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期丨慈禧:这个婆娘咋疯的

首播于2013年6月28日

《戊戌纪略》袁世凯
《戊戌变法史事考》 茅海建
《戊戌变法的台前幕后》马勇    

同一个事实可以讲出很多个版本

在说戊戌变法之前,我们先聊聊“舆论”这件事。就我这么多年对于舆论的观察有一个心得,同一个事实其实可以讲出无穷多版本的故事。比方说有一个女性勇于打破各种封建伦理的枷锁,追求自己的爱情,最后被封建礼教残酷地杀害了。这是一个正面的故事吧?另外一个故事是有一个淫妇,勾结奸夫,残害自己的亲夫,最后被她的小叔子给弄死了。这是一个负面的故事吧。

这两个故事说的其实都是潘金莲这么一个事,但是它确实是两套表述系统。

我第一次意识到这一点是有一次我在一个餐馆吃饭,我只点了两个菜,结果服务员“噌噌噌”给我上了三个菜。我就说:“其中这一个菜我没点啊?”服务员一看单子说:“你是没点”。然后人家小姑娘接着说:“这菜挺好的,是我们店当家的拿手菜,你就吃了吧。”我说:“凭什么啊?我没点啊,你别看我胖,我是实心胖子,我里面空间不大的,你退了吧。”

我刚开始还好好说,怎么说人家都不退,非得逼我把这菜给吃了。最后我实在烦了,一拍桌子,我说:“你把你们经理叫来。”话音刚落, 人家姑娘“哇”就哭了,说:“如果你不要这菜都得我赔,我这个月都赔了四个菜了,你说你们吃这菜一个都二十多,我哪儿赔得起?”哇哇在那儿哭。你说我怎么办啊?对吧?赶紧给人家递餐饮纸说:“算我嘴欠,我什么都没说,你赶紧走,别哭了,我吃。”

你看事实是同一个事实,我点了两个菜,她给我上了三个,然后逼我吃,对吧?但是在一个故事里,它变成了就是一个强势的商家不讲 理,欺负我弱势的消费者,逼我吃我没点的菜。可是这小姑娘突然一哭之后,这个故事就变了,变成一个上得起馆子的城里老爷们儿,欺负人家刚到城里来打工的一个农村姑娘,你说我是不是不应该?所以我就不能理直气壮,只有忍气吞声。

很多社会事件都是这样,基于同一个事实可以讲出很多个版本的故事。我们中国人经常说真理越辩越明。对,短时间内我觉得这个效应是有。但是很多重要的历史事件和舆论战,大家不是越辩越明,而是各自讲各自的故事,看谁的故事有吸引力、有传播力、有感召力,最后是故事战。谁的表述方式赢了,谁就会被记入历史;而原来真正的历史和真相,那么复杂的真相,也许永远地被湮没。

中学历史教科书的疑问

我们今天看到关于戊戌变法所有的故事,几乎都是来自于康有为和梁启超他们在流亡海外时,接受记者采访和自己写的各种文章描述的。我们简单把故事脉络勾勒一下成这样:当时的清廷上上下下分成两种势力,第一种势力是维新派的志士们,他们围绕在光绪皇帝周围,要把大清国向世界主流国家里去带,坚持各种锐意的改革和革新,这叫帝党。

而另外一帮是顽固派和保守派,他们围绕在慈禧太后的周围,形成了一个叫后党。这个后党心里就不爽,用非常阴暗的心理看着这一场改革。他们发动阴谋,要在光绪皇帝和慈禧太后在天津检阅新军的时候把光绪皇帝废掉。

这帮维新志士非常地担心皇帝、改革和大清国的命运。他们就制定了一个“围园杀后”的政变计划,想把慈禧太后所住的颐和园围住,把慈禧太后抓起来杀掉以确保光绪皇帝的权威。但是很可惜他们信任错了一个叫袁世凯的人。袁世凯一边假模假样地答应配合他们的计划,一边又向后党告密。结果慈禧太后从颐和园饿虎扑食回到宫里,把光绪皇帝软禁在瀛台;与此同时抓捕了维新志士,几天后把戊戌六君子在菜市口处斩,导致整个戊戌变法失败,康、梁流亡海外。然后清廷把所有的改革措施全部都废掉了。

