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4期丨甲午悲歌·上

首播于2014年12月26日

再烂的时代,也有一批励精图志的人。

李源

《甲午战争史》戚其章
《甲午战争新讲》戚其章
《致命的倔强》邢超    

感谢各位来到罗辑思维捧场,这是2014年罗辑思维的最后一期节目了。说实话,在整个2014年的过程当中,我们一直在转一个念头,要不要跟大家讲一期甲午战争,因为今年正好是甲午年,距离甲午战争正好120周年,两个甲子。

今年的出版界在这个选题上也是特别用力,你看我桌上,从来没有堆过这么多书,这一次我们精选了几本,不是说都推荐,只是说今年这是一个特别热的话题。

当然甲午战争这个话题实在是太沉重,也太漫长,所以一期节目可能讲不了,我们要分两期节目,跟大家聊一聊甲午战争。

我们在读中学历史的时候,总觉得整个晚清时期,就是一团漆黑,从1840年鸦片战争,一直到1911年清政府倒台,这段时间无非就是签卖国条约、割地、赔款。其实真实的历史过程不是这样的,大家想想,71年,整个晚清的过程当中,它也有它内在的起伏的节奏。

比如说,从第二次鸦片战争,也就是1861年,到我们今天要讲的甲午战争,1894年之间,可是有33年基本太平的日子。你如果生活在那个时代,你感受到的是什么?我告诉大家四个字,叫大国崛起。

这还真不是吹的。你看,我们今天在2014年回看1981年,你不觉得这是一个很伟大的时代吗?那个时候的人也是这么感受的呀。清王朝在晚清的时候,最惨的是什么时候?是19世纪的50年代到60年代初,因为1856年开始太平天国,然后太平天国这边还没摁住,又来了个第二次鸦片战争,总之各种不顺。

但是所有的不顺到1861年的时候,突然戛然而止。洋鬼子也安排妥了,太平天国也镇压下去了,后来什么捻军,那是纤芥之疾,那都不太要紧。

那这个时候呢,朝中也出现了像慈禧太后、恭亲王这些改革派,慈禧太后其实也算改革派。地方上又出现了一帮洋务派,整个国家在人才储备、经济基础,包括思想观念上,都出现了重大的转机。所以从1861年开始,实际上清朝迎来了难得的30年基本太平的岁月。

那你可能会反对,说你说大国崛起有点吹牛吧?不是吹牛。我们来看,19世纪的70年代,当时晚清政治史上最大的一个事件是什么?就是说外患这个部分,就是俄国的侵略。当时俄国支持了中亚的一个国家,叫浩罕国,它的首领叫阿古柏,侵占了中国的新疆地区。

那清朝说那怎么行啊?这是我当年入侵中国的时候带来的嫁妆,我得把它给灭了。然后就派了左宗棠,这是著名的左宗棠的西征,这是1875年的事情。前前后后打得不是很费劲,也就花了三年时间,就基本上把浩罕国给灭掉了,把阿古柏给逼死了,新疆全境几乎收复。

当然这里面还有一个细节,新疆当时,就是现在的伊犁,还在俄国人手里。俄国人说抱着,不给不给不给,我不走我不走。后来清廷就派了一个大臣,这是一个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脓包,叫崇厚,以前我们讲什么天津教案,都有这个人。

这个人怂,他跑去跟俄国人谈判,谈来谈去不知道怎么就让俄国人给绕了,让他签了一份协议,就承认伊犁归俄国人了。那崇厚回到北京之后,那当时朝廷就不干了,马上给他判了一个死刑,当时是假死刑,叫斩监候,就把他给扣起来了,然后派出一文一武。

武的是谁呢?又是这个左宗棠,又带兵往新疆跑,跟俄国摆出一副要打架的架势。文的派了谁呢?就是曾国藩的儿子,长子,叫曾纪泽,这个时候也承袭了他爹的侯爵,就跑到莫斯科,不是莫斯科,彼得堡,跟俄国人谈判。

这一文一武居然跟俄国人谈判的结果是什么?要知道,当时俄国人已经把兵舰派到渤海湾了,要打架了。最后这一文一武居然逼着沙皇签订了条约,把伊犁给吐出来了。

你要是了解一点近代史,逼着沙皇俄国这个侵略成性的国家,把到嘴的肉给吐出来了,这在世界历史上机会也不多的。你看,清政府办到了。

你再看19世纪的80年代,1884年的时候,爆发了中法战争。中法战争我们都知道,1885年的时候,老将冯子材在镇南关一战,击败了法国人。结果呢,让法国内阁倒台。虽然海战吃了一点亏,但是总体上打了一个平手。

听完这两个例子,你是不是觉得,清朝真的是有那么一点点中兴的味道?至少没吃大亏。

在这30年的过程当中,中国的国际地位是有明显提高的,因为我们自己的姿态调整了。原来我们接待番邦属国都是用什么理藩院、礼部这些官员,这些人老朽冬烘,他怎么知道国际局势呢?

