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播于2013年8月23日
《硬球》[美]马修斯
《林肯与劲敌幕僚》[美]多丽丝-科恩斯-古德温
文章《罗斯福与孤立主义的斗争》邓蜀生
欢迎各位来到罗辑思维捧场,我们这一期的题目叫做《政客林肯》。你一听这个词会说,“政客”这个词好像含点贬义,罗胖是不是要黑一把林肯啊?我们没有这个意思,我们只是想通过林肯和其他几个美国总统的故事告诉你,什么是现实的政治,以及现实政治当中人的处境。
林肯这个人对于中国人来说通常是三个印象:第一,领导了南北战争;第二,是一个坚定的废奴主义者;第三,他是一个平民总统。没错,今天我们想要强调的就是他的第三点。你有没有觉得奇怪?在林肯之前的十几任美国总统,基本都是大绅士、大精英、大政治家,比方说华盛顿、杰斐逊,这些人都是弗吉尼亚著名的庄园主,家大业大,然后功勋卓著,在当总统的时候头上戴满了桂冠,两个任职后退老还林,然后享受各界的膜拜,都是那样的人。
唯独林肯这个人,用我们今天的话讲叫屌丝逆袭,他什么都不是,出身很穷苦。你说他对政治有热情吧,也是;但是他在1860年竞选总统之前,有十二年任何公职都没有竞选成功过,他就在伊利诺伊州当一个小律师。那他在什么样的机制下,在1860年突然就胜出了呢?
我们先说第一个原因,是偶然,人走运了谁也拦不住。林肯走的什么运呢?就是当时共和党和民主党这两派的争夺,突然出现了一个偶然性的缝隙。我们先看共和党这边,共和党之内的那些大佬,什么苏鄂德、蔡斯、贝茨这些人,都是为总统宝座做了几十年精心准备的,在国会山人脉深厚,不是当过州长就是当过参议员,要不就起草过重要文件,全部是这帮大佬。可是这些大佬们有一个重要的缺陷,就是在当时美国竞选的两个关键州,这三个人都没有必胜的把握,一个是路易斯安那,一个是宾夕法尼亚。
林肯他多少在这两个州好像基础不错,所以他的竞选团队就拼命地告诉共和党的这些代表说,林肯这个人牛,林肯这个人牛。所以共和党在芝加哥,1860年开大会,推选总统候选人的时候,就反复琢磨,党内就拿不定主意。后来经过三轮投票,最开始林肯根本就不在名单上,一直到第三轮投票,林肯才以微弱优势胜出。
但这只是共和党这方面,还有民主党呢。正好1860年民主党发生了一次大分裂,当时民主党呼声最高的总统候选人是一个叫道格拉斯的人,号称“小巨人”,身材矮小,只有拿破仑那么高,但是这个人的政治威望极高,也跟林肯做过一次著名的林肯和道格拉斯的七次辩论。但这个人他又不是南方那一派的,就是坚定的蓄奴主义者,他只是跟林肯辩论在哪儿呢?说他主张各州有决定自己是否成为蓄奴州的权利,但是他其实也痛恨努力制度。所以道格拉斯这个人和典型的那些南方的奴隶主们,也就是民主党内的那些大佬又尿不到一壶去,所以后来发生了分裂。
好了,共和党拧成了一股绳,民主党发生了分裂,那你说谁赢啊,对吧?就是共和党赢了。可是你去看1860年的竞选结果,是一个非常古怪的结果。首先林肯得到的美国选民的选票只占百分之三十几,但是如果你对美国政治制度了解一点的话,你知道美国是一种叫选举人制,这一州你只要赢了,那这一州所有的选举人票赢家通吃。所以林肯虽然说在全民当中只得到百分之三十几,但是他选举人票多,所以他赢了。
