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挑细淘,得到头条,我是李南南。
今天我将从两个话题出发,为你提供知识服务。第一个是,OpenAI召开开发者大会,第二个是,红餐网发布《2023年湘菜发展报告》。
先来看今天的第一条,就在11月6号,OpenAI召开了今年的开发者大会。创始人萨姆·奥特曼发布了一组GPT的新功能。比如,使用成本更低,再比如,多模态,也就是支持输入视频图片之类的,文字之外的信息。关于这场发布会,网上有很多相关的报道,咱们在这就不展开说了。简单说,就是GPT正在变得越来越便宜,越来越好用。
那说到这估计你也发现了,就是在这一轮发布会之前,关于GPT,好像已经很久没有出过大新闻了,难道这个技术要凉了吗?当然不是,这是因为GPT已经开始进入商业应用的深水区,开始渗透到具体的行业应用,变得越来越专业,因此它作为一个公众新闻的热度自然就降低了。
同时,回看上半年,你也能明显看到,关于GPT有两个主要趋势。
第一,国内的通用大模型,开始全面对标GPT4,比如科大讯飞、百度的文心一言,都在10月明确表示,将在明年上半年实现与GPT-4齐平。第二,更多的大模型,开始聚焦在行业应用上。比如华为的盘古大模型,主要做的就是行业大模型。
总之,最近半年,国内关于AI的新闻,普遍聚焦在这两类。要么是行业大模型的应用,要么是通用大模型的升级。
但是,在这些新闻中,有一个新闻非常特别,也是咱们今天要重点说的。这就是,用AI阻止自杀。
这个事发生在甘肃省定西市下辖的一个县城,临洮县。临洮最著名的地方,就是黄河上游的第二大支流,洮河,在整个县城穿城而过。因为有狭长的河岸线,这就导致,当地总是免不了偶尔有落水事件发生,有人是意外,也有人是故意轻生。
怎么办?你要是派人去盯,就算动用全县的公务人员,估计也不够用。而且即使你救援速度再快,等你赶到现场时,可能也已经错过了最佳救援时机。
但好在,临洮县因为水利建设,留下了一个很厉害的副产品。这就是摄像头。在洮河沿线,一共有200多个摄像头。你看,摄像头拍下的东西,这就是数据啊。那么,有没有可能用这些数据,提前推算出来一个人的轻生概率呢?
临洮就委托百度,开发了一个专门识别轻生的AI应用。据说这也是国内第一个防溺水AI模型。但问题是,模型虽然有了,但没有足够的算料来训练它。怎么办?既然没有数据,临洮县就自己造数据。他们自己出人,模拟人轻生前的举动,比如,在河边漫无目的地徘徊,越过护栏,或者站在危险处发呆,等等,来训练这个AI模型。现在,只要你在护栏边上徘徊,系统就会自动向当地的水务部门发出警报,马上就有人介入。
效果怎么样?就在今年6月的一个凌晨,这个防溺水AI,识别出了一个想跳河轻生的小伙子。从发出警报到把人救下来,前后不到15分钟。这也是当地第一个被AI救下的轻生者。今年8月,又有一个女孩子想跳河,结果从发现开始,不到10分钟,人就被救下来了。
注意,我们要说的重点,可不是要表扬好人好事,而是想借机回答一个问题,到底什么叫科技向善?过去很多人觉得,这更多地是一句道德主张。但实际上,科技向善一点都不抽象。它的本质,就是把新技术,嵌入到一个个真实的挑战当中。
再给你讲一个类似的事情。2018年,武汉科技大学大数据研究院的副院长,黄智生做了一件事,叫做树洞救援行动。他开发了一款AI应用,能够在微博上抓取信息,然后从这些只言片语的信息里,计算出一个人的自杀倾向。当年这个项目还获得了年度微博影响力事件。
现在,5年过去了,黄智生的团队做得怎么样?就在前几天,他们接受了媒体专访。
首先,这个树洞应用经过几十次迭代,对自杀倾向的判断准确率,已经超过了80%。这个技术原理并不复杂。简单说,就是AI会探测微博上的发言,假如从文字里发现这个人有轻生倾向,就会迅速启动自杀风险评级机制。也就是,把自杀风险分成10个等级。假如这个人的风险在5级以上,就会被纳入监测范围,救援团队就会随时跟进这个人的状态。假如风险评级超过9级,那么救援团就会直接介入,对目标对象实施干预。
其次,不仅技术在迭代,救援团的方法论也在升级。现在救援团的行动专业到什么程度?说几件事你感受一下。
比如,从团队组成上看,整个救援团现在有900多名志愿者,其中超过三分之一,是专业的精神科医生以及心理咨询师。
再比如,在行动方面。一旦发现轻生线索,他们会马上成立一个5到6人的救援小组。这就确保,每个小组至少有一到两名专业的精神科医生。
再比如,在干预措施上,也有一套标准的方法论。针对身体有疾病的,帮忙联系医生。针对心理问题,可以通过志愿者的专业关系,推荐相关的专家。针对遇到债务纠纷的,帮忙找律师。总之,总体思路是,帮忙解决真实问题,而不仅仅是提供心理安慰。
在过去5年里,救援团一共阻止过6000多次轻生,成功率大概在99%。这些有轻生倾向的人,被救援团称为树洞宝宝。直到现在,救援团的AI,每天还能侦测到大概50名树洞宝宝。
注意,说到这,咱们还是再强调一遍。我们要说的重点,不是好人好事。而是从这件事里,你能感受技术演化的一个方向。
关于技术的演化,我曾经听到过一个说法。说技术的本质之一,就是把人的欲望,用工程化的方式实现。
你看,活得更健康,这是人最起码的欲望,而现代医学,满足的就是这个欲望。再比如,变漂亮,这也是人的基本欲望,于是,有了各式各样的时尚创意还有医美手段。再比如,吃得更好,你看,现在的水果品种,经过那么多年的改良,是不是越来越好吃了?
