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挑细淘,得到头条。我是李南南。
今天是假期第4天,继续咱们的国庆特刊。今天我们的特邀课代表,是著名生物学家,曾任浙江大学生命科学院研究院教授的王立铭老师。假如你关注健康话题,对他一定不陌生。
过去几年,王立铭老师在得到开设了几门生命科学领域的重磅大课,比如《生命科学50讲》《进化论50讲》。除此之外,王老师每个月6日,还会免费更新《巡山报告》,假如你关心生命科学领域的前沿进展,一定不能错过。
那么,王立铭老师在过去的几个月,有哪些学习心得跟你分享?王老师说,今年大半年在得到的学习,帮他解决了一个大问题:中年危机。先别着急,王立铭老师说的中年危机,不是工作不顺、家庭矛盾这些具体的现象,而是,人到中年,很容易出现的一个心理困境:对人生意义的怀疑。
王立铭老师说,作为一个科学家,他习惯并且擅长用理性的思维,去面对问题,解决困难。但是,进入中年生活后,他发现,理性和逻辑,突然在一个问题上失效了。那就是:失去了人生的目标感。比如,事业和家庭都进入了平台期,生活一成不变,人很容易就陷入了迷茫和彷徨,这个时候,你该怎么办?再比如,你知道自己有能力用理性的手段,去达成目标,但突然发现这个目标本身,却变得模糊了,你不知道自己追求的东西,到底有什么意义,这个时候,又该怎么办?
王立铭老师说,在今年的学习中,有两门课,回答了他的困惑。
接下来,我就为你转述一下王立铭老师的思考。
王立铭老师推荐的第一门课,是刘擎老师的《西方现代思想》,这门课系统地解读了20世纪19位西方大家的思想。思想史的课程,听着很高大上,好像跟解决我们每个人的具体问题没什么关系。但是王老师说,这门课能帮助自己理解生活的困惑,这门课里一些思想大家的观念,恰好回应了一直困扰他的“中年危机”问题。
比如,王立铭老师觉得,自己非常理性,但是,又对人生意义感到迷茫。这门课介绍的第一位思想家马克斯·韦伯,就会用他的现代性理论告诉你,放心,这不是你的问题,这其实是现代社会自带的危机。
“现代性”是个很艰深的概念,如果要简单概括一下,就是,现代世界,具有很多不同于传统社会的特征,“现代性”,就是用来指称这些特征的术语。韦伯的贡献在于,指出了现代性最深层的缺陷。
这个最深层的缺陷,叫做“理性化”。在韦伯的时代,科技大踏步前进,人类对理性的追捧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人们普遍相信,理性将指引人类走向幸福的彼岸。但是,韦伯认为,理性并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他认为,人类用于解决问题的理性,更接近于工具理性。
什么叫工具理性?它的作用是找到做事的手段,也就是一件事怎么做才是最高效的。比如,你在外地出差,家人突然打电话让你赶紧回家,你开始计算买机票还是买高铁票。这个决策就是工具理性。但是,除了工具理性外,人还需要价值理性,也就是定义问题本身的能力。比如判断一件事要不要做。还是刚才那个例子,家里出事了,到底要不要回去?是出差重要还是家里重要?是事业重要还是家人重要?这个判断调动的就是价值理性。
韦伯发现,在现代社会,工具理性已经无限发达,甚至压倒了价值理性。每个人都在思考怎么多赚钱,每个组织都在思考怎么提高自己的效率。很少有人再去思考,这件事的目的究竟是什么。换句话说,就是你的工具理性把价值理性给困住。韦伯认为,理性化把现代铸造成了一个铁笼,这就是“现代性牢笼”。
你看,韦伯的理论,不是正好回应了王立铭老师所说的,“意义感危机”问题吗?
当然,光知道问题从何而来,还不够,我们还要想,怎么解决问题。这就要说到,刘擎老师课程里提到的另一位哲学家,克尔凯郭尔。
克尔凯郭尔为韦伯的现代牢笼,做出了一把开锁的钥匙。这把钥匙概括来说,就是四个字:纵身一跃。
要越过的是什么?是“真实”与“信仰”之间的一道鸿沟。
克尔凯郭尔说,现代性牢笼的本质,是理性时代的人们出现了信仰危机。拿宗教的例子来说,在蒙昧时代,信仰是不需要理由的,信仰宗教是一个默认的选择。但在现代社会,信仰遭遇了理性主义的挑战。人们开始想,为什么我要相信它?假如一个事物要求我们相信它,那么它应当证明自己是真的、可信的。
这时,问题就出现了:值得信仰这件事,是一个价值判断。而价值判断,是无法用“真假”来判断的。“一加一等于二”,所有人都承认;但“某某事物是崇高的”,这就不一定放之四海皆准了。这就是“真实”与“信仰”之间的裂痕:就像用短跑比赛的快慢标准,去评价一幅画美不美,是行不通的。
那么,到底应该怎么办?克尔凯郭尔认为,你不需要调动逻辑和推理,来求证信仰为真,来确证它的可靠性的。你要做的,是先不去思考这些,而是勇敢地“纵身一跃”。说白了,就是先相信,先追随,你所有的问题自然会在追随的过程中获得答案。换句话说,信仰这个东西,它本身就不是用来怀疑的,而是用来追随的。
因此,遇到中年危机怎么办?或许我们也可以听克尔凯郭尔的建议,在我们的观念里,鼓起勇气,纵身一跃。当你认准一个目标的时候,不要想那么多,先拼尽全力努力去实现它再说。
王立铭老师推荐的第二门课,是陈海贤老师的《自我发展心理学》。王老师说,假如说刘擎老师是在理论层面为你解答问题,那么陈海贤老师更贴近生活经验,他会手把手地教你,怎么在生活中,解决困难,获得力量。
比如,中年人常常面对的一个情况是,事业和家庭都进入了稳定期,生活一成不变。你可能会对现状感到无力,感到不满,但又很难鼓起勇气改变,毕竟改变的成本太高了,怎么办?