可是你再去看选举结果,所有的南方州选举人票,林肯一票都没有拿到,所以林肯当时的位置不仅在竞选结果上看,他是一个弱势总统;从他的出身和来历来看,他也是一个弱势总统,因为他不是一个典型的政治家,此前的什么布坎南、什么昆西·亚当斯、什么门罗,都是精英政治家,唯独到了林肯的时候,出现了一个平民政治家。我们这一期节目所讲的意味就从这儿开始,为什么一个平民政治家,虽然我们前面讲了很多偶然因素,那有没有必然呢?当然有。
那就是美国政治民主政治的成熟带来的一个结果,林肯穷啊,他老爹就是一个典型的美国拓荒者,先到肯塔基,再到路易斯安那,再到伊利诺伊,每到一处都是重新盖房子,重新烧荒,重新砍树、做田等等,小时候林肯非常苦,是一个典型的美国的一个开拓者家庭出来的人,林肯什么苦活累活都干过。但是当民主政治成熟之后,选票在谁手里?底层老百姓守里,所以像华盛顿、杰斐逊那一代人,我靠我是这个绅士,我有很高的名望,我有很好的道德,我有坚定的政治理想,这一套在真正的民主政治的时候,你就发现他玩不转了。而相反像林肯这样的人,他就玩得转。
比如说林肯在竞选的时候,他就有一条,他会让他的一些班子,把一些劈开的木头放在竞选的现场,他就是要告诉别人,说我是一个干苦力活出身,我跟你们都一样,我们都是平民老百姓。林肯的儿子曾经跟他说过,说老爹,你把那些木头搁在那儿,丢人吧?人家竞选总统,都是大政治家,你搞一批木头。林肯说不妨,不妨,就搁在那儿。
所以你看,这是第一个通过向底层民众做身份上的靠拢获得政治胜利的一个案例。当然,你如果再去看美国当时的政治生态,也有一些其他的变化,比如说新闻界。美国那么大的国土,有的时候政治意愿的传达,政治信息的传播,都是要靠新闻界。推荐大家看一篇小说吧,是一个很短的一篇小说,是马克·吐温写的,写的就是当时的美国政治,叫《田纳西的新闻界》,田纳西也是美国一个州。那篇小说咱就不细讲了,是一个魔幻现实主义的小说,马克·吐温那种非常独特的地方。你就知道当时的舆论争夺是多么的厉害,甚至说是多么的没底线。
林肯的竞选就发生在那个时候,所以林肯在1860年竞选总统的时候,整个美国政治生态已经出现了一个像民主政治倾斜的一个趋势。用政治家的思维,用绅士的思维,可能再也没有办法赢得一次大选了;而林肯的平民身份和他屌丝逆袭的那个漂亮的姿态,反而救了他。这就像后来的很多美国竞选也是一样,比方说前些年小布什和那个科尔竞选,科尔当时是克林顿的副总统,科尔惜败,败得票数也很少。
后来就有人问一个美国老太太,说你为什么选小布什呢?那个家伙又笨,经常话都说不清楚,你为啥选他呢?科尔多好啊,那个形象多好啊,大学问家。老太太说,我看见小布什我就觉得亲切,我就觉得他就是美国随处可见的一个加油站的小伙计,我到处都能见到这样的人。科尔呢,我就觉得太聪明了,大学问家、大教授,那样的人当总统,我好像有点不放心。这是一个美国老太太的回答。
所以你看,政治家政治和政客政治,在林肯这儿出现了一个分水岭。所以林肯不是什么,按我们的很多电影当中,前一阵有一部美国电影叫《林肯》,你去看斯皮尔伯格拍的那个《林肯》,那个拍着桌子跟阁员们发火,有着坚定的政治理想,我是美国总统,我有神一样的权利等等那种镜头,给大家看一个片段吧。
你看完这个片段了吧?你能想象林肯是那样的一个弱势总统吗?是一个屌丝逆袭之后,当总统其实心里没什么底气的人。对,这才是真实的林肯,他不是一个典型的政治家,他是一个政客。那好,请问政治家和政客他的行为逻辑有什么区别呢?
