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播于2016年1月28日
市场自由还有释放空间吗?国家开放的趋势会不会逆转?中国经济究竟向好还是向坏?
菁城子
《经济解释》张五常
《经济学通识》薛兆丰
《一课经济学》[美] 亨利-·黑兹利特
感谢各位来到罗辑思维捧场,这是我们这个小小的网络视频节目第三季的最后一期了。那既然是大收官嘛,今天我们就聊一个相对大一点的,很多朋友都关心的话题,那就是中国经济从未来的短期和中期的趋势来看,到底是向好还是向坏呢?
为什么今天要聊这个?因为最近我在很多朋友圈子里,包括企业家、创业家,甚至有投资人的圈子里,都能感受到一种普遍弥漫的悲观情绪。当然这种悲观情绪当然是有事实支撑的,这些人都是聪明人。比如说国际上的很多原材料的价格在飞速下跌,什么铁矿石、什么石油,现在买石油的价格已经低于买矿泉水了;再比如说中国的区域经济,东三省这样的老的重工业基地传来的消息,通常都不是什么好消息;再比如说产业经济,中国是一个以制造业立国的国家,但是很多制造业门类都在一路下滑。
虽然中国经济也有一些亮点了,比如说我们所在的这个互联网创业,好像很多公司仍然在蓬勃发展。但是这么大的一个国家,如果从宏观面去看,经济到底是向好还是向坏呢?你如果按照国家统计局的说法,2015年中国经济增长6.9%。这个数字的公布是有讲究的,我看网上就有人评论,说这个其实弹射出了两层意思。
第一层意思就是,国家认为要保住7%这个点,但是没保住,说明经济增长不如预期;但是另外一方面呢,又要告诉老百姓,说距离7%其实很小很小的差距,人们有希望。所以你看,从6.9%当中既可以得出悲观的判断,也可以得出乐观的结论。
那好,我们每一个人都生活在中国经济这个大的母体当中,我们怎么判断呢?当然经济学家当中弥漫的那个悲观氛围就更要浓烈一些,相关的事实论据我就不再重复了,对这个话题感兴趣的人,我知道您接受的那些信息也足够多。
我想提出一个人,这就是在我们店里独家销售他的著作的张五常先生,他所有的书当中最追求的一套,叫《经济解释》,是在我们这儿独家销售。我之所以说他重要,不是因为他在我们这儿卖书,是因为这个老爷子对中国经济的判断,30年来几乎都是准的。比如说1982年的时候,那个时候中国的领导人可能还没明白这个国家应该怎么往前走,但是远在大洋彼岸,那个时候他还在美国念书,他就讲,说中国一定会走上市场经济的道路。当然我改了一下词,他的原话是一定会走上资本主义道路,这肯定是不对的嘛,但是我们走上了市场经济道路。
从1983年开始,张五常就一直唱中国经济。在2008年他甚至还讲了一番话,得罪了好多人,他说中国现在搞出来的这套制度,是人类有史以来最优秀的制度,当然他指的是经济制度。此言一出,尤其是在他老人家过70岁生日的时候,很多人就哗然,说这太不要脸了吧,这拍马屁。但是他一直坚持这个观点,后来还专门写了一本书来系统地论述这个观点。
你看,这可是一个长期对中国经济做乐观判断的人,但是就在过去几年,张五常再提到中国经济的时候,往往是一派悲观的预期,他总是觉得这个庞大的经济体要出问题的。那这样的人的意见就值得我们重视,因为过去30多年人家都说对了,那这一回他会不会又说对了呢?
按照常理来讲也确实是这样,我们中国这一代人命已经很好了,如此大的经济体,如此快速地发展,而且持续这么长时间,都知道那句话,叫人无千日好,花无百日红,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就算现在中国经济进入一个平台期,或者转折冲下,那也已经很对得住我们这一代人了。比如说旁边那个日本,现在就是一个病人缠绵病榻,上个世纪它也是30年发展,到90年代的时候不就一个大马趴栽下去,从此失去了20年,到现在也缓不过来,对吧?