所以从同光中兴之后,恭亲王就组成了一个叫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简称总理衙门,其实当时就是中国的外交部,是用国际上平等的外交礼节对待各国,那国际大家庭当然就接纳你为一分子,就崛起于民族之林了。

当时中国其实还有一点很特殊,就是它原来的那个朝贡体系还能够保持下来,就是宗主国和藩属国之间这种很前现代化的,很奇怪的国家之间的关系,我们还能保留。比如说越南、朝鲜这些国家,还奉中国为宗主国。

给大家举一个例子。1872年的时候,当时日本的外相跑到中国来交涉一件事情,说日本和朝鲜能不能开港口通商?你会觉得很奇怪,怎么朝鲜开港口通商,要中国同意呢?那当然啊,我是宗主国,我是爹,他是儿子,什么事我都得替他作主,朝鲜国王那仅仅是中国的帝国体系下的一个藩属的王而已。

所以你看,这种前现代关系还能够保持,也证明了中国的某种国际地位。当然了,这种关系到了甲午战争之后,就不复存在了,连朝鲜、连台湾,都被日本给割走了。

那问题就来了,甲午战争到底是因为什么而爆发的?这一点在历史责任上非常清楚,就是日本人处心积虑,厉兵秣马多少年,就是要干这一件事情。但它的具体过程是怎么回事呢?这就得回到1893年,就是甲午战争1894年的前一年。

当时在朝鲜,爆发了一个叫东学党起义,你就可以理解为一个农民起义,反对当时朝鲜的统治者。那起义了,搞了半天,朝鲜就觉得我镇压不下去。镇压不下去怎么办呢?找爹嘛,就找清政府,说你能不能出兵?清政府说这事好办,你说我儿子嘛,就派兵去了。

当时派的人也不多,大概两千多人的部队就过去了。嘿,日本来劲了,说我们将来,刚才我们都说好的,如果朝鲜有事咱大家得通个气。那你们家出事了,你们家着火了,那我也得去救火呀,所以日本人也派兵。

那清政府觉得这跟你有什么关系嘛,你派兵。当时就觉得你日本毕竟是一个小国,那你派兵我就增兵,我把你吓回去就算了。那日本人就借助这样的一个事件,在国内煽动了一些舆论,很多人说跟清朝决一死战,我们也不是怂人,我们也准备了很多年。

当时伊藤博文,就是日本的首相一看,民气可用,那这么着吧,他们增兵,我们也增兵,他们派北洋舰队,我们也派联合舰队。所以双方渐渐地这个战争的局势就形成了,有一点点剑拔弩张的意味。

这个时候谁是明白人呢?当然有人说他是大汉奸,我罗胖子的老乡,李鸿章是明白人。李鸿章说这事不能打架,不能打战争,我们所有的这些武备等等,都是只能吓唬人的。但是李鸿章这个心态,以前我们在节目里也讲过。

总而言之,李鸿章就认为,我们跟日本不要打架,不要对峙,我们双方都撤兵好不好?就跟日本人谈判。日本人说,要不你撤吧,我们双方共同改革朝鲜内政,我们帮帮它。

你这讲理不讲理啊?人家的媳妇,你去了说,你上班去吧,你媳妇我来收拾收拾。谁放心你收拾他媳妇,对吧?李鸿章的意思呢,就是撤了算了,这媳妇也保不住了,归他,烂摊子让他收拾去。

但是要知道,这个时候国内有一个人,那是不干的,谁呢?就是光绪皇帝。这已经是到了1894年了,1894年是什么时候呢?光绪皇帝是1889年亲政的,那一年他20岁,所以到了1894年的时候25岁。

你现在去看光绪皇帝那个画像,眉清目秀,25岁,小鲜肉啊,而且这块小鲜肉那是寄托了帝国全部的希望的小鲜肉。大家想想,慈禧太后这个人也挺可悲的,年纪轻轻当了寡妇,然后没几年,亲儿子就死掉了。所以当她从她妹妹手里过继了这个新皇帝,就是光绪的时候,她是痛下决心,一定要把这个皇帝培养成一个一代圣主。

因为同治皇帝实在是太调皮,不读书,还出去嫖娼,不学好,学导演,对吧?但是光绪皇帝呢,到了她手里,她觉得这是个好苗子,所以从小就管得特别严。

所以很多人都讲,说慈禧太后跟光绪关系不好,这个关系不好你得看怎么说,以前节目我们也讲过。她其实是慈母变成了严父的这样一个关系,当时光绪皇帝那真是稍微有点不对,包括跪在那儿姿势有点不对,那都得训一顿。

这个感受其实我觉得这一代中国人都有,我还记得我当年离开老家去上大学的时候,觉得爽坏了。其实一个人在外头怎么可能爽呢?吃得也不好,穿得也不暖,对吧?没有家里好。但是你觉得自由啊,那个钱,虽然我们那个时候上大学的时候钱非常少,一个月生活费就一百块钱,自己花,不必听爹听娘的了。

光绪皇帝当了皇帝之后,其实前半截就全部在听慈禧太后的摆布,那比一般穷人家的孩子还不自由。但是到他亲政之后,就像我罗胖当年上大学,觉得,哎呀,可伸伸胳膊了,这个国家我来做主。

