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挑细淘,得到头条。我是李南南。
今天,我将从两个话题出发,为你提供知识服务。第一个是,中央网信办正式发布《关于加强“自媒体”管理的通知》。第二个是,上海举办第一届国际“碳博会”。
先来看今天的第一条。我们说一个自媒体领域的大事。就在前天,也就是7月10日,中央网信办公众号“网信中国”,正式发布了《关于加强“自媒体”管理的通知》。里面详细列出了关于自媒体经营的13条规定,也被称为“自媒体13条”。按照自媒体圈的说法,这也许是今年来,网信办发布的,关于自媒体的最重要的文件之一。规定原文我放在文稿后面了,你可以随时来看。
按照中关村现代信息消费应用产业技术联盟的副理事长,包冉的说法,这是中央网信办第一次将自媒体相关的管理措施做完整、集中的展示,是对自媒体产品形态、资质管理、运营规范甚至盈利模式的集成管理和全面覆盖。
说白了,就是但凡要从事自媒体,这13条规定,你都必须知道。13条听起来好像挺多,其实,这13条说的,都是一件事。那就是,自媒体,必须责权利等边。其中的权,指的是自媒体所具备的传播力、影响力。责权利等边,就是你在用这些权利获取关注度,获取利益的同时,也需要承担相应的责任。
我们今天的重点,就来解读这份文件。我们可以从两个角度理解,第一是站在用户的角度,第二是站在自媒体从业者的角度。
首先,站在用户的角度,这回的13条规定,意味着什么呢?那就是,以后的自媒体,会变得更好用、更方便、更丰富。首先,造谣传谣、传播虚假信息、冒充专家给人瞎出主意,这类都在监管范围内,不用多说。其次,懒汉式传播,也会陆续消失。
什么叫懒汉式传播?比如,就在去年,网上曾经争论过一件事,初中语文教材里有一篇课文,出自《孟子》,题目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其中有一句话,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问题就出在,有人记得是,是人。有人记得是,斯人。到底是哪个?网上突然出现很多专家。最后说了半天,给出结论,《孟子》的原文写的,是人。至于为什么有那么多人说是,斯人。网上很多自媒体的解释是,这叫曼德拉效应,也就是集体出现记忆错误。还有人告诉你,曼德拉效应是一个很专业的心理学概念。
那么,事实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首先,是人与斯人,其实都存在。只不过,上学时使用的书本,版本不一样。有的印的是,是人,有的印的是,斯人。至于书的版本为什么不一样,这是另一个问题,我也没查到答案。
其次,这个真相很难被用户看到。因为自媒体之间都在互相搬运内容,说白了就是很多人犯懒,觉得这个话题有流量,就照搬别人的稿子。但是,前前后后,真正去查过当年的课本的,是极少数。而且即使是做过考据的内容,也被淹没在大量讲曼德拉效应,讲集体记忆错乱的内容里。
最后,曼德拉效应,根本就不是什么专业的心理学概念。它最早是被一个叫菲安娜·布梅的美国人提出来的。这个人的身份是,超自然现象爱好者。她在2010年写了一篇文章,说明明记得南非的黑人领袖曼德拉已经死了,为什么总有人说他当上总统了呢?后来她还提了一套假说,咱们就不多说了。简单说,曼德拉效应,就是你记错了,而且碰巧,还有别人也记错了。比如,米老鼠穿没穿背带裤?很多人记得穿了。但事实上,米老鼠只穿了短裤,上半身没穿衣服。只不过,这个短裤上有两个大扣子,看起来确实很像穿了一条背带裤,记错也不稀奇。
