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挑细淘,得到头条。我是李南南。
今天是假期第8天,继续咱们的国庆特别节目。前面7天,已经有7位老师分享了自己的学习心得。大家都这么卖力。咱自己肯定也得有所表示。因此,今天的值班课代表不是别人,就是我自己。
今天,我想给你推荐两门,对我触动非常大的课。
第一门,是教育专家,也是组织变革专家沈祖芸老师的《小学生家长必修课》。不瞒你说,这门课在我们公司内部,有娃的同事当中,口碑是相当高。因为这门课太实用了,它解决的,有一个算一个,全是家长们最挠头的问题。实用到什么程度?我先念几节课程标题你感受一下?
老师配备得不够称心,怎么办?觉得老师对你的孩子关心不够,怎么办?马上就要开家长会了,怎么办?孩子犯错了,老师找你,怎么办?别的家长又为学校做事了,怎么办?
你听听看,尤其家里有娃的同学,都掂量掂量,是不是每个问题,都说到你的心坎里了?
那么,到底怎么办呢?这些问题乍一看很分散,其实它们背后反映的,都是同一个担忧。这就是,孩子即将进入小学这个新系统,而你,并不知道这个系统是怎么运转的。这就像武侠小说里,徒弟就算武功再高,他自己出去闯江湖的时候,师傅都会千叮万嘱。就是因为,江湖有江湖的规矩,而徒弟并不了解。
回到家长,只要你能搞懂,学校到底是怎么运行的,你自然就知道,遇到这些问题该怎么办了。
比如,孩子能不能遇到好老师?这个担忧的潜台词是,所有家长都希望,全世界最好的老师,都正好在自己孩子班上。这个期待也能理解。但关键是,每个人对好的定义,是不一样的。家长认为的好,是每个老师,都是完美无缺的全才。你看,这个期待实现起来很难。
而站在学校的角度,它要确保的是,每个学生,都身在一个最好的教学系统里。注意,是系统。在学校看来,整个师资队伍是完整的一盘棋。它需要将不同特点的老师组合起来,更好地服务于学生。
常见的组合方式有专业强弱组合。就拿语文、数学、英语三门学科的教师配置来说,搭配方式基本是:一个学科带头人+一个教学水平稳定的老师+一个正在成长的新老师,他们在资历和教学经验上形成互补。通常既不会有三强组合,也不会有三弱组合。这样既保障了学生的利益,也促进了教师队伍的成长。
还有一种组合叫风格优势组合。小学老师的教学风格一般有四类:严厉型、温和型、细腻型,以及粗放型。学校一般会从互补协同的角度做组合。
因此,假如家长把老师孤立出来单独评判,甚至拿这个老师的短板和别的老师的长板比较,比如“我听说那个班的数学老师特负责”“我们班语文老师没有隔壁班的好,抓得一点都不紧”。那其实是不全面的。
那么,面对这样的师资配备情况,家长能为孩子做点什么呢?沈祖芸老师的建议是,做好师生之间的桥梁,让每位老师都成为孩子的“重要他人”。
比如,开学前后,主动和每位老师沟通。可以通过微信和每一位任课老师沟通交流,可以聊聊暑期中孩子的状态;也可以咨询一下开学后老师的期望,老师也会因此关注到孩子。
再比如,在学期中,重点跟孩子喜欢的学科老师建立联系。可以邀请老师作为孩子养成好习惯的见证人,比如和孩子协商,立一个每天阅读20分钟的flag,坚持一个学期。然后,和语文老师一起鼓励孩子坚持下去,这么一来,老师也会更关注孩子。
另外,家长还有个普遍关心的问题,就是假如我的孩子成绩不突出,老师会关注我家孩子吗?这个担心不是没有道理。毕竟,不少老师会采取“抓两头带中间”的教学策略。
“抓两头带中间”的教学策略,就是重点关注班级里的一头一尾,希望通过关注这两类学生,来带动中间的学生。这肯定算不上最佳教学策略,因为这样一来,处于中间群体的孩子就被忽略了。
但是,假如你孩子的班级恰好是“抓两头带中间”的中间,应该怎么为孩子争取关注呢?可以做这么两件事。
第一,把孩子的成绩之外的优势传递出去,创造他在其他领域中的头部位置。比如孩子跳舞特别好,我们就可以把孩子的跳舞视频录下来,发给音乐老师,他也许就记住了孩子的舞蹈天分,以后班里有领操领舞的机会,就会第一个想到他。