这个就是中学历史教科书里关于戊戌变法的故事。但是如果你回到当时的历史情境,你会发现恰恰是这个最根本的问题出了疑问。也就是当时的政局是不是清清楚楚地分成帝党和后党两拨尖锐对立的政治势力?对康有为来说,当然有了,满北京城的人力车司机都这么分析宫里的政治,我只不过是夸大了一下而已。

现在我们回到慈禧太后的立场来分析这件事情。大家都说慈禧贪恋权位,可是慈禧把权力交出来的这个决定是她自己做的。按说光绪皇帝十八岁成人是在1889年,可是1887年慈禧就提出来说不干了。你们赶紧准备接班,我得撤帘,我得归政,我得歇着了。当时光绪皇帝周边的所有人都很紧张。他们紧张也有道理,大清国此时已是风雨飘摇、千疮百孔,没有一个老练成熟的政治家在这儿掌舵,怎么往前走?把整个国家就交给这么一个十几岁的孩子?而且光绪皇帝当时表现出来的那种政治禀赋也不像是一个有雄武之气的明主。当时光绪皇帝的老师翁同龢,光绪皇帝的亲生父亲醇亲王奕譞都哭天抢地要挽留慈禧说:你不能撤帘,你就算撤帘,你也得再训政几年,要保证这艘航船继续往前走。

可是这个时候态度最坚决的恰恰是慈禧本人,所有人劝都不听,她是铁了心要撤帘归政,回颐和园养老去。那你说慈禧太后是虚伪吗?

慈禧太后与光绪皇帝的关系究竟如何但是你真的回到慈禧的生命历程当中,抱着一种理解之同情去理解她,你会发现这么几点:

第一,假如她不是皇太后,我们把她看作是一个传统的中国女人,你会发现这真是一个很苦命的女人。人生三大不幸同时应在她的身上:刚成年丧父、结婚没几年丧夫、晚年丧子。她18岁丧父,作为家里的长女把父亲的尸首运回北京。慈禧26岁就当了皇太后,为什么当皇太后 呢?丈夫咸丰皇帝死了,她26岁就守寡。等她到了40岁好不容易把自己的儿子同治皇帝培养出来,但这孩子据说得了花柳病死了,40岁突然断了后。

虽说一个女人在人生当中遭到这么三次重大的打击,但是她用她那种强悍得像钢丝一般的神经又挺了过来,把一个四岁的小皇帝抱进宫重新培养,终于又培养到18岁。老太太说我要歇会儿了,我50多岁了得养老啦。这其实就是一个中国典型的农村老太太的心理嘛,你爹死得早,我一把屎一把尿把你拉扯大,现在你终于娶上媳妇儿了,我老太太就不再操心了,我把家里钥匙交出来你自己管吧,我得舒服地养老了。慈禧有这样的一个心态,你能说一定是虚伪吗?恐怕也有几分真诚的含义在里头吧。

第二,我们知道慈禧当时也面临着政治压力。虽然她很有权威,权术也很高超,各地封疆大吏被她摆弄得也非常顺。但是要知道太后垂帘毕竟是权宜之计。我在野史里看过像左宗棠这种封疆大吏,有的时候嘴里就有不满。他经常讲一句话叫牝鸡司晨。什么意思?老母鸡报晓。母鸡是下蛋的,报晓那是公鸡干的事。轮得到你干吗?女主垂帘听政是大清皇朝的权力运行系统偏离正轨的一种权宜之计。

慈禧太后在五十多岁的时候,有点像美国总统的第二任,她该考虑自己的历史地位问题了,闭眼之后跟列祖列宗交代的问题。所以这个时候她希望皇朝的政治运行回到正轨中,我想这也是一个重要的原因。

但是康、梁所讲的后党和帝党激烈的政治斗争,我觉得还忽视了一个特别重大的因素。那就是人家是母子关系到底好不好?虽然不是亲生的,可是光绪皇帝和慈禧太后其实是亲到不能再亲的两个人。同治帝一死,光绪这个孩子就是慈禧最亲的人。亲到什么程度?从夫家论这是她亲侄儿;从娘家论光绪是她亲妹妹的孩子,她是两重亲属关系。

而且慈禧太后对她这个亲妹妹感情是非常深的。旗人家里的长女跟汉人家不同。汉人家女儿是小脚老太太,终究要嫁出去的,在家里没什么地位。旗人家的女孩是大脚,在家里说话是算数的,更何况慈禧是长女。我看到过一则史料,慈禧妹妹死的时候,慈禧太后去她家的时候暴怒,怒什么呢?她说你们家居然都不舍得把家里所有金银珠宝给老太太陪葬。当时老太后自己亲自带着太监在他们家搜刮,非要把她家所有的好东西都得埋了陪他妹妹走。可见当时她那种失控情绪和她对死去的妹妹的怜惜之情。

