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1期丨关键局部

和你一起终身学习,这里是罗辑思维。

我们「得到」App里,万维钢老师在他的订阅专栏《万维钢·精英日课》里,介绍过一本特别重要的书——《平均数的终结》。

这本书的核心意思是,把人抽象为一个标准人,这是工业化时代的思路。在那个时代,人越靠近标准人,也就是平均数,就越好。而实际上,人是具体的、非标准的、个性化的。在未来,越是不标准的人,发展的机会反而越大,所以这书的标题叫《平均数的终结》嘛。

从这本书的意思,再深想一层——平均数,作为我们理解世界的工具,确实是出了大问题。

最常见的例子是:假设一帮人在屋里聊天,突然一推门,马云走进来了。从平均数的角度上来看,这个屋里的平均收入翻了好多倍,但是这么算有什么意义呢?原来人的收入,一点也没提高。

再比如说,一个常见的说法,创业这件事风险太高,因为创业公司99%是存活不了的,这是一个平均意义上的事实。但是身在创业圈里的人知道,有的创业者,做事就是靠谱,只要连续创业,成功的概率其实非常高。99%的失败率,和这样的人是没有什么关系的。

再比如说高考:全国将近1000万的高三学生,从统计上来说,能上北大的概率很小。但是如果一个学生所在的高中本身就很好,他在学校里也是名列前茅,那他考上北大的机会就很高,别人的成绩和他没啥关系。

还有战争:中国古代战争中,大家津津乐道的往往是那些以少胜多的战役。像韩信的井陉之战,创造了“背水一战”和“置之死地而后生”两个成语;还有东汉末年的赤壁之战;还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淝水之战,等等。

谈到这些战役,我们的印象通常是,数量上以少胜多,就意味着在实力上以弱胜强。其实仔细分析之后,你会发现,不是这样的。

真实情况是,总体上以少敌多的劣势,被转化成了在关键局部中的以多敌少。换句话说,以少胜多,通常都是多的一方力量分散,在关键位置无法集中。而少的一方,力量集中到了关键局部。

所以,在《孙子兵法》中从来不谈什么以少胜多的奇迹。如果要谈兵力对比,《孙子兵法》的说法是:“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战之,敌则能分之,少则能守之,不若则能避之。”

你有十倍的兵力才可以打包围战,五倍的兵力可以打进攻战,两倍的兵力可以打对阵战,差不多的兵力就必须考虑怎么让敌人分兵,比敌人少就只能考虑防守,如果实在兵力不足,能避开敌人就不错了。你看,《孙子兵法》强调的是兵力优势。

那非想以少胜多怎么办呢?《孙子兵法》里也有一套说法可以参考,叫五条“知胜之道”,也就是不上战场,就可以知道胜利与否的办法。

这五条分别是——

什么意思?

1、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者胜。就是不指望在战场上靠运气获胜,而是在必胜条件下,一战而定,这叫“知胜”。对自己心里有数的一方能胜。

2、识众寡之用者胜。就是知道需要多少兵、自己能带多少兵、怎么带兵、怎么用兵的一方能胜。

3、上下同欲者胜。指的是上下一心、士气高昂的一方能胜。

4、以虞待不虞者胜。“虞”就是预备、防备的意思,“尔虞我诈”嘛。这句话其实等同于那句名言“机会是属于有准备的人”,指的是准备充分的一方能胜。

5、将能而君不御者胜。就是将领能干,君王又不干预的一方能胜。

在这五条里,我们可以很清晰地发现,在《孙子兵法》思想里,打赢只有一种办法,就是以强胜弱。但是什么算弱、什么算强,不能只看数量。所以,我们习以为常的以少胜多只是表象,事实上仍然是以强胜弱。

比如,著名的“淝水之战”,谢安、谢玄的八万兵马战胜了苻坚的八十万兵马。看起来神乎其神,但是只要深入到历史细节,你会发现,苻坚的战败并不是意外。

事情大概的过程是这样的:公元383年,苻坚率八十万大军在淝水边列阵,而东晋这边的谢安、谢玄只有八万兵马。于是谢玄就派使者跟苻坚说,你把军阵列在河边,我渡不了河,咱俩没法交战啊。你稍微退一退,让出点地方来,让我渡河,和你一决胜负。

苻坚就同意了,后人都骂他蠢。但实际上,他是想假意同意,退一退,让他渡河。但不是等他都渡过来,等他渡了一半,铁骑掩杀过去,就把他们都消灭在河里了,晋军根本没机会上岸。

但是奇怪了,后来苻坚为什么败了呢,问题出在哪儿?

在于苻坚八十万兵马的内部,千疮百孔。首先,北方当时刚刚统一,这八十万兵马是各个部族凑起来的。将领们各怀心思,真心为苻坚卖命的队伍并没有多少,而且这个时候部队也没有完全赶到战场,做好准备。

苻坚这个人,有巨大的性格弱点,就是对人太好,没原则地好。比如,灭了他人之国,别人都是斩草除根,他呢?你只要投降,皇帝也可以在我帐下做将军,胸怀大得没原则。

不仅如此,苻坚的队伍当中,还有一个东晋投降来的将军叫朱序,他实际上成为了晋军在苻坚内部的埋伏。

刚才我们说,谢玄要求苻坚往后退,苻坚就挥旗指挥军队后退,但后面的部队不知道是怎么回事。这个朱序就大声惊呼:“秦军败矣!秦军败矣!”这时候根本还没接战呢。

秦军看前面在退,听后面在喊,心惊胆战,狂奔乱逃,完全崩溃,根本就收不住。所以晋军渡河过来之后的追击,简直就是正规军对老百姓式的屠杀。淝水之战,八万对八十万的胜利奇迹就是这么来的。

对照前面讲的,《孙子兵法》的五条“知胜之道”,苻坚其实是必败。

所以,胜败的逻辑,从来不是总体上,或者平均数上的力量对比,而是关键局部的强弱对比。

为什么这个时代,创业公司总是有机会?为什么我们总是讲,要搞创新就搞边缘创新?这里面有两层意思。

第一,在可见的核心地带,大公司是有绝对优势的。

任何小公司,如果敢正面进攻大公司的核心业务,比如你要做一个类似于微信的社交软件,那是找死。

就算你刚开始有一点起色,大公司会调集所有的优势资源压制你。在核心地带,创业公司没有机会,在这里,不要期待什么以少胜多的奇迹。

但是第二,在边缘地带,情况就不一样了。

大公司,虽然绝对力量占优,但是因为体量庞大,调度资源的灵活性差,而且需要顾及的关键局部又太多。这就给创业公司留下了大量的空间,可以集中力量,撕开突破口。

总结一下我们今天讲的话题。

以少胜多从来不是什么奇迹,在关键局部的力量对比,才是问题的核心。每一个有独特力量的人,在这个时代,都有机会。

好,今天就聊到这里,明天见。

Leave a Comment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