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7|做消费,得“山河四省”者得天下

精挑细淘,得到头条。我是李南南。

今天,我将从两个话题出发,为你提供知识服务。第一个是,恢复消费20条出台后,餐饮股大涨。第二个是,好莱坞大罢工,迎来100天纪念日。

先来看今天的第一条。说个好消息。就在7月31日,恢复消费20条出台之后,餐饮业的股票马上就出现了大涨。股市为什么反应这么快?因为这个政策的激励,太明显了。

7月31日,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恢复和扩大消费措施》的通知。其中,公布了20条关于释放消费潜力的具体措施。包括,扩大服务消费、促进农村消费、拓展新型消费,等等。其中,针对餐饮业,还专门有这么几句,叫,倡导餐饮健康消费、反对餐饮浪费,支持各地举办美食节,打造特色美食街区,开展餐饮促消费活动。后面还专门提了预制菜,《措施》里的原话是,挖掘预制菜市场潜力,加快推进预制菜基地建设。

你看,这等于是说,从前端的门店,到后端的供应链,餐饮业都要跑起来。这也是为什么《措施》发布当天,海底捞、呷哺呷哺、海欣食品的股票,全都出现了大涨。

当然,有机会,就意味着有竞争。上半年,全国新注册餐饮企业,有167.6万家,比去年同期增加了23.4%。餐饮业竞争有多激烈?咱们先不看数据,就拿我们公司附近来说,马路对面的烤肉店,原来客单价在150元左右。现在改成了99元自助。

餐饮业,只是消费市场的一个缩影。根据恢复消费20条的指向,下半年,整个消费市场,机会都会非常多。

那么,面对一个潜力巨大的市场,我们应该怎么抓住机会呢?即使你不从事消费行业,我也建议你听听。因为洞察市场,就是在洞察人心。

正好前不久,嘉御资本的创始合伙人兼董事长卫哲,在一场分享中,讲了他关于消费市场的洞察,干货很多。嘉御资本,就是沪上阿姨、泡泡玛特、锅圈食汇背后的投资公司。接下来,咱们就说说,卫哲分享中的三个关键洞察。

第一个洞察是,消费者正在回归理性。而经营者需要做的是,告别网红品牌,拥抱国民品牌。

消费市场普遍存在一个共识,当前经济进入存量时代,消费品的逻辑正在发生变化。过去大家追求的是消费升级,走向轻奢。因此就诞生了一堆网红品牌。这些品牌的目标是北上广深,针对的是中产阶级。但是今天,这个打法已经有点行不通了。因为大量的消费者,开始回归理性。

这时,大家需要的不是网红品牌,而是国民品牌。

什么叫国民品牌?简单说,要能让一、二线城市的中产阶级觉得有面子,同时也能让三、四线的小镇青年觉得有里子。比如,优衣库,不管你是什么职业,在哪生活,都觉得穿上不丢人,而且价格能接受。再比如,小米手机,对年轻人来说,也属于拿起来有面子,用起来有里子。再比如,美国的好事多Costco,也算本土的国民品牌。它已经有1.23亿会员。要知道,美国总人口,也不过3亿人。

再看咱们中国,你要想做成一个国民品牌,按照卫哲的观点,需要做到三个下沉。

首先,是产品下沉。价格不能太贵。比如,蜜雪冰城的柠檬水4块钱,很多奶茶店的基础款大概6块钱,沪上阿姨的均价14到15块,这都属于能下沉的产品。

其次,是店型下沉。也就是,门店的样式,得能适应三、四线城市。比如,很多品牌在三、四线城市开店,门店都会比在一、二线城市时大一点。不仅是因为当地租金便宜。更是因为,一旦门店变大,就很容易形成广告效应,吸引更多的顾客。

最后,是管理下沉。也就是,把整套经营打法,都贯彻到三、四线城市的每一个店。卫哲还讲了一件事。他曾经跟公牛电器的创始人阮立平打赌,只要在全国任何一个地方,看到公牛电器的招牌是破的、旧的、掉字的,阮立平就给他发个大红包。结果六年过去,卫哲一个红包都没拿到。你看,这就是管理下沉。对终端的掌控力,已经渗透到了每个细枝末节。