那传统的政治家和政客有什么区别呢?在英文当中,本身这就是两个词,政治家是Statesman,而政客是Politician。Politician在英文当中是有一点点贬义了,没有中文中这个贬义含义那么多,但是它也是贬义。林肯在生前他就想过一句话,说政客就是独立于人民之外的人。什么意思?就是他们自己没有理想,没有坚定的政治立场,他们只是为了获取最高的政治权利,这是他们终身奋斗的目标。如果对这个词理解还不太深的人,建议大家看一部美国电视剧,叫《纸牌屋》,很多朋友都看过。看完那个你就知道啥叫政客。
对,当然我们不能说林肯就是那个贬义上的政客,但是确实在当选美国总统的人当中,林肯是政客行为逻辑的一个起点。这没有任何贬义,说林肯不好的意思;但是你从林肯的很多政治行为当中,你能看出这个特征。政治家,Statesman,我有理想,我有主张,一挥手大家跟我来,我是号召者,是领袖,是那个姿态。但是我们前面讲了,像林肯这样的弱势总统、平民总统,他能这么办吗?那是做不到的,所以你在林肯的身上恰恰看不到我们影视剧当中表现的那种坚定,那种领袖气概;你看到的是一个非常阴柔的人,林肯那个大高个1.9米,然后走路像一个打桩机一样,那样一步一步走,那么一个形象,他非常柔性。所以他的经典名言,说我对任何人都不心怀恶意。
他现实生活中也确实是这样做的,而且在这种政客身上,你会发现他有一个特别有趣的特质,就是他能够随时随地的获取他周边人对他的帮助的诚意。比方说吧,前面我们讲了1860年的一次总统竞选,要知道在芝加哥共和党大会现场,帮林肯张罗事的是一帮什么人?就是林肯的小伙伴们。小伙伴们也分好几种,对吧?普通小伙伴们只会陪你吃喝玩乐,2B小伙伴们只会惊呆了,而林肯的小伙伴们那是文艺小伙伴,那不一样的,帮林肯那真是豁出去了。
可是你说林肯跟他们有多大的交情,谈不上,他其实是一帮什么人呢?就是林肯在伊利诺伊州当律师时候的一帮小律师们。要知道,当时美国的律师不像今天,每天进大量的银子,当时律师那个职业也很苦,案子没那么多,用中国现在很多律师的话来讲,吃一碗阳春面那就是律师费。所以他们有时候不得不成群结队到全州各处去转悠,就是巡回,然后获得一些案件,获得一些生计。
所以在这种旅途当中,林肯就跟他们结成了非常好的人缘。林肯会讲故事,为人也比较幽默,所以能得这些人的死力。所以有时候你不得不承认,现实生活中存在这样的一群人,他往那儿一站,他就天然是人群的核心,他提出什么要求,大家就感觉好像对这个人提出来的要求就没法拒绝。
后来林肯在他的政治生涯中,这种绝技表演过很多回。比方说前面我们讲的,当时共和党几个大佬,都是为竞选总统做了长年准备,什么苏鄂德、蔡斯,蔡斯是个什么人?那个家伙就是一生就以当总统为目标,他有一个女儿叫蔡斯小姐,当时华盛顿号称第一美人。这个姑娘琴棋书画无一不通,受过良好的教育,终生就一个目标,帮她爹当上美国总统。
所以这些人都是不好(12:52)的人,林肯不仅在共和党竞选当中把他们干败,然后他干了一件事,也是让当时所有人目瞪口呆。他把所有这些共和党大佬全部延揽到自己的内阁当中,这个故事好像最近在美国又发生过一次,对吧?希拉里·克林顿和奥巴马竞选,然后双方掐。奥巴马掐赢了,希拉里·克林顿来当我的国务卿。对啊,这个苏鄂德后来就当了林肯的国务卿,这个蔡斯后来当了林肯的财政部部长。而且林肯因为是两个任期,你不能说这些人就死了心了,第二任竞选的时候,这帮人跟他玩心眼,玩到最后但是都失败了。反而这些人在林肯被刺之后,这些人都成了林肯最坚定的伙伴,对林肯的评价极高,甚至林肯被刺之后,这些人都悲痛欲绝。所以你从这一点上也能看出,这种民选政治家他这种政治智慧,他不是靠理想的,有的时候就是靠人缘。
