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挑细淘,得到头条。我是李南南。
今天,我将从两个话题出发,为你提供知识服务。第一个是,电视剧《繁花》完结,带动周边产业热度。第二个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最新修订版正式实施。
先来看今天的第一条。上周,王家卫导演的第一部电视剧《繁花》,迎来了大结局。从数据上看,《繁花》第一天在央视八套首播,前十分钟收视率就超过了2%。什么概念?跟去年的《狂飙》不相上下。
关于这个戏,你要是没看过也没关系。大概知道这么三件事就够了。
第一,《繁花》讲了什么?可以用三个词概括,创业、商战、搞钱。简单说,就是上世纪90年代初的上海,一群年轻人,全员搞事业的事。注意,可没有什么甜宠恋爱的戏份,所有角色都事业心在线。
这个剧的后劲儿有多大?据说,戏里面男主角住过的和平饭店套房,价格已经从15930元涨到了16888元,但还是供不应求。再比如,戏里面出现过的上海小吃,比如泡饭、油墩子、排骨年糕,在上海外卖平台上的订单量,涨了300%。
第二,《繁花》的拍摄风格。这个戏改编自作家金宇澄的同名小说。2015年的时候,小说《繁花》还获得过茅盾文学奖。借用当时的颁奖词,《繁花》是在小历史中见出大历史,在生计风物中见出世相大观,急管繁弦、暗流涌动,尽显温婉多姿、余音不绝之江南风韵。
这个故事的主要发生地之一,是上海的南京路。按照戏里的说法,当时大家做生意,讲的是三个头,叫苗头、噱头和派头。尤其是派头。你想打进这个高端局,起码得先去南京路上,找最贵的裁缝做一件西装,然后在和平饭店租下一间套房。
你可以想象一下,90年代南京路的商战,还得拍出温婉多姿的江南风韵。这个调调,是不是很符合王家卫的风格?
第三,大家谈起《繁花》,最容易谈到什么?核心还是两字,商战。念两句戏里传播度最高的台词,你感受一下。
第一句是这么说的,做生意先要学会两个字,不响。不该讲的,说不清楚的,没想好的,没规划的,为难自己的,为难别人的,都不响。这里的不响,是一句上海话。大概可以理解成,沉默,不说话。但是,这个沉默又是经过深思熟虑的。
第二句说的是,出来做生意,得有三个钱包。第一个是,你实际上有多少钱。这是将来有选择的底气。第二个,是你的信用,人家钱包里的钱,你可以调动多少。第三个钱包,是人家认为你有多少钱。
你看,这个洞察程度,你去机场书店挑一本成功学的书,大概也就是这个水平。
关于《繁花》的讨论,市面上还有很多,在这就不多说了。今天咱们换个视角,不说《繁花》本身,而是把时间再往前捯一捯,说说20世纪初,最早发生在上海的真实商战。
正式开始前,插个题外话,商战这个词的由来,据说跟上海很有渊源。最早是1862年,曾国藩在一次书信中,偶然用到了商战这个词。之后,郑观应,也就是那套著名的《盛世危言》的作者,也几次使用过这个词。当时郑观应提出,中国面对西方国家,不仅得从装备上武装自己,更得在经济上有生命力,要跟西方国家打商战。而郑观应还有一个身份,他曾经是上海机器织布局和轮船招商局的总办。后来,商战这个词逐渐普及,成为商业竞争的代名词。
好,回到正题。20世纪初的上海商战什么样?
第一,商战的主战场,是上海最繁华的地段,南京路。参加的主要成员,就是著名的四大百货公司。也就是,先施、永安、新新和大新。巧的是,这四家百货公司的老板,全都是广东香山人。
这四个人做生意的手段,即使今天看也很有启发。早前自媒体戴老板曾经做过统计。
比如,怎么选址?当时的人使用的是,黄豆选址法。派几个人,盯住外滩的几个路口。这些人带着一麻袋黄豆和一个空坛子。然后数路上的人数,每走过5个人,就从麻袋里抓一粒黄豆扔进坛子。最后,豆子多的地方,人流量最大,地址就选这。
再比如,关于吸引顾客。当时钢笔卖得贵,接近奢侈品,但凡大商场都有自己的钢笔柜台。这就像一个商场的门面。那么,怎么用这个门面吸引顾客?永安的第二代负责人郭琳爽,想了个奇招。永安当时卖的钢笔,是康克令牌。他就开设了一个康克令金笔柜台,这个金字,指的是笔尖用的合金,不是黄金。这个金笔柜台的售货员,全都按照选女明星的标准来,一头时髦的卷发,穿着显身材的旗袍,被称为康克令小姐。据说好多人就是奔着看康克令小姐,走进了永安。要知道,这可是1930年代的事。
再比如,1936年,大新百货开张,在商场里安装了当时中国第一部自动扶梯。好多游客排着长队来参观。后来大新百货为了控制人流量,就开始卖票,4毛钱一张。当时上海工人的平均工资,是一个月10块银元。这个票价不算便宜。但是,大新还做了一个设计,就是这4毛钱的门票钱,假如你在商场里买东西,可以直接抵扣。你看,这个做法放在今天,也不过时。
再比如,1937年,永安百货的郭琳爽,决定打造一个国货首发计划。也就是,调集全国2000多家生产商,把最好的商品放在永安首发。包括双妹牌香水、张家口的皮货、景德镇的瓷器等等。为了保证质量,永安还深入供应链,跟厂家一起研究怎么做好品牌。
总之,当时上海南京路上的生意场,摸索出了一整套做生意的方法。但是,说到这,也引出一个问题,为什么这个景象发生在上海的南京路,而不是别的地方?这就是咱们要说的第二个问题。
之前,近代史研究者连玲玲曾经写过一本书,叫《打造消费天堂》,主要研究的就是20世纪初上海的生意场。书里提到一个解释。