注意,我们要说的重点不是曼德拉效应。而是,就这么一件小事,但是你想查到真相,成本非常高。因为大家都在转发别人的内容,而且都没有注明出处。
而这回中央网信办关于自媒体的新规里,有一条就明确规定,网络平台应当严格执行一人一号,一企两号的账号注册数量规定,严禁个人或企业操纵自媒体账号矩阵发布传播违法和不良信息。说白了,一个人注册一堆账号,发布同样的内容,这种玩法以后要消失了。对于用户而言,同质化的信息将变少,多样化内容比重将变大。
那么,对于自媒体从业者,这13条意味着什么呢?首先,这13条出现得一点都不突然。早在今年上半年,中央网信办就开展了“清朗·从严整治‘自媒体’乱象”专项行动,从3月10日到5月27日,处置了92万多个违规账号。就在7月初,中央网信办还发布了《网络暴力信息治理规定(征求意见稿)》,里面详细规定了对参与网暴者,要采取措施。比如,网络信息服务提供者发现侮辱谩骂、造谣诽谤、侵犯隐私等网络暴力信息的,应当采取删除屏蔽、断开链接、限制传播等处置措施。
换句话说,对网络的规范管理,其实从来就没停过。而这回的关于自媒体的新规定,是在原来的逻辑里,又延伸了一步。而且对于所有将来想做自媒体的人来说,这绝对是个好消息。因为你遭遇恶性竞争的概率,会极大减少。这回的13条规定,可以分成这么四类。
第一类,是对账号的管理。比如,要严防假冒仿冒行为,说白了,就是防止有人冒充官方,冒充他人。再比如,要强化资质认证展示。尤其做金融、教育、医疗卫生、司法方面的自媒体,网站平台有义务做资质审核。并且得在账号的主页,展示自媒体在服务资质、职业资格、专业背景方面取得的认证材料名称。说白了,就是防止有人冒充专家。再比如,前面说的一人一号,一企两号的规定,以及自媒体不能以防止失联,提前关注之类的方式,去诱导用户关注其他账号。
第二类,是对内容的管理。比如,要规范信息来源标注,自媒体在发布涉及国内外时事、公共政策、社会事件之类的信息时,需要标注信息来源,而且发布时必须把这个来源在显著位置展示。再比如,使用AI等技术生成的图片,要注明是使用技术生成。再比如,规定中说,网站平台应该要求自媒体对发布转载的信息真实性负责。再比如,对存在争议的内容,鼓励网站给它标注争议标签,并且对相关信息限流。
第三类,是对经营行为的管理。其中的规定非常严格。比如,自媒体因违规行为增加的粉丝量,网站平台应该及时核实并清除。再比如,对频繁蹭炒社会热点事件博取关注的自媒体,永久禁止新增粉丝,情节严重的,清空全量粉丝。再比如,对打造低俗人设的自媒体,平台应该取消或者不得赋予其营利权限。说白了,就是靠低俗赚钱,是不可能了。
第四类,是对机构和平台方面的规定。比如,要加大对自媒体所属MCN机构的管理力度。再比如,网站平台要开设警示教育专栏,定期发布违规自媒体的典型案例,起到警示作用。
同时,注意,除了前面这些约束性规定之外,这回的新规里还特别提到了一个鼓励。这就是,鼓励自媒体生产高质量信息内容。换句话说,自媒体,将进一步回归内容本质,好内容,将变得更有竞争力。
最后提醒一句,在文稿里,有这回13条规定的完整版原文,推荐你看看,假如你身边有正在从事自媒体,或者准备做自媒体的朋友,也推荐你分享给他。
再来看今天的第二条。我们说一个持续的热点话题,这就是,碳中和。6月中旬,上海举办了第一届国际碳中和技术、产品与成果博览会,简称“碳博会”,这回大会的主题就叫“走向碳中和之路”。
展会集中展出了1000多项与减碳相关的技术。比如,上海化工研究院展出了微藻固碳技术,可以回收生产中产生的二氧化碳。宝武集团展示了氢基炼钢技术设计,每年可以减排50万吨二氧化碳。还有云计算领域,网宿科技展示了能把数据中心能耗降低20%的数据中心液冷技术,等等。简单说,就是要靠“黑科技”,走向“绿未来”。