当然你说光有人缘就行吗?也不行,有的时候他跟罗辑思维一样,需要一点苦逼加死磕的精神。这种平民政治家和过去的Statesman,政治家们,他们表现出来的不同,实际上是他们生存环境的不同。政治家,Statesman,他有坚定的理想,他本身就是灯塔,就是旗帜,其他人是要看着他、跟着他的。可是政客就不一样,他们出身平民,他们在权利的网络当中,他们必须要有能力去获得其他人的支持。所以苦逼加死磕,就必须是他们的精神。就像罗辑思维,罗胖也是一个屌丝逆袭,我要想获得大家的支持,我就得把自己折腾得七荤八素,不仅要给你提供有价值的服务,还得让你多少觉得罗胖不容易,对吧?大家才愿意打赏。
我们这一代人都是这样的,你看美国有一个平民政治家,就是20世纪的约翰逊,他跟艾森豪威尔区别就很大,艾森豪威尔是盟军总指挥,那是很有威望的。但是约翰逊不一样,约翰逊从年轻的时候20多岁,原来是个中学教师,后来到了国会当国会议员,开始给人当秘书,一辈子就是死磕过来的这么一个人。
约翰逊有几个有趣的事,第一他的精力极其旺盛,他有一种小跑,叫约翰逊小跑,就是干什么事都一溜小跑,创造的最高业绩是一天演讲二十二场,这不是一般人的精力能够盯得下来的。林肯也一样,林肯年轻的时候演讲,那个时候演讲和后来的美国总统演讲不一样,那真的是要说服一帮人。林肯最长的演讲记录是九个小时,要面对一帮人,日出千言,其气自伤,你想想他演讲九个小时,是一个多大的体力的付出。
我们再说到这个约翰逊,约翰逊有趣的事特别多,比方说他大概二十二岁那一年,他跑到华盛顿去,他突然发现自己住的那个酒店,那个地下室特别牛。为什么?所有国会议员的秘书都住在那儿,几十个人都住在那儿。所以那天他就发了疯了,洗了五次澡,刷了六次牙,为什么?因为洗澡间和那个水房刷牙的地方,是最容易进行人际交流的地方。你看,他就是这么死磕的。
后来有一本书叫《应求》,可以给大家推荐看看,就是美国政治的那一套玩法。约翰逊最经典的一个例子,有一次他突然就在国会山逮着一个记者,说你来,找你很久了,你到我办公室来,我跟你聊天。然后叫来,然后把自己的秘书叫来,写了一个纸条给秘书,然后就跟那个人聊:我注意你很久了,你的文章非常好,我跟你讲讲我的想法。讲了一会儿,然后秘书把纸条送回来,他看了一眼,把纸条搁下,接着又讲了一个半钟头,夸这个记者,你写的文章多好,你是一个多么杰出的记者,我的想法是什么。
这个记者叫贝克,后来他打听到,约翰逊写的这张纸条上写的是什么呢?约翰逊这张纸条上写的是,你打听一下我正在谈话的这个人是谁。说明约翰逊根本不认识他,但这就是政治家的精神,就是他现在有一个多小时空,他就不能浪费。约翰逊有一句名言,说无所事事比勤奋地工作还要让人筋疲力尽。所以他有一个多小时,随手抓一个人来,然后就要说服他,这就是政客。