你可以想象在现代的家庭中,亲姨那是什么关系?慈禧后来多次跟臣子讲,她说我跟皇帝怎么能不好?他四岁进宫,身子骨又不好,皇帝的那个肚脐眼经常潮湿,我天天拿着纱布给他擦;皇帝怕打雷,我就天天抱着他睡觉,一旦打雷我就要紧紧抱住他;我从小就关注他每一顿吃什么,每一天穿什么;为了把他培养成皇帝,我关心他每一门学业,我亲自教他认字,亲自教他练书法等等。

养条狗养一个月恐怕都有感情吧,更何况一个亲姨娘把自己的一个四岁的侄儿带到身边,像亲儿子那样管教,那样照顾,你能说没感情?这种感情和母子感情能差到哪里去?说白了这是比一般的养母和养子之间的关系要亲密得多的关系。更何况他们之间还有一种为大清国的未来培养接班人这样的一个列祖列宗传下来的政治使命。所以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这样的一种紧密的关系和亲善的关系,是外人很难想象的。

康有为站在外面老说他们俩是两派,就像蜈蚣见不得鸡,见面就得斗心眼儿。这纯粹是外臣的想象,你不在宫廷内部,你怎么知道?后来康有为不知道从哪儿听到关于慈禧太后要趁他们俩在天津检阅新军时要废掉光绪皇帝这样一件事情,这只能是康有为这种在外的小臣才能够相信的传闻。

异想天开的“围园杀后”

好莱坞有一部叫《猫狗大战》的故事片,如果你在家里养过猫和狗,你会发现它们确实经常打架。为什么呢?其实是因为它们的语言系统不一样。对猫科动物来讲竖起尾巴就是攻击的前兆。可对犬科动物来说就好冤枉哦,它竖尾巴摇尾巴这是讨好你的意思,你怎么能认为我要打架呢?反过来对猫科动物来说,它觉得抬起前爪挠你是示好的表现,是我们俩交朋友的意思;可犬科动物就会很紧张,你抬起爪子来要干什么?所以两个完全不同的语言系统会导致大量的误解。

这也适用于我们今天这个话题,戊戌变法时期,康有为、梁启超这些小臣,他对于高层政治的那种理解,和高层政治的真实状况之间有着巨大的话语系统上的反差。后来有的历史学家就嘲笑康有为这一派说:康有为那种对政治观点的认知,基本上就是一个农村土老帽的乡村绅士看了几本小说、戏曲之后对于宫里政治的理解。比方说慈禧和光绪之间的利益统一性远远大过分歧。即使有分歧,那也是家人、母子之间的那种分歧,而不是敌对的、两派政治势力之间的那种你死我活的决斗。

比方说我们前面提到有传闻说慈禧太后要到天津借荣禄之手,借检阅新军的时机来废掉光绪皇帝。拜托,慈禧真的要废掉光绪有那么费劲吗?那真的就是二指宽的条子的事情。后来在戊戌政变时期不就是这样吗?慈禧太后一还宫,直接把光绪皇帝和几个亲近大臣叫来,然后把这个儿子数落一顿后说:打明儿起老娘开始上朝,你就一边儿歇着了。就是几句话的事情,哪还要借什么军队和荣禄之手?

但是反过来说,慈禧真要把光绪皇帝废掉也不容易。因为虽然慈禧你是皇太后,你回宫光绪皇帝见着要跪接,有一堆的当时的孝道来限制光绪皇帝的行动。可是要知道,你的权力从哪儿来啊?就因为你是他 妈,你是他妈你才有权力,对吧?你是因为靠着掌握了皇帝,你才有太后的权力。所以你要废掉皇帝,实际上就是废掉你的权力基础。太后所有的权力行使都要通过皇帝,什么叫垂帘听政啊?你在帘子后头,前面得坐着皇帝。

