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1期丨恶之果

首播于2015年10月01日

有一个恶的制度,就必须发明一个更恶的制度来解前面的毒。

菁城子

《慈禧全传》高阳 
《龙床》李洁非    

感谢各位来到罗辑思维捧场,今天接着给大伙说故事。前几期有一期节目名字叫《恶之花》,讲的是明成祖的故事,为什么叫恶之花呢?是因为我们想通过那期节目重要诠释一下中国老百姓都熟悉的词,叫恶有恶报。

这个恶有恶报可不是指你干了一件坏事,将来一定在现实生活当中就遭报应,而是会对你的内心世界发生一种可怕的扭曲。因为你干了一件坏事,你就不得不干第二件坏事来掩盖这第一件,然后紧接着再干第三、第四、第五件,来掩盖这第二件。所以你的一生就会沦入一个黑洞洞的逻辑,明成祖这前半辈子就进入了这个逻辑圈套。

那今天我们就接着恶之花往下讲,看这朵花怎么样持续生根发芽,开枝散叶,变成整个明朝二百多年这个政治逻辑,最后一直导致这个王朝灭亡。

那大家都知道,公元1402年,明成祖终于变成了永乐皇帝,虽然当皇帝的方式不是很光彩,但是毕竟人家是皇帝。紧接着他就干了很多事情,什么郑和下西洋,修《永乐大典》,这些事的逻辑我们在上一期《恶之花》都讲过。

那他还干了一件事,叫“五出漠北,三犁虏庭”,什么意思?就是御驾亲征,我天子守国门,我去把那个北元,那个残余给继续打掉,这是不是立下一个不世的功勋呢?为我的子孙奠定万世的基业呢?表面上看确实是这么回事。

但是明成祖这一生有一个特点,就是所有的丰功伟绩都不能把内裤扒下来看,一看哎呦,简直就没法看。比如说就说“五出漠北”吧,第一次是永乐八年,从京城出发,路上走了三个多月。5月8号那一天,算是逮着了一个蒙古人,是一个探子,抓来一审,这算是第一个俘虏,不得了的成绩了。

然后接着往前走,一直走到了这一年的6月9号,才算是看见了一支蒙古军队,一共多少人呢?几百个人,不得了啊,二三十万大军看到几百个人高兴坏了,因为几个月没见人了,追啊追啊,追了十几里路,也没杀到什么人。这就是第一次明成祖御驾亲征,叫一出漠北。

这就消停了吧?到了永乐十二年,接着出漠北,这次带的人多,五十万人,确实有成绩,这次杀了几百个人,奏凯而还。那紧接着就是第三次、第四次、第五次,基本上都是深入漠北,连蒙古人的毛没有摸着一根,然后就回来了。

但是回去写新闻简报不能这么写,皇帝老人家御驾亲征,战果是大大的,然后还搞出这八个字,叫“五出漠北,三犁虏庭”。那意思,我们已经把人家连根拔起了,是搞到他老巢去了。

可能地方他确实是到了,但是赶尽杀绝蒙古人这个战略目标他可没有达成,要不怎么给后来的子孙明英宗土木堡之变留下了那么大的祸根呢?连皇帝都让蒙古人给抓走了。

你可能会问,那他神经病吗?每一次二三十万,五十万兵马出塞外,这得花多少钱?空耗民财,他图的是个啥呢?他图的就是解决自己的政治死结。什么死结?你想,他原来出身就是燕王,是朱元璋派他在北边驻守国门,防范蒙古人的,对吧?后来他起兵靖难造反,打出来的一个理由就是,我对国家有用处,你南京的皇帝凭什么要削我的藩呢?

好啊,你这个道理如果成立的话,你现在是皇帝,现在北边还有一些守住国门的藩王,都是你的兄弟、侄子,请问,你要不要把他们内迁呢?如果你把他们内迁,就说明守国门完全没有用处,原来朝廷削你的藩是对的。如果你不把他们内迁,继续让他们守国门,当看门狗,那请问,如果有一天有一个手握重兵的藩王突然起兵靖难,搞第二次靖难之役,威胁到你,你可咋整呢?

所以他要打开这个逻辑死结,他就必须干一件事,就是你们都闪开,我来,我原来就是看门狗,我经验丰富,我把蒙古人给打灭了,这就不需要看门狗了吧?所以他就跑到塞外一通狂咬,虽然啥也没咬着,逮几只耗子,吃几泡屎,然后就回来一屁股坐在北边,说我不走了,南京的都城给我迁到北京来,我这条老看门狗守住北边,你们其他的藩王都给我回到内地去,谁也不许握有重兵。

所以你看,明成祖一生什么搞《永乐大典》、郑和下西洋,上一集我们讲过了。这一集我们讲的你看,五出漠北,甚至是迁都北京,这都是挂在他的功劳簿上的,伟大的工程。其实脱下小内内一看,原来都是为了解开他靖难造反的这个政治逻辑死结。

那我们把这些破事都搁一边,下面我们要讲的是他真正难于解开的一个死结。你要死的嘛,你要继承人的嘛,那请问,你找什么样的人来继承呢?原来他靖难的时候,他打出来的旗号就是你无能,我来,我行,对吧?我是太祖皇帝最棒的儿子。

那好,请问继承制到底是嫡长子继承制,按照宗法制度来,还是按照谁能干谁来?老天爷真是给他开了个玩笑,我们假设,比如说他生一个大儿子,这个大儿子特能干,对吧?那就又立贤又立长,那这个问题就没有了。

可是老天爷跟他开了个什么玩笑呢?就是他极其不喜欢他们家的嫡长子老大,他喜欢老二,那请问,你老人家百年之后,你安排谁当继承人呢?这就成为一个问题了。

说到这儿,我们简单给大家介绍一下他几个儿子。他一共生了四个儿子,最小的儿子出生一个月就死了,所以不算数,老三叫朱高燧,和我们今天下面要讲的故事关系不是很大,所以我们也略过,主要的矛盾就发生在老大、老二之间。

