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03期 | 你是“算法”还是“数据”?

和你一起终身学习,这里是罗辑思维。

昨天,向你介绍了《吴伯凡·认知方法论》这门课,给我带来的第一个启发。今天再来说一个。这就不仅仅是启发了,这是过去一整年,对我影响最大的一个思想。

什么思想?那就是:我们该怎么编制自己的算法?

前些年,有一本书,尤瓦尔·赫拉利的《未来简史》特别火。其中提到一个观点,说在未来世界,只有1%的人掌握算法,而其他人,99%的人,只能提供数据,沦为毫无用处的人。

如果这个判断是正确的,那真是让人泄气。如果你不是个程序员,甚至不是大公司里面,掌握核心资源的程序员,不是那些大老板。那大概率就会活成后面的那99%的人了。像我这样的文科生,算法哪里懂?补课也来不及了。

但是,在吴老师的《认知方法论》的课里,我听到了另外一个思路。它重新定义了“算法”这个词。

请问,世界上第一个程序员是什么时候出现的?你可能会说,应该不会早于20世纪40年代,因为那个时候才有计算机啊。实际上,要比这个早得多。

再早一百多年,19世纪初期,法国人雅卡尔,就发明了穿孔纸带控制的纺织机,准确说是纺织提花机,这就是后来计算机用的纸带打孔机的原型,这就是算法。更早,1796年,瑞士人法布尔发明了八音盒。在一个轮子上做一些凸起,随着轮子转动,就能够驱使八音盒奏出制定的乐曲。再早呢?其实整个生物界也都是程序驱动的。比如一颗植物种子或者一个动物物种,它们的生长发育过程,不过是一个程序的展开过程。

说到这儿你就明白了,所谓的编制算法,其实就是定下一套预先设定的程序,然后遵照执行。不管执行它的是计算机还是动物还是人。这一点非常关键。

只要符合以下三个特点的程序就是算法。哪三个:第一,底层中立;第二,潜在无头脑;第三,结果有保障。我们一个个地说。

第一,底层中立。就是说,它没有什么倾向性,他面对所有人都是一个态度。这个好理解。你启动了一个算法,其实就放弃了对行动的主观控制权,而是反过来主动要被算法控制。

第二,潜在没头脑。歹也好,好也好,你有千变万化,我有一定之规,其他地方我都看不见。阿甘、郭靖都是这样的人。看起来呆呆笨笨的,但实际上,这就是算法的确定性,一旦定下程序,就不再受意外和临时情况的干扰。

第三,结果有保障。所有人只要知道你的算法,就能预期你未来的行动。

这么说来,我们自己这几年创业,其实就是暗合了这个算法模式。虽然我不懂编程,但是,我也在编制自己的程序啊。比如,每天早上在微信公众号里发一条60秒的语音,到今天正好是2301天,一天也没有中断过。这件事我承诺要干10年,要干到2022年底才能停。这是算法吧?再比如,我的跨年演讲,每年12月31晚八点半,准时开讲,一起手就宣布要干20年。你看,我们这个小小的创业公司,就是按照算法的逻辑来约束自己的行动的。

你可能会说,这有什么了不起?这不就是定下死规矩吗?这有啥好的呢?看起来,坚持一件事,精神可嘉,但也仅止于此。但坏处也很多,就不能随机应变了啊。我们生活在互联网时代,互联网时代做事,最大的好处,不就是可以随时根据环境的及时反馈,小步快跑,快速迭代吗?现在搞出个算法,算法一定,还底层中立,还要像郭靖一样没头脑缺心眼,还要可预期,那这个时代赋予我们的灵活性怎么保证呢?

下面我就根据我的理解,说说编制个人算法可以带来的好处。

就拿我每天坚持那个60秒语音来说。这个产品,早期给我们带来了很多用户。但是,已经干了将近7年,最开始的新鲜劲儿也过去了,加上我自己水平也有限,这个产品的热度早就不行了。那我为什么不放弃呢?