在戊戌变法之后,其实慈禧就动了废光绪皇帝的心思。但是结果呢?遭致了几乎所有朝廷重臣的反对,最著名的就是当时两江总督刘坤一写的那个奏折,其中有一句话叫“君臣之份已定,中外之口难防”,这句话当时流布得很广。什么意思?就是我跟这个皇帝君臣之份那是天注定的,你不能再干这个事情了。更何况中外之口,我们民间的舆论、国际各种列强的舆论也决定了你不能废掉这个皇帝。所以慈禧太后后来想废皇帝,但她发现她也做不到。

更可笑的是就是康有为这些人,他想干的一些事情简直就是匪夷所思。他们想要把颐和园围起来把太后给抓住。他们想了一个什么招呢?他们跟光绪皇帝说我们发现颐和园里有一笔宝藏,现在只要我们要派人把它挖出来,这样我们大清国的财政就有救了。你能不能给我几百个 人,我带着到颐和园去挖宝藏。他们就想着就用这几百人把慈禧太后给抓起来。你有没有搞错?这也太小儿科了吧?

但是如果你不是把慈禧杀掉,而是把她抓起来软禁,有没有可能 呢?可以说绝无可能。这是中国几千年的政治运行到清代后期已经是一种定型的方式了。皇帝一定是以孝治天下。皇帝和自己的父母之间关系不好的例子在宋代以后的历史上,我们几乎没有看到过。

比如说如果父母还健在,即使你是皇帝,你也要去每天请安,去陪他吃早饭;看戏的时候你要陪着。这几乎都是皇帝的法定义务。那光绪皇帝靠几个小臣通过一场军事政变把老太后给抓起来,这件事情在当时的舆论界是根本接受不了的。所以说两宫之间的政治立场的协同,其实远远超过了外人的想象。但是你不能拦着康有为这些人一厢情愿的继续想象。

康有为掺和宫廷阴谋大戏

戊戌变法后期最关键的时间点是从1898年的9月17号到9月28号这11天。9月17号光绪皇帝突然下了一道明谕(明谕就是正式的圣旨),大概三层意思。

第一层意思是说有一个叫康有为的人,我前一阵不是下旨让你到上海去办报纸吗?怎么你还没走呢?第二层意思是说康有为这个人还算是挺能干的,有一些想法,所以我还召见了他一回。第三层意思是说,你就不要再耽误了,你赶紧出京到上海去办报纸。

9月17号这一份谕旨发出来之后,双方的解读就有点“猫狗大战”的意思了,双方各有各的解读。康有为说不对,出事了,慈禧动手了。你看道理明摆着,你看我一个小小的工部六品主事,皇帝怎么会对我的行动要明发谕旨呢?皇帝从来不会为这种小事下正式圣旨的,这是一条。第二,皇帝仍然在暗示说他信任我,要不然怎么说我这个人还很懂事,他还召见我一次呢?对吧?第三,他让我迅速地赶往上海,说明皇帝已经被控制了,他在被控制的最后一刻,为了要解救我,暗示我赶紧逃 跑。这就是康有为对这份谕旨的解读。

康有为一拍大腿说:“我怎么能跑呢?”慈禧太后分明已经把光绪皇帝控制起来了,这个时候我们做臣子的要做的事情是什么?发动各种力量去解救光绪皇帝。于是后来就出现了谭嗣同夜访袁世凯,动用大刀王五等一些江湖人士去解救光绪皇帝等事件,康有为开始行动了。

可是如果回到慈禧和光绪这一头,这份谕旨简单到不能再简单。说白了就是康有为当时各种激进的政治主张让慈禧和光绪觉得害怕。所以慈禧太后肯定是干涉了,跟光绪皇帝说:你不能再用康有为这样的人。你看你的叔叔恭亲王奕䜣临死的时候就交代过,说康有为是个小人,不能用。所有的朝廷重臣也都觉得他是一个非常有野心的人,不要说用他主持变法,即使老在北京这个圈子里掺和都没有好事。所以他们大概做成了一种共识,就是让康有为出局。但是因为你也是著名的变法人士,朝廷还在变法期间,我们也不能把你拿问治罪,最好的方式就是你出局好了,你去上海吧。就这么简单一个谕旨。

但是这份谕旨对于康有为那个被小说和戏曲培养出来的各种想象力来说,就变成了一场比《甄嬛传》还要精彩的宫廷阴谋大戏。所以他这边就开始策动各种各样的阴谋,其中就包括要把慈禧太后给抓起来。