首先,之所以是上海,一来是因为上海交通便利,有发达的通商口岸。二来是因为当年江浙战乱,大量的江浙富商进入上海,再加上上海本地的中产,就形成了庞大的消费人群。
其次,为什么是南京路?因为这里最先铺设了人行道。1861年,上海工部局在花园弄,也就是今天的南京路铺设人行道。当时工部局还规定,路面每天清扫两次,要确保没垃圾。要知道,当时市面上大都是土路,赶上刮风下雨,特别难走。这回好了,有了人行道,大家平时散步,就往这块聚集。
你看,人一多,自然就方便做生意。这就成了四大百货公司起家的基础。而百货公司一来,又激发了一组连锁反应。
一来,地价越来越高,毕竟,这是商业中心区。二来,地价一高,大家为了省钱,少占地,就会把楼盖高,这就让南京路开始有了高楼大厦。你看,这个繁华的气息逐渐出现了吧?三来,因为地价和建筑成本增加,商场就得想办法吸引客流。怎么吸引?当时的百货公司,第一次用上了橱窗。把商品放在玻璃橱窗里展示,吸引顾客。
你可别小看这个橱窗。要知道,过去商家卖东西一直有个习惯。好东西放在箱底,只有熟客来了才拿出来展示。说白了,过去的生意逻辑是,人找货。这回有了橱窗,这套人找货的逻辑就发生了翻转,变成了货找人。
按照连玲玲的说法,这其实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一代人的购物逻辑与消费观念。
你看,回顾整个过程,你能读出一个味道。这就是,一个大目标是怎么实现的?过去我们都觉得,面对大目标,得有大战略、大计划。但是,回看这几家百货公司的历史,你还能看到另一个通往大目标的台阶。这就是,解决好近处的问题。你每解决一个眼前的问题,就为自己铺设了一个前往更高级问题的阶梯。借用《繁花》的一句台词,目标从来就不遥远,一步步,一天天。只管全力以赴,剩下的交给时间。
再来看今天的第二条。这个月初,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正式落地实施。这回的修订版,再次强调了一个问题,这就是,加强对海洋垃圾的治理。这也是目前世界最关心的环保课题之一。据英国慈善机构艾伦·麦克阿瑟基金会的报告,每年至少有800万吨塑料进入海洋,相当于每分钟向海洋倾倒一卡车的塑料。假如不采取行动,到2050年,海洋中的塑料重量将超过鱼类重量。
那么,我们应该怎么处理海洋垃圾呢?今天,咱们就说一个这方面的案例。这个项目叫蓝色循环,由浙江省生态环境厅联合台州市政府,以及浙江的蓝景科技公司一起设计。2023年刚刚获得联合国环境规划署颁发的地球卫士奖。
他们是怎么做的?
首先,我们得先知道,海洋回收塑料,在很多制造厂商那可是个抢手货。它卖得比一般塑料贵,但是,很多厂家还都愿意花高价买。我还专门请教过ESG方面的专家,勃诺科技的王轶名老师。他说,这里面存在一个供应链传导效应。比如,很多大厂,像苹果,就要求自己的下游供应商,在环保方面有所行动,比如使用海洋回收塑料。你只有满足这个要求,才有可能成为苹果的供应商。当然,这只是海洋垃圾的其中一个去处。它其实还有很多其他的用途。比如,做成衣服、鞋子、背包等等。
那么,怎么确保你这个塑料,确实来自海洋回收呢?蓝色循环的方法是,用区块链技术,给每个海洋回收塑料制品,分配一个数字身份。你只要扫一下产品上的二维码,就能看到这个原料是在哪搜集,在哪处理的。
但是,到这一步,还有一个关键问题。怎么从海洋里把塑料打捞上来?假如全使用专门的作业船只,成本非常高。
这时,蓝色循环就想了个办法,发动沿海渔民。你看,渔民整天跟海打交道,假如动员他们参与海洋垃圾回收,效率就高了。
怎么动员?首先,把回收价做高。比如3分钱1个的矿泉水瓶,蓝色循环用2毛钱。再比如,塑料垃圾,可以免费置换矿泉水、润滑油。一个渔民假如经常出海,一个月能挣六七百。其次,把保障给到。假如连续捡拾海洋垃圾满6个月,蓝色循环还会为他们缴纳健康险跟意外险。目前,蓝色循环已经调动了6万多名渔民跟志愿者。累计收集了1万多吨海洋废弃物,其中塑料垃圾有2254吨。
好,关于蓝色循环的做法,咱们先说到这。假如用一句话概括,这就是,他们提高了整件事的透明度。每一个参与者都清楚地知道,自己应该从哪里入手,应该做什么,以及自己在这件事中的收获。说白了,怎么发动更多的协作者?其中一个关键前提就是,让每个人都看到清晰可见的前进路径。
最后,总结一下,今天说了两个话题。
第一,20世纪初的上海商战。我们能从中获得一个启发,这就是,通往大目标的阶梯,往往在于解决好眼前的小问题。
第二,怎样回收海洋垃圾?关键在于,增加整个流程的透明度,把公益从一道情感题,变成一道计算题。让每个人都有清晰的确定感。
最后还有个特别提醒。今天咱不刚说完《繁花》吗?你要是没听够,1月23日晚上8点,我们请来了两位土生土长的上海人。央视前著名主持人,也是少年得到的董事长张泉灵老师,以及《历史的温度》系列的作者馒头大师。请他们两位来直播间,跟你一起读读这本《繁花》的原著,聊聊他们记忆中的上海。预约链接放在文稿中,两位老师在直播间等你。
点击预约:读书会|意犹未尽读《繁花》
好,以上就是今天的内容。《得到头条》,明天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