所以中国经济在这个点上,会不会像有人讲的一样,说沦入一个叫中等收入陷阱呢?从此就画出一个拐点的曲线呢?不知道。我先做一个声明,今天我们下面所有讲的话都是猜,都是赌,不意味着确定性的判断,因为对所有未来事件敢说我是确定性判断,那都是算命先生。连搞地震预测的科学家都在讲,没准儿地震这个事它就是不可预期,因为它太复杂了,地震是没法预测的。而人类经济现象是一个不输于地震的复杂现象,怎么能够得出确定性的结果呢?所以我们下面说的所有的话都猜,都是赌。
那赌中国经济一定不行的人,其实这样的经济学家我见过很多,从我认识他的时候,从我看他文章的时候,他就一直说不行,不行了,不行了,所以我们老笑话这种人,叫一个不走的表,一天它也会对两次,那总有不行的时候,他就说对了嘛,这是这一派。
那熟悉我的人都知道,我是中国经济的死多头,啥叫死多头?就是不管发生什么,我都认为它会好,这叫死多头。我讲过一句话,说中国经济未来30年的发展会好到大家不相信的程度。啥意思呢?就是你们倒转回30年前,你能想象今天中国人民能过上这个日子吗?对,30年后,我们获得的那个繁荣和强盛也是我们今天不敢想象的。
熟悉我们节目的人都知道,此前我们做过一期叫中国为什么有前途。在那期节目当中我就提出来三个角度,来支撑我们长期看好中国经济,简单给大家做一个回溯。那第一个角度呢,就是全世界的大国崛起是分成两种模式的,一种叫创新主导的崛起,还有一种叫规模主导的崛起。啥意思?就是有一些人口规模比较小的国家,但是它创新力很够,搞出了技术、制度各个层面的创新,你应该崛起。
但是别忘了,旁边会有一些大胖子国家,它人口规模比较大,在特定的历史阶段它不见得要创新,一个大胖子蹲旁边看呗,那瘦子搞什么,一旦学会了,这种创新他拿来就用,凭借人口规模,照样崛起。在人类历史上这样的崛起模式其实是非常多的,什么美国、苏联,刚开始的时候都是这样。我们中国过去30多年,也是蹲在西方的创新旁边看,我们中国人又聪明,所以很快就学会了嘛。
就像罗胖,这也是个胖子,我的很多创新,你以为是我独创,不是,我从书里看来的嘛。但是我勤奋啊,我口头表达能力比较强啊,这样我就形成一种叫规模主导的崛起,我每个星期都做节目,而发明那种创新思想的人未必每个星期都搞得出来,这就是一个胖子的优势嘛。
当然你可能会说,这个中国经济没有出息,过去30多年发展那个经济模式,傻大黑粗,没有创新,你跟人日本比比,跟人美国比比,丢人哪。有人经常这样说话,幼稚。经济发展,创新那当然是拿来就用,在中国这种后发现代性国家,这个阶段创什么新?人家创完了,跟人家学就完了嘛。
当然又有人可能会说,这不是正中美国人下怀吗?美国人经常说我们中国人侵犯他们知识产权。你别搞错了,人类的大量创新是没有知识产权的,举个例子说,麦当劳在中国的北京开了第一家店,生意你做,你的很多品牌我们也不去侵犯,但是旁边所有中国搞餐饮的人,尤其是搞连锁餐饮的人说,还有这么一个玩法,店面是这么装修的,经营的策略是这个样子,他就学了嘛。这么多年来,那些世界500强国家在中国开分部,训练了大量的职场人士,原来办公室是要这样管理的,市场营销是这样做规划的,大量的东西没有知识产权,我们都学来了,这叫规模主导的崛起。
那期节目我提出来的第二个观点是,规模本身就是优势。很多人在讲,说中国经济现在不行了,为什么?因为基数太大,所以这个数字要下去。这固然也是一个观察的角度,但是你没想到的是,基数太大本来就是优势,有的时候胖子能玩的游戏,小个子是玩不了的,你说瑞士,它经济发展成那样,你造的表就算是卖给全世界每一个人,你的经济不就那个规模吗?
但是中国经济到了这么大体量的时候,它能玩出来的很多花样,西方经济就没法玩。比如说中国的电商,中国的服务业,正是因为收入差距巨大,所以在中国的城市里可以如火如荼地干起来。你到美国住几个月你就知道了,它的服务业是远不如中国的,为什么?因为它在特定地区的人口总量,它聚集的人口规模不可能有中国这么多。
雕爷跟我讲过一个比方,他说干企业有三个阶段,第一叫从零到一,就是创一型的,从来没有过的生意我突然干出来。还有第二个玩法,是从一到十,比如说中国共产党当年打解放战争的时候,打的就是从一到十的这个战役,就是我现在不如你,所以我派任何一支部队出去,比如100个人,一定要拎对方120个脑袋回来,这叫从一到十的战争,是每场仗都不能输,每场仗都得赢。
但是还有一种战争,是从十到一百的战争,就是你自己的体量极大,所以你的玩法就变得非常多。你让我们指挥解放战争的那些将领,到太平洋战场上去指挥什么中途岛战役就不行了,因为美国当年和日本相打的时候,它就是个大胖子,大胖子看小瘦子打仗的时候,那算账的方式就不一样的,就是对子嘛,拼嘛,你损失一艘航母,我也损失一艘,我赚了,因为我胖嘛。
所以商业竞争也是经常这样,有一些大公司就是因为它胖,所以它的玩法就可以不一样。比如说微软,这家公司我们都说,这么多年不创新了,跟人家谷歌相比,跟人家Facebook相比,你这公司好Low的。但是微软的盈利状况非常好,非常好的结果就是它可以不下牌桌,它只要现金流支持,动不动我们打一仗,输了;输了再来一局,输了再来一局,不下牌桌,它永远有机会。
就像2015年微软搞出来的那个叫surface,一直这个产品是失败的,但是一局一局地玩下去,新一代产品好像好评就不错。这是胖子的玩法,在一定规模出现之后,它的玩法变得越来越多,中国经济的创新空间是那些小规模的经济体没法比的,这是第二个理由。