那你说慈禧她放心不放心呢?放心。因为光绪皇帝到那个时候为止,大家看到的简直就是一代圣君,那个字写得又好,古书读得又特别多,然后各种礼节又特别的娴熟,对慈禧老太后又特别地孝顺。所以慈禧就跑到颐和园去了,各种安享晚年,把光绪皇帝就留在了朝廷,然后又给他安排了各种大臣。这些大臣都是当时的硕学名彦,就是当时的一帮清流,像翁同龢这些人,交给他辅佐。

按照中国古代的政治观念,这个朝政不可能不好。君很圣,臣很贤,这个国家难道不是蒸蒸日上吗?慈禧太后觉得,我操心了这么多年,这个国家我终于可以放心了。

但是慈禧没有想到的是,光绪这个人实际上心理是有问题的。小时候被管狠了,将来自己一旦做主,就容易落下这些毛病。现在在光绪的师傅,就是那个翁同龢他自己写的日记里面,你就可以看出很多端倪。

首先光绪皇帝的情绪特别激烈,这也怪翁同龢了,翁同龢给他讲书的时候,教课的时候,动不动就给他做爱国主义教育,动不动就讲当年火烧圆明园怎么回事。说到激动之处,师徒二人,君臣二人抱头痛哭,搞爱国主义教育。

而光绪皇帝这个人呢,情绪又不是特别稳定。在他12岁的时候,这也是见于翁同龢的日记,说他有一次突然就发脾气,然后就把那个,因为当时的故宫当中,当时还不叫故宫,紫禁城当中藏了很多西洋进贡的钟表,他们以为是进贡来的,就一拳把那个钟表的玻璃给打碎,弄得鲜血淋漓,把周围的宫女、太监都吓傻了,皇上这是怎么了?

你看,在光绪皇帝很多行为当中,你会发现他有一种自毁的倾向,动不动自残,情绪又特别激烈。那等我们刚才讲的,日本人开始和清政府发生在朝鲜的对峙的时候,你想光绪皇帝会做何反应啊?

首先是这样一个性格,再有,被慈禧老太后管了那么多年,虽然大家天天对他磕头,但是他心里明白,大家心里只有在颐和园玩的慈禧老太后,心里对他是不尊重的。所以借此机会,能不能伸一伸自己的乾纲,振一振自己的皇威呢?其实这个因素非常重要。

当然,咱们也不能一味地怪光绪,当时是不是能打这么一仗,整个朝堂上下,除了李鸿章这一系,就是真的在前线带兵打仗的人,其他人看来都能打。如果我罗胖子生活在那个年代,没准儿我也觉得很能打。

给大家稍微分析一下,我们先来看看军事实力上,当时有臣子就给朝廷打报告,说我中华讲求海防近30年,我们练成北洋舰队也将近10年,难道面对日本这样一个小国,还没有一战之力吗?

这话说得在理,中国从来都是天朝上国,你日本算什么东西?几百年前,还给我们进贡来着。虽然现在不算我亲儿子,你也不过就是邻居家的二狗子嘛,小时候挂着鼻涕的样子我们还记着。虽然现在长大了,有点膀大腰圆,那又怎样?你到邻居那儿打听打听,谁是东亚这儿的老大爷?我打你还是不成问题的吧,跟英国人我们不敢叫板。这是第一条。

第二条呢?就有人,你别看,分析得很理性,说和平从来不会诞生在谈判桌上,要和平,我们不主动欺负人,也得先揍丫的,把丫揍服了,然后问他,认不认怂。认了,行,咱俩签和平协议,对日本这种有狼子野心的国家,一定得这么干,所以先得打。

要知道,当时有一个很重要的枢纽人物,就是珍妃,就是光绪皇帝他小媳妇。这个小媳妇后来被慈禧太后给扔井里了,那一位。她亲哥哥叫志瑞,是当时朝廷当中著名的一个清流。

志瑞就讲,他说这个朝鲜我们一定不能放弃,因为这是一个重要的战略缓冲地带。像日本这样的国家,你把它放到大陆上来讲,直接跟我清国如果接壤的话,那它将来就不得了,会成为我们的肘腋大患。因为对清代人来讲,那个地方是很敏感的,为啥?因为过了朝鲜,过了鸭绿江,就是清朝的龙兴之地,他们觉得那是我朝根本,所以一定要留下这个战略缓冲地带。

这个珍妃还有一个老师,叫文廷式,也是一个大胖子,当时也是一个著名的清流,他说那个话就有点不能听了。他说这个李鸿章为什么不敢打呀?为啥?我告诉你为啥。因为李鸿章就是靠洋人的支持起的家,现在一说跟洋人打仗,他就犯怂。尤其是淮军在他手里,他有点想保留实力,不肯替国家出力等等,就是这种很酸很酸的话就出来了。

现在我们网上动不动打日本,有所谓的键盘侠,当年就有一帮这样的叫奏折侠,给皇上上书。光绪皇帝一听,这个有理啊,是要搞一下的。所以后来他就说,来来来,给我搬东西,搬什么?搬书。

