电。隔墙售电,说白了就是把电也变成可以自由买卖的商品,也走市场化。也就是,你可以把手头的电力,卖给有需要的人。江苏、河南都已经开始做类似的尝试。
而回到个人,从这个角度看,当中国有1亿辆新能源汽车的时候,你买了新能源车,就相当于入股了一家年吞吐量1万亿度的电网公司。这可是凭空多出来的收益。
马一峰老师的第二个洞察是,能源转型会像当年的房地产一样,撬动所有行业的增长,改变很多行业的格局。
在7月底的文件里,已经明确提出,到2030年,节能环保产业规模将达到15万亿元左右,非石化能源消费比重提高到25%左右,以及钢铁、有色、石化、化工、建材、造纸、印染等行业都要向绿色低碳转型。
注意,一旦这个目标定下来,就会衍生出很多需求。很多看起来离新能源很远的行业,也会出现新机会。
比如,猎头行业。马一峰老师讲了一个猎头公司,叫优望,他们专门做新能源的人力资源服务。这几年新能源相关的企业,像硅片厂、储能厂、光伏组件厂,都增长很快,但人才供应跟不上,有经验的专家很少。而优望就专门帮企业找这方面的人才。据说只要用人厂家提出一个需求,优望马上就能列出一个挖人清单,去找专门的人才。这跟传统猎头最大的区别就在于,他们已经延伸到了产业的上下游。他们拼的不是手头的简历数量,而是人才的精准匹配。
再比如,企业在国内的分布格局,可能也会发生变化。原本企业较少的西部地区,或许会成为新的企业聚集地。你看,假如未来给很多企业规定了碳排放额度,企业要发展,就必须使用绿电。而中国哪里的绿电充裕呢?西部地区肯定算一个。那些耗电大的企业,比如大宗商品,就可能会冲着便宜的绿电,前往西部建厂。而西部的经济,可能会因为这些大厂的入驻出现新的增长点。
再比如,很多公司可以利用自己的长板,入局新能源。像有个公司叫东方雨虹,主要业务之一是做防水涂料。乍一看,这好像跟新能源没什么关系。但是,仔细想想,做防水涂料,不是要经常在建筑的屋顶上作业吗?而屋顶不正好是安装光伏面板的好地方吗?因此,东方雨虹就可以顺势做光伏面板安装的业务。
换句话说,因为新能源行业的体量太大了。它大到足以跟每个行业发生关联。直接进入这个行业,或者围绕这个行业做服务,都蕴含着巨大的机会。
马一峰老师的第三个洞察,是关于技术方面的创新。我个人做了个概括,我们可以称之为,循环式创新。也就是,这个创新的目的不是为了增加能源的总量,而是为了促进能源的循环。这样的创新可能会成为趋势。
这么说可能有点抽象,举个例子。中国科学院的李灿院士提出过一个说法,叫液态阳光。所谓液态阳光,就是甲醇。假如可以捕捉来自有色、钢铁、造纸业排放的碳,通过工艺把它们与氢结合变成甲醇。而那些集中排放的,比较容易回收的碳,还可以被继续捕捉,制成甲醇,等于多了一次循环。
尽管单看局部,碳排放依然存在,但是,这个碳排放的过程与碳捕捉是相辅相成的。很多碳是被翻来覆去地捕捉排放,排放又捕捉。因为碳是循环的,一边消纳,一边排放。因此可能我们的GDP翻了一倍,但碳排放并没有相应地也翻一倍。
现在,全世界第一个10万吨级的液态阳光燃料合成项目,正在内蒙古鄂尔多斯建设,预计最快2025年就可以建成。
换句话说,我们刚才说了那么多机会,它们针对的不外乎是三类需求。家用新能源车组成的微电网,针对的是电网的平衡需求;面向新能源企业的猎头公司,代表着新能源产业衍生出的周边需求;而液态阳光之类的技术,解决的是碳捕捉方面的需求。说白了,随着新能源的崛起,需求千变万化,其中的机会也远超我们的想象。
当然,这些都还只是新能源机会的一部分。这里面涉及的领域还有很多,包括电网的机会、虚拟电厂的机会、电力交易的机会、光伏储能的机会、风电充电桩的机会,等等。
而且更重要的是,这是一张确定的路线图。目标是确定的,路径是确定的,机会也是确定的。把握机会的关键也许就在于,你能不能坚定地想象,一个小变量长大以后的样子。
好,以上就是今天的内容。《得到头条》,下周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