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你一起终身学习,这里是罗辑思维。
这两年,有一场很热闹的争论,就是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那个更重要?
几年前,格力的董明珠曾经和小米的雷军打了个赌。董明珠说,如果五年以后小米的营业额超过格力,她就输给雷军10亿元。
董明珠打这个赌,显然是因为她对互联网新经济很不服气。互联网当时确实是太热了,国家舞台上有那么多产业,但是舆论的聚光灯好像只打在互联网产业上。作为制造业大企业的董事长,董明珠当然认为制造业更重要、更基础。
随后,娃哈哈老板宗庆后也加入论战,说虚拟经济不能搞过头,否则会损害实体经济。大人物这么说了,所以民间也有很多人跟风,说是马云、马化腾这些人搞坏了实体经济。
那这么说到底有没有道理呢?
我们一般把制造业称为实体经济,把互联网、金融业等服务业称为虚拟经济。其实,“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这个划分方法的毛病很多。所以我们接下来用一个更清晰的说法,就是“制造业”和“服务业”来谈这个问题。
制造业和服务业,到底有没有轻重之分?如果有的话,哪个更重要呢?
认为制造业更重要的人,他们的理由包括:制造业雇用了更多的劳动力,解决就业问题;制造业实实在在地生产出了东西;制造业能拉动上下游众多产业等等。
但是这些理由,往往架不住分析。
比如,服务业或者说虚拟经济同样雇用了大量劳动力。甚至,同样的投资额之下,相比资本密集型的重化工业,服务业雇用的劳动力其实更多。
一个小饭馆包括厨子、跑堂、小工等等,要雇上好几个人,投资可能不过几万、十几万元。而那些投资巨大、技术先进、自动化程度高的工厂,工人却不多。往往投资很多亿,几百上千人足够了。
全世界雇员最多的企业是沃尔玛,那是大型超市,这就是典型的服务业。他们不制造什么东西,只是把别人制造出来的东西卖来卖去。
再比如,制造业虽然实实在在地生产出了东西,但你不能说微信、淘宝、快递提供的服务就是“虚”的吧?对于人的需求来说,到底是不是实实在在的物,其实并不重要。银行提供的金融服务,并没有实实在在的东西,但银行一旦出问题,那可是事关无数人的身家性命,一点也不“虚”。
还有,说制造业拉动上下游众多产业。那么,淘宝如果说是第二的话,天下没人敢说第一。被淘宝直接、间接拉动的产业和就业岗位,多到无法计量。不仅是数量上拉动,淘宝还深刻地改变了很多行业,甚至从无到有地创造出很多行业。
你看,这不是虚拟经济和服务业的功劳吗?
这么一分析,把虚拟经济或者服务业,和制造业说成是对立的关系,实在站不住脚,它们实际是互相促进的关系。
所以,这场笔墨官司如果这么打,谁也打不赢。
最近,我们节目的策划人李子旸老师,给我谈了一个思路。换了个角度看这个问题,就变得有意思了。
李子旸老师说,对国家和社会来说,制造业确实更加重要。但是他讲的这个“重要”的理由,和我们一般以为的不一样。
我们先绕个弯子,分析一下制造业和服务业,到底有啥区别。
我们直觉上就会认为,制造业涉及的具体实物会更多。互联网公司虽然市值很高,但固定资产却不重要。主要就是员工使用的计算机和一些网络设备、办公家具什么的,有的公司甚至是员工自备电脑。银行也差不多,有一些办公设备,但相比银行的资产总额,这些固定资产并不重要。储蓄银行还有一些遍布各地的房产,如果是投资银行,可能一座小楼足矣。
但是制造业的企业,就不一样了。工业设备不但投资巨大,而且往往是专用的,一旦建成就没法派别的用场,甚至很难移动。比如说炼钢炉、化工管线、汽车生产线等等。
也就是说,制造业和服务业最大的区别,就在于“实物资产”的轻重不同。这个区别,看似很表面,但是你往下一深想,就会发现问题不这么简单。
因为制造业要和实实在在的实物资产打交道,所以它必然和周边社会有更实在的联系,对社会有更深入、更强烈的依赖。社会方方面面的条件、环境因素,都会直接影响制造业企业。
比如,制造业企业对各种基础设施的依赖性就很强。如果没有可以充分保障物流的港口、高速公路、机场、铁路,很多大型工业企业就不可能开办。没有平稳的电力、水资源供应,很多工厂也无法开工。甚至没有足够大的场地,或废弃物排放空间,工厂都无法兴建。
相对来说,服务业对社会基础设施的依赖则要轻得多。落后国家里照样会有五星级酒店。尘土飞扬的劣质马路旁边,开个饭馆,毫无问题。事实上,落后国家的识别标志之一,就是在城市的一片破破烂烂之中,却有非常高级豪华的消费场所。但是,在这些落后国家中,你很难看到先进漂亮的工厂。
举个例子,印度虽然在基础设施上很落后,但这并不妨碍他们通过互联网成为“世界办公室”。印度互联网服务企业,需要的只是一小块封闭园区,“打开门,是第三世界。关上门,就是第一世界。”没有电力供应都不要紧,他们可以自备发电机;没有光缆网,他们可以通过卫星通讯和客户联系;数据中心很重要,但数据中心可以放在其他地方甚至国外。他们并不依赖高速公路、铁路、港口、大型仓库、物流中心、发电厂、垃圾站这些基础设施。
对美国华尔街投资银行的精英来说,也一样。除了美国本部的安全和舒适以外,他们对外界的需求可能就只有连接纽约、伦敦、东京、香港、迪拜、法兰克福等等几个超级大都市的空中航线,和城市中的五星级酒店而已。有这些他们就能正常工作,而且赚大钱。至于社会其他部分,好也罢歹也罢,对他们来说,都意义不大。
我们还可以再深想一层,不仅是硬件的基础设施,对社会的软环境,制造业和服务业的依赖程度也大不相同。比如海关,它的工作效率和廉洁程度,对制造业进出口企业的生存至关重要,但是对服务业的影响就小得多。
相比服务业,制造业最大的特征,是在社会中的“扎根”程度要深得多,因此,制造业对社会硬件、软件环境的依赖程度,要高得多。
所以,即使社会软硬件环境不理想,服务业也有可能继续发展,甚至发展得不错;但在同样不理想的环境下,制造业却很难发展,至少不会大规模成功发展。
结论来了,制造业的重要性,不在于制造业本身。什么更多地雇用劳动力,推动技术更快进步,拉动上下游产业链等等,这些不重要,或者说服务业也能做到。
制造业真正的重要性在于,它是社会环境和条件,水平优劣的晴雨表、温度计、测量仪。
只有在一个各方面条件都比较好的社会里,制造业才会高速发展。反过来也可以这么说,制造业发达的社会,再差也差不到哪里去。
从这个角度看,我们才有可能真正理解,制造业对一个国家、一个社会的重要性。
这个话题,今天算是破了个题,下期我们接着聊:为什么中国不能没有高度发达的制造业?
好,明天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