什么书呢?就是当年魏源,就是写《海国图志》那个人,他写了一套书,叫《圣武记》,是把当年康熙征战四方的那一些战例,就写成了一本军事著作,好多本,说给我搬到乾清宫里来,我要针对现在日本这个情况,看着当年康熙老佛爷怎么打仗的,我要来指挥这场战斗。

你不是胡扯吗?那个前现代化的冷兵器的战争战法,你光绪皇帝要用于指挥现代化的甲午战争,这不是胡闹吗?不过从这儿你也就看得出来,就是光绪皇帝受的是什么教育,完全是中国传统的那一套帝王教育。

这个时候让我们再看一眼在乾清宫里翻阅《圣武记》的小鲜肉皇帝光绪吧,他这个时候哪里是在乾清宫呢?分明是在今天的浙江横店嘛,天天心里想的都是怎么手撕鬼子,他就像是一个小孩,拿到了一个电子游戏机,用着其实并没有的力量,去跟一个他假想出来的大Boss在作战,他每次都能赢,所以他面目狰狞,咬牙切齿。

那个阶段,光绪皇帝下的谕旨,包括他自己的朱批里面,经常都充满这样的字句,什么迎头痛击、定歼此贼等等。那请问,中国人在正式开战之前,有没有一点胜算呢?

你看,8月1号宣战之前,还发生了两件事,确实也给了我们一些信心。第一件事其实是一个悲剧,就是历史上著名的高升号事件。当时李鸿章不是要往朝鲜增兵吗?就派了北洋舰队两艘军舰,一艘叫济远,一艘叫广乙,就是护卫着那些运兵船往朝鲜增兵。

那在路上不小心就遇到了三艘日本的主力舰,一打就不行,就跑掉了,两艘军舰跑掉了,就把这艘运兵船,叫高升号,留在了当场。这个运兵船是没有什么武力的,其实这个船不算军舰,是英国人在上海开的那个怡和洋行下面的那个正常的一个轮船。

当时日本人就说,你不是没武力吗?投降。当时那艘船是英国人做管带,就是船长。英国人就说,那肯定得投降,没有武力,跟三艘军舰怎么打?就要投降。后来日本人也确实派了谈判代表上传,谈完之后就决定投降了,日本人就走了。

等日本人前脚一走,这船上的士兵就不干了,你想运了上千个中国士兵,所以士兵们就哗变,把这个船长就给扣押起来,说我们坚决不投降。后来因为坚决不投降,日本人就开炮,把高升号给击沉,后来也救上来两百多个人,但是死掉还有871名士兵。

这件事情虽然是一个开战之前的悲剧,但是你也看得出来,中国军人不怂,对吧?在明显没有任何优势,没有一战之力的时候,我们也决不投降的。

隔了没几天,在朝鲜陆地上又发生了一件事。当时中国在朝鲜的两个统兵大将,一个叫叶志超,一个叫聂士成。聂士成一想,你日本人刚刚登陆,我可不可以搞一个埋伏战呢?然后就去埋伏了。搞了一个小小的埋伏战,在承欢邑这个地方,就是今天首尔不远的一个地方,居然把日本人的先头部队二十个人给搞掉了。

但是后来不知道怎么回事,传来传去,传到朝廷的时候,说日本人三千人,一战大捷,承欢邑大捷,搞掉了一千人。所以当时光绪皇帝说,这没问题啊,这肯定能打,就打吧。就打了。

接下来我们就简单介绍一下甲午战争的大致经过了,如果你去看这些大部头的书,你会发现线索特别乱,一会儿陆战,一会儿海战,有点分不清楚。其实整个战争就分三个阶段,如果你现在摊开中国的地图,你会发现渤海湾一带的形势,主要就是两个半岛,一个是辽东半岛,一个是山东半岛。那甲午战争呢,主要就发生在这两个半岛的尖尖上。

第一个阶段,是从1894年的8月1号到10月份,8月1号宣战,但是整个8月其实没有什么战斗,双方都在厉兵秣马,调兵遣将,做准备。9月15号,在朝鲜境内的平壤,爆发了平壤保卫战,双方是激战了一天,当天晚上中国军队就发生了大溃败。

我还记得我们这一代人读中学的时候,那一套历史教科书里面写得最传神的就是这一句,叫叶志超狂奔三百里,退回国内,陆战是完败,那日本军队自然也就涌过了鸭绿江,进入到了中国境内。9月15号的事情。

两天之后,9月17号,在黄海的大东沟一带,就爆发了著名的黄海海战。我们小时候看那个电影,叫《甲午战争》,最后一个镜头,就是邓世昌,民族英雄,驾驶着自己的船撞向吉野号,结果半道被吉野号的鱼雷炸沉。

当时我们都觉得,北洋舰队就此全军覆没,其实不是这么回事。当时邓世昌驾驶的那个致远舰,并不是北洋舰队的主力,他们的主力叫定远和镇远,那是超级铁甲舰。实际上大东沟海战,中国虽然吃了一点亏,但是主力尚存。这是第一阶段。