那第三个理由呢,就是中国经济这30年来走对路了。比如说我们和旁边的印度相比,印度经常看见中国就不服,觉得我们现在在软件业、在互联网界也很牛。但是根据徐滇庆先生的研究,印度走错路了,虽然你在某些特定产业非常好,全世界在这个市场上远超过中国,但是又怎样?你的产业发展路径没有卷入大量的人口,比如说有印度硅谷之称的班加罗尔,是,在班加罗尔的核心区那跟美国也没有什么区别,但是一墙之隔可能就是贫民窟,大量的人口你没有卷入到一个全球的分工当中。
有经济学知识的人都知道,什么叫经济繁荣?就是你的每一个人口都理论上可以卷入一个全球的精细分工,你的财富状况就会增长。所以从过去30多年看,中国恰恰走对路了,虽然我们干的是最脏、最苦、最累的活,但是怎样?每一个中国人,哪怕是穷乡僻壤的农民工,他也有机会通过这个国家崛起的过程,对接到全球分工的过程当中。所以中国的成长才是一个普遍的成长,一个总体人口规模上的成长。
这是我们那期节目提出来的三个角度,那好,这期节目我们继续提出一个角度,来重新解释一下中国过去30多年的经济繁荣。美国经济学家科斯讲过一句话,说谁能够破解中国经济的繁荣之谜,他应该得诺贝尔经济学奖。那罗胖当然没有这个野心了,但是作为一个40多岁的,生活在中国大陆的人,那我的生命是完整地见证了这个国家的成长过程。
那我们看到了什么呢?作为一个身在此山中的人,我们清晰地看到了三条线索。第一就是国家逐步开放,第二就是市场逐步自由,第三就是产权逐步落实,除此之外,我们没有看到这个国家搞出什么独门秘方,来推动经济发展。你不要小看我刚才讲的这三个逐步,实际上它意味着中国的经济发展有着独特的历史机缘。
我们不妨回顾一下此前罗辑思维做过的一期节目,叫什么是好的经济学,我们在那期节目当中介绍了秘鲁的经济学家德索托,他有一个观点,说一个穷国,它不是没有财富,而是这些财富像一个高山湖泊,这个水都聚在上面,缺乏一根管子把它导下来,变成可以发电、可以灌溉的那个能量。那这个管子什么呢?就是产权,这是德索托的那套观点。
我们借用他这个比方,我们其实可以进一步给中国经济打一个比方,就是一个被压得紧紧的弹簧。我们这30多年可不是一个简简单单的,从穷到富的过程,GDP从小到大的过程,其实还伴随着什么?整个社会在一个高压状态,整个产权状态是从集中到分散,整个市场是从不自由到自由,整个国家从封闭到开放的过程,这不就像是一个弹簧吗?所以这30多年是这根弹簧逐渐释放出来的过程。
这个解释大家听起来也平平无奇,不觉得有什么。但是请注意,我们今天在讨论什么话题?就是中国经济未来它到底向好还是向坏?那结论就出来了,如果这根被压死的弹簧在过去30多年里,它的所有的聚集起来的能量已经被释放干净了,那我们再往后发展就乏力了,因为没有动力源泉了。如果这根弹簧还没有释放干净它的能量,你凭什么说中国经济就会不行了呢?这30多年的一个惯性是停不下来的,这是我个人观察中国经济总体趋势的一个心法,就是过去导致我们成功的那些因素,现在有没有消失?如果没有消失,我就对它保持乐观。
那好,我们回到一个最基本的,我们就讲产权问题。产权问题落实了吗?表面上包产到户,已经农民可以各种各的了,但是土地仍然没有作为一种产权来落实到每一个农民。农民还不能够自由地买卖土地,这个话题我们以前节目也讲过,它至少带来两个结果。第一,就是城里面的资本和技术不能够顺畅地下乡,中国的农业产业化的步伐就严重滞后;第二呢,就是农民缺失了一种最重要的经济手段,他们不能买卖土地获得资本,或者抵押土地获得资金,这样它就严重地打压了那些进城农民工在城市里面的竞争力。
就像我知道的一些农民朋友,虽然他们心知肚明,再也回不到农耕生活了,他们差不多在城里已经扎下根来了。但是没办法,还必须派一些老弱病残的家庭成员回到乡下继续耕种土地,虽然那个经济产出一塌糊涂,但是没办法,一旦土地撂荒,没准儿这个承包田就要被村里回去,农民们聪明着呢,知道这个政策迟早要放开,虽然眼下不划算,但是万一将来这个土地是我的,它也是一大笔钱,所以用一只手还在摁在那里。
所以你看,这是一个非常僵持的状态,按照我们刚才讲的那个话,就是中国经济这个高压的弹簧,实际上是有一部分没有放开的。你看,这就是一个非常好的样本,我们来看中国农村的土地问题,其实就可以解释很多现象,比如说这一节弹簧现在为什么被压住?它的理由未来会不会成立?如果不成立,这个弹簧会不会继续松开,那从此就释放出更大的经济活力。
土地不得了,土地有一个定义,叫财富之母。陈志武先生算过一笔账,如果把土地彻底流转起来,允许私人买卖,这样会为整个中国经济体至少注入40万亿的资本,这是一个巨大的释放和成长空间,那它到底现在挡在什么地方了呢?这就要牵扯到我们中国人都熟悉的那个词了,叫18亿亩土地红线,那我们今天就来聊聊这个词。
这个词形成是有它的历史机缘的,话说1990年的时候,美国有一个遥感卫星,在太空中看,然后就探测了一下中国耕地的规模,然后美国人公布的数字是21亿亩。其实中国那个时候国家都知道,我们的很多统计口径也不是很精确,美国人技术好,一下子把这个数字端出来了。我们心里是很吃惊的,要知道这个数字并不小,但是中国一旦人均之后,我们在全世界的人均耕地的数字非常末位。所以大家就在想,我们的粮食会不会不安全呢?