老大叫朱高炽,那个炽就是炽热的炽,火字边加一个一只两只的只;老二叫朱高煦,煦就是和煦春风的那个煦。那你可能觉得奇怪,我们打个岔,一般来说明代皇族起名字都是用同一个偏旁,比如说上一代太子朱标,他叫朱棣,这都是木字边。

那到这一代应该都是火字边,朱高炽确实是火字边,那个煦怎么也是火字边呢?这就牵扯到中国古文字的一个知识了,下面四个点也是火字边,它象征着熊熊燃烧的大火。你看那个烹调的烹字,煮东西的那个煮字,下面不都是四个点吗?这打个岔,我们还是回来说这俩人。

那为什么不喜欢这个朱高炽呢?两个原因。第一,太胖了嘛,你看那个时代胖子就受歧视。所以你看史籍上写朱高炽有一句话,叫稍长习射,发无不中,说他年纪大了之后就学习射箭,一旦射出去都能中。

听着是好话吧?但是我告诉你,史官坏着呢,就在这句话里其实就是在埋汰他,为什么?因为那个时候射和骑是连在一起的。什么叫射箭射得准呢?站那儿射那不算的,得骑在马上射,所以从古到今都讲的是骑射。

他为什么不能骑射呢?胖嘛,上不去马,哪个马也不愿意驮他,而且加上腿脚不好,所以只能站那儿射。所谓的发无不中,那完全是扯淡嘛,对吧?他肯定不是个射箭运动员,一个胖子在运动细胞上一般来说都是不行的,这个我能作证。那你想,明成祖朱棣是什么人?马上皇帝,弓马娴熟,所以他就肯定看不惯这个儿子。

那第二个原因呢,就是因为性格上反差实在太大,上一集讲《恶之花》的时候,我们已经体会得到,明成祖是一个什么人,性格急躁而且残忍,性格非常的坚毅。可这是朱高炽呢,因为胖子嘛,胖子性格相对来说比较和善,比较宽缓,做事情比较迟钝,对吧?一个父亲对于自己这么不像的一个儿子,一般来说是看不惯的。

那他为什么喜欢老二呢?这得说这个朱高煦实在太像他了嘛,弓马娴熟,战场上也非常有勇有谋,那一个父亲当然就喜欢像自己的儿子。

而且还不仅这一点,这个朱高煦是立过大功的,给大家举两个例子。第一个例子呢,就是在朱棣造反之前,其实他三个儿子都在南京当人质,被扣在南京,那你还造个什么反呢?就算你得了天下,当了皇帝,你没有继承人。

这就得看朱高煦这个人,非常勇武,他得到信息之后,居然抢了一匹马,带了自己的大哥,大胖子朱高炽和三弟朱高燧,是斩关夺将,一路逃回北平。一看三个儿子回来了,朱棣高兴,这可以放开手脚大干了,我儿子回来了嘛,这叫天赞我也。

那第二个例子呢,在靖难之役的过程当中,南边的建文帝犯了一个天大的战略错误,他居然给前线将领下了一个指示,说勿使朕有杀叔之名。不要让后代认为我这个皇帝杀了我的亲叔叔,所以打仗归打仗,但是不要把朱棣打死,我们要抓活的,你这可就让前线将领为难了。

与此同时朱棣也知道这个命令,所以他就演化出一个战略,就是每次打仗的时候,他自己冲锋陷阵在前,反正你又不敢把我怎么样。有的时候一场战斗打下来,他居然能换几匹马,为什么?马死了,对方的士兵只敢射他的马,不敢射他的人。

当然,他也给自己留一个后手,就把所有的精锐骑兵部队交给了他的二儿子朱高煦,一旦我实在危险了,你可要冲出来救我,所以经常就发生这种事。所以你看,这个父子可就不仅仅有天伦亲情,他还有什么?救命之恩,朱高煦多次在战场上救他。

有的时候救出来之后,难免这个情感就冲动,一冲动就说出这样一番话来,说勉之,你好好干,世子多疾。就是你大哥朱高炽现在是世子,好像他是继承人,但是对不起,他多疾,身上有病,他活不长,将来我要是得了天下,我让你当继承人,一激动就经常这么说。这就是朱棣夺位之前的继承人的基本态势,朱高煦信心满满,朱高炽大胖子在旁边等着,他也没有招。

但是1402年得了天下之后,又过了两年,1404年,这个朱棣居然就封了太子,请问封的是谁?居然就是世子,原来的老大,他极不喜欢的这个朱高炽。那你说为啥呢?首先两年肯定是很纠结,那为什么还是选了一个他不喜欢的人?我想主要是三个原因。

第一个原因,因为他毕竟是世子,那他为什么当世子呢?是因为朱元璋特别喜欢这个孙子。你看小孩胖的时候就特别讨巧,小时候就胖,你看我小时候就特别讨巧,后来谈恋爱的时候才知道,胖子原来不是优势。

这个朱高炽小时候胖乎乎的,又憨厚,朱元璋那个人的性格跟朱棣很像,非常残忍。但是老爷爷有时候就喜欢跟自己性格不太一样的这个孙子,你到生活当中经常能观察到这个现象。有两个历史上记载下来的事件,有一次朱元璋就让自己所有的皇孙,说去,去检阅军队,小孩们都检阅军队,回来向我报告。

其他的孙子都跑去检阅,很迅速向爷爷报告。唯独这个朱高炽,起来的又迟,回来的又晚,朱元璋就问他,你怎么这么晚呢?他说这个天太冷,我是让士兵吃了早饭再接受检阅,所以回来得晚。老爷爷使好样的,果然是一个仁厚君子。

还有一次,朱元璋搞了一大堆奏折,也是把皇孙们叫来,说来,把重要的挑出来给爷爷看。朱高炽这个小孩也是胖,也是笨,可能脑子也不是很好使,挑出来几份奏折,上面全是错别字。朱元璋就不高兴了,说你怎么挑的都有错别字啊?小朱高炽就讲,我就是觉得这几份奏折特别重要,有没有错别字我觉得不重要。棒,这孙子棒,所以就指定他当世子。

所以你看朱棣,他是打着他老爷子朱元璋的旗号造的反,朱元璋给他定的事情他还真就不敢轻易地推翻,这是第一个原因。第二个原因呢,他在打靖难之役造反的时候,朱高炽是留守北京的,他没有犯什么错,而且也立下了大功,比如说给前方输送一些粮草。

而且还有一次,就是中央的军队已经把北京合围了,是几十万大军合围北平。而朱高炽带着一万人,而且是老弱残兵,居然就把这个北平给守住了,后来朱棣一个反攻,里外夹击,才把中央军给消灭了。所以人家有功劳啊,你凭什么把他给废了呢?