那第二阶段呢,就是从1894年的11月份到12月份,日本人一看,光在朝鲜,就鸭绿江边跟中国军队对峙也不是个事,尤其是北洋水师还是日本人的心腹大患,而北洋水师在辽东半岛那个地方的基地,是在旅顺港。所以当时日本人又从国内拼凑了一支第二方面军,从旅顺口,就是辽东半岛的这个尖尖上,旁边一个叫花园口的地方登陆,然后就占领了整个辽东半岛。

那自然北洋水师在北方的这个港口就没有了,只能退缩到山东半岛旁边,就是威海卫旁边的,叫刘公岛基地,继续固守。这是第二阶段。

第三阶段呢,就是1895年的1月到2月,那日本人的第二方面军从辽东半岛大部撤回,然后又跑到山东半岛容城湾这个尖尖上再登陆,从陆地上包抄了威海卫。那日本人的联合舰队又开始封锁刘公岛军港,最后北洋水师全军覆没。这是2月17号的事情。

这就是甲午战争大致的一个经过,那在这过程当中,中国人有没有转机,或者说有没有中途可以挽救这个局面的机会呢?有。

刚才讲的是战场上的情况,那请问朝野当中的那些人,在此期间又做何表现呢?光绪皇帝当然还是那一套了,打呀、杀呀、冲啊,玩电子游戏嘛,他觉得没有输嘛。

那慈禧在干吗呢?慈禧这个时候掌权已经三十多年,老政治家了,你应该比光绪皇帝明白吧?慈禧这个时候在颐和园养老呢,跳广场舞,天天游个船、养个狗、照个相,研制个化妆品,在干这个。因为她觉得我为国家操心这么多年,现在好不容易交出去了,小孩练练手嘛,打日本又不费劲,她刚开始也没知道问题的严重性。

但是随着战争进程的发展,老佛爷心里也发慌,所以私下开始召见一些重臣,说到底怎么办。到这个时候,其实慈禧、恭亲王、李鸿章这些有经验的政治家都知道,这个仗是不能再往下打了。

尤其是在日本登陆旅顺之后,李鸿章就慌了,他派了一个私人的代表,是一个英国人,叫德崔林,就跑到日本的神户去见这个伊藤博文,当时日本的首相。

那伊藤博文说,你算哪根葱呢?你不是一个外国人吗?你外国人怎么能干涉中国人内政呢?就把他给轰回来了。说白了,日本人当时就觉得自己没吃饱,要知道,他们定的一个战略目标,可是拿下北京城,活捉光绪小皇帝呀。

那第二次谈判呢,这已经是朝廷觉得不行了,就派了一个正式的代表,一个叫邵友濂,一个叫张荫桓,就去了日本神户,再次找伊藤博文谈判。那这是在什么时候呢?就是日本第二方面军开始登陆容城湾那个前后。

那伊藤博文就玩了这一招,就跟他挑刺,今天说,哎呀,你这句话说得不清楚嘛,你这个章没有盖嘛,你们皇上到底什么意思啊?要不你们别来了,你又不是全权代表,让李鸿章来,等等,就拖日子。

事实上这个时候中国已经没有转机了,就是说白了,你这个时候想求和,人家日本人也不干。

那光绪皇帝什么时候明白过来的呢?当日本人在本土登陆之后,李鸿章就给他上过一份奏折,说这个仗不能这么打了,看来在战场上硬拼是不行的。我们必须利用主场作战的优势,诱使他深入,要跟他打持久战。因为日本是客军作战,不利久战,什么兵源、后勤,什么都跟不上。

光绪皇帝不这么想,他说,你就是怕死,因为他接受的那一套教育,就是只要有忠臣,那肯定能打赢;如果出奸臣,那肯定就出问题。这个见识,跟那个时候乡下老太太,其实也没多大区别。他们就觉得,李鸿章是保守实力,所以他就屡次下严旨去催,所有的军队,所有的士兵,寸土不让,跟日本人实施那种争夺战。

所以就把李鸿章的老本,就是淮军,一拨一拨地填上去,最后全部喂到了日本人的虎口当中。那他啥时候明白过来的呢?就是北洋舰队覆灭前夕,当时北洋舰队的最高指挥官丁汝昌自杀之后。那两天,整个光绪皇帝的那个人,就跟变了一个人似的,原来天天看《圣武记》,看战报,下指示。

这两天压根就不看,把它堆在一边,自己看点诗词啊、小曲啊。据张宏杰先生写的一篇文章讲,说光绪皇帝这个人一生,你从看他那个朱批的奏折里面,你就看得出这个人的性格。他一旦那种血脉贲张的时候,觉得什么都得意的时候,他写的那个字又大又圆又正;如果他觉得心灰意懒的时候,那写字又小又歪歪扭扭,这个是要到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去看那个原档,你就能看出那个区别。

那光绪皇帝到了这个时候就彻底认了,说这一仗败了,败了之后他就玩起了一个政策,这个政策叫鸵鸟政策。就是我把头往沙子里一扎,屁股高高撅起,随你怎么办,尽快结束这个噩梦才是正经。

所以到后来马关条约谈判前期,其实慈禧太后反复跟李鸿章讲,说不许割地。因为老太后这时候想的是,到地下怎么见列祖列宗,毕竟是爱新觉罗家的儿媳妇,你把人家的家产搞没了,这下去不好交代。