好死不死,到了1995年,有一个美国环保主义者,叫布朗,这种人我们是看不太起的,因为学理上一塌糊涂。但是他写的那个文章,它一本书,那个标题很耸人听闻,叫谁来养活中国,说中国土地这么少,水资源这么匮乏,万一崩溃了,他们就要抢我们全世界人的粮食吃,中国人的粮食安全危机就是我们全球的粮食安全危机。
我那个时候还在北京上研究生,看到这个新闻之后,你会发现中国的主流媒体都是愤怒地驳斥,布朗胡说,胡说,我们中国人能养活自己。但是这个话还是中到了中国一批知识分子和官员的心里,是啊,我们能不能养活自己呢?这是1995年的时候。
1996年,我们探测了一下土地,倒吸了一口凉气,我们只剩下19亿亩多一点的土地了,不是美国人说的21亿亩。这说明什么?随着城市化的进程,大量的工业开发,我们的很多耕地已经变成了什么房地产等等,要是这样土地再消失下去还得了?现在19亿亩嘛,好,画笔一道红线,叫18亿亩,再也不能损失耕地了,我们一定要为子孙后代留足他们吃饭的那些良田。
当然18亿亩红线这个词大概是在2006年提出来的,因为2006年当时就觉得这个形势特别严峻,因为城里面的房地产开发也在如火如荼,所以严防死守这条红线成为上上下下的共识,国土资源部门干的就是这个事。那好,今天我们站在2016年,你看看,又过去了十年,我们再来看看这件事情还有没有必要性。
刚才我们提到一个词,叫18亿亩的土地红线,那好,现在我们就把它当做一个样本,或者一只麻雀来解剖一下,看看到底是什么样的一种原因,在中国经济制度当中会出现这样的局部,像弹簧一样的紧紧地压那儿,而没有释放出经济上的动能?
那首先一个问题,18亿亩这个数字怎么出来的呢?探测一下全国,说19亿亩,就在下面画了一道线,得出18亿亩。但其实还有另外一个算法,因为在上个世纪90年代和21世纪初的时候,中国政府普遍预期,将来中国大陆的人口的峰值会达到15亿到16亿人。那如果按照国际通行的标准,一个人平均一年消耗500公斤的粮食,你算算,这就是8000亿公斤的需求。而那个时候中国粮食出产一直稳定在5000亿公斤左右,换句话说,一旦人口真要达到那个数字,我们的粮食缺口是2000多亿公斤。那如果就算是将来我们的亩产还有增产,那也一定要保持18亿亩的底线,我们才能够养活16亿人。听着有道理吧?当时国家的决策有道理吧?
但是,现在我们站在2016年再一回头看,好多账都算错了。首先第一笔账,对于人口的预期出错了,现在国家开放二胎,就是觉得中国人口不能把持一个极低的增长率,我们往往需要更多的人口。你看,这个观念现在在转化。
而现在的预期呢?就是中国大陆人口的峰值可能不会超过14亿人,甚至我看到最悲观的一个判断,说50年之后,中国大陆的人口将会跌到10亿以下。50年之后罗胖93岁了,我争取活到那一天,看看这个预言到底能不能够验证。说明我们这片国土没有必要养活16亿人,为什么还要留这么多耕地呢?这是一个错误。
第二个错误呢,是把我们的耕地的总数量也判断错了,当时觉得只剩19亿亩了,可是你现在看看数据,2015年中国公布的数据,我们现在拥有耕地多少?20亿亩以上。那为什么呢?这耕地怎么凭空多出来了?很简单,2006年的时候,中国取消了农业税,于是土地瞒报这件事情就没有了,原来我们觉得18亿亩是层层口径统计上来了,你想,那每一亩土地都是要交税的,互相之间打个埋伏,就少报了,所以现在反而多出来了耕地。你看,这笔账又算错了。
那第三笔账又算错了什么呢?就是对于到底粮食增产得靠什么,是靠土地面积吗?其实稍微有一点知识的人,你一看美国农业你就全明白了,真正靠得是什么?是技术,是资本对于技术和土地、和劳力的那种整合。那你看美国的耕地,当然比中国多,他们有一望无际的大平原,所以有大量可耕地,现在很多土地都撂荒。美国现在可开发的耕地是28亿亩,那比中国多很多。
但是美国出产了多少粮食呢?可以说全世界10%的小麦、40%的玉米,都出产在美国,你能想象吗?美国还生产大米呢,美国的大米产量只占全球的1%。但是请注意另外一个数字,美国的大米的出口量占全球大米的出口量的10%,它重要地养活了很多外国人。
那我们再看美国的人口结构,美国是用1%的农业人口,这么说吧,一个美国农业人口养活98个美国人,还养活34个外国人。所以同样是这一小片土地,虽然美国土地的总规模很大,但是它的出产效率是极高的。那这说明什么?你到美国去看看那个大农业就知道了,那真叫是大碗喝酒,大块吃肉,都是高技术的运作。那最后结果,农田的产量是大幅度地提升,所以你保护耕地面积是没有用的,关键是要让资本、让技术进入到农田,才能够产出更多的粮食。你看,这笔账是不是也算错了?
