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4|全国商业街,为什么都长得一模一样?

精挑细淘,得到头条。我是李南南。

今天,我将从两个话题出发,为你提供知识服务。第一个是,国庆八天长假临近,全国商业街将迎来客流高峰。第二个是,中产家庭去山姆排队搞团建,成为热门话题。

先来看今天的第一条。是不是感觉国庆长假近在咫尺了?今天我们就说一个,每逢假期,都会被拿出来谈论一番的话题,这就是,全国各地的商业街,为什么都长得一模一样?从门店到小吃,什么奶茶、烤肠、臭豆腐,不仅品类稳定,甚至味道都一模一样。

这个问题本身不算新。有人说是因为供应链更成熟了,大家都从同一个工厂采购,因此东西都一模一样。也有人说是因为目前卖的这些东西,都是经过市场验证的畅销品。

其实,抛开具体的经营细节不说,我们可以从博弈论的角度来理解这件事。全国的商业街一模一样,本质是因为全国的商家,都陷入了一场超大规模的纳什均衡。

纳什均衡,是博弈论里最重要的思想之一。说的是,参与这个游戏的所有玩家,都是聪明人。大家斗来斗去,最终达到了一种均衡的局面。这个局面旁观者可能不理解,但是,身在其中的人都很清楚,谁都不可能改变自己的行动策略。因为一旦改变,你的处境就会变差。

说白了,就是谁都知道自己这样不太对劲,但谁都不敢轻易改变。就像两个高手比武,双方都掐着对方的脉门,明知道这样对谁都不好,但却都不敢先松手。

你看,很多商业街上的商家,你以为他们对自己的商品心里没数吗?他们当然知道,搞点新意才能让自己有点特色,才对得起游客大老远来一趟。但问题是,不敢啊。

你看,假设一条街上,所有的商家用的都是半成品烤肠,只有我一家是自己灌的香肠。特色是有了,但是马上,我就会面对这么三个困境。

首先,我的价格一定比别人高。毕竟,我得自己买原料,自己制作。而价格一高,销量就很难保证。其次,我的灵活性变差。因为我已经买进了全套做香肠的设备,不像卖半成品那样,说改商品就能改商品。最后,前面的这些原因加在一起,就造成了一个特别麻烦的局面。整条街上,所有的商家都背靠一个数字化系统,只有我是小作坊模式。人家对我,就是降维打击。

怎么办?很明显,我也只能跟着,一起随大流,卖半成品。你看,这个局面,就是纳什均衡。

那么,怎么改变这个局面?很明显,光靠单个商家的努力肯定不够。你得从整条街区的层面发力,从更底层出发,打造有特色的商业街。

今天,咱们就来说一个这方面做得还不错的案例。这就是上海市徐汇区的延庆路。这本来是一条普通的道路,但最近几年,在当地政府、运营商和商户的协作下,这里已经成为相对成熟的商业街区。前段时间,媒体《窄播》团队去当地做了调研,整理了他们的做法。

把一条街道打造成有特色的商业街区,最需要做的,是这么几件事。

第一,是选址。不是所有的路都适合打造成商业街。它必须先满足几个条件。

首先,人流量大。比如延庆路,离地铁站近,而且这里是去另一条网红街区,安福路的必经之路。安福路外溢的客流和商家,都会奔这来。

其次,有原生的人文景观。延庆路区域内有232处历史建筑,占全上海的将近四分之一。同时,上海市政府为了保护城市的人文面貌,在2007年就制定了64条永不拓宽的马路清单,延庆路就是其中之一。

最后,有烟火气。比如延庆路,有一个菜市场,两家水果店、三家理发店,还有饺子馆、小卖部,等等,全都开了很多年,本地人经常去。这些东西看起来好像跟旅游街区不搭。但恰恰是这些非标准化的东西,提供了烟火气和松弛感。

第二,是适度的商业化。注意,不能完全不商业化,否则商家不愿意来。但也不能太商业化,否则就又陷入了纳什均衡的局面。这就好比,你要请十个商家入驻,但你又不想让他们之间过度竞争。怎么办?

说到这,我们就得多想一个问题,为什么网红街区的商家之间,竞争那么激烈?除了商业因素之外,还有一个特别重要的原因,就是大家之间,没交情。互相谁也不认识谁,都是来做生意的,哪有什么情面可讲。换句话说,只要商家之间,有那么一点交情,这么一来,这个街区就既是商业街,同时也是社区了。它就不会陷入太严重的商业化。

按照这个思路,延庆路就找了一群,互相之间早就认识的潮牌店主。他们本身就是一个文艺青年小圈子里的朋友,互相有交情,而且大家水平都不低。而这回,延庆路给支持,把大家一起迎过来做生意,试问,谁不愿意?这么一来,既解决了商家入驻的问题,又防止了街区变得过度商业化。

第三,是通过满足轻需求,保持街区活跃。什么叫轻需求?比如,打卡拍照、网红直播。这些需求都不是特别高频,但作为一个商业街区,你必须得满足这些需求。按照这个思路,延庆路把整个街区,做了审美风格的划分。确保你从入口走到出口,每走个几十米,拍照的感觉都不一样。有的店面是工业风,有的店面是多巴胺色系。