这个旨意是在颐和园下的,所以光绪皇帝很可能是跟慈禧协同了立场之后做了这样一件事情。

9月18号光绪皇帝回宫发生了一件事,当时一个叫杨崇伊的人,他跟李鸿章关系非常好,跑到颐和园上了一道奏章给慈禧太后恳请皇太后再来训政。道理也很简单,他说皇帝用康有为这些人不行,然后还告了一堆小状。

慈禧太后看了这个情况决定回宫。后来很多人研究戊戌变法的时候觉得这已经是慈禧太后发动政变的前奏了。但是现在大量历史学的考证发现根本就不是这么回事。慈禧太后这次回宫,可能是为了好几件事。

第一件事是在山海关一带,英国和俄国当时有不正常的军事调动,很可能会引发一些军事行动,所以荣禄当时也在把袁世凯往回调。第二件事是光绪皇帝第二天要接见日本原首相叫伊藤博文。当时民间也有很多说法,包括杨崇伊的奏折里也在说,伊藤博文很可能要被聘请成为“客卿”来主持大清国的变法,这对慈禧来说这也是不能接受的。

所以既然发生了这么多事,慈禧就决定回宫去看一看能够帮上什么忙。一边说她回宫是要发动政变,一方面说她回宫是给皇帝帮帮忙,那到底哪个是真的呢?不信别人,我们信史料。

这个时候就要感谢茅海建先生,他在《戊戌变法史事考》里就是把当时的档案给拿出来了。你看看皇太后是怎么还宫的。9月19号早上老佛爷在颐和园吃完早饭,坐船到了万寿寺码头上岸到万寿寺拈香,到一个御座房稍坐;然后从广源闸码头接着上船,在船上顺水路又走了一会儿,又到西直门,到倚虹堂码头,再找了一个行宫稍坐;稍坐之后再换轿从西直门到西安门,最后缓缓地进宫。

你觉得就这个节奏是政变吗?完全是好整以暇。这是慈禧太后屡次还宫走的正常程序,而且是大队人马浩浩荡荡提前准备好的一次还宫。这次还宫之后发生了什么?可以看到当天晚上慈禧和光绪之间确实发生了一些不愉快,因为第二天皇帝在接见伊藤博文和袁世凯的时候,打不起精神,有点敷衍了事的意思。这说明头一天晚上确实精神上很受打击。

这里插一句,光绪皇帝是一个情绪容易大起大落的人。这是有人在研究光绪皇帝的书法的时候发现,他在情绪特别亢奋的时候写的那个朱批的谕旨,字都特别大、饱满和圆润,比如甲午战争前夕;但是有的时候情绪一低落,他那个字写得就非常小。这就说明他是一个情绪跌宕幅度特别大的一个人。

但是可以肯定,那天晚上他们之间肯定不是发生了什么政变,要不然政变第二天光绪皇帝怎么还能出来见外国客人呢?而且是独自出来接见呢?这是不可能的。但当天晚上发生了什么?慈禧太后很明显是要求光绪皇帝说:康有为这个人你不仅不能用,而且还要把他抓起来。所以有了从19号慈禧太后还宫到21号明发谕旨抓康有为。要知道这道谕旨上给康有为定的是八个字叫“结党营私、莠言乱政”,就讲了这八个字,没讲别的。

但是因为17号接到光绪皇帝的谕旨时康有为已经觉得不对了,所以他20号早上就跑掉了。21号抓他没抓着,抓着了他弟弟——戊戌六君子之一的康广仁。这几天里面的政局就变得特别复杂。

我们分两头说。这头其实慈禧太后就觉得这个事已经搞定了,康有为不仅出局,而且马上要抓起来了治罪了。所以21号早上老太后回颐和园去了。接着按我们前面讲的这套顺序,从西直门码头上船,一路停停歇歇,烧着香,就回到了颐和园。

可是21号抓到了康广仁之后就发生什么事情?从康广仁的口供里面供出了一个惊天大案。康广仁这个人物,我看到历史资料对这个人的评价不一样。有的人说他当时就衰了,什么都秃噜了,到处攀诬,你饶我一命,我招谁都行,然后把康有为此前的围园杀后所有的这些计划就全给说了。

也有一种说法说康广仁是一个革命志士,抓到之后面不改色心不 跳,当时就指责这些人说你们要干什么?你们要对皇帝下手,还要对我们下手,你们要再迟来几天,我们的计划就要得逞了。然后把自己的计划说了。总而言之,历史学家考证这个事还真不是袁世凯告的密,而是康广仁给秃噜掉了。

