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划人:怀沙
和你一起终身学习,这里是罗辑思维。
上周,我们讲了一个奇怪的题目,叫《老虎为什么没有进化出机关枪?》。讲的是生物演化和人类进化之间的区别。生物的一切神奇技能,不管多神奇,都只能靠自己研发,所以花的时间特别长;而人类呢,可以靠知识网络,在所有空间里,隔空取物,把过去的、别处的各种优势整合在一起。所以说,知识就是力量嘛。
但是这个话题,其实还没有说完。除了知识是力量之外,人类还有一种力量的来源,就是想象力。
知识的力量,是面向过去、面向空间整合资源的。而想象的力量,是面向未来、面向时间整合资源的。
什么意思?比如,过去人家生了个女儿,就会埋下一坛酒,到女儿出嫁的时候再开坛喝酒,这酒叫“女儿红”。如果人类认为酒是个好东西,只有人类能做到十几二十年忍住不喝,在未来的一个想象中的时点——女儿未必嫁得出去——集中释放价值。你看,有了对未来的某种想象,人类就可以在没有现实好处的情况下,投入大量资源,然后等待在一个时间点上集中爆发。这也是人类可以实现技术飞跃的一个原因。
今天我们就拿原子弹的研发为例,来说说人类的这个进化途径。
1945年8月,美国在日本扔了两颗原子弹,这是人类技术一个新纪元的开始。但是为了这个时刻,人类可是进行了漫长的准备。而在整个过程中,绝大部分时候,人类是不知道会得出什么结果的。原子弹的研发大概可以分成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可以称之为理论准备。这一准备长达40年。
1900年12月,德国科学家普朗克提出了著名的普朗克量子公式;1905年,爱因斯坦提出了著名的质能方程,E=mc²,这个公式说明,只要消耗一点点质量,就能换取巨大的能量。这在理论上给核能提供了依据;1911年,居里夫人分离出了纯金属镭。让人类对放射性有了全新的认识;1919年,英国试验物理学家卢瑟福用α粒子轰击原子核,而且分离出了质子。人类对微观世界的操纵精度达到了原子内部级别;1936年,意大利物理学家费米,和匈牙利物理学家西拉德,证实了铀原子裂变后会发出两个中子,可以继续轰击其他原子核。说明只要有足够质量的铀元素,就可以持续发生裂变反应;直到30年代末,德国科学家海森堡提出,可以用石墨和重水两种材料给高速的中子做减速,这等于在工程学领域,给原子弹找到了具体的实施方案。
你发现没有?直到这个时候,所有这方面的探索都是一种纯粹的对未知领域的知识探索。至于具体收益是什么?这个阶段没有人知道。这就花了将近四十年的时间。
到了1939年,原子弹的研发突然提速,进入了第二个工程阶段。为啥?因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了。
1939年8月,就在德国发动战争的前几天,美国总统罗斯福收到了一封科学家的联名信,呼吁美国政府赶紧投入经费研制原子弹,为了避免被纳粹德国抢了先。毕竟当时德国在这个方向上无论是原理还是技术并不落后。这封联名信上有一个鼎鼎大名的人:爱因斯坦。
罗斯福收到之后,在白宫约见了其中一位科学家,问了一个问题:“这东西投入经费研发什么时候能造出来?”
对方的回答是:“不知道。但我们认为能造出来。”
好,就冲着这个“认为”二字。当晚,罗斯福就批转了这封信。到了1942年,著名的“曼哈顿计划”上马了。第一批启动经费,5亿美元。这笔钱有多少?我们来类比一下,1941年,美国对整个中国一年的援助就是大概5亿美元。等于罗斯福在用支持一个国家的力量,推动这个计划。
当时罗斯福给了曼哈顿计划“高于一切行动的特别优先权”。顶峰时期,一共有54万人参与工作。在一些部门里面,带博士头衔的人比一般的工作人员都多。
但就算这么大力的支持力度,科学家还是遇到了各种困难。比如,为了营建足够强大的磁场,科学家找不到足够的铜线圈了。他们居然提出,白银导电性更好,想用白银来做“电线”。当时美国财政部就问:“你们要多少?”这边回答说:“给我来6000吨吧。”对方回答说:“年轻人,你知不知道,我们的白银是用盎司来计算的。”一盎司是31克。
但就算这样,财政部最后居然提供了14700吨白银。这些白银直到1970 年才全部归还国库。这个巨大的磁场在建成之后,据说工厂女工走进车间之后,因为磁场太大,就连头上的铁质发卡都能被吸飞走了。
你看,美国就是用这样的决心在投入这个工程。几年时间里,毫无回报。就像在一个黑暗的通道里前进,没有人知道前面能不能走得通。但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和想象,美国人扛下来了。总共花费20亿美元。这个数值大概相当于日本在1940年,一年的军费开支。
你可能会说,人类不都是这样吗?为了一个想象中的未来结果,可以集中资源进行投入啊。不见的,人类之间的竞争,其实比拼的就是这个。不是所有人都有这个能力和意识的。
比如说,同样是研发原子弹,德国其实动手更早。1937年,就已经有计划了,比美国至少要早两年。而且前面我们介绍核物理的发展过程的时候,你也听出来了,很多科学家都是德国人。但是为什么纳粹德国没有造出原子弹呢?国力比不上美国,当然是一个原因。
但是更重要的是思维方式。1942年的时候,希特勒说:只要一种武器不能在6个月内投入战争,研发工作就往后放。也是在这一年,当时负责研究原子弹的德国科学家海森堡得到了一笔研发原子弹的追加资金投入,你猜多少钱?35万马克。这笔钱多大?在当时的德国,相当于造1.6辆虎式坦克的费用。
从这件事里,你看出什么没有?你不能说希特勒对原子弹完全不抱希望,完全不抱希望,连这点钱也不会给。你也不能说希特勒没有投入资源的决心。他是个赌徒,他发动第二次世界大战,是把整个德国民族的生命和前途都投入到一次赌博当中。这件事里,暴露出来的是希特勒的投资策略,他要求每一步的投资,都看得见近期的回报。他不愿意做的事,是为一个不那么确定的未来,进行长期、大量、坚忍地大量投入。
这也不算是什么缺陷。实际上,生物界的演化一直都是这样。一个基因之所以能被传下来,是因为它马上就能帮助这一代获得生存优势,不断地形成正反馈,然后才有基因的迭代。得不到现实好处的事,在生物界是没有什么价值的。
而人类世界就不一样了。无论是个体之间的竞争,还是组织和国家之间的竞争,胜负往往就在于,哪一方可以把资源集中起来,在一个时间点上爆发。
这些年,我经常听投资界的人说一句话,叫:“一切不赚钱的项目都是耍流氓。” 这么说是有原因的。前些年,有些项目在看不到市场回报的情况下,盲目烧钱,烧得投资人心疼了,害怕了。所以,有人转而就认为,不能马上就赚钱的项目,没有价值。
但是回顾人类进化的这个过程,你会发现,不是这样的。马上要回报,那虽然是自然之道,但不是人类文明之道。人类的独特本领,就是预想一个未来,然后吸取资本,坚定地,在没有回报的同时投入资源,等待那个预想的爆发到来。
你看,这两天我们讲的话题,综合起来就是:知识是第一种力量,让人可以突破空间获取力量。想象是第二种力量,让人可以突破时间集聚力量。这既是人和动物的区别,也决定人和人竞争的输赢胜负。
好,这个话题,就聊到这里。罗辑思维,明天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