当然慈禧太后也有另外一个心态,她也乐得讲漂亮话,因为毕竟这个时候她归政了嘛。老太后讲不准割地,不准割地,如果他们一定要我们割地,我们撤使,回来再战。这是老太后的想法,我觉得也未必真诚。

但是真正真诚的人是谁呢?就是光绪皇帝,一定得割,尽快结束这个噩梦。甚至在李鸿章到马关谈判前夕,他还秘密召见了他,许以割地之权。李鸿章哪敢啊?这是你们家的东西,我哪儿敢割?我臣子做不了这个主。

后来李鸿章去跟伊藤博文谈判的时候,你看就很有意思。老太后讲不准割地,你如果非得割地,你就回来,我们再跟他打。但是光绪皇帝手下就通过当时的叫总理衙门,就是当时的外交部,给李鸿章拍去了一份电报,这个电报的措辞就非常之有意思。

说南北两地朝廷并重,什么叫南北两地啊?就是日本人要求的辽东半岛和台湾,说这两个地方朝廷都很重视,非到万不得已,朝廷何忍言弃?不到万不得已,我们怎么说得出来这种话,把它割让出去呢?你看,他说的是一个问号,它可不是一个句号,没有下任何指示,让李鸿章自己琢磨。

我就说这种领导啊,就是脏心眼,其实现在也有这种领导,永远不背责任,让臣子,让手下去猜,然后你做出一个结论,以后他好保留一种权利,翻脸不认人,我什么时候说割地了?我觉得我从这句话里得出来的就是这么一个结论。

其实意思非常明显,就是两句话,何忍言弃啊?不到万不得已,现在已经万不得已嘛,你就弃了呗。然后前面那一句也很有意思,叫南北两地,朝廷并重。啥意思呢?就是如果赔款,那你就尝试割一处给他,这其实就是中国政府在马关条约谈判桌上的底线。

好死不死,这个时候又发生了一件事情,就是这份电报从总理衙门拍给李鸿章的电报,被日本人破译了。谈判桌上最怕的就是这种事,就是对方的底牌我已经看得清清楚楚了,所以伊藤博文就死活不让,都得割。后来割了,当然后来辽东半岛因为其他列强的干涉,还还给了中国,所以赔款从两亿两白银,又加了三千万两,变成两亿三千万两白银。

这就是整个甲午战争的一个经过,你不觉得很奇怪吗?在战争刚开始的时候,形势那么好,真叫是眼看它起高楼,眼看它宴宾客,眼看它楼塌了。那整个这个悲剧,它到底是怎么发生的呢?

那接下来似乎我们就该分析一下,为什么甲午战争中国会战败?表面上的理由似乎很简单,无非是清代的朝廷腐败无能,李鸿章卖国当汉奸,将士贪生怕死。一场仗打败了,不怪这些人,怪谁呢?

但问题是,你一旦回到历史的现场,你就会发现这些结论好苍白,好廉价,甚至经不住推敲。我们就再来看一下中国当时的真实情况。

首先,打仗打的是什么?人才。中国在人才上,其实还可以的,至少不比日本差多少。北洋水师的那些将领,都是哪儿培养出来的?是早就在福州船政学堂开办的时候,就储备了这样一批人才。当年的福州船政学堂,请的可都是英国的教师爷,那大家上课的时候用的都是英语。

你不要以为在北洋舰队上,大家用的都是什么老爷太太那一套,不是,用的都是英语下达军事命令。包括像刘步蟾这样的人,留学英国的,我就看过一则材料,说刘步蟾平时是喝咖啡的,那开会的时候也就没有PPT,如果有,那一定得用PPT开会的,是那么一帮人,而且素质很高。

而且北洋舰队成军比较早,所以它的操练实际上是比较纯熟。这个东西其实也不奇怪,你如果说那个时候陆营军队他们比较腐败,也有。但是要知道,海军这个军种对中国人来说,那是全新的,尤其是那么复杂的机械系统,需要很多工程师和专业技术人员,中国人面对这种完全陌生的东西,他又不是自大狂,对吧?他都会移植西方那一套,没有大家想象的那么乌烟瘴气。

相反,日本海军它因为成军时间相对比较晚,反而它的操练不是很纯熟。在现在我们看到的书上就写了很多细节,比如说日本军队的士兵因为操练不熟练,而把那个炮搞炸了的这种事情,在甲午海战当中经常发生。所以在人才上,实际上我们还稍胜一筹。

那你说人数上呢?打仗不是打的还是人吗,对吧?人数上,陆军,我们不差呀,如果把中国当时所有的常备军归类包堆,110万人,日本人跟这个兵力他是没法比的,怎么说你都是小国,我们都是瘦死的骆驼它也比马大。

当时那个著名的外国人,在中国当总税务司的那个英国人赫德,他就觉得没有问题呀,你如果说光绪皇帝混蛋,老佛爷混蛋,那赫德他是一个英国人,而且对中国是立下大功的人,对吧?他总看得清楚吧?他觉得,打日本没有问题呀。