其实林肯也是这样的一个人,对于林肯的政治观点,其中最有争议性的,就是他到底是不是一个坚定的废奴主义者。在80年代的中国史学界关于这个问题还有好多争论,你现在去翻那个时候的历史学家写的论文,还有什么《告诉你一个真实的林肯》、《林肯真相》等等这样的文章,他都会告诉你林肯说过很多和废奴主义者相反的话。他这些话它都是林肯亲口说的,都有记录在那儿,班班可考,是赖不掉的。那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我们可以说,林肯是一个废奴主义者,但是他是不是像后来所讲的,是那么坚定的废奴主义者,那可不一定,为什么?因为他是个政客。有一个关于林肯的传说,说他有一次到新奥尔良去,那儿是密西西比河的入海口,说在港口上看到一个美丽的黑人姑娘正在被拍卖,那个场景一下子刺痛了他的慈悲心肠,于是他成为了一个坚定的废奴主义者。
我告诉你,这个故事一定是瞎编的,为什么?因为林肯小时候生长在肯塔基州,肯塔基州当时就是美国黑奴输入的一个重要的中转站,肯塔基州四分之一都是黑奴。而且林肯的老婆家,就是玛丽,他老婆家就是蓄奴的,所以林肯无需到新奥尔良去看到黑奴才受到那样的一个刺激。所以他从小就是在那样一个环境里长大的。
可是关于黑奴的问题,美国人民不管是废奴主义者,还是蓄奴州,当时心态是很复杂的。我们不说美国人,我们就说一个中国人,康有为。康有为写过一本书叫《大同书》,全天下都得大同,各种种族都得融合,他讲这一套。可是他写完这本书之后,他第一次看到黑人把个老头吓坏了,说一个人怎么能长成这样,这么丑,这么难看,蠢若猪屎,这是他说的话。所以老头自己说了一段话,写《大同书》的康有为,他说这个黑人,就应该给他点绝种的药,让他们吃了,从此绝种就算了。
所以你想一个中国人他是这样的想法,美国人也是这样,即使是有坚定的废奴主义理想的人,他也不愿意跟黑人生活在一起。所以林肯他作为一个政客,你说他拿捏这个政治观点的分寸,就很值得推敲。所以很多时候人说林肯是两面派,确实。比方说1858年他在竞选的时候,在北方,7月10日,北方的芝加哥,那是废奴主义者的大本营,他就在那儿高喊,要让所有人平等,让我们再次让宪法中关于所有人平等的那些主张,再一次光辉起来,黑人和我们是一样的,等等,他说这个。
两个月后,他跑到南方查尔斯顿,那是南方的大本营,他又在说:我从来没有主张过黑人和白人也要平等,我从来没有主张过黑人也能当选,也能当法官,也能和白人通婚,我从来没有这样讲过。
你看,两场演讲前后不过两个月,都获得了现场的掌声,你说哪句话说他的良心话?谈不上,那这中间有没有一个逻辑把它串起来?有,斯皮尔伯格那部关于林肯的电影当中,林肯就讲了一句话,当然我在史料当中没有查到,不知道是编剧写的还是林肯写的。林肯说,他说我原来当过土地测量员,我手里拿着这个指南针,罗盘。他说罗盘会给你指出一个方向,叫正北。可是罗盘永远不会告诉你,在走向正北的道路上,哪里是沼泽,哪里是沙坑。如果在走向正北的过程当中,我们不小心翼翼地避开这些沼泽和沙坑,那又有什么意义呢?我们走不到正北的。
所以对于林肯的评价,历史上有一句话,他小心翼翼地走在人们的前面,人们慢他就慢,人们快他就快。所以你看,这就是一个典型的政客处理政治观点的态度。所以林肯在南北战争的时候,他接受过一次采访,他就说过一句话,他说我的终极目标就是为了保住联邦,如果废奴能够保住联邦,我就废奴;如果不废奴,如果能保住联邦,我就不废奴;如果废一半能保住联邦,我就废一半。所以你看,他计较的是这样一个特定的目的,你不能说他心中没有理想,但是一个民主社会的政客,他又能怎么办呢?他只有小心翼翼地跟随在民意的后面,然后找到自己发力的独特的时机、角度和分寸。