好,这是第一个洞察,消费市场,要告别网红品牌,拥抱国民品牌。

第二个洞察是,消费市场里,得山河四省者,得天下。山河四省,按照市场规模排序,依次是,河南、山东、河北、山西。只要把这四个地方的市场做好,你就有了做好全国市场的基础。

首先,是因为这四个省份人口多,加在一起,3.5亿。假如你想做一个国民品牌,少了这3.5亿人,肯定做不成。

其次,这四个省份,都在北方。注意,在北方,这就是一个天然优势。根据卫哲的洞察,我们经常看到北方品牌南下,取得成功。你很少看到有南方品牌一路横扫北方。这是因为,在北方诞生的品牌,天然就有更高的兼容性。也就是,北方的品牌到南方没问题,但南方的品牌未必能直接照搬到北方。

一来,北方四季分明。商家就得考虑一年四季的不同需求。比如卖奶茶,一开始就要把热饮考虑进来。而南方呢,很多广东本地的奶茶品牌,一年四季都只卖冰的。这要是在北方开店,冬天的销量就成问题。

二来,北方品牌,对店型,也就是门店样式的考虑更充分。比如,北方的很多门店,冬天都要在门口装上两层帘子用来保暖。而南方品牌,就未必能想到这些。

三来,北方消费能力偏弱。市场情况就会倒逼产品调整定价体系,进而让整个公司,优化成本结构。这时,品牌再往南方的富裕地区进军,就有很大的成本优势。

好,这是卫哲的第二个洞察。在消费市场里,得山河四省者得天下。

第三个洞察是,做零售,必须要消灭淡季。很多人都觉得,生意得趁旺季做,毕竟,需求在那摆着呢。但是,卫哲认为,旺季需求多不假,但竞争也更激烈。真正让品牌之间拉开差距的,不是看谁在旺季销量高,而是看,谁能消灭淡季。

怎么消灭?这就需要你,为产品找到更多的需求。比如,锅圈食汇,本来是卖火锅食材的。夏天大家很少在家里吃火锅,淡季来了,怎么办?他们就追加了烧烤。毕竟,火锅跟烧烤,在食材上本来就有很多重复。

再比如,开便利店,周三是淡季。因为周一和周二,大家往办公室填充零食。而周四周五,是给周末在家储备零食。周三是两头不靠。怎么办?有的便利店,比如全家便利店,就把周三设定成会员日,搞优惠活动。这么一来,淡季就被抹平了。

关于卫哲对于消费领域的思考,咱们说了三件事。第一,消费市场正在回归理性,要告别网红品牌,拥抱国民品牌。第二,消费市场里,得山河四省者得天下。第三,要想拉开差距,必须要消灭淡季。

从这三件事里,我们还能隐隐嗅出一层味道。那就是,当竞争特别激烈的时候,什么样的品质,能帮你赢?过去我们总说,能力很重要,咱得当个能人。什么叫能人?就是能力更强,能在一件事上,比别人干得更好。但是今天,光做能人还不够,关键是,得做个狠人。什么叫狠人?比如,有人曾经问过史蒂芬·柯维,也就是《高效能人士的7个习惯》的作者,有人问他,我不爱我的妻子了,请问我该怎么办?柯维回答,那你就去爱她呀。

没错,不爱,就去爱呀。有淡季怎么办?你就消灭淡季啊。有限制条件怎么办?你就打破限制条件啊。你看,这就是狠人的行动方式。他们不是在策略上做文章。他们追求的是,在一个最简单、最朴素的逻辑里,攻克一切限制条件,把事做成。

再来看今天的第二条。今年5月初,好莱坞爆发了大罢工。本来这个事我们没想说,但是万万没想到,这场罢工,居然持续了100多天。就在8月9日,这场罢工正式迎来第100天。据说让整个好莱坞陷入停摆。

乍一看,这好像是人家好莱坞的家事。但是,假如细看,这场罢工前前后后,充满了意外的连锁反应。即使对电影不感兴趣的人,也能从中获得一点提醒。

关于这场罢工,咱们从一个误解说起。大多数报道都说,这回大罢工,是因为电影公司开始用GPT写剧本,编剧觉得自己的手艺受到了侮辱,出于职业自尊,就爆发了难得一见的大罢工。