当时美国还有一张报纸,做了一番评论,说这没得打嘛,中国人你就让日本人打,一天随便让他杀一千人,他们得杀多少年?得杀1500年,才能把中国人杀光。所以这种小国打大国,完全没有希望,完全是一个蛇吞象的战斗。

那接下来呢,还有将领的问题,陆军将领。陆军将领,咱们可不能按照前清的时候有些战争来想象他们,比如太平天国,包括第一次、第二次鸦片战争,那个时候因为这种对手没见过。可是等到了甲午海战的时候,清朝手里可是有一批叫百战老将。

比如说当时调到战场上,湘军的老将宋庆,上战场的时候已经70多岁了。再比如说,像叶志超这样的人,就是我们前面讲的狂奔三百里那一位,你以为他是个怂蛋吗?不是,那是淮军的宿将,是跟着那个著名的刘铭传,刘铭传外号叫刘大麻子,是台湾的第一任巡抚,淮军的宿将,一起那也是尸首堆里打出来的人,他不是没见过战场的人。

这个叶志超其实性格还比较勇猛,他在淮军当中有一个外号,叫叶大呆子,你可以想象,这个人那个状态。包括他手下的像左宝贵这样的老将,非常具有战争的经验。在战场上,你说他们贪生怕死吗?不是,就像左宝贵,左宝贵是在战场上就直接战死了。

临战的时候,有的人就跟他说,说你要不把那个顶戴花翎给它拔下来,那个玩意儿在战场上,实在是太容易招枪子。左宝贵说那怎么行?我作为将领,在战场上就是应该身先士卒,这个玩意儿不能摘。当然后来,他也许就是因为这个原因,在平壤保卫战当中壮烈殉国。所以将领其实也没有什么问题。

那你说他们是不是就天生,就是忠君爱国,不是贪生怕死呢?也不全是这个原因,为啥?大家想,这些人一方面觉得,我们是沙场老将,镇压过太平天国,对吧?打仗那还不是一把好手吗?尤其遇到日本人,他们也觉得没问题呀,这是中国当时上上下下的一个共识。所以跟日本人打,如果打输了,大家就会觉得好没有面子,所以真的是很拼。

那你说士兵呢?士兵其实士气也非常高昂。像前面我们讲的高升号运兵船上发生的那一幕,就是因为士气高昂的结果,坚决不投降。我们现在很多历史教科书讲甲午战争,其实不太负责,动不动就讲成大溃败,一溃千里。

其实哪里是那么回事呢?双方军队对峙,是发生过太多次激战。中国军队虽然不能说做到了寸土必争,但是那种惨烈的战役,是俯拾皆是。

比如说当时日本人,刚才我们讲的,战争的第二个阶段,就是第二方面军登陆旅顺。打旅顺的时候打得很惨,因为当时确实清军的武器装备有一个问题,就是没有开花弹。就是它的那个炮弹是实心弹,不太能够打得死人。所以双方在旅顺口那儿激战的时候,日本人是非常费劲的,以至于在甲午战争当中,发生了什么?就是旅顺大屠杀。

为什么要屠杀?日本人气疯了嘛,打死我们那么多人。这个其实跟抗日战争为什么发生南京大屠杀,其实原因差不多,南京大屠杀就是因为淞沪抗战,中国人打得太英勇,让日本人损失太大,所以他丧心病狂,要去报复中国人。

再比如说,在辽东半岛爆发的那个海城保卫战,也是啊,反复争夺,那不是像冷兵器时代动不动一触皆溃,不是这样的。

当然,其中有一些战役,它确实是大溃败。但是你真的去考察那些细节,似乎又不是我们想象的那个样子。前面我们讲平壤保卫战,是打了一天,然后就一溃千里。事实是这么个事实,但当时到底是为啥呢?

9月15号,这是1894年,9月15号那一天,其实白天打的是非常不错的。当然,我军的老将,刚才我们讲的左宝贵,就在这一天的战争当中阵亡。但是双方基本打了一个平手啊,因为平壤那也不是个一般的地方,那也是一个古城,城防是非常好的。日军花了很大的代价,也不过攻占了一个北门。

那当晚为什么一定要撤?这其实很简单的一个原因,因为后勤完蛋了。叶志超当时就召集他手下的军官开会,说怎么办?炮弹就剩下六百颗,要打也就一两个小时就打完了;粮食呢,只够三天。

而且我们要知道,我们是客军作战,朝鲜虽然是我们的属国,毕竟不是我们的领土。如果在这儿等给养,是完全来不及。要知道,当时已经是9月中旬了,9月中旬的朝鲜已经开始很冷很冷了。而当时的清军进来的时候,穿的还是夏装,连衣服都补给不上。

这个时候唯一正确的选择,就是想办法进行战略性的撤退,撤回到中国境内。一到了懿州那个地方,基本上后勤就能补得上。

所以当时大家就有一个想法,说能不能跟日军进行谈判,就是允许我们战略撤退。但是那一天特别不巧,这也是我们看到很多书里面写的细节。

那一天晚上下大雨,所以当时送信的信使把这封信送到日本的那个司令官手里的时候,叫立见尚文。送到日本指挥官立见尚文手里的时候,那个纸被打湿了,字迹根本看不清楚。这立见尚文一看这是什么玩意儿?写得啥?然后就跑到平壤城下跟城上喊话。因为当时也没有太多的翻译人才,喊来喊去,双方就觉得已经差不多沟通完了。

对叶志超这边来说,那是归家心切,因为所有的粮食、给养,包括子弹,都没有了,所以归家心切。他就觉得好像已经答应了,说我们只要停战,因为我们客军嘛,在朝鲜作战,我们停战,我们撤回国内,这总可以吧?

