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5期丨局内人和局外人

和你一起终身学习,这里是罗辑思维。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人们开始反思历史,对一件事很困惑:英法等西方国家,对战前德国的整军备战反应非常迟钝,似乎完全不知情。

要知道,德国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败国,为了防止德国再次发动战争,《凡尔赛条约》严格限制了德国军事力量的发展。可事实是,希特勒上台以后,德国偷偷摸摸用各种办法违反条约,重整军备。

英法等西方国家,为什么会容忍德国的这种行为呢?并且,正是因为这种容忍,德国后来才有条件再次发动战争。

更奇怪的是,面对德国的整军备战,英法等国不但不积极准备战争,反而热衷于裁军。面对德国在东欧、中欧的一再挑衅,英法优柔寡断,放纵了纳粹的野心,最终酿成大祸。

过去我们上学的时候,历史书是这样解释的:说这是因为英法奉行绥靖政策,反映了资产阶级的投降本质。

这个解释也不能说不对,但是总感觉跟事实隔了一层。最近,我在两本书,索维尔的《知识分子与社会》和丘吉尔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里,找到了另外一种角度的解释。

二战以前,英国的执政党是右翼的保守党。一般来说,保守党更强调国家利益,不应该对德国的战争威胁如此视而不见。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是不是英国的情报搜集工作出现了重大失误?或者是德国的保密工作实在太出色?

战后,面对人们的追问,当初执政的保守党人苦涩地回答:哪有什么秘密啊!所谓德国偷偷摸摸重整军备,只不过是德国官方不承认,加上西方国家的公众没有意识到而已。但当时英法的情报部门,对德国的动向完全了解,向政府提交了大量报告。天天看这些报告的保守党政府首脑,对德国正在整军备战,非常清楚,没有任何秘密可言。

那就奇怪了,为什么不及时作出反应,反而还要在国内宣扬裁军?莫非这些保守党人是叛国者、卖国贼?

说到这里,就要说说二战之前,英法等西方国家的社会思潮了。

第一次世界大战,死伤特别惨重,对欧洲人的心理打击也非常沉重,可以说比二战还要沉重,欧洲古典社会就是从此终结的。

欧洲人其实对战争并不陌生,但一战不同,以人的血肉之躯对抗机关枪、铁丝网、重炮这样的工业产品,这在历史上是第一次。欧洲人被工业化战争造成的惨重伤亡吓坏了,一战以后,和平主义就成为欧洲社会的重要思潮。

包括大哲学家罗素在内的众多欧洲精英,都是和平主义的热烈倡导者。他们竭尽全力反对战争,主张各国都要裁军,认为这样就能确保欧洲不会再发生可怕的战争。罗素认为,如果英国能削减其军备,那么“我们不威胁别人,也就不会有其他国家想对我们开战。”

在法国,后来成为法国总理的左翼领袖布鲁姆,他在书中写到:“如果一个国家开始裁军,它将不会在现实中惹来任何风险……它的榜样力量,将引导所有其他国家追随其裁军行动。”

在英国,左翼政党工党,更是积极地把和平主义转化为实际的政治纲领。在竞选中,工党候选人宣称,将“关闭每一个征兵站,让军队解散,让空军缴械,禁止所有可怕的战争装备……坚定不移地反对任何重整武装的主张。”

这些话现在来看,当然很幼稚。但是当时的政治家,他就是这么想的,或者说是把这种主张当做争取选票的工具,因为老百姓大多数也是这么想的。

好,现在假设你是英国执政的保守党领导人,你会怎么办?