这些黑科技里面,我想特别请你关注一下最后这个,数据中心液冷技术。数据中心,就是放服务器的机房。服务器能耗高,工作的时候大量发热。常见的降温方式有两种,一种是风冷,另一种就是液冷。
液冷这个技术本身并不新,只不过,过去一直只有少数高科技巨头使用。但是最近一两年,这个技术开始迅速下沉。还有人提出过一个说法,说2023年,将是液冷元年。
注意,一旦加上元年两个字,就说明这项技术,很可能迎来大爆发,蕴藏着巨大的机会。比如2022年,咱们中国的液冷服务器规模,确实比前年翻了一番。那么,2023年,到底会不会成为液冷元年呢?前段时间,有一个科技媒体,叫《脑极体》专门分析了这个问题。
第一,“液冷元年”这个说法,到底有没有依据?毕竟,咱们可见过太多无疾而终的“假元年”了,比如2014年的“智能家居元年”,2015年的“VR元年”,甚至2021年的“元宇宙元年”,都是概念特别炸裂,但潮水退得很快。数据中心的“液冷元年”,会不会也是昙花一现?
这时,我们可以比照那些已经证实成立的元年,看看液冷有没有和它们一样的要素加持。
比如,2019年被叫做“5G商业应用元年”,它的要素是“政策牵引”,大量商用牌照发放,让5G开启加速发展。而液冷对应的政策要素,就是“东数西算”,国家要求发展算力,但同时,还要求数据中心节能减排。数据中心的能耗大头就在散热上,大概占40%。两种技术里,液冷比风冷的能耗低得多,因此要更受重视。
再比如,2022年被叫做AIGC元年,它的要素是“技术成熟”,大模型爆发,让AIGC进入产业化。我们再看液冷技术,今年很多厂商都开始在液冷技术上加大研发投入,可以预见,这个技术将加速成熟。
从这几个判断依据来看,“液冷”这回的“元年”,很可能是真的。
那么,紧接着我们回答第二个问题,为什么必须是液冷?现在的市场上,风冷已经大规模上马了,占了八九成市场,为什么非得要上液冷呢?
答案是,液冷的效率,远远高于风冷。你看,室温太高的时候,空调吹十几分钟才能降温,但是你要冲凉水,一下子就能凉下来。高效的同时,液冷的能耗比风冷至少低50%。同时,液冷系统也比空气更可控。风冷是靠天吃饭,外部气温变化,对制冷效果影响非常大。而液冷就可控得多,只要液体冷媒不断不漏,就能稳定发挥作用。
最后,我们还要回答第三个问题,既然液冷这么强,为什么现在的主流还是风冷,业内的巨头们没有早点向液冷转型?这是因为,AI的出现,让厂商需要更多的算力,对降温的需求比以前高。同时,液冷技术日趋成熟,成本降低了。
比如,谷歌2018年向液冷转型,是因为他们造出了高性能的AI芯片,传统的风冷不够用了。再比如,一些液冷产品支持风液混合部署,不用改造风冷机房,这么一来,液冷的落地成本就降低了。
简单说,为什么说液冷技术正处在临界点?三个原因,需求强劲、技术可用、成本下降。
一方面,AI的普及带来的算力需求,给了数据中心升级的动力,另一方面,碳中和的目标,给了数据中心提升效率的动力。你看,AI升级和能源转型,这两个明确的趋势,各自催生了无数技术进步,而在它们的交叉处,也碰撞出了新的技术临界点。
最后,总结一下,今天说了两个话题。自媒体新规中蕴含的新机会,以及怎么判断一个技术是否处在爆发前夜。假如你的身边有人对这两个话题感兴趣,尤其是有从事自媒体,或者准备做自媒体的朋友,推荐你把今天的节目分享给他。
好,以上就是今天的内容。《得到头条》,明天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