所以如果到今天为止,你还在说林肯是一个两面派的话,说明你就还不懂什么叫民主政治,以及民主政治里的政客。
林肯这个人生活的时代距离我们今天的中国人好像有点遥远,而且废奴这个话题又特别纠结,又太多的维度,我们理解起来不那么容易。那理解得更容易的一个人是罗斯福,我们都知道他带领美国打赢了二战,奠定了美国世界霸主的地位。他也是一个政客,罗斯福在他执政的很长时间里,他博弈的一个问题,就是美国到底要不要坚持孤立主义。
什么叫孤立主义呢?因为大家知道,美国的地理左边是太平洋,右边是大西洋。管你全世界打的战火连天,关美国人屁事?我们在这片平坦、富饶、广袤的土地上,我们过自己的日子就好了嘛。所以孤立主义这个事在美国它是有传统的,这个传统的根在哪儿呢?在华盛顿。华盛顿1796年卸任的时候,他有一篇告别演说,要知道这篇演说可不是他随口讲的,是他写了一篇文章,然后登在报纸上的,这是他的政治的遗言,或者说遗嘱。所以后来很多美国一旦要纪念华盛顿,就是国会山,所有的议员起立,我们朗诵一下华盛顿的告别演说。告别演说里面最核心的一个意思就是提醒后代的美国人,要按中国的皇朝来说,这就叫祖训,就是说咱们过咱的,让欧洲人、让亚洲人去过他们的,他们打得再狠,我们美国人不搀和。这是华盛顿定下来的一个国策。
所以后来杰斐逊有一个漂亮话,他是这么说的,他说你看,俄国人和土耳其人在打,俄国人拉那个牛角,土耳其人拉那个牛尾,我们美国人干什么呢?我们美国人蹲在当下挤那个牛奶,就是说我们就是经济动物,我们只要富饶,我们只要幸福,我们不管你们那些乱七八糟。你想,作为一个新大陆的人,他有这个心态也很正常。但是到了罗斯福的时候,这个时候已经不一样了,美国的国民生产总值已经是世界第一了,尤其是罗斯福基本上和希特勒是同一代人,希特勒在欧洲给当时的民主政治造成的那种威胁,罗斯福是知道的,而且他必须以民主国家的大国领导人的身份去应对这样的世界危机。你美国那么大的大国,你是不可能逃避的,这一点罗斯福心里是非常清楚的。
但是,他怎么能够摆脱已经持续了一百多年的美国的孤立主义传统?这就是罗斯福面前的问题。而且罗斯福前面有一任总统威尔逊总统,那死得好难看的。1918年,威尔逊因为带领美国打赢第一次世界大战,参战也是他主张的,他去开巴黎和会。就在他去开巴黎和会之前,美国改选,参众两院都变成他的对头上台。所以他回来到美国之后,拿出了一个所谓国际联盟的这样一个条约,美国人民根本就不认。虽然最后威尔逊拼了老命,在全国巡回演讲,我们也要参加国际大家庭,我们要参加国际联盟,美国人民不认,就把他否决了。所以国际联盟这个事是威尔逊提出的,但是最后美国首先不批准。所以威尔逊临死的时候,他了这样一句话,他说看来我误判了民意,美国人民的决定是对的,我没有跟上。
所以你看,这就是威尔逊作为学者,就是我们前面讲的Statesman,是那种人,他有政治理想,他想驱赶美国国家加入世界大家庭,但是就是失败了。罗斯福这个人从政治谱系上说,他算是威尔逊那一派的,但是罗斯福就比较贼。所以他在1932年竞选总统的时候,他就一反常态,拼命告诉大家,我虽然跟威尔逊有点师徒关系,但是我可不赞成美国人搀和到欧洲的政治当中,我可是一个孤立主义者,所以他反复这样讲。所以当时的那些国际主义者,美国的那些原来跟他一帮的人,说你这小子也是个两面派,怎么翻手为云、覆手为雨啊?