第二,让孩子在为集体做贡献中,感受到自己的价值。比如做班级里的图书保管员、各学科课代表、动植物守护者等等。可以鼓励孩子为班里的同学多服务,从而在帮助别人中体会自己的价值。
类似的方法,在沈祖芸老师的《小学生家长必修课》里还有很多。假如你自己或者身边有朋友,孩子正在上小学,或者正准备上小学,强烈建议你来听听。
同时,跳开小学这个场景,在这门课中,我们还能读出一个启发。这就是,成长到底是怎么发生的?过去我们都觉得,成长要经过岁月的历练,要沉淀下更多的能力和经验。但问题是,能力和经验从哪来?仅仅耗时间就够了吗?当然不是。其实,一个人的成长,很多时候来自与新的系统发生碰撞。
你看,从幼儿园到小学,这是与学校这个新系统发生碰撞。从大学到社会,是与社会这个新系统发生碰撞。同样,换部门、换公司、换行业,本质都是一个个体,在和一个新系统发生碰撞。那么,在这个过程中,怎么让自己的成长更加顺畅?很明显,你得知道,那个你即将面对的新系统,它是怎么运转的。
好,这是今天推荐的第一门课。沈祖芸老师的《小学生家长必修课》。
今天要推荐的第二门课,来自理想汽车CEO李想的《产品实战16讲》。这也是李想本人代表理想汽车,首次全面公开理想的产品方法论。你知道,今年5月以来,得到请来了一批实干家来开课,包括李想、小罐茶创始人杜国楹,还有小米净化器的主要创造者苏峻等等。
他们每个人讲的,可都是亲测有效的方法。我们不是常说,最一线的洞察往往不是来自书本,而是来自那些正在做事的人吗?这回,我们就把这些真正做事的高手,给你请来了。
说起李想老师,算是创业圈里的传奇人物。他高中没毕业就出来创业,而且是连续创业者,在理想汽车之前,还做了国内访问量最大的汽车平台之一,汽车之家。
你看,按照通常的想象,这么一位天赋型选手,再加上新能源汽车赛道有多卷,大家也知道。那么理想汽车能做到今天这个程度,一定有很多出奇的打法吧?
但是,学完这门课之后你会发现,奇招确实重要。但真正能让一个产品走得远的,往往是那些最本质、最朴素的真相。内卷的尽头,其实不是比谁更刁钻,而是看谁能够始终站在产品的价值原点。
比如,理想汽车最大的争议之一,就是为什么它会选择增程式的技术路线?也就是,电量足的时候,用电。没电了就烧油。要知道,当年几乎所有的造车新势力,都选择了纯电动路线。但是李想说,做这个决策并不难,只要坚持一个原则,技术要服务于用户。
理想汽车面对的是家庭用户,假如采取纯电方案,这就意味着,用户要开车长途旅行,就必须在途中找充电桩。车主一个人找充电桩等充电还能忍,但是节假日,一家老小好不容易出去玩一趟,到处去找充电桩、在服务区排队几个小时等充电,这是不能忍的。因此,李想认为,要想把家庭用户的体验做好,就应该采取混动技术。
再比如,理想汽车一度被人调侃“冰箱、彩电、大沙发”。有人就说了,车应该专注在提升驾驶体验上,整这么些花里胡哨的功能是画蛇添足。理想汽车为什么这么做?我们回归用户的使用场景,你看,一家人使用车,图的是舒舒服服,其乐融融。而冰箱、彩电、大沙发这些功能,最容易唤起家庭用户对于自家客厅的想象,进而带动起这个家庭氛围。
你看,回到用户,这似乎是人人知道的常识。但就因为每个人都知道,它的重要性,反而容易被低估。换句话说,假如把创业比作一场航海,《产品实战16讲》这门课不是一艘充满了新玩法、新角度的破冰船,而是让你始终回到用户价值的压舱石。
以上就是今天的学习分享。同时,今天推荐的2023年度好书,电子版书单已经放到文稿中了,欢迎你来看看。
同时,国庆期间,得到所有课程,享受满200减30的优惠,今天推荐的所有课程我们都已经将购买链接,放到了文稿当中,优惠截止到10月7日24点。感兴趣的话可以来看一看。假如你的身边有人对这些话题感兴趣,也推荐你把今天的节目分享给他。
好,以上就是今天的内容。《得到头条》,下周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