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挑细淘,得到头条。我是李南南。
先说一个好消息。9月初,全国各地的蔬菜价格,在经历了一轮上涨之后,开始陆续回落。正好趁着这个时间,我们再回过头看看,前段时间的蔬菜涨价潮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前段时间(9月5日),“四象工作室”专门整理了农业农村部价格信息系统的数据,结果发现,我国将近20种常见蔬菜的价格比去年贵。而且注意,这还只是批发价,涨价后的蔬菜进入超市等零售端之后,这个价格还会继续上涨。其中,涨价幅度最高的是黄瓜和大葱,这两种蔬菜8月的价格相比6月涨幅超过100%。
按照过去的经验,每年七八月份,蔬菜价格会出现季节性波动,但为什么今年的涨幅突然这么大了呢?还是因为天气原因。我国蔬菜的产地,主要集中在山东、河南、湖南、四川、陕西、安徽等几个地区,但是由于今年这几个地区的降雨量普遍都高,就导致全国的蔬菜供应都受到了影响。
这就引出一个很多人都关心的问题,未来的蔬菜价格还会不会出现大幅波动?关于这个问题,财经作家吴晓波老师的团队专门做过分析。
首先,短期来看,各个地区都在努力加大供应。比如,上海市农业农村委员会就宣布,基地会抢种一批鸡毛菜、米苋等耐高温的速生蔬菜,另外商务部门也会调运其他省市的蔬菜。再比如,杭州除了由杭州农副产品物流中心供应蔬菜之外,还召集了一批商超、小型农贸市场以及电商平台来缓解蔬菜的供应问题。
其次,长期来看,我国的蔬菜生产已经具备了一套成熟的支持系统。早在1988年,我国当时的农业部就提出了“菜篮子工程”,通过全国各地分批建设优质农产品基地的方式,缓解我国的农副产品供应紧张的问题。而在1996年,我国就建设了全国农产品批发市场信息网,这也为我国后来发展“南菜北运”“西菜东运”等工程提供了技术基础。
目前,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蔬菜生产国,产量占全球50%以上,人均蔬菜占有量大约是500公斤。短期的产量波动不至于影响中国人的“蔬菜自由”。
说完最近蔬菜涨价的事情,咱们再来说一个有意思的话题,种植蔬菜这件事本身还有哪些想象的空间?接下来,咱们就由近到远,说几个案例。
首先,我们来讲一个概念,“城市菜园”。按照我们通常的想象,城市里的土地资源是很稀缺的,好像种菜不太现实,但事实正好相反,不仅仅是城市的空地,甚至连屋顶、阳台、墙面,都可以用来种植蔬菜。比如,屋顶菜园,就是把屋顶绿化和种菜结合,通过种植瓜果蔬菜等方式,提高屋顶绿化的实用价值。目前,美国、丹麦、泰国等国家都已经出现了成熟的“屋顶菜园”项目。再比如,北京、上海都有过“屋顶菜园”的尝试。但注意,咱们说的是满足特定条件,合法合规的菜园项目,可不能擅自种植。
再比如,“花园式”菜园,就是通过混合种植花卉和蔬菜,目的是兼顾美化和实用。目前,位于北京通州区的刘庄村就落地了一个“花园式”菜园,叫做“康乐农场”。康乐农场为认养人提供了非托管、全托管、大平米托管,三种认养模式。上面这些种菜的新尝试,效益未必很高,但至少说明一个趋势,“城市菜园”这个概念还有很大的想象空间。
其次,还可以通过AI技术赋能农作物种植。比如,今年7月,中国农业大学和拼多多联合举办了第四届“多多农研科技大赛”。再比如,今年6月,由中国农业科学院都市所团队研发的AI辅助决策模型,第一次走出了温室大棚,来到户外帮助农户种植水稻。未来伴随着大模型的成熟,有可能应用于更复杂的种植环境。
最后,再来说一个离我们较远的话题,就是未来我们有可能在月球上种植蔬菜。就在今年7月,我国的科学家在嫦娥五号带回的月球土壤样本中,发现了一种富含水分子和铵的未知矿物晶体,ULM-1。根据研究人员的介绍,这类水合矿物中富含铵,而铵是一种氮肥,除此之外还有少量的钾。就在8月底,这项研究又有了新进展。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所和中国科学院物理所等单位组成的科研团队经过研究验证,发现了一种全新的利用月壤大量生产水的方法,研究成果发表在学术期刊《创新》上。
简单说,就是通过一定的方法,一吨月壤可以产生大约51到76千克的水,相当于100多瓶500毫升的瓶装水。等于,在月球上,水和化肥都是有可能通过技术手段获取的。这也许意味着,我们离月球种菜又近了一步。
你看,种菜乍一看很平常,但事实上,它的可能性还有很多。无论是城市菜园,还是AI赋能农业、月球上种植蔬菜,都还有很大的想象空间。这些创新的逻辑,与种植业本身很相似。先撒下无数的种子,等有结果之后,再去复制那个最好的果实。
再来看今天的第二条。我们说两场刚刚落幕的大会。一是9月5日到7日的2024inclusion·外滩大会。二是9月7日到10日的浦江创新论坛。两场大会是前后脚举办的,而且举办地都在上海。