这其实是个巨大的误传。首先,罢工在好莱坞,可不是难得一见。编剧们一向动不动就闹脾气,脾气闹大了,就索性来个罢工。而且编剧罢工,不管规模大小,从来都只有一个目的,就是涨钱。至于用GPT写剧本,这个事一开始就是罢工里最边缘的话题。媒体把这个事夸大报道,只是想蹭GPT的热度。

那么,编剧哪来那么大的脾气呢?这是因为,人家本事大。你可能会说,我也没见《阿凡达》之类的大片,故事好到哪去啊?这其实又是个误会。真正有话语权的,不是电影编剧,而是电视剧编剧。因为电影预算高,有很多特效手法可用,对剧本的依赖度不像电视剧那么高。电视剧就不一样了,剧本几乎就是一切。因此,美剧编剧,底气相当足。只要想涨钱,就闹脾气,你不答应,就罢工。而且,不管是电影编剧还是电视剧编剧,都在同一个编剧工会里。于是,要闹干脆一起闹。这场罢工就进一步扩大了。

而这回罢工特别的地方就在于,编剧工会闹到一半,演员工会突然神兵天降,掺和进来一起罢工。刚才说了,编剧不太在乎AI。但是,演员可是真在乎AI。他们就担心自己被AI生成的虚拟人替代,尤其是现在的动作捕捉、表情捕捉技术越来越成熟,再加上好莱坞的特效团队一向厉害,没准哪天,就真把演员给替代了。

那么,既然都闹到这个份上了,电影公司为什么不能想开点,给人家涨点钱呢?不是不想涨,而是没钱。因为好莱坞这几年也不好过。其中最大的变量之一,是他们在中国票房市场的衰落。最近几年,中国票房主要来自国产电影,比如《流浪地球2》《满江红》,都达到了40亿级的票房。而国外大片,今年全年,几乎没有中国票房超过10亿的。

那么,有没有人从中获利呢?有。这就是以奈飞为代表的流媒体。既然线下票房不行,就得在线上找补。很多电影公司,都开始和奈飞之类的流媒体平台合作,在网上发行电影。这就导致,奈飞的话语权,越来越大。

但是,奈飞做大之后,又发生了一个意外的连锁反应。韩国电影遭殃了。

为什么?要知道,韩国最近两年,线下票房不给力,就把阵地搬到了线上。一开始用的是韩国国内的流媒体。奈何韩国国内的流媒体平台也不给力,于是只好依靠奈飞。你看最近几年韩国的电影和韩剧,很多都是跟奈飞合作的。

同时,奈飞也很看重播放量,因此就会按照自己的判断,对韩国电影提要求。到这一步,问题就出现了。

比如,奈飞最近拍了个纪录片《埃及艳后》,出于舆论考虑,他们居然把所有的演员,都换成了黑人。这个片子连埃及人自己都抵制。但奈飞还是这么干了。

注意,这可是纪录片,都敢这么改。放在电影上,就更不用说了。因此,韩国电影就可能面临一个风险,假如有一天,奈飞要求韩国人,把电影里的某个韩国历史上的人物,改成黑人,或者LGBT,也就是性少数群体,韩国电影怎么办?

这个事听起来像开玩笑,但事实上,但凡最近几年关注过美国电影的人,都知道这件事发生的概率有多大。

你看,一场编剧罢工,前前后后,闹出多少连锁反应?假如说能从这件事里获得什么启发,我觉得也许是,你永远不知道,危机会在哪个方向出现。谁能想到,流媒体崛起,会威胁到韩国电影里的历史角色呢?换句话说,现代社会的协作网络,已经复杂得超过想象。它早就不是一副多米诺骨牌,而是一场蝴蝶效应。

最后,总结一下,今天说了两个话题。消费领域存在哪些新机会,以及好莱坞大罢工引发的连锁反应。假如你的身边有人对这两个话题感兴趣,推荐你把今天的节目分享给他。

好,以上就是今天的内容。《得到头条》,明天见。

Leave a Comment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