这一秃噜就要命了,慈禧太后21号早上刚回到颐和园,晚上深夜兼程就赶回了宫里决定发动政变。这个时候才能称之为“戊戌政变”。当然这个政变没有那么血雨腥风,无非就是加强警戒,宫门要加强部队防 守。后面开始大肆搜捕这种维新人士。因为对于慈禧来说,这还了得?原来我们只对于具体的变法的政见不同,你们要干什么?把我老太太抓起来?你犯上啊,你篡逆啊。这个老太太就怒了。

整个十几天的过程里面对于慈禧太后来说,她感受的就是:我在培养我的儿子,我的儿子要变法,虽然也做出了一些出格的事情,但没关系,老娘用我的政治权威在背后帮他把着,也出不了大格;关键是我判断这康有为不是东西,所以我要把他撵走,先是把他撵出局,后来我要把他抓起来,这个事也就这么简单。你们要干什么?你们要把我老太太宰了让光绪皇帝来主导天下。这个时候就出现了慈禧太后一生中最重要的一个转折点。她跟光绪皇帝之间的亲情发生了崩裂,而这一崩裂就是十几年。而且这个崩裂的结果彻底把中华民族拖入了一场巨大的浩劫。

慈禧太后的报复

可是,历史往往怕的就是这“可是”二字,为什么从戊戌政变一直到庚子事变,短短的两三年里慈禧太后就跟变了一个人似的,突然变得非常的仇外和排外?原因在于这个时候她已经不是什么政治家了,她是一个愤怒的伤心的要向世界施尽所有权力去报复的一个老妇人。

外朝的那些臣子她是没法追究的,因为满朝都是维新派,你说谁不是?张之洞不是维新派?荣禄不是维新派?当时稍微明白的人都知道这个国家得变了,得赶上世界大势。慈禧太后知道这些人是动不了的,但是你从她在内宫那发泄的怒气就可以看得出来,那是多么充满戾气的几天。

9月28号,戊戌六君子喋血北京菜市口;10月4号,慈禧太后从宫里扔出来十四个太监,这些人都是皇帝和珍妃身边的人,他们的罪名是:串通宫内外,扰乱大内。其中四个当场乱棍打死,剩下十个一半永远枷号,另一半枷号两年。什么叫枷号?就是戴上那个我们在电视剧里经常看到的方形的25斤重的枷子,那真叫生不如死。

更可怕的是10月5号宫里传出懿旨,10月4号打死四个太监不能成殓,直接抛入万人坑。这是茅海建先生在清宫档案里发现的懿旨。所以你看这个老太后她那种发泄简直到了疯狂的地步。你会发现此后的几年间政治发展的脉络都是按照这个脉络在走。

老太后觉得我冤啊,光绪皇帝你不孝,你忘恩负义。我含辛茹苦把你养大,你却串通外廷要杀我。虽然光绪皇帝说:我没有,这事我都不知道,这是康有为自己想的事。老太太说:我怎么知道你不知道?因为外人的这一点离间的作用,这老太后以后是彻底不相信光绪皇帝了。

当然这里面还有一个小插曲,很多人都说慈禧太后发动戊戌政变之后,立即就把光绪皇帝软禁在瀛台。这实际上是不确切的。慈禧第一次还宫的时候,她在宫里的办公场所是西苑的仪銮殿。老太后回来后皇帝得天天早晨要去请安、陪吃早饭、陪着看戏,所以他得就近居住。所以只要老太后回到西苑仪銮殿,皇帝就会搬到瀛台的含元殿去居住。所以这个时候,光绪皇帝其实是没有被软禁的。

但是随着慈禧太后在后宫清理太监时,越看这光绪皇帝就越觉得窝心,越觉得憋不住火,然后渐渐地对他的各种管束就开始了。包括后来把瀛台给封起来,皇帝要什么东西都得老太太我自己批准等。这些情况都见于当时的清宫档案。这个老妇人当时已经就觉得不知道怎么报仇,不知道怎么出这口恶气才好。