陈海贤老师是资深的心理咨询师,他说,很多来访者都是带着这个问题来找他的。自己明明很痛苦,也渴望改变,但根本没有选择。就拿工作来说,哪里是想换就能换的啊?我根本没得选。父母不让换,家里有孩子,总之,虽然我渴望换工作,但我没得选。
陈海贤老师会这么告诉你:关于改变,你永远都选择的自由。先别急,这不是在否认你的处境。而是在告诉你,没得选,是一种心理误区。你并非没有选择,而是,你已经做出了选择,选择了留在当下。当你说,我要养活自己,所以不能换工作时。你其实是在说:我不愿意选择一个不确定的未来,因此选择忍受当下的工作,来养活自己。
再比如,生活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矛盾与冲突,其中很多,看起来都是无解的。但这门课会告诉你,很多问题,归根结底,是关系的问题,从关系入手,就能解决这些问题。
要把个体视角切换到关系视角,是因为,没有人是完全独立的个体,人永远生活在一段或几段关系之中。你在关系中所受的影响,在关系中所扮演的角色,会影响到你的心理状态、行为方式。
举个小例子,咱们想象这样一个场景,一个妈妈,正在生气地训斥淘气的孩子,这时,电话响了,妈妈一接听,对面是孩子的老师,马上和气地说,孩子让您多费心了。你看,一边暴躁生气,一边热情有礼,哪边才是真正的妈妈?答案是,哪边都是,她只是在不同的关系中,扮演了不同的角色。因此,陈老师说,是人所处的关系,而不是人的个性,决定了人的行为。
明白了这一点,很多生活中看似无法解决的纠纷,就有了新的观察角度。再想象一个家庭生活的场景,家长为了孩子的教育问题,起了冲突。妈妈想给孩子报个奥数班,说孩子这一阶段多学点没坏处。爸爸坚决不同意,说孩子才这么小,那么逼孩子干吗。两个人为此吵得不可开交,谁都觉得对方简直不可理喻。你看,这好像是一个谁都说服不了谁的问题。
咱们可以用关系视角来解决。表面上看,这是一个围绕孩子的教育理念分歧,但切换到关系视角,你会发现,这对夫妻,是在对对方说,我比你更懂孩子,在孩子的事情上,我比你更有发言权。这样的夫妻,在别的话题上也会爆发类似的争吵,问题也是一样的。比如,争吵要不要买房,要不要送老人去养老院,要不要借钱给朋友。他们争吵的都不是问题本身,而是,在这段关系中,谁才有发言权。
怎么化解呢?陈海贤老师,给了三招。第一,直面关系,只有认识到问题出现在关系上,才是化解矛盾的起点。第二,理解别人,你要学着从关系的角度理解别人在说什么,并从关系的角度来回应别人说的话。第三,在讨论事情之前,一定要先思考,怎么才能在双方各自扮演的角色上达成共识,这样,即使最后没有形成共识,这样的讨论也是有意义的。
当然,陈海贤老师在课程里,还给出了很多其他具体的指导。就像王立铭老师说的,这门课会帮你更好地了解自己、了解他人,也帮你理解自我和世界的关系,从而缓解自己的危机。同时,除了《自我发展心理学》,陈海贤老师最近还新出了一门课,主题是自我改变,在这里也推荐给你。
以上就是今天的特邀课代表王立铭老师的学习心得。
同时,咱们今天的特邀课代表,王立铭老师还为我们推荐了几本他眼中的2023年度好书,电子版书单已经放到文稿中了,欢迎你来看看。
同时,国庆期间,得到所有课程,享受满200减30的优惠,今天老师推荐的课程,以及他本人的最新课程,我们都已经将购买链接,放到了文稿当中,优惠截止到10月7日24点。感兴趣的话可以来看一看。
好,以上就是今天的内容。《得到头条》,明天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