第四步,是通过满足高频需求,打造客流的基本盘。什么叫高频需求?比如,吃饭、购物、散步。说白了,就是光满足大家逢年过节凑热闹的需求还不够,关键是,你得满足日常的高频需求。比如,有几家好吃的饭馆,有几家有特色的小店,最好还能卖一点别的地方买不到的独家款。

你可别小看这些元素。要知道,现在的商业街,可是很卷的。而卷来卷去的结果就是,每条街区的品质高度一致。这条街有的,那条街也有。这时,只要你能稍稍做出哪怕一丁点创新,都会成为巨大的吸引力。

最后,发出一个邀请。你的身边有哪些值得逛,但是外人却很少知道的街区?请你在留言区分享。咱们一起为国庆假期,挖掘身边的宝藏街区。让这个假期变得更有意思。

再来看今天的第二条。前段时间,网上有个挺扎心的热门话题。叫,去山姆排队试吃,是中产家庭的团建。说白了,就是消费降级换了一个说法。以前去餐厅,现在去超市,而且还是免费试吃。这不是消费降级是什么?当然,你要是真有闲工夫,确实能在超市吃到不少东西。从主餐牛排,到饭后甜点蛋糕酸奶,再到夜宵小龙虾,全都有试吃。

同时,这个新闻也从侧面说明一件事,就是现在的超市之间,竞争太激烈了。为什么搞试吃?还不是为了争取顾客。

当然,这个竞争不光反映在试吃上,也体现在价格上。比如,就在一个月前,盒马推出一个“移山价”。什么叫移山价?就是移动山姆的顾客,把他们吸引到自己的店里来。说白了,就是价格战,你卖9块9,我就买6块9,总之,处处比你便宜一点。

相应的,山姆也没闲着,搞了一个“拔河价”。拔河,就是把顾客从盒马手里拔过来。相比之下,最佛系的是大润发,搞了一个“不吵价”。也就是,和和气气,也不针对谁,就安安静静把价格做低。

你看,超市这个地方,在不同人眼里,完全不一样。在中产家庭看来,这是寻找松弛感的地方。而在商家看来,这是最激烈的战场。

但是今天,咱们再换个视角。不说商家眼中的超市,也不说顾客眼中的超市,而是说说,投资人眼中的超市。最近正好在媒体《半熟财经》上看到一篇文章,说的就是投资人是怎么逛超市的。你会发现,在咱们看来再平常不过的货架,在厉害的投资人眼里,居然处处是机会。

一般来说,投资人去超市,主要做这么三件事。

第一,是找项目。也就是,顺着商品找到上游的,值得投资的供应商企业。

要知道,像山姆这样的超市,最大的特点就是SKU,也就是商品种类特别精简。一般大超市的SKU是20000到40000之间,而山姆只有4000。这就意味着,它的每款商品,都必须定位特别准。而能做出这类商品的供应商,往往对顾客有更深的洞察,而且他们的调研能力、研发能力、生产管理能力大概率要更强。

换句话说,投资人是把山姆当成一个严厉的考官,但凡商品能通过他们的考验,说明背后的公司大概率不会差。

但是注意,一般来说,山姆的成熟供应商,都是大型企业,投资门槛比较高。因此,投资人去看的,主要是山姆里出现的新品类。或者是把目光投向生产同类商品的其他企业。比如,2021年,山姆的小青柠汁火了,马上就有投资人锁定了柠檬饮品背后的供应链企业。

第二,投资人在超市里,还能看出当前人们的消费心态。

比如,预制菜特别受欢迎,超市里频繁上新。说明饭馆的生意可能被抢走了一部分。可能有越来越多的人倾向在家做饭,图的是省钱和方便。这也许是一个消费收紧的信号。

再比如,假如啤酒销量特别好,可能说明大家最近的聚会比较频繁。跟社交相关的商品,可能会有不错的销量。

再比如,传统的糖果卖不动了,可能说明现在的年轻人,健康意识越来越强。他们在有意识地控糖。

再比如,假如新鲜的奶制品,或者其他需要低温储存的商品畅销,说明商家也许在冷链方面,有更强的需求。

再比如,假如最近逛超市的人突然变少了,你可以看看他们都去了哪里。是去使用线上配送了?还是转去社区小超市了?那么新的机会,没准就在那里。

第三,不同的超市,在投资人眼里的功能不一样。

比如盒马,你可以把它当成商品的试金石。这是因为盒马的上新速度非常快,一个新品到底能不能通过市场检验,在这马上就能获得答案。而相比之下,山姆的上新就没那么激进。它的供应商相对稳定。这就形成一种彼此依赖的局面。一方面,山姆不想被供应商绑架,他们在寻找新的供应商。另一方面,供应商也不想把渠道锁死在山姆这一个地方,他们也在寻找新渠道。在这个寻找新协作方的过程中,没准就蕴藏着新的机会。

换句话说,趋势是怎么构成的?很明显,即使再大的趋势,也是由一个个具体的、人的行为构成的。而要想观察人的行为,超市也许是一个不错的窗口。

最后,总结一下,今天说了两个话题。商业街区怎么做创新,以及投资人眼中的超市什么样。假如你的身边有人对这两个话题感兴趣,推荐你把今天的节目分享给他。

好,以上就是今天的内容。《得到头条》,明天见。

Leave a Comment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