其实据我猜测,还有第三个原因。前面朱棣讲得好,世子多疾,那我现在把你放到太子的位置上有什么了不起呢?你不是有病吗?迟早会挂,到那个时候我再让老二接班。所以在朱高炽当太子的这些年里面,那真是没过好日子,一方面朱棣对他出于皇帝对太子的正常的防范心理;那另外一方面呢,还折磨他,恨不得把他早点弄死,好让老二接班。

你可能会觉得很奇怪,那虎毒还不食子呢,对不起,中国古代政治你要是读过一点,你就会知道,天家无骨肉之情,父子君臣之间什么事都干得出来,尤其是朱棣这种性格的人。所以在朱高炽当太子期间,他是完全没有权力的,被防得个贼死。

比如说现在有据可查的资料,他签发过的一些文告都是什么特质?都是水旱灾情、安慰民间,什么领导第一时间赶到现场,群众和家属情绪稳定,就说点这个。另外就是一些皇族进京朝贺的时候,如果平辈的,朱棣来接待;如果小一辈的呢,太子来接待,每天都是接待,然后吃吃喝喝,除此没有任何正经事。

那为什么我们说他还折磨他?因为朱棣经常要出门,前面我们说的五出漠北,三犁虏庭,他不得北伐吗?御驾亲征,他要建北京城。所以他一旦离开南京,就得这个太子朱高炽监国,监国是古代政治的一个制度,就是皇帝不在京城的时候,往往把太子放在这儿,你代理皇帝来处理一些政务。

那朱棣怎么折磨他呢?他一共出去过六次,让朱高炽六次监国。首先他把大部分的行政班子都带在自己身边,就带走了,说大事叫到我的行在,就是我到哪儿叫到哪儿,小事你就办。什么叫小事呢?就是四品以下官员的任命叫小事。

可是你想想看,整个帝国里面有多少四品以下的官员?名字多得皇上根本就记不住,平时也见不着皇上的面,更何况太子呢?所以朱高炽凭什么来做决策任命他们呢?这种级别的官员本质上是官僚系统自我协调的产物。说白了,朱高炽在南京监国,没有任何权力。

即使如此,朱棣还是不放心,把自己的一个秘书班子,叫六科,留在了南京。那可不是辅佐太子,是负责记录太子行政的一切细节,赏一人因何而赏,罚一人因何而罚,全部给我记录在案,然后按时按点递送到行在,皇帝要看。那你说还有什么权力?朱高炽这个监国的太子在南京其实就是监牢里的一个犯人,外面的看守是远在天边的朱棣。

给大家举一个例子,当时的刑部尚书叫刘观,这个人是一个著名的贪官,贪赃枉法,已经恶迹照章。那这朱高炽有时候也实在看不下去,一时没忍住,叫过来批评了两句,以后不许贪赃枉法,要该啊。就这么个事,被记下来了,告诉了朱棣,朱棣马上就写信回来了。

那个话说得还是比较温柔的,说当一个皇帝为人要宽厚,不要动不动就对臣子搞批评,尤其这些尚书都是我任命的,你要给他们留面子。这话说得好像也对吧,这就是领导的艺术,领导永远说正确的话,它的艺术在于什么时候说什么样正确的话。这个话的意思就是,我的人你一个都不许动,连态度上的表达都不允许有。

那这还不叫折磨,什么叫折磨呢?等第一次监国之后,就是朱棣回到南京之后,把这几个月时间里面所有朱高炽干的事情,用了什么人,调动了什么人,用了什么钱,全部驳倒,大事小情全部推翻重来。

而且出文告,是直接贴在午门的,调动的人给我调回来,用掉的钱给我收回来,这不就等于是打脸吗,对吧?他一方面嘱咐太子要给大臣留面子,他是一点都不给太子留面子。说白了,如果这是现代政治分析家要生活在当时,肯定就有解读,这就是要干掉太子,已经是剥夺太子在群僚和百官面前的所有颜面,这哪是一个培养储君的态度呢?

后来有一个不识相的,这个人叫耿通,他有一次就跟朱棣讲,说不用了吧,太麻烦了,把太子干的事全部驳回,也没有什么大不了的嘛。朱棣就不高兴,不高兴就得杀鸡给猴看,这个耿通是吧?找个借口抓起来,然后就明摆着跟底下办案的大臣讲,说这个人犯的那些事无所谓,他就是离间我父子感情,像这样的人处以极刑。

什么叫极刑?剐了,就是寸折,就是因为讲了这么一句还不是明显卫护太子的话,就被活剐了。所以你说太子以后的五次监国,他能怎么监呢?噤若寒蝉,所有的事都不敢办。

比如说有一次他东宫里也有一些大臣,这些大臣知道跟着太子肯定是倒霉,都吓得病了。那朱高炽就安慰他,说你看你这个辅佐我,对吧?也吃点挂落,你这不是病了吗?我也没法救你,皇上要看你不顺眼弄死你,我也没办法。但是你放心,万一哪天我真当了皇帝,我照顾你儿子好不好?你说这太子当到这个份儿上有多窝囊。

