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6期丨父亲悖论

和你一起终身学习,这里是罗辑思维。

前不久,我刚学到一个词,叫“丧偶式育儿”。意思是,现在女性养育孩子要独自承担,丈夫完全帮不上忙,就跟丧偶似的。当然这是一个半开玩笑的说法了。

因为去年我也当爹了嘛,对这一点其实也有感觉。不是不想帮忙,是真帮不上忙。我作为父亲,在家庭里的存在感是越来越弱,除了挣钱养家,好像也没什么作用。后来和很多刚当爹的朋友聊,发现大家的境遇和感受都差不多。

奇怪,父亲这个角色为什么会陷入普遍性的尴尬呢?这是怎么回事?

最近我看了意大利心理分析师鲁格·肇嘉的一本书《父性》,算是有了一点初步的答案。我们从头来清理这个问题。

其实无论是东方文明还是西方文明,父亲这个角色都是整个社会建构最基础的一环。有人说,整个西方文明史就是建立在“父亲制度”之上的。中国就更是这样了,一个儒家知识分子,提升自己的路径是什么——“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嘛。保证家庭稳定健康,做一个好父亲,是他最基本的责任,也是他后面人格上升的起点。

但是,假如我们把整个人类文明看成一个操作系统,把“父亲”这个角色看是一个软件程序。这个程序刚开始运行良好,但自从进入现代社会,这个程序越运行bug就越多,这就是所谓的“父亲悖论”。

我们来解释一下这个悖论——

根据鲁格·肇嘉的说法,“父亲”这个身份包括了五个成分,分别是:供养、护佑、规训、传道、胜利。也就是说,如果你想要做一个“父亲”,你最好做到:

第一,能赚钱养活太太和孩子并陪伴他们,这是供养功能。

第二,能保护太太和孩子免受天灾人祸的侵扰,这是护佑功能。

第三,能够设定家庭规则维持家庭结构,这是规训功能。

第四,传递给孩子生命的意义和价值,这是传道功能。

第五,你一定要比其他男人强大有力,至少也要比妈妈强大有力。也就是说,你要是个男人,要很man,这是胜利功能。

想想都觉得压力很大啊,当父亲就是这么不容易。

你发现没有,在我们刚才讲到的五条标准中,其实割裂成了两部分。前三条,和妈妈承担的责任类似,就是供养、护佑和规训功能。所以,这三条其实指的是要当“好妈妈式的爸爸”。而后两条,就是传道和胜利功能,也就是我们希望的那种“坚强、胜利的父亲”。

在传统社会,父亲形象的这两个部分是兼容的。但是在现代社会,这两个部分的形象是冲突的。

你想,传统社会里,家庭作为社会基本单位,一体化程度很高。经济上,男耕女织;情感上,严父慈母。男女处于各司其职的分工合作模式。男性比较容易把上面说的两类、五种责任同时承担起来。

但在现代社会,变化出现了,因为社会竞争越来越激烈。对于男性来说,你要是既想当一个好妈妈式的父亲,又想当一个坚强、胜利的父亲,这就太难兼顾了。父亲的角色被撕裂了,这就逼得男性要做一个选择。

一般来说,男性都会选择后者,就是当一个坚强、胜利的父亲。这么选择的原因当然很复杂,但是今天我们要强调的是,家庭本身也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动力。

假如,让一个6岁的孩子来选择,他会选择父亲做一个好妈妈式的好爸爸。可是如果他长到16岁,他发现父亲是个穷鬼、软蛋,只会待在家里洗衣做饭、陪自己玩游戏,那事情就不一样了。

孩子,尤其是男孩子,总是期望“我的爸爸比你的爸爸厉害”,这是他儿童自豪感的一个来源。父亲的胜利功能对孩子们太重要了,以至于他们并不在乎自己的父亲是否通过违法犯罪获得了胜利。

比如,我的一个朋友就跟我讲,原来他努力赚钱,是为了承担家庭的财务负担。可是有一天,他突然意识到,就算他赚够了这个家庭一辈子也花不完的钱,他也不可能回归家庭了,为啥?

因为他作为父亲,不仅要为孩子提供钱和资源,还要让孩子为他这个父亲自豪。知道自己的父亲在做大事,受人尊重,是个体面人。所以他说:“我这个爹算是穿上了红舞鞋,一辈子也停不下来了。”

确实有这个现象,很多家庭都这样。母亲对孩子照顾得最多,但是孩子长大了,往往并不打心眼里尊重天天围着灶台转的母亲,反而更尊重不怎么顾家,但是有社会成就的父亲。

还有人说了这么一句话,“父亲给孩子最好的爱,就是他忙碌的背影。”当然,你也可以把这句话理解成,是男性不承担家庭责任的借口。但是不管怎么说,这确实是男性面对的一个真实困境。

好,就算这个出发点,是承担起父亲角色的一部分责任,初衷是好的。但是在现代社会环境下,情况没有那么简单。因为社会分工在现代社会高度发达,什么活儿都可以外包。男性去参与社会竞争,就算很成功,最后演化出来的结果是——他只能给家庭提供钱。

你需要养育孩子吗?好,我给你请保姆,你要一个还是两个?

你需要保护吗?我可以在好社区给你买个有保安的好房子。

孩子需要陪伴吗?我可以出钱让孩子上很贵很贵的早教班。

孩子需要看管吗?我可以送孩子去很好的私立学校。据说有一个武术学校的招生广告语就是:“你安心赚钱,孩子,我们来管!”

竞争越成功,钱越多,父亲原来的功能在现代社会就越可以外包出去。结果是,父亲从家庭中边缘化,只能提供钱和资源,而越来越不像是家庭中的一个成员。家庭在适应现代社会的过程中,不是越来越适应,而是面临解体的危险。

在西方发达国家,就有这样的现象。因为社会福利很好,结果出现了大量的单亲家庭,就是只有妈妈和孩子,父亲这个角色消失了。我们以前的节目介绍过一本书《反社会的人》,就说到德国穷人社区里的这个现象。男女谈恋爱、同居,女性一旦发现自己怀孕了,男性的反应往往是马上离开,而女性也并不觉得自己是被抛弃了,为啥?

因为政府对单亲母亲有大量的补贴啊。如果这个男人留下,组成了正常的家庭,补贴就没有了。而这个男人挣到的钱,还不见得有政府补贴高。你看,如果男性在家庭中的作用,仅仅是挣钱,那么只要家庭有了其他的经济来源,父亲这个角色就彻底没用了。

今天之所以说这个,并不是在替男性辩解。实际上,女性,尤其是妈妈,在现代社会面临的角色困境更大。不过,那是另外一个话题了。

父亲的缺席,不只是中国有,这是一个全球性的现象。美国2006年就出台了一个法律,每年要用1.5亿美元,专门用于支持“健康婚姻和负责的父亲”。其中有5千万美元,专门用来宣传“父亲”的功能和重要性。当然这个政策能不能起到作用,也未可知。

你看,现代化不仅带来繁荣和富庶,也带来了一大堆人类适应不了、承担不起的东西。

好,今天的话题就聊到这里,明天见。

(本期节目参考了鲁格·肇嘉的《父性》一书,和知更社区李孟潮的文章《父亲是一种程序,从发明起就有不少bug》。)

Leave a Comment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