那第四笔账也算错了,那就是关于粮食危机的估计。前些年我看过媒体公布的一个排行榜,说中国那些省区哪些粮食自足率比较高,排在这个排行榜末尾的是上海,只有10%。我不知道你看到这个数字什么感觉,觉得上海人民很可怜?我的感觉正好相反,上海怎么能有10%的粮食自足率呢?难道这个数字不应该是0吗?上海的土地是多么值钱啊,就算是留下一部分耕地,也应该种植经济作物,什么水果、蔬菜,养鱼才对嘛,粮食缺口上海有的是钱,从周围的产粮大省买嘛。从那个排行榜里你也可以清楚地看到一个规律,就是经济越发达的省份,它的粮食自足率就越低。
那如果把这个规律放到国家层面,难道不也适用吗?像中国,属于你要追逐经济的长足发展,难道不应该尽可能地进口粮食吗?说到这儿很多人反对了,说欧洲也在追逐粮食自足,日本也在追逐这个结果,美国就更是粮食出口大国,作为大国,粮食安全非常重要。对呀,可是它们能做到,我们中国呢?我们中国正是因为人口多、耕地少,粮食很可能酿成重大危机,我们应该怎么办?我们的粮食安全的底座应该放在哪儿?难道是放在我们这个本来已经很脆弱的国土上吗?当然应该放在全球的协作架构当中了。
因为过去在90年代,我们做出这样一个判断可以理解,那个时候我们国力很弱,还是一个经济不发达的发展中国家,所以我们带有一种弱者心态,怕那些强者万一围堵我们,不给我们进口粮食怎么办?但是现在2016年中国什么经济状况?全球老二,从总量上说,如果在不久远的未来是可以预期,中国没准儿还超过美国,成为全球GDP老大。作为一个老大,你再这么思考问题,那就不对了嘛。
当然我们中国人不兴用那个词,叫殖民,那个词我们不用,但是有些事该干 还得干,就是你的粮食安全一定要建立在全球协作的基础上。现在确实也有一些公司,不光是中国,全球好多发达国家都干,在一些第三世界的不发达国家租种大量的土地,来确保自己的粮食安全。越是像中国这样人口庞大,有潜在粮食危机的国家,就越应该干这样的事,用一个不太好听的词叫驯化,把你的大量的协作伙伴驯化它的经济结构,把它捆绑在你的经济体系当中,让它去承担你的粮食安全。
那你可能会问,美国人要是围堵我们呢?就是不卖粮食给我们,我们中国人不就饿死了吗?这些小兄弟万一都让美国人拉走了呢?对呀,美国人拿啥拉呢?一定是经济上的利益嘛。我们现在不是一个穷国了,一个在GDP上已经立得住的一个大国,美国人给利益,我们就不能给吗?