但是罗斯福说这没有关系啊,政治嘛,以获取权利为第一目标。所以当时美国孤立主义的最大的重镇,在新闻界的就是赫斯特报系,赫斯特后来就是劝所有人说,你们选罗斯福吧,这人我已经搞定了,现在他已经是一个孤立主义者了。所以1932年,罗斯福就是以一个两面派的身份进入了白宫。
可是进了白宫之后怎么办呢?这就叫亡我之心不死,他心心墨墨的,因为一个大政治家,他心里是知道的,就像林肯说的那个正北方向,他是知道的。但是国内的民意不同意他这么做,他怎么办?那你看,罗斯福的行为轨迹,第一放试探气球。有一次他在孤立主义很盛行的一个场合演讲,说你看,现在希特勒搞瘟疫,全世界就好像一场瘟疫。对待瘟疫我们应该怎么办呢?我们要把它隔离起来。请注意,他既没有说我们美国人要跟希特勒干,也没有说我们搀和欧洲的政治,他说我们要把它隔离起来,他用了这么一个词。所以这就是美国历史上著名的叫疫区演讲,就是要像一个瘟疫一样,疫区,把它隔离。
但是即使如此,孤立主义者那帮人也不傻,一听就知道你的弦外之音,马上就开始甚至要发动对罗斯福的弹劾。罗斯福一看这个试探气球放出来不对,立马就缩回来,然后从此绝口不提,就是所谓的隔离。你看这个政治家他就是这样,他一点一点的跟随民意去判断,这个时候是不是合适的时机。而且因为罗斯福当了四任美国总统,很长的时间,这里面他也有过很多反复。比方说他在1940年竞选的时候,这时候欧洲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已经打起来了,美国这时候没有参战。所以他的对手共和党人也找了一个人,跟罗斯福竞选,这两个人就比着,看谁更是孤立主义者,两个人都拍胸脯跟美国人民保证,我绝对不会把你们的孩子送上战场。对方就指责罗斯福,你三月份让他当选,四月份他就开战,双方就这样打。
但是后来这两个人,等选举尘埃落定,罗斯福已经当选的时候,两个人一翻脸,就又全部变成了国际主义者,又要开始推动美国参战。所以你看,这个时候的政治运作和原来只有一个所谓的坚定的目标,而且不说谎话,永远说实在话,永远说正确的话的那种政治,已经有了显然的区别。当然,你并不能说罗斯福什么都没有干,他在干,只不过他是用日拱一卒的方法悄悄在干。
比方说1937年,中国抗日战争打起来了,当时在长江上有一艘美国的船,让日本轰炸机给炸掉了,也死了美国人。但是后来很多历史学家分析,说这也日本人在试探美国人的底线,就是我就搞你一下,我看你什么反应。这有点像美国当时炸中国的南斯拉夫大使馆,有点那个意思,是一种战略试探。就是我看你会容忍到哪一步,反正就这么个事,你要说误炸也可以,我道歉、赔偿也都可以,我就要看你跳到哪一步。
罗斯福知道,那个时候其实不是时机,但是他借用这个事件,他要求国会批准了十亿美金,那个时候十亿美金可值钱了,一个重建两洋海军的计划。所以他是一点一点的在为战争做准备。包括在他的政府班子里,把那些孤立主义派的官员一点一点的撤换,所谓日拱一卒,就是一点一点搞、一点一点搞,一点一点做准备。包括他曾经绕过国会,干了很多事情,很多他的反对派都说,说你参与世界大战我们没意见,但是你这绕过国会,这事可不对。然后罗斯福又找来很多律师帮他论证,我作为总统,为什么有权利。
其实美国总统的政治权利的扩张,罗斯福是一个里程碑式的人物,他创造了很多先例,就是绕过国会,美国总统直接干一些原来在美国宪法和政治现实当中一些模糊地带的事情,逐步一点一点的扩张总统的这种权利,这都是罗斯福干的。当然,作为政治家,或者说作为一个民选政治家的政客,他必须还有一点,就是当民意成熟的时候,二话不说,以最敏捷的动作把他要干的事一把拿下,就把它干了。最典型的就是1941年的珍珠港事变,事变一发生,罗斯福立即跑到国会去,发表了一个六分钟的演讲。虽然当时也还有人投反对票,但几乎是以压倒性多数通过了向日本宣战,美国参加第二次世界大战。