肯定是陷入两难嘛。

当时的保守党首相鲍德温,他就很无奈地说,“如果我现在宣布,德国正在重整军备,所以我们英国也必须重整军备,那会发生什么呢?能改变公众和平主义的强烈愿望吗?根本不可能。唯一的结果,就是保守党在竞选中彻底失败。所以保守党只能是违心的,也跟着高喊裁军。”

你看,这是不是政客的自私,导致了错误的国防政策呢?其实也不是。

丘吉尔在他的名作《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这套书中,就写到了鲍德温。当然了,他对鲍德温是没啥好话的,认为就是他耽误了英国的整军备战。

顺便说一句,丘吉尔对他的政治对手通常都宽宏大量。比如说对他的前任,著名的张伯伦,他就原谅了。但是丘吉尔一直不肯原谅鲍德温。

甚至第二次世界大战都结束了,1947年鲍德温八十大寿的时候,丘吉尔都拒绝给他寄一张贺卡。甚至丘吉尔当时还说了一句刻薄话,“我希望鲍德温先生早日康复,但是如果他没有在世上存在过,这个世界会更好。”

不过即使如此,丘吉尔对鲍德温也还有一丝谅解。

丘吉尔说,鲍德温当时执政的时候,他早就想退休了,而他之所以没有退休,是因为一种恐惧和担心。如果工党上台执政,如果这些“和平主义者”掌握了权力,那“和平主义”就会彻底成为国家政策。

所以你看,当时保守党面对的难题有多大,他们面对两个选择——

第一,就是勇敢的向公众宣布,德国整军备战的真相。同时,大力发展英国军备,准备打仗。

那代价就是保守党竞选失败,工党上台,“和平主义”被全面贯彻执行。

第二个选择,是搞两面派的手法。在公开场合高喊“和平”,保住权力,然后在行动上另搞一套。

事实上保守党政府,就是鲍德温他们,最后采取的是第二种选择。他们是在尽可能的程度上,保住和发展了英国的军备,比如说继续生产新型的战斗机等等。

这个政策后来被证明非常关键,在1940年的不列颠空战中,英国空军毕竟保持了相当的战斗力,才能击落大量的德国轰炸机,让英国没有像法国那样被纳粹德国征服。

我们可以假想一下,如果当年是工党上台执政,历史可能真的被彻底改写。

当然,历史永远是复杂的,所以今天说的,也只是观察这段历史的一个角度,不过还是给了我很多感慨。

首先,大人物真的需要大担当。现在我们很多中国人,已经不太熟悉鲍德温这个人了。他肯定不是英国历史上,名留后世的著名首相,或者算在伟人的行列里。因为他的政治面目模糊不清,你坚持过什么呢,你胜利过什么呢?

他执政的时候,工党反对,说他逆潮流而动,扩张英国空军,是个战争贩子。后来战争爆发之后,丘吉尔而又不原谅他,说他天天喊和平口号,耽误了英国准备战争。

甚至有历史书上写,鲍德温应该对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负责。

如果有机会问问鲍德温本人,不知道他会不会觉得很委屈啊。

1947年10月的时候,鲍德温八十岁了,也是他生命的最后一年。他最后一次出席公众场合,在伦敦主持一个仪式。当时鲍德温的耳朵已经聋了,在场的群众对他欢呼,欢迎他的到来。

他听不清,转脸就问旁边的人,“他们是不是在向我发出嘘声啊,他们是不是不欢迎我呀?”

你看,这就是有担当的人,付出的代价。

我的第二个感慨是,局外人千万不要轻易评价局内人。就拿政治事物来说,它的复杂性,往往是局外人很难想象的。

局内人不管多聪明,有的时候都不得不放弃外面看起来的最优选择,而只能去追求次优选择;有的时候甚至连次优也保不住,只能去避免更差的选择。

所以一个优秀的政治家所需要的,不仅是知识和道德,他们更需要丰富的实际经验和高超的执政手腕。

所以,站在局外人的角度,如果我们要去评价一个局内人的表现,而我们又不能做到深入决策者面对的具体环境和制约条件,只是根据那些抽象的原则,占据道德制高点,大而无当的进行“批评”,可以说毫无价值。

这不仅会让我们误解他人,也会让我们自己成为认知的井底之蛙。

好,今天就聊到这,明天见。

Leave a Comment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