如果我们假设,说中国人有的是钱,美国人就是生不卖粮食给我们,你想想,不仅是其他的小国做不到,连美国的农场主可能都做不到。你只要有钱买,你放心,走私那些资本家都会把粮食给走私到中国来。所以粮食安全一定是架构在全球的协作体系上。如果我们假设说中国会断绝和外界的一切经济联络,那别说粮食了,那整个国家经济就全部崩溃掉了,那就不只是粮食危机的问题。
所以从上个世纪90年代一直到今天,我们必须完成一个心态的切换,就是从弱国到强国。我打一个大家都能理解的比方,比如说罗辑思维原来还是一个小公司的时候,那我们就想什么事我们自己干了算了,对吧?然后到外面去也是尽可能占人家点便宜,一看这个服务是免费的,我们占点便宜。可是一旦变成一个中型的公司的时候,我们就不这么想问题了。
比如说在今天,我们在市场上那些企业的协作软件的服务,请问两个服务,一个是免费的,一个是收费的,你说我们用哪个?当然用收费的了,甚至用比较贵的收费的,为啥?不是我不想要这个钱,是收费的公司它能存活下来。它既然已经跟我形成了协作伙伴,我就要多给它利益,让它据单独地成长,然后去干一些我自己干不了、不愿意干的事情,架设一个更稳固的分工协作体系。越大的公司就越会具有这样的心态,我要去滋养我的环境,而不是保护我家门内的那个体系是完整的。所以中国它如果经济成长一定是建立在全球化的协作体系下,想关起门来搞任何安全,都是不可能的。
你一旦看明白了这个逻辑就会知道,我们现在看待粮食问题的很多尺度实在是太狭窄了。比如说前两年北京有一家公司在海淀区占用了一片耕地,造了一座楼,然后根据现有的政策呢,得占补平衡,就是你占了一片,必须得补出一片耕地,面积得一样,这叫占补平衡。那这片地补在哪儿了呢?补在北京的延庆县的山沟里。于是就有专家跳出来反对,说不对呀,延庆那个地方天寒地冻的,一年作物只能熟一季,而海淀区能熟两季,所以粮食仍然吃了大亏。
你站在这个尺度上看问题是对的,但是你站在整个北京的经济发展的角度看,这笔账就错了。海淀区什么地方?寸土寸金,它建一座楼产生的财富总量,你是种粮食能补得回来的?你既然拥有了更多的钱,买粮食不就完了吗?还有比如说前两年北京要发展汽车行业,就在顺义,很多粮食专家就提出,顺义那叫北京的粮仓,怎么能够建工厂呢?造汽车的工厂,它在土地上产生的效益是你种粮食能补得回来的?懂一点经济学的人都知道这个道理。
而现在在中国,你经常能看到这样的怪现象,一个居民小区已经拔地而起,可是周边还是耕地,还是菜园子。你要问原因呢?很简单,因为没有土地配额,这个地方政府不能把耕地转化成商品房建设用地。所以这个怪现象就在这儿,周边的农民明知道自己这片地很值钱,但是就是不能把它兑现为经济成长。那这样的怪现象你放心,过不了多少年,中国政府一定会意识到这个问题,然后把这个强行的政策阻隔给撤掉,然后经济不就发展了吗?
你可能会说,罗胖子,你怎么这么有信心?政府搞这些大政,你三句话两句话他们就撤了?当然了。比如说前些期我们讲过一个叫最后一个计划,熟悉我们节目的人应该知道,我们就对计划生育政策提出来批评,不是罗胖子有这个本事,我一呼吁中央就改政策,是这件事情它水到渠成,一旦认知水平到了这个程度,它一定会发生变化,政府又不是死心眼嘛,对吧?就像18亿亩的耕地红线,那如果站在上个世纪90年代那个认知水平上,我们做出这样的决策是对的。可是到今天,认知就会出现变化,所以政府的政策也会出现相应的调整。
我说这个问题想说什么?其实我今天不是想说什么耕地问题,我是在想说中国经济发展真正的动因在哪儿?我们所持续的那个产权逐步落实的总趋势会不会变?不会变,因为很多问题原来想是错的,现在想就是对的。随着我们生存环境的变迁,全民认知水平的提高,政府的很多政策一定会发生调整,只要产权逐步落实,就会推动经济发展,这个经济学上的规律不变,那么中国经济产权逐步落实的总趋势就不会逆转。
当然了,前面我们提到,过去30年中国经济发展伴随着三个总趋势。第一,产权逐步落实,刚才我们已经讲了;第二个,市场交易逐步自由;第三个,国家逐步开放。那我们再来看第二条,在未来中国经济发展中,市场交易会不会变得越来越自由呢?在此我也表达一个乐观的预期,当然有人会反对,说你看中国政府很多部门为了部门利益,会扼制经济自由,这个现象当然是有。
但是你看过去30多年的总趋势,为什么总是趋向于越来越自由呢?除了政府光荣伟大正确之外,会不会有一些底层的原因在呢?我觉得有,尤其是站在2016年,你会发现中国正在等待一个新的东西,叫消费升级。也就是说短缺经济、匮乏经济算是全面地过去了,老百姓的兜里的钱越来越多,经济的总体结构会发生一次升级,这会发生什么?从产业分析上来讲,一定是经济等待开发新边疆。