因为我一开始就知道,这个60秒语音,不是一个内容产品,而是一个信用产品。

热度再不行了,每天毕竟还是有几十万人在听。对于这些用户来说,我用七年时间建立了一个信用:罗胖是一个靠谱的人。不管说得好说得差,每天早上6:30他是肯定准时出现的。即使长时间已经不听的人,偶尔看到,心里难免也会有一声惊呼,这个胖子居然还在说。

到了2022年12月22号,等这个产品结束的那一天。你想我干了什么?这十年3650天的坚持,就会是一个无法跨越的门槛。因为这是时间积累出来的门槛。甭管一个人多有钱,多有天赋,都是不能轻易绕过我建立的这个门槛。

像我们这样白手起家的创业者,也没有什么特别的禀赋,什么是我能凭空制造出来的资本?就是这件事。我坚持做一件事,我说到做到了。这就是啊。这就是未来我做任何事情的信用资本。10年之后,20年之后大家谈到罗胖会说,他坚持每天早上发60秒,发了10年。

这只是发生在我身上的一个小例子。其实这样做的人很多。得到App里每一个做日更专栏的老师,像万维钢、马徐骏、李翔,还有今天介绍的吴伯凡老师,都是在编制算法。

这是这个时代给我们每一个普通人最大的恩惠。这个时代,每一个人都可以编制自己的算法,让所有人看到自己的确定性,让潜在的合作者找上门来,让自己可以积累出一笔庞大的信用资产。

说到这里,我们再来看一下这个时代的真相:

看起来,那些大公司、大机构似乎无所不能,他们用算法在算计每一个用户,好像未来全是他们的。

其实不是这样的。这是一个算法博弈的时代,每一个人都可以用自己创一套算法和外界的算法对抗,每个人都有平等的获胜机会。

这个时代的人会分成两种。一种人崇尚随机应变,这个好玩,玩一下,那个有趣,当一会吃瓜群众。他们的欲望会被极大地满足,过得很幸福。但是不好意思,他们的生命也会被别人的算法切碎,剁成肉沫。逛淘宝,刷抖音,对自己一点节制都没有。有多少生命都可以填进去。他们对世界的最大贡献,就是产出了大量的数据,让别人的算法不断迭代。而他自己仅仅是数据。

还有一种人呢?他们有自己的算法,接受自己编制的算法的刚性约束,不断产出信用资产,不断形成有效的合作。那些定期写点东西的人,那些严格约束自己日程表的人,那些长期坚持做一件事的人,不管他会不会编程,他本质上都是一名算法工程师。

当然他们也可以用别人的算法。就像我今年在跨年演讲上介绍的那位同事,宣老师,他就是用一个自己的算法驯化了抖音的算法,最后把抖音活生生变成了一个羽毛球老师。

这样的人,会不会人数少到只占未来人类的1%?我不知道。也许尤瓦尔·赫拉利的估计有点悲观了。但是我知道一件事,就是成为自己的算法工程师,门槛很低很低,每个人都能做到。当然反面,成为自己的算法工程师,坚持下来很难很难,最后其实没有多少人能做到。这就是未来时代的光明之处,也是它的残酷之处。

成为别人算法的数据,还是别人数据的算法,这是我们这代人面临的一个选择。

今天的最后,咱们用吴伯凡老师讲的一个字,再归纳一下今天讲的内容。

这个字就是“荒”,荒芜的荒。

什么是荒地?肯定不是寸草不生的地啊。而是长满了无秩序的杂草的地。它看起来甚至是欣欣向荣的。只不过是没有秩序。

那什么是不荒?按照一定的规则,让上面生长的植物有指向性——比如全是小麦或者水稻,可预期,这就是一片不荒的庄稼了。

你的地不是那个草字头的“荒”。那你的心里,也就是没有那个心字边的“慌”了。

再次郑重向你推荐吴伯凡老师的这门课《认知方法论》。祝你和我一样,在里面,有启发,有收获。

罗辑思维,明天见。

Leave a Comment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