这其中就发生了一个明代历史上最可惜的一个事,在上一集《恶之花》里面我也讲到过,就是那个大才子解缙。解缙这个人虽然帮明成祖干了很多坏事,但是有一条,他毕竟是文人,文人还是讲究儒家传统的那一套,比如说立继承人一定要立嫡长子。

比如说有一次,朱棣就对这个二儿子朱高煦表达出喜爱,这儿子多棒啊,能打仗,上马你看那个姿势多好看。解缙就在旁边讲,说你这个继承人马上是要当君主的,你不能再表扬这种打仗厉害的人,你看那个太子现在多棒。朱棣一听就跟他翻脸,说你居然介入我们父子之间这种大事,马上就把他发配到交趾,就是哪儿啊?今天的越南,从南京直接发配到越南。

那本来这个事也就了了嘛,可是后来解缙干了一件什么事呢?他从越南回来之后,他不知道有一个忌讳,居然单独去见了一次太子,因为朱棣在外面,他就见了一次太子,这件事情被知道了。所以朱棣一抹脸,根本就不认人,不管你原来帮我做了什么事,什么修撰《永乐大典》,直接就给关起来了,从永乐八年一直关到永乐十三年。

后面的故事我们上一集讲过了,派他那个狗腿子叫纪纲,直接把他埋到雪里给冻死了,这就是解缙的下场。后来这个朱棣怎么折腾这太子,那招多了去了。比如说突然有一次,也是有一次他伐漠北,就回到北京,那太子说你回到北京我也得迎接,虽然我人在南京,就派了一队臣子,写着那个贺表,到北京城外去迎接他。

朱棣说这迎接来迟了,这贺表写的这个字句也有问题,这说明东宫辅佐的那些老师都有问题,全部抓起来。居然就从南京把太子身边所有的人都抓到了北京,一关就是十年。这些人当中可包括明代后来的那些明臣,什么杨士奇、杨浦,就是著名的三杨之二,都被抓起来了,弄得这个太子彻底变成了一个寡头的太子。

后来到什么程度?有一次这个明成祖觉得,北京城也建成了,觉得这个儿子,这时候他已经有点回心转意了,已经想认这个太子了,就说让他到北京来吧,我们父子在北京团聚吧。他这话刚出口,他身边一个老陈,叫夏原吉,夏原吉出来,说这趟差事我去,老臣愿往。

说为什么你去啊?派个人去把他叫来不就完了吗?说你这么多年吓唬太子,他已经吓破胆了,如果这个时候莫名其妙把他叫来,他没准儿在南京就会吓死,没准儿就能弄自杀了。我跟他关系还不错,我跑一趟吧,我去他不会有什么猜疑。

朱棣说你去,你去,夏原吉就真去了,真就把这个朱高炽给吓坏了,差点自杀。后来一看夏原吉来,说这趟看来不是什么大的坏事,才去了北京。所以你想想看,这父子之间的伦常关系已经被折腾到这个地步。

那你说后来怎么样呢?后来还真就是朱高炽接了他的班,那就奇怪了,朱棣把他折腾得这么七荤八素,为什么还是选他当了继承人呢?

刚才我们讲到,明成祖朱棣的太子朱高炽,当了这个窝囊太子一当就是二十年,期间受尽了屈辱和折磨。但是后来他怎么就咸鱼翻身,终于当上了皇帝呢?他就是后来那个明仁宗。关于这一点,历史上有各种各样的解释了,其中一个,说他生了个好儿子,这人叫朱瞻基,就是后来的明宣总。那朱棣因为喜欢这个孙子,所以就顺便保住了朱高炽这个儿子的太子之位,这是一个解释。

还有一个解释,说朱高炽太能装孙子了,你听听这个词,用装孙子的方式当儿子,好心酸啊。他装孙子能装到什么程度?我们在历史上看到一个记载,他连身边的人都完全不信。

有一次他一个身边的近臣就跟他讲,说最近听说有人在你爹耳朵边上说你坏话,你知道不知道啊?不知道,不知道,我就知道当一个好儿子,侍奉我爹,剩下什么都别跟我说,我什么都不知道。你想想看,一个人隐忍,这样隐忍二十年,也真是不简单。

当然这些原因也许都成立,但是我们隔了这么多年的历史烟尘再看这件事情,你会发现朱高炽当皇帝,其实是大势所趋。有三个趋势,三种势能镇在他身边,是潜滋暗长,渐渐养成,我们简单给大家做个分析。

首先,朱棣本身的心思就在发生变化。我们前面讲朱棣在篡位造反之后,他有几个政治死结,他一生要想办法把它打穿。其他几个他都解了,唯独最后一个,就是你怎么选择继承人呢?

因为他一定要证明自己的合法性,那他的合法性从哪儿来呢?一直按他讲的,就是当皇帝一定是最能干的嘛,怎么能选择那个蠢猪一般的嫡长子呢?如果坚持这个逻辑,你是不是要让你们家老二当继承人呢?可是他不敢嘛,因为他心知肚明,如果不坚持嫡长子的继承制度,一定就会引发一个后果,大明王朝长不了。

你想,任何一个皇帝只要他有几个儿子,所有的儿子都觉得我能干,应该我上,不是选贤任能吗?不任命嫡长子吗?这就意味着每次换皇帝的时候,都会引发多嫡之争,如果严重的话,就会重演靖难之役这样的全面内战。这样折腾几回,大明王朝还有得好吗?肯定散了架了,这一点朱棣是知道的。

所以不管他在情感上是多么倾向于自己的二儿子朱高煦,他在理智上知道,一定得让这个朱高炽,自己看不上的儿子当皇帝,否则子孙们有样学样,这就永无宁日。他当皇帝时间越长,这个观念他就越琢磨得清晰。

其实在历史上还有另外一个皇帝,也是这样的,这就是著名的唐太宗李世民。李世民和朱棣是一样的,得位不正,他是通过玄武门事变,把老爹给抓起来,把哥哥、弟弟全家都给宰了,自己才当上了皇帝。所以他后来就害怕后面的子孙有样学样,所以李世民是最维护嫡长子继承制的。