这话什么意思?因为过去的经济都是满足确定的需求,老百姓衣食住行这些基本需求都没有满足,所以企业只要干一件事情,市场有需求,我来生产,来对应你的需求就可以了。可是消费升级之后出现的最大的变形是什么?是老百姓也不知道自己要什么。你不信回去问你爹妈,说今年你过生日,我送你一个礼物,你要啥?老爷子、老太太一定会说,哎呀,我什么都有,我都不要了。你看,这个场景很普遍吧?老百姓不知道自己要什么。
所以这个时候的需求已经不是被满足的,而是被企业家创造出来的,这个时候经济提供的那些供给是原来经济的版图之内从来没有的新物种,所以我称之为叫探索经济的新版图。比如说iphone,如果乔布斯不把它发明出来,谁知道自己需要iphone呢?一部新电影,一部新的游戏,一部新的书,如果不是供给者把它创造出来,谁知道自己需要这个呢,对吧?在这种情况下你会发现,如果不给供给者自由,他什么都不会创造,经济就会停止发展。
回过头再来看中国经济,中国政府手里还握有大量的经济自由的释放空间,换句话讲,很多地方还不自由嘛,比如说医疗产业化、教育产业化,还有文创产业。我们就拿电影分级制度来说,现在多少人在呼吁,一旦分级制度建立起来之后,电影市场的繁荣那叫指数级增长。再比如说我们说到的医疗产业化,阿里马云,那是聪明人吧?他的聪明钱早就跑到前面等着了,搞什么阿里健康产业群,搞什么未来医院,他就是预期这个领域一定会形成一个越来越自由竞争的市场。
那你可能会反问,那要是政府就不给你自由呢?因为中国政府对于市场的掌控力我们心里都清楚。你如果这么说,你可就误解中国政府的本质了,因为中国政府的执政合法性就是建立在创造全民族的崛起和繁荣,让老百姓过好日子的基础上。如果在全球的大国当中排行,哪个政府对经济发展握有更重的责任的话,中国政府是首屈一指的。很多西方政府它只需要上台之后,对选民负责就可以了,而中国政府是要对全民的繁荣和发展负责的。
换句话讲,如果它手里握有这张牌,就是只要打出去经济就繁荣,而它的主要使命又是促成经济繁荣,请问这个牌它打还是不打呢?它一定会打的嘛。所以你不要认为政府是一个社会或者经济之外的要素,它是经济网络之中的一个要素,它完成自己的目标,达成自己的使命的过程当中,有可使的手段,它凭啥不使呢?这是一个总规律。
我再举一个例子,比如说2015年年末的时候,我就看到网上风传的一篇文章,说有一个英国的爵士,你看中国的自媒体人给创造这么一个角色,我敢断言这篇文章肯定是假的。说有一个英国的爵士跟一个中国的记者讲,说你们中国人发展电商,好不聪明啊,搞什么电商呢?我们英国政府和英国企业家要搞出一个电商平台来,简直是易如反掌。但是我们为什么不干呢?因为街上的店铺是不能打击的,一搞电商,大家都不去街上的店铺去买东西了,要知道街上一个店铺背后就是一个中产阶级家庭,如果你摧毁了他们,这就是摧毁了社会的基础。
这番话很多人听着真是入耳,到处这篇文章在传。可是你只要有稍微的经济学或者政治学常识,这个话肯定是假的。首先,英国的电商一点儿不比中国要落后,英国每天有1500万人次去点击像eBay、亚马逊这样的网站,去进行网购。那为什么英国没有电商平台呢?两个原因,首先人家零售业比较发达,很多地方的需求已经被满足。
而更重要的是什么?美国人搞的eBay和亚马逊网站,占领了英国的电商市场,所以英国人本土没有搞得出来一个电商平台。再加上干企业的人、搞创业的人都知道,什么干一件事易如反掌,你干干试试?那叫易如反掌?干什么创业都在泥泞的沼泽中跋涉,都是不知道前途的,这是常识吧。
但是更重要的一个缺乏常识是,如果英国政府和英国企业家认识到,如果摧毁中产阶级家庭这件事情会对社会带来危害,所以我就自觉忍着不干,可能吗?如果催动经济发展,政府的那些政客们,英国的那些政客们只要能够获得选票,他不干,他不干是个鬼呢,英国的资本家那是吃素的?他如果看到这个机会,就因为不能摧毁中产阶级家庭,他就不创业,怎么可能?你得有个起码的常识嘛。
所以政府遇到一个机会,手里的牌打出去就能达成结果,它是不可能不做的。所以我个人对此做极其乐观地预期,很多中国市场现在看起来不自由的地方,政府只要为了推动经济繁荣,这张牌一定会打出去,这是第二个趋势,叫经济交易一定会趋向于越来越自由。那一会儿我们再来聊第三个问题,国家会不会越来越开放呢?