这两场大会都聚焦在科技领域,但定位有所区别。
浦江创新论坛更久、更专、更学术。浦江创新论坛今年是第17届,今年的主题是“共享创新,共塑未来”,全球有300多位专家学者参会,讨论科技创新怎么造福人类。论坛本身的性质偏学术,但它有一个很重要的议题,就是研究怎么让科技落地。
inclusion·外滩大会更年轻,面向的受众更广。外滩大会是2020年开始举办第一届,第二届是2023年举办的,今年是第三届。除了专业论坛之外,外滩大会也有一定的展览属性。今年的外滩大会,前前后后一共有5.2万人现场参会,创下了历届新高。同时有30多项AI成果发布,以及100多项前沿科技在现场展示。光是大会上的演讲嘉宾,就超过500位。
这两场大会上,AI都近乎是绝对的主角。关于大会的具体内容,网上已经有很多报道,咱们就不展开说了。今天主要说说,两场大会上都提到的,让我印象比较深的三件事。
第一,AI Agent成为目前的研发主流。AI Agent,也叫AI智能体。假如说大模型像个顾问,能回答你的各类问题,那么AI Agent就更像一个小助理,专门替你跑腿做事,而且你越是使用,它就越了解你的习惯。
AI Agent是在大模型的基础上,增加了规划、记忆和工具使用三个组件。比如,在今年的外滩大会上,蚂蚁集团发布了一款AI应用,叫支小宝。跟支付宝最大的区别就在于,支小宝可以直接替你做那些需要花小钱的事。而花钱这个动作,就需要同时具备规划、记忆和工具使用三个能力。比如,你让支小宝点外卖,它需要先思考你今天想吃什么,这是规划。而你使用它的次数越多,它就越了解你的偏好,这就需要记忆能力。最后外卖下单,需要调用专门的外卖软件,这就牵扯到工具使用。
注意,支小宝只是AI Agent的一个案例,未来AI Agent的应用场景可能还有很多。借用百融云创的CEO张韶峰的说法,AI Agent让大模型从有趣到有用。
第二,在今年的外滩大会和浦江创新论坛上,都谈到了技术伦理。尤其是AI的技术伦理。
比如,在外滩大会上,有一个展台的主题很特别,叫,用AI打败AI。这主要针对的是深度伪造,也就是深伪技术。所谓深度伪造,就是用AI来造假。比如,用AI生成一个人的模拟形象。显然,这对刷脸支付是个威胁。因此,目前有一些团队就专门做识别深伪的AI。
今年外滩大会的组委会还发起一项倡议,鼓励这些破解深伪的团队,把自己的模型开源。还有十多家机构,联合发布了国内第一个面向金融场景的AI换脸检测标准。
从去年开始,关于AI技术的监管就一直是行业的热门议题。OpenAI的山姆·奥特曼最推崇的方案之一,就是用AI监管AI。目前看,这个方向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第三,我们说一个趋势,全球劳动力。这是作为外滩大会嘉宾的凯文·凯利提出的。
凯文·凯利说,AI技术发展的本质,是地球上的所有人类,一起制造了一台星球级的计算机。我们把智慧都注入了这台机器。世界上所有的数字技术,都在这台机器上运行。这意味着,地球上的每个人,在一定程度上都能使用相似的工具。同时,未来AI将实现真正的实时翻译。你说一句话,就能被实时翻译成世界各国的语言。
简单说,一来,地球上的语言障碍不存在了。二来,我们都能调动超级计算机作为工具。这也许就意味着,任何一个地方的劳动者,都可以直接面向全世界工作。凯文·凯利说,这将改变跨国工作的方式,全球化劳动力将成为现实。
好,关于这场大会,咱们先说到这。最后,说一个延伸的现象。你有没有感觉,最近半年关于AI的新闻,对外行人来说,好像没有以前那么刺激了?尤其是各类AI领域的展会论坛,新闻热度好像也不如以前。
这主要是因为,新技术的热度,往往要经历一个U形曲线。比如GPT,ChatGPT3.0刚问世的时候,热度很高,处在U形曲线的左边。但是,很多技术刚出现的时候,往往没有很清晰的应用场景,缺少具体的落地工具。这时,很多人就会觉得,这个技术离自己有点远。新技术的热度就会降低到U形曲线的谷底。这时,整个行业都会努力寻找新技术的应用方向。等新技术落地应用之后,热度又会走到另一个高点,也就是U形曲线的右边。
而从外滩大会和浦江创新论坛的情况看,现在的AI技术,很可能就在这个U形曲线的右半段爬升,也就是,努力寻找应用场景。假如出现杀手级AI应用,黄仁勋说的AI的iPhone时刻,也许就会迎来爆发。
最后,总结一下,今天说了两个话题。
第一,蔬菜种植有哪些创新?我们从城市菜园说到了月球种植。这些创新的逻辑,与种植业本身很相似。先撒下无数的种子,等有结果之后,再去复制那个最好的果实。
第二,AI领域有哪些趋势?我们说了2024年的inclusion·外滩大会和浦江创新论坛。目前AI Agent是最热门的技术趋势之一。同时,AI技术的制动系统,也被提上了日程。
好,以上就是今天的内容。《得到头条》,明天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