当然这个时候慈禧太后倒不是把气撒在变法上,她主要恨的就是康有为和光绪皇帝。她恨康有为恨到什么程度,满世界派杀手追杀就不用说了。有一个这样故事,民国时期有一任总理叫梁士诒,他在清朝的时候中过进士。慈禧太后一看这个人姓梁,又是广东人,就让查查这个人是不是和梁启超有什么关系啊?旁边就有人说这个人肯定不是好人,你看他跟梁启超一个姓,康有为号祖诒,这个人的名字“梁头康尾”,他肯定不是好人。老太后说对,这人不是好人,不能让他当官。你看她这种恨已经到丧失了起码的理智的程度了。

慈禧太后为何向世界宣战

再看后来的历史脉络的演变,真的是一声长叹啊!她越觉得光绪皇帝不孝,她就想弄他。可是老太太又知道自己没有那么方便地弄他。她就使用了各种各样手段。比如皇帝你不是身体不好吗?老太太就明发上谕说皇帝身体不好,广招天下的名医来给皇帝看病。要知道在专制时 代,皇帝身体不好是国家的天字号机密。因为皇帝身体不好会招致中外的各种政治的动荡和大家的猜疑,这是一个很严重的政治事件。所以当时很多外面的舆论就认为慈禧真的是要废光绪了。

这个时候外国的使臣们就不干了,说好好的你怎么要把一个维新变法的皇帝废掉呢?所以很多外国使臣说你不是说皇帝有病吗?我们派西医去看一下。所以后来法国大使馆还真派了一个西医去看,发现光绪皇帝真的是有病,而且是很严重的肾炎。

但是仅此为止吗?老太后把端王爷的儿子接进宫去,说是要给皇帝立个大阿哥。但并不叫太子,只说是给光绪皇帝立一个后人。这个意思就是你看那个备胎已经在那儿搁好了,我随时可以把你光绪废掉。后来在册封这个大阿哥的时候,各国的使团很不给面子,不去参加这个典礼,老太后又觉得憋了一口气。

再后来又有一个误传说:外国的那些列强要给中国下最后通牒,老太后必须把权力给让出来交给光绪皇帝。老太后这就彻底崩溃了,都是这帮洋鬼子,老娘受了你们一辈子气,现在你们还要帮这个孽子来夺我的权,那还了得?于是就出现了中国历史上最荒唐的一幕,可能也是世界历史上最荒唐的一幕,慈禧向当时有邦交的所有十几个国家宣战。那个宣战诏书是当时的一个军机处的小章京写的,今天读起来还觉得真好笑,其中有一句话叫“与其苟且图存,贻羞万古;孰若大张挞伐,一决雌雄”,这跟今天我们很多愤青的口气都是一样的。

实际上老太后这个时候已经不是一个政治家,她就是一个被激怒的母亲,谁让我不痛快一会儿,老娘就让他不痛快一辈子,老娘跟你拼了。你们外国人既然要保护这个逆子,那对不起,老娘就最后跟你们决一雌雄。最后导致义和团运动、庚子事变。四万万同胞每人赔八国联军一两银子,给国家拉下了四万万的亏空。整个历史车轮就像一个摆起来的多米诺骨牌,就这样一张一张地倒下去,把中国拖入了一道沉沉的黑暗。

一百多年后,我们再去判断这桩公案到底赖谁呢?我们不能做一个骑墙的姿态,各大五十大板。好,康有为就算糊涂,他把宫廷内部完全可以调和的一些小矛盾变成了外朝的激烈的政治斗争,用自己一种乡村绅士的想象把它扩大化。但是又如何?真正对这个民族和国家造成根本性伤害的是慈禧。慈禧的方向跟康有为正好相反,她是把外朝严肃的事关国家民族命运的政治事件变成了一个农村老妇人一般的撒泼打滚。为了出自己胸中的一口恶气,把自己扮演成一个伤心愤怒的母亲无休无止地闹家务。

我看有一个历史学家说为什么民国建立之后所有的试验都失败了,不管是孙中山的试验,还是袁世凯的试验,还是北洋政府的试验。实际上他们刚开始也许都有很好的初衷,为什么都失败了?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没有时间了。当时的历史大潮推着中国往前走,大家没有时间等你去慢慢地见效。那时间哪儿去了呢?就是被清朝政府后期一次又一次的耽搁耗尽了,所以给后来整个20世纪的中国带来了无穷无尽的灾难。

这一集不管我们做了多少翻案文章,我们多少程度上能够同情和理解慈禧当时的心态和她的委屈,我们今天仍然要说整个清代的悲剧命运,20世纪初中国的悲剧命运,可以说慈禧你第一个脱不了干系。

Leave a Comment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