所以你去看,民意这个东西,在民主政治下的民意,是一个特别有趣的东西。美国人就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90%的人都说,随他们欧洲打成什么样,我们又没有义务帮助英国人,对吧?我们跟英国人曾经还有仇呢,管他打成什么样。但是你看,等到了二次大战已经快发生的时候,美国民意就开始出现变化了,很多人都开始说,我们可以帮助一下英国人,虽然说冒着参战的危险不值,这个时候就出现这样的声音。
好几个转折点,还有一个重要的转折点,就是纳粹德国打败了法国之后,美国民意就开始发生了大规模的逆转;甚至原来有一些绝对的孤立派的一些主干的干将,这个时候也开始转换立场,说从此孤立主义在美国不存在了,为什么?因为纳粹德国的威胁更大。我说这个什么意思?就是民意它永远是一个变动的东西,那对待民意,现代的政客们永远是两种态度,一种态度就是丘吉尔式,大家知道丘吉尔那种性格,他原来老是强硬派,跟纳粹德国不对付。但是英国人民不鸟他,但是他也一直坚持这么说。所以丘吉尔后来就得意洋洋地说,他说在战争时期,在乎民意调查是一个最扯淡的事,我不就是一个例子吗?我坚决跟希特勒干,我坚决当强硬派。你看,我总有一天等到云开日散,等到我的机会来了,所以张伯伦倒台,丘吉尔当了英国首相。所以你看,这叫我在我判断的趋势前方等你,我等事情发生到不得不我出山的时候,我再去抢得我应该获得的政治地位。
可是罗斯福就不是这样,罗斯福是一点一点的跟着政治进程走,跟着民意去判断,现在是不是到时候了。所以罗斯福讲过一句既心酸又智慧的话,他说干政治最可怕的事情,就是当你往前走的时候,你突然回头一看,后头没人了,这太恐怖了。所以他就不断地要调整自己的脚步,让他缩回到民意所能容忍的那样一个范围之内。
今天跟大家说了这么多美国总统的故事,其实是想提供给大家一个观察政治的角度。所以的政治本质上都是民主政治,你可能会觉得好奇怪,民主和专制是完全对立的两种政体,为什么你把专制政体也能说成民主?对呀,因为获取政治的合法性,每一个人的认同,这是所有政治家的任务,管你是独裁者还是皇帝,都有这个任务。就像中国古代皇权那么发达,那也有选举的,只不过那个选举是三百年举办一次,美国是四年。那一次选举就会杀得刀山火海、血流成河,王朝崩解,天下重建,要付出巨大代价,民心才能释放一回,呈现一回自己的力量。
所以中国古代的圣贤们他创造了一个词,叫民心。所有的政治家你都必须判断民心,因为他没有很好的工具去搜集民意,对吧?民意又是瞬息万变的。就像一个教授讲的,如果美国连续遭到七八回“9·11”那样的事件,估计美国就变成一个法西斯国家了。民意是瞬间万变的,但是民心则是一个较长时间段的政治家对于民意的判断。所以说你不能说皇权政治里面没有民主的成分,对整个政治家决策的反制作用。
但是在现代社会,我们刚才叙述的路径其实是告诉大家一个民主政治的变化,在传统的精英政治里面,我们渴望的是一个Statesman,是一个政治家,他有良好的教育,他有高尚的道德,他有坚定的主张,我们跟他走,我们欢呼圣人。但是越到现代传播发达的现代社会,你会发现民意对于政治的反作用力变得越来越大,政治家们他就必然退化成一个政客,他不得不小心翼翼地匍匐在民意后面去走。一个好的政客和一个坏的政客区别在哪里呢?这就说到政治学当中一个经典的概念,叫狮子和狐狸。说这句话的人是著名的政治学家马基雅维利,他提出来,他说狐狸没有狮子的力量,可是狮子又没有狐狸的狡猾,一个政治家就应该兼具这两种本事。
确实,比方说罗斯福后来有一本传记,名字就叫做《罗斯福:狮子和狐狸》。确实,罗斯福就是用狐狸的手段,甚至在别人看来是一种没有底线的,不择手段的那些伎俩,达成他狮子般的目标。所以好政治家和坏政治家的区别,不在于他是不是道德高尚,政客们不存在道德高尚的问题;只在于他有没有狮子的力量,加上狐狸的狡猾,用狐狸的手段去达成他心中酝酿的、隐藏的,从来不为外界所知的所谓的狮子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