好,节目的最后一点时间,我们来谈第三个问题。过去30年支撑中国经济发展还有一个总趋势,就是国家越来越开放,那请问,在有限的未来,这个趋势会不会发生逆转呢?我的答案仍然是不会。2015年确实出现了这么一个坏消息,美国人搞了一个叫TPP,也就是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议,那这个组织它就是明摆着要绕过WTO世界贸易组织的现行安排,要甩掉中国,另搞一摊所谓的世界自由贸易体系。
那这个消息传来之后,中国的舆论界就大哗,我见过的最悲观的判断是,完了完了完了,中国30多年改革开放的成果将毁于一旦,美国人不带我们玩了,这样我们再生产东西卖给谁?中国的改革开放事业将要从此停止了。这当然是胡扯嘛,因为中国现在距离美国的影响力虽然还差着很多,但是也不是没有还手之力。在这儿,我们强调推荐大家看一篇文章,在网上可以搜索到,这就是我们节目的重头策划人李子旸先生写的,叫《一篇文章看懂TPP和美式自由贸易》。
请注意这篇文章的题目就有意思,什么叫美式自由贸易?你得理解,它不是正牌的自由贸易。正牌的自由贸易是英国人在19世纪搞出来的那一套,英国人当时跟世界上其他国家的想法都不太一样,说不管你们怎么跟我搞贸易战,怎么垒起贸易壁垒,我单方面取消关税,把关税的水准、大量的税种降到零。你看中国的香港原来就是英国的殖民地,它就是实行这样一个政策,是一个自由港,没有关税,不管你对我收多少关税,我是一分钱不收。结果影响香港的繁荣吗?没有,所以英国人在19世纪就把这个事情想通了,要不然19世纪为什么是英国人的世纪呢?
可是美国人,号称它接过英国人自由贸易的大旗,但是它是怎么做的?它不是传统的英式自由贸易,它又搞出了一种叫美式自由贸易,换句话说,自由贸易是一种恩赐,而不是一种对美国利益的维护。所以美国人在这个方面脑子是秀逗的,因为美国人觉得我领土这么大,人口这么多,市场这么繁荣,想跟我做生意,对不起,要答应我很多政治上的要求。年长一些的人都知道,上个世纪后半叶,美国人关于自由贸易这一点给中国人设了多少难题?有一个词叫贸易最惠国,什么叫最惠国?就是一个平等的贸易关系,为了达成这个给中国提各种各样的要求,什么人权标准、环保标准等等,美国人向来是这么在全世界玩的。
举一个例子,同样是他们盎格鲁撒克逊国家,在打海湾战争的时候,新西兰就不愿意出兵,不愿意干这个事,美国人就惩罚它,说以后签自由贸易协定,我就跟澳大利亚签,我就不跟你新西兰签。所以你看自由贸易在美国人手里是什么?是政治工具,而不是这个国家的基本贸易政策,它对中国这么玩,在全世界其他,它自己的小伙伴那儿,都是这么玩。
那这次美国搞出来TPP,其实搞出来一个叫黄金标准,什么意思?就是我们再高自由贸易,大家主动都把关税降到零。但是对不起,有附带条件的,也就是劳工、政治,还有环保,提出一堆条件。别的我们不说,就拿劳工条件来说,如果一些经济上没有美国发达的国家,你按照它的条件搞劳工,那就死定了,比如说越南这样的国家。
因为美国经济恰恰是被很多劳工政策拖累,当然这牵扯到美国内政,我们也不去评价。反正我们看到欧洲,不就是因为在劳工政策上,说你雇了人就不能辞退,涨了工资就不能往下降,然后那些童工就是小孩在家饿死,都不能让他在工厂上班。你如果这一套在欧洲,在美国玩,可能他们家大业大,还能够支撑得下去,越南能玩这一套吗?肯定不行嘛。
所以说这套标准把中国排斥在外,一定是中国的祸事吗?不一定,中国政府又不是个傻子。你看,现在我们在干什么?跟什么澳大利亚,跟智利,跟韩国,都在签双边的自由贸易协定。而中国的这种自由贸易协定就不是美式自由贸易,我们跟贸易伙伴可不提什么政治、环保、人权,什么劳工上的这些要求,对吧?所以美国人搞出来的那些黄金标准,它恰恰是贸易壁垒,而不是它所标榜的自由贸易。
现在全球最有点像当年19世纪英国人搞的英式自由贸易的国家是谁啊?恰恰是我们中国。所以你看,中国领导人出访和其他国家谈自由贸易,什么时候像美国人那样,动不动就提一大堆乱七八糟的要求啊?一百多年前,英国人搞出来的自由贸易传统,这杆旗帜传到21世纪,现在真正的旗手是谁?是我们中国嘛,我们把住这杆旗帜,不仅可以推动经济发展,而且也是在全球范围内和美国进行博弈的一个重要手段。所以你明白了这个原理之后,你就会知道,中国国家开放的总趋势不会逆转。
那今天我们讲了这么多,其实就是主张一个方法论,我们在猜,我们在赌中国未来的经济发展趋势是什么样的,要有一个基本的思路。就是过去30多年来,支撑我们发展到今天的那些总趋势不逆转,中国经济就会好下去。
换句话讲,如果有那么一天,中国的创新水平已经跟美国差不多了,我们从西方世界再也学不到新东西了,中国的人口规模一旦已经开始下降了,我们的产业类型一旦不参加到全球分工当中了,我们的市场自由已经释放干净了,我们的所有产权都已经落实到位了,而我们的国家开放已经走到了尽头了,这个时候你再说中国经济有危险,也许我还信。而现在,你说中国经济不行了,打死我都不信。
这是我们罗辑思维第三季的最后一期节目,那接下来几个星期,四周,我要带我的父母去渡假、去旅游,让我也歇一歇。祝大家2016,恭喜发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