但是李世民倒霉,他大儿子不争气,就是那个李承乾。李承乾的名起得多好啊,承接乾坤,天然就是要当皇帝的嘛。但是李承乾不读书、不上进,还好色,甚至还尝试一点同性恋,最后发展到什么程度呢?就是居然要派兵把自己所有的兄弟给杀了,自己当皇帝。后来阴谋败露之后,那唐太宗李世民是实在没有办法,才把他废为庶人。

这一点他做得内心极其痛苦,他不想让自己的历史重演,但是这种兄弟阋于墙的事情居然就在他眼皮子底下发生,所以他最后只好做了一个妥协的选择,选择那个脾气最好的李治当了皇帝,因为他知道他脾气好,只要他将来当皇帝,兄弟姐妹们都能保留下来。但是他万没想到,后面还有一个武则天,这是唐太宗的故事。

朱棣也沦入了一样的逻辑,所以虽然他在情感上有一个偏向,但是他的理智渐渐会让他明白过来的,这就是我讲的第一个大势。

那第二个大势呢,就是我们前面讲的那个朱高煦,他渐渐地失去了他父皇原来对他的喜爱,你想想看,这也是一个一定会发生的事。首先战争结束了,再也用不着你这么个武将,虽然原来你救过老爹的命,但是那已经是以前的事了嘛,对吧?原来支持你的那些老将们渐渐也就凋零了,没有人在老爹面前继续说你的好话了。

而且朱高煦这个人脾气、性格确实也有一点问题,渐渐地他那个小野心露出来了,你要说也不怪他,因为老爹原来许过给他嘛,说世子多疾,好好干,将来我让你当继承人。所以这个心魔一旦种下去,那个小种子渐渐就要发芽。

刚开始呢,是选了朱高炽当太子了,朱棣说要不你也封个王吧,叫汉王,但是给你封在云南。不去,云南太偏僻,我要守在南京,南京花花世界好。也可以,不走就不走吧,你就在南京呆着吧,于是就给了他一片宅子,这个宅子比太子的宅子还好。所以你看,这个时候朱棣其实是想扶植他的。

那这片宅子叫什么呢?他不叫朱高煦吗?就叫煦园,煦园是哪儿呢?就是今天南京的总统府。你现在到总统府去参观,后面的那个花园还叫煦园,这就是朱高煦原来的宅子。

后来他又觉得我功劳这么大,还是不够威风,所以经常遇到人就说,你看我像不像那个唐太宗李世民呢?像不像秦王啊?这个话说的其实就跟要造反是差不多的,他其实已经露出了这个意思,就是你就是那个唐高祖李渊,现在那个朱高炽就是我大哥李建成,我功劳最大,我应该得江山。

而且这一点还有一个旁证,朱高煦曾经找他老爹朱棣申请过一支卫队,这个卫队的名字叫天策卫。这个名字太有讲究了,什么叫卫呢?这是明朝的一个基本军事单位,一个卫大概6500人。

可是啥叫天策呢?这个名字太有来头了,这是当年唐高祖李渊封赏给李世民的一个称号,因为李渊觉得李世民功劳太大了,又不能让你当皇帝,那怎么封赏你呢?这样,为你量身定制一个称号,叫天策上将,李世民开的那个府就叫天策府,后来他发动玄武门事变,靠的就是这支基础力量。

现在隔了几百年,你朱高煦在南京城里又拥有了这么一支叫天策卫的部队,6500人,实力是很吓人的。那就是说,玄武门事变的事,没准儿在明朝就可能重演。

朱棣再喜欢你,以他的性格,没准儿哪一天突然一个念头就会动出来,要是你也搞一个玄武门事变可怎么办呢?那我是谁呢?我不就是几百年前的李渊了吗,对吧?那我最好的下场也就是去当一个太上皇,没准儿你还会宰了我。所以这个念头如果一起,朱棣一定会防着他。

从后来这个父子关系的互动当中,你也可以分明地看到这一点,他是防着他的。朱棣不是经常愿意在外面跑吗?跑的时候都把这个朱高煦带在身边,你哪儿也甭去,你就跟着我吧。

在永乐十一年的时候发生了这么个事,朱棣又有一次要到北京,就把这朱高煦也带上了。到了北京之后,朱高煦就提出来,我要回南京,我要回南京,朱棣就跟他讲,说现在天儿马上就冷了,你等到明年开春再回去好不好?路上也不辛苦。

朱高煦就忍下来了,到明年一开春,他马上就又把这事提出来,那真叫是一天都等不得。那朱棣当然就不高兴了,但是也没表现出什么,就说你把你儿子留下来,陪我那亲爱的皇太孙朱瞻基一块儿玩耍,好不好呀?那朱高煦就不干,说我要带我儿子回南京读书,我不能让他留下来。

那朱棣马上就跟他翻脸,说你以为我不知道你在想什么吗?你不就是要回南京跟你大哥捣乱吗?我当年也是把儿子放在南京给皇帝当人质的,这个心思我是懂的呀,你以为我把你儿子留下来是要当人质吗?你那个糊涂心思啊,滚吧。

朱高煦前头一走,后面圣旨就到了,什么汉王,在南京还有大宅子,还有卫队,没那个事了,滚到山东去。给他封到了山东的青州,你南京你给我远点,离北京近点,我来看着你,什么卫队,全部都给我遣散,当然后来也给他配了一些很小型的卫队。

当然,朱棣是什么人呢?肯定派遣了大量的特务在这些卫队当中看着他。那过了不久之后呢,当然就有报告打到朱棣这儿了,说朱高煦在山东青州可不老实,跟当地的流氓混成一片,经常要扩展自己的队伍,是不是要图谋不轨呢?