回到这个逻辑,你看,帮助一个人变好,这其实也是人最起码的欲望之一。就像《非暴力沟通》的作者,马歇尔·卢森堡说的。他说,为什么非暴力沟通这套方法能奏效?是因为人这个物种,有一个特别原始的愿望,这就是,大家都想变好,都想变幸福,都想受欢迎。这是人性最根本的真相。你看,从这个角度看,科技向善,其实从来都是技术演化的一个天然的方向。
再来看今天的第二条。就在上个月,红餐网发布了2023年《湘菜发展报告》。可以用一个字概括,这就是,涨。2023年,全国湘菜市场规模,预计达到2264亿元,同比增长33.6%。截止到今年9月,全国湘菜门店数,大概11.8万家。过去一年新增门店大概2750家,而闭店的,只有600家。而在所有的中式正餐当中,注意,只是正餐,不包括快餐小吃,湘菜馆已经占正餐门店数的18.5%。什么概念?单以正餐门店而论,它在数量上已经超过了川菜,成为全国第一。
那么,湘菜最近几年,为什么发展得这么快呢?今天,我们就来回答这个问题。主要有这么三个原因。
第一,长沙的文化知名度,促进了湘菜的流行。比如,最近两年,从长沙走出的网红品牌特别多。比如,文和友、茶颜悦色、墨茉点心局等等。再比如,湖南卫视一直很争气,几乎每年都有大量出圈的节目,让更多人对长沙产生好感,进而喜欢上湘菜。再比如,长沙本身的旅游竞争力,也是一个关键助推。像橘子洲烟花、粉红斑马线、湘江两岸灯光秀,在年轻人里都很受追捧。
第二,湘菜的流行,还跟湖南的人口流动有关。美食的流向,往往跟劳动力的流向是一致的。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湖南省大概有1879万人外出务工,占湖南省总人口的28.3%,是全国外出打工第三多的省份。这就导致两个结果。首先,促进了需求的流动,毕竟出门在外的湖南人,总难免想吃点家乡菜。其次,需求流动起来,供给自然也会跟着流动,开湘菜馆的人就越来越多。比如,网上一直有个调侃,说深圳都快成湖南的第二个省会了。根据2019年的数据,有300多万湖南人在深圳生活,而深圳目前的湘菜馆,超过7000家,在数量上仅次于长沙。
第三,湘菜的制作工艺,相对复杂。说白了,自己在家不那么方便做,你要想吃湘菜,只能去饭馆。按照湘菜文化研究者彭子诚主编的《中国湘菜大典》里的说法,湘菜光刀法,就分成直刀法、平刀法、斜刀法等等。每一种刀法又可以细分,直刀法就分成直切、推切、拉切等等。烹饪方式也相对繁复,包括炸、熘、爆、炒、煎、贴、炖、焖等等。就拿湘菜里看起来最简单的辣椒炒肉来说,按照家常做法,顶多就是把肉片炒熟,然后放辣椒。但在湘菜的做法里,要先把辣椒干煸出香味,然后肉片单独炒香,再放进煸好的辣椒。光是两种配料,就用了煸、炒两种做法。
但是,正因为湘菜的工艺繁琐,也导致一个附带结果,就是不容易做成大连锁,也就是门店超过100家的连锁品牌。毕竟,你要想开连锁店,核心在于供应链。而很多湘菜,都需要现场炒制,一旦用上预制菜,味道上就差一点。直到现在,门店数量超过100家的,只占所有湘菜馆的3.1%。全国门店数量超过150家的湘菜品牌只有四个,分别是兰湘子、彭厨、厨嫂和毛家饭店。
而这些湘菜门店,也都在想办法,在规模化和现场炒制之间,找到平衡点。比如,最近一年势头很猛的费大厨辣椒炒肉,采取的是原料与工艺标准化,每个门店都配备训练过的厨师,按照统一的标准现场炒制。再比如,兰湘子,最大限度地缩减了菜单,只保留了20多道菜。而且后厨采取菜品承包制,把不同的菜分给不同的厨师负责。再比如,为了提高效率,有的湘菜馆还把等位系统跟后厨打通。顾客在等位期间就可以点菜,而后厨就可以提前准备。
你看,湘菜的流行,跟公司的成长非常像。它面对的是两个阶段的考验。第一个考验,针对的是口味。在这个阶段,好吃就是你最大的优势。但是,光有这个优势还不够。因为你还要面对第二个,也就是规模化层面的考验,也就是,你能不能把这个优势快速提取,复制,工程化。
最后,总结一下,我们今天说了两个话题,第一个是,怎么用人工智能模型来预防自杀,从中我们能看到,科技向善,它天然就是一个技术的演化方向。
我们说的第二个话题是,湘菜到底是怎么流行起来的?除了口味之外,还有文化传播,以及人口流动方面的因素。同时,从湘菜的流行,我们也能看到一个事物发展必经的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发展出自己的优势,第二个阶段,是把自己的优势快速的复制规模化。
今天先说到这,假如你的身边有人对这两个话题感兴趣,推荐你把今天的节目分享给他。好,以上就是今天的内容,得到头条,明天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