而立见尚文觉得,你这干吗呢?双方语言又不通,说是不是要逃跑啊?所以立见尚文就组织了大量的伏击战。在这场伏击战当中,真的是把叶志超的部队就给打垮了,所以从战略性的撤退就变成了一次大溃散。

所以如果我们指责叶志超指挥不力,那还有点根据。如果我们非得把他说成是一个小丑,狂奔三百里,贪生怕死,逃回国内,这对叶志超也不公平吧。

那接下来呢,我们再说说北洋水师的最后一百天,那也是一个可歌可泣的故事。它在没被封锁的时候,那是打下了很多漂亮仗的。当时它游弋在山东半岛的周围,因为旅顺口已经丢了,辽东半岛是去不了了,配合陆军,是作战很漂亮啊。

比如说在摩天岭炮台,定远舰发炮,直接把日本的一个旅团长就干死在那儿。甚至海军还派出三百人的海军陆战队,到岸上去争夺炮台,但是这三百人最后全部都壮烈殉国,它不是一味地避战、怯战。

那最后为什么北洋水师必然会覆灭呢?因为被掐着脖子,一点一点勒死的。你看,岸上当时日本的第二方面军已经包围了威海卫;而在海上,伊东祐亨指挥的联合舰队,又封锁了整个刘公岛海军基地。

当时用的就是什么?叫群狼战术,就是用什么鱼雷艇、一次一次地偷袭,给当时北洋水师的两个主力舰,就是我们前面讲的铁甲舰,什么定远舰、镇远舰,给它下一些鱼雷,一点一点,一次一次让你受伤,然后一点一点地削夺你的实力,最后大家觉得才绝望了。

要知道一个刘公岛,孤悬海外,没有给养,什么都没有,就是那些将士在那儿固守。李鸿章当时也拼凑了十五个营的军队,要去接应它。当时就打电报给这个丁汝昌,说你只要再坚守二十天,我援兵必到。

那你说丁汝昌信不信呢?他当然只能信了,所以他就用这二十天的期限来抚慰自己的下属,说我们再为国尽忠二十天,再守二十天吧。实际上他这个时候弹压自己的下属,已经是难以为继,因为刘公岛的上上下下都知道,已经绝望了,守不了了。包括两艘大宝贝,定远舰、镇远舰,这个时候已经身负重伤,定远舰已经搁浅了。

所以在中间的时候,其实丁汝昌已经派人把定远舰给炸沉了,以免被日本人缴获,因为这艘船完全没有用了,当天晚上定远舰的管带刘步蟾就服药自尽。如果还有一线希望,以刘步蟾的性格,他会服药自尽吗?

那丁汝昌好歹熬到了第十九天的中午,这是1895年的2月11号。这一天中午,李鸿章又给他打来了最后一份电报,这份电报里可没有提什么援兵的事。李鸿章还怕这封电报送不到,兵分三路给他送的这份电报。

打开一看啥内容啊?说你跑吧,只要带着船,能够跑到吴淞口,能保住哪怕一艘船,都是好的。那这封电报啥意思?说白了就没有援兵了呗。

那能跑掉吗?哪儿跑去?那些残兵败将,带着这些破船,你只要驶出刘公岛基地一步,马上就是日本舰队的活靶子。所以这个时候,丁汝昌也绝望了,看着手下那些部属,都抱着他大腿哭。说这么着吧,你们投降吧,我是不能投降,我死吧。

所以当天晚上他就服用鸦片自杀,一直折腾到第二天早上的七点多钟,丁汝昌才死。八点半钟,他的那些属下就开着船到港外去跟日本人谈判,最后也谈了一些条件。

到了1895年的2月17号的上午八点半,日本的联合舰队就排成一字纵列,缓缓地驶入刘公岛基地,接管了刘公岛。当时还剩十艘船,上了这些船,降下了黄龙旗,升上了日本的太阳旗。

只有一艘船没有降下黄龙旗,就是康济号,康济号上满载着当时自杀的将领的尸体,像丁汝昌、刘步蟾,还有一些高级将领,不愿意投降的,都自杀了,他们的尸体在那上面。

到下午一点钟,被缴获的这十艘船,挂着日本的军旗,追随着日本的联合舰队的船只,缓缓地又驶出了刘公岛基地,北洋水师至此全军覆没。

据我看到的书上讲,这一刻,天上下着小雨。这个天公如此的愁眉不展,它就在问一个问题,北洋水师整个甲午战争,明摆着是能赢的一个结局,为什么却落到了这般下场呢?

下一集罗辑思维,我们继续为大家解读甲午战争。

Leave a Comment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