那朱棣哪听得了这个?肯定把他叫到南京来,是一通臭骂,差点把他废为庶人,说山东青州你也别呆着了,你给我滚到山东的北边一个叫乐安的地方,那个地方距离北京是更近,我在眼皮子底下看着你吧。

所以你想,到此为止,朱高煦和朱棣之间那种父子亲情已经变得非常之寡淡了,没准儿这时候朱棣防着他,比防着朱高炽还要严重。就算他大哥这时候死了,你朱高煦当了太子,你那个太子的日子估计更不好过,这是第二个趋势。

那第三个趋势呢,就得看文官集团。因为人家朱高炽虽然是一个不得宠的太子,但他毕竟是正位中宫,那些文官集团受孔老夫子的教育,特别讲究什么宗法制度这一套,所以时间越来越长,文官集团其实是渐渐地趋向于朱高炽的。后来朱高炽之所以能够成功继位当皇帝,跟文官集团的效忠是分不开的。

这就得要说到永乐二十二年,成祖是怎么死的了,他最后一次北伐漠北,在回军的路上,他突然得重病死了。你想,那是七月份,那个尸体马上就要臭,所以文官集团这个时候就显得特别重要,后来的那个著名的那个三杨之一,就是杨荣,杨荣原来的名字叫杨子荣,就是打虎上山那位英雄,一个同名。

杨荣在身边就密不发丧,然后干了一件事情,就把军中的锡器给熔化了,打造了一顶棺材,然后把所有的工匠全部给杀掉,把朱棣的尸身就放在这个密闭的棺材当中,就是真空包装,给运回北京。

那杨荣一方面安排大部队是缓缓地向回走,因为这时候特别危险,你想大军暴露在外,主帅又死了,旁边还有蒙古部队的出没,所以这时候千万不能慌神。而杨荣是单人独骑驰回北京,和此时监国的太子朱高炽商量该怎么办。

主要是三手了,第一,派出部队去迎接;第二,北京城戒严,严密布防;第三,在府库当中提出银两犒赏士兵,以安军心。所以很快朱高炽就在北京正式继位,当了皇帝。

那这个时候你再看看山东乐安的那个朱高煦,他本来就得不到信息,这个时候再想有所动作,黄花菜都凉了。你看,关键时刻文官集团的偏向,就决定了皇位的归属。

当然了,历史也跟朱高煦开了一个玩笑,为啥?因为朱高炽当皇帝就当了十个月,可是二十年辛苦熬出来的太子,就有十个月的皇帝命。我们假设一下,如果朱棣身体好,再撑那么一年,那等朱高炽一死,不就是朱高煦的太子吗?但是历史偏偏就没给他这个机会。

那朱高炽死了之后,就是他那宝贝儿子,我们前面讲的朱瞻基明宣宗登基。这个历史还挺有意思的,因为朱瞻基这个时候在南京,他得了这个消息之后,马上就向北京去奔丧。朱高煦这个时候终于得到了一生当中唯一的一次机会,就是沿途截杀,因为他在山东,他真就干了这么一件事。

但是朱瞻基也是走运,或者说特别的机警,他得到消息之后马上就上路,所以在他截杀队伍到达地点之前,他已经过去了。那朱瞻基登位之后,还在经常发布文告这么说,经常有人说我叔叔朱高煦要造反,哪有那个事?我们一家人关系好着呢,动不动还给朱高煦一些封赏。但朱高煦这口气是实在忍不下来,终于造反了。

那造反的理由其实也没有什么过硬的,现在看那个文书,无非是说你哪座庙不该建,你哪次封赏不该给等等,都是这些破理由。那朱瞻基,就是明宣宗一看这个理由就笑了,说就这么点事就要造反啊?你再看看他拼凑的那个人,都是当地的什么流氓地痞,还有放出来的犯人,这个军队也能打仗啊?

他身边的还有一些谋臣在讲,这个朱高煦是不是要打济南?有的人说不对,他可能是要打南京。那明宣宗说胡扯,那哪儿也不会打,那两个坚城他根本就打不下来,他手里的那些人全部是山东乐安的本地人,一旦遇到困难,肯定就龟缩回去了,所以他肯定是坐以待毙。这样,待我御驾亲征。

这场御驾亲征也真的是很搞笑,那朱瞻基就带领部队就去了,然后就有一些人从朱高煦那儿逃过来了,就投降了。那朱瞻基就说,你这样,你看你们这改了就挺好,这样,大大的封赏,你们还回去,跟你们的那些朋友讲,不要跟他作乱,还投降,就挺好。所以渐渐地,朱高煦那边的部队就跑得差不多了。

最后朱瞻基就给他写封信,说这样吧,你就投降吧,投降我待你还是原来一样,你只要把怂恿你造反的那个人交出来,就没事了。那朱高煦一想还有这好事,就没事了,居然一枪没打,一阵未过,就投降了。

那后面的故事呢就更狗血了,明宣宗并没有杀这个朱高煦,而是把他带回了北京,给他造了一座监牢,还取了一个好名字,叫逍遥宫,你后半辈子就在这儿逍遥吧,不要再去造反了。

有一次明宣宗就去看他,朱高煦一看,仇人见面,分外眼红,你还敢来看我,上去就是一个扫堂腿,把明宣宗给绊了一跤。你想皇帝这不气死啊?正好看见旁边有一口大鼎,大概二三百斤重,就命令自己的卫士,把他给我扣里头,我让你再出来造反。

但是朱高煦力气大,居然就把这个鼎给举起来了,要砸这个明宣宗。明宣宗说给我按住,上面给我放木炭,给点着了,我要把你活活给烤死,后来朱高煦就落到了这么一个下场。

那说到这儿我们要说什么呢?其实你看,整个唐代之后,这种藩王造反的现象,在明代是最为严重的,那始作俑者是谁啊?就是你明成祖朱棣。因为你的子孙都知道,一旦皇帝不行,我这儿稍有实力,没准儿我就有样学样,学学你呢,我没准儿就能成功当皇帝。

一直到明代的中后期,你想明武宗的时候还有两起,一个是甘肃的那个安化王造反,另外就是江西的宁王朱宸濠造反。这两起事件其实都几乎是靖难之役的翻版,只不过没有成功。

听到这儿你可能会说,那明成祖也没造什么大孽嘛,这不是没成功吗?明成祖造成的第一个后果,是藩王造反;但是另外一个后果,你做梦都没想到。

您现在收看的是罗辑思维的视频节目。

好,我们接着回来看这个明成祖朱棣,他通过靖难之役造反当上了皇帝,但是这件事情成功概率好低,在整个明朝,只有他一个人成功了。其实你放眼于整个中国历史,只要是稍微有点寿命的朝代,这样的成功也是仅此一例,这样的成功不能复制。

那你可能会说,那有什么了不起?当个故事听一听而已嘛,它本来就是一个孤例,它是一个偶然成功的,甭管是英雄还是奸贼。但是你有没有想到,正是因为在明朝发生了这么一件事情,所以最后就在它的机体上演化出了一个巨大的毒瘤,而且根本无法割除。从某种意义上讲,最后明朝就是死在这件事情上面,我们给大家简单推演一下这个逻辑。

最开始朱元璋那个算盘打的是挺好的,我是造反起家的,我谁都不信,什么太监、外戚、权臣,都给我闪一边,我姓朱的就信我姓朱的子孙,所谓血浓于水嘛。所以他就想着,我能不能通过道德教育,给颁发一些祖训,搞一些管理制度,我来确立一个藩王制度,我把我的子孙后代分封在各地,尤其是防范北边蒙古的边患。你看他在北边一溜排开了九个王,然后通过一些制度,让他们来拱卫中央,这样我老朱家的天下不就万世不替了吗?

这个打算也挺好,但是为这个打算,请问你要付出点什么呢?当然第一,制度上的保证,那就是每一个明代藩王,在明初的时候,那是具有极大的权力的,只要他的封地里面虽然也有一些地方官,这个地方官好像也是对接到那个文官的官僚系统里面的,但是对不起,大事小情都必须汇报给这个藩王,藩王可谓是上马管军,下马管民。

他甚至在他的封地里面还握有一些司法的特权,只要他觉得这个案子该我审该我判,就拿过来了。而地方官对于一些亲王和藩王他们犯法的事情,你是不能管的,你顶多向中央汇报,中央再通过什么皇亲会议、宗人府,才能去捉拿那个犯法的藩王。

所以藩王刚开始在地方上的权力极大,威望也极高,所有的文武官员,只要你走到亲王的门口,对不起,文官下轿,武将下马,而且如果见了面,你口称得是一个臣字,我是你的臣子。这是一方面,是制度。

那另外一方面就是得给钱,所有的藩王,如果是亲王的话,那他的年俸是多少呢?十万石。什么概念?就是文官系统最高级的文官大概只有这个年俸的七分之一,这个很欺负人。那如果藩王生了孩子怎么办呢?你放心,只要这个孩子长到十岁,国家就开始给他发俸禄,一个十岁的小孩就开始拿工资,而且这一辈子所有的婚丧嫁娶,买房子、买车都是国家给钱。

你琢磨朱元璋这个人,他的心态很有意思,一方面对所有的外人都是极尽残酷苛刻之能事;但是对自己的子孙呢?他毕竟小时候是穷出身,后来挣下这么一大份家业,就是一个乡下老头,看着自己的满堂子孙,是一种掩饰不住流露出来的慈爱之心。所以明朝历史上有这么一句话,说叫本朝亲亲之恩,无所不用,远超前朝矣。

什么叫亲亲之恩?就是对待亲人,要有个亲人的样子,该给得给,得舍得,这叫亲亲之恩。可是朱元璋万万没有想到,他死了之后搞了这么一出戏,他的四儿子燕王造反了,而且成功当上了皇帝。

那朱棣当皇帝之后,当然脸一抹又开始翻脸,因为他自己干成了这个事,他就又开始学那个建文帝一样,削藩。能找借口废为庶人的就给废掉,能杀的杀掉,剩下来的玩命的打压。所以他这二十多年基本上是这么过,就是明代的藩王政治已经开始出现了逆转。

可是他死了之后呢,前面我们讲到,又出现了朱高煦的叛乱,所以后面的皇帝全部都吓傻了,原来叔叔这个东西就是个怪叔叔,一定是要搞我的嘛。所以后来历朝历代的明代皇帝防范叔叔,就成为他们的一道政治使命。

那明代藩王的地位当然就开始出现大逆转了,原来是人上人,后面他的地位简直就是阶下囚。我们给大家简单讲一下明代藩王后来的处境,这个当中也有演化的轨迹,但是我们就不讲过程了。总之,明代的藩王首先如果你长到一定的岁数,对不起,一定要就封国,你必须要去到你那个地方。

一旦去了之后,对不起,你就再也不能出来了。首先,如果要进京,那就必须要报告,国家、朝廷要认可你才能进京。而且还有一条,二王不得相见,说我们都是兄弟,一个封在河南,一个封在山东,好近的,我们兄弟俩见一面,不行,二王永远不许相见。

而且呢,你当上这个王,他一般都在城市里面当这个王,如果你出城,比如说扫个墓,给你爹上柱香,这种事一定要报给地方官,如果不得地方官的许可,你连出城给你爹磕个头都不允许。你说春天来了,我要搞个春游,对不起,必须上报,那如果地方官一个没看住他跑出去玩了咋办呢?地方官要承担连带责任,后果很严重的。

如果是年少的藩王,还在北京,那就坚决不允许你出北京城,你说我既不住北京,我也不住城里,我住乡下好了吧?可以啊,但是有一个条件,就是你十天之内必须有三次要到最近的府城,到地方官那儿去画卯,说我人在呢,我没走远,我没干什么坏事,这才行。

听了这些措施,你联想到什么?这不就是犯人吗?原来地方官在他们面前是唯唯诺诺,现在地方官就是他们的牢头禁子,是看他们的。

那还有一些规定,那就更是匪夷所思。比如说,王府里面可能会用一些文人,陪自己下下象棋,当当清客、帮闲什么的,可以用文人,但是必须只能用落第的秀才和落职的知县。说白了,在知识分子这个群体当中,只能给你用一些Loser,稍微精英一点的人你都不能用。

还有一些规定就更有意思了,藩王不允许喝酒,除了自己生日那天,不允许喝酒。那你说这是为了啥呢?喝个酒又不碍事了。你看后一条规定,你就知道它啥原因了,它不准给人赏赐银两,如果要给下人赏赐银两,你必须到地方官那儿去备案,你才能赏,一直这个案子要报到皇帝那儿。

这两个约束条件放在一起,你明白啥意思了吧?就是任何你有可能培植私人感情、私人势力的事,都不能让你干。你看,明朝后来的皇帝防范他的叔叔、兄弟、堂兄弟、堂叔叔,居然到了这样一个地步。

那请问藩王们干吗呢?藩王们没事干,只好去生孩子。为什么他们生孩子呢?你想想那个制度,他就在激励你生孩子,因为国家给俸禄,而且什么都不让你干,因为你干任何职业都可能脱出这一套管束系统,所以只好花钱把你养起来。

那国家花钱怎么花呢?它肯定是按人头花,对吧?这个级别的一个月给多少钱。那我作为一个藩王,那我算得过账啊,那一定是越生孩子挣得越多,那生儿子就变成了他的职业,甚至变成了一个产业。

你琢磨这个道理,因为你每生一个儿子,按照级别,国家发一份钱,生两个,国家发两份钱。可是养两个孩子的成本可不是一个孩子的一倍,所以越多生,那个边际效应就越高,那这个账哪个藩王都算得过来,所以他们又有钱,身体又好,又有闲,啥事没有嘛,所以就多娶小老婆,把生理期都计算好,一字排开,就像农夫一样辛勤地在床上耕作,那孩子就越生越多。

多到什么程度?给大家举一个例子。在明代中期,就是明孝宗弘治年间,弘治五年的时候,山西的地方官是当一个喜讯报到中央,说我们老朱家真能生。有一个庆成王是住在山西的,他居然生了九十六个孩子,有一百六十三个孙子和五百一十个曾孙子,整个庆成王府如果加上老婆、小老婆、儿子、儿媳妇、孙子、孙媳妇,一千口人,那底下的下人真是没法叫,一千个小主,你说这怎么伺候得过来?

当然这个庆成王还不是最厉害的,后来还有一个庆成王,是他的子孙,更厉害,儿子就生了一百多个。所以整个庆成王府如果要搞什么典礼,说儿子都来给爹磕个头吧,那排队磕头都磕好半天。而且兄弟之间互相完全不认识,还得专门搞一个职业,说给介绍,这是你第七十三哥,这是你八十九弟,得这么弄。

到最后,到明武宗正德年间的时候,庆成王就彻底糊涂了,这一大家子我哪儿认得出来?而且这帮小王八蛋还经常冒领钱粮,比如虚报岁数什么的,所以干脆申请国家派人来给我数数,我这个府里到底有多少人,就这么能生。

所以据晚明的时候,那个徐光启他统计,说明代的藩王的数量,每隔三十年就翻一番。我们搞数学有一些常识的人都知道,每隔三十年就翻一番,这二百多年是一个什么样的数量?

你想,明初的时候只有两个人,朱元璋和他老婆马皇后,但是太能生了,每三十年翻一番,到明末的时候二百多年,已经生出了一百多万人,我的个老天,你哪还是人嘛,分明是一窝耗子嘛,是兔子嘛,太能生了,有钱有闲,加上国家政策的激励,那凭啥不生呢?

可想而知的第一个后果,就是给国家背上了沉重的财政负担。后来的皇帝也想解决这个问题,他也不想养活这么多人,但是没有好的办法,只有两招。第一招,就是随便找一个借口,你废为庶人,你废为庶人,总算给国家财政减下那么一点点担子。

那第二招呢,就是默认这些王府在民间去兼并土地。所以到明末的时候,变成了遍地皇庄,到处丰腴的土地都让这些王府给占据了,那民间的老百姓贫无立锥之地。所以为什么明末农民战争就是因为陕北的一次灾荒,所谓小冰期,然后就席卷全国,全国糜烂,就是因为老百姓太惨了,土地都让他们家人占去了,这是一个后果。

第二个后果就更惨,明末农民战争的时候,像李自成、张献忠这些人,如果打下一个城市,那目标是谁?当然去抢王府了,王府到处都有,而且里面肯定有钱,而且这里面的人像猪一样,他们也不读书,也不上进,从来没出过城,给他地图他都不知道跑,这样的人太好抓了。所以每攻下一个城池,老朱家的子孙就会惨遭屠戮。

其中最著名的就是打下洛阳之后,把那个明神宗最喜欢的小儿子福王,不仅把他们的钱全部抢光,把老福王,因为长得胖,没事干,把他的肉剁成细块,跟一只鹿肉一起煮在一个锅里,叫福禄宴,这是明末战争历史上非常残忍的一幕。

到最后清代入关之后,再对这些老朱家的子孙再一次屠戮,可以说朱元璋一开始算定的两件事情全部泡汤。第一,靠藩王拱卫中央,最后变成了中央以无所不用其极的防范这些藩王。第二,他想对子孙好,但是最后把所有的子孙一百多万人全部养成了一窝猪,最后被全部拉到了屠宰场,这就是明成祖朱棣搞靖难之役,在理论上给大家推演的逻辑结果。

所以你看,所有这一切的最初根源就是明成祖朱棣造了一次反,当了一次皇帝,得到了一次本不应该得到的成功。于是兵分两路,首先一朵恶之花在他自己内心里绽放,最后把他自己变成了一只野兽。

第二,这朵恶之花也在国家制度层面绽放,有一个恶的制度,你就必须发明一个更恶的制度来解前面的毒。而一旦一味药解了毒之后,它本身变成了毒,那就再也无药可解了。所以这一期的题目我们就叫“恶之果”,坏事真是不能干哪。

Leave a Comment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