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32期 | 当“圣人”的标准是什么?

策划人:李子旸

和你一起终身学习,这里是罗辑思维。

上周,我们提到了一本电子书,赖建成老师的《教堂经济学》。这本书里面还有一个有趣的话题,就是天主教是怎么册封“圣人”的?

说到圣人,各个宗教都有类似的角色。比如,中国佛教就有各种公认的高僧大德。但是,天主教册封“圣人”的制度,在全世界所有宗教里面,是最成体系、最完善的,至今已经超过千年。天主教圣人的总数到底是多少,说法不一,大概一共有几千人。这个数量看上去不少,但那是分布在上千年的时间里,逐步册封的,其实不算多。罗马教廷封圣是一件很谨慎的事情。

比如,2016年9月4日,教皇为著名的特蕾莎修女举行封圣仪式。这个时间,距离特蕾莎修女逝世,已经19年。19年,这还算是“快速封圣”流程。时间长的,甚至需要几个世纪。所以你看,天主教会对于这件事是非常非常郑重的。

那么问题来了,这么难得的“圣人”荣誉,是怎么产生的呢?

表面上,程序非常严格。首先是这个人得符合要求啊。活人不行,必须得死后;得有三项神学上的美德:信念、希望、慈善;四项道德上的标准:坚毅、公正、审慎、守戒;三项修行要件:清贫、贞洁、服从等等。

流程上呢,是自下而上先申报,然后教皇来决定。那教皇是怎么来决定的呢?对不起,没有明确的标准,这是教皇本人的特权。所以你看,说是有流程有程序,说来说去在最后的决策关头,原来是一个黑箱。

我们这代人,总有一个观念,所有的制度,理想的状态下都应该摆脱人治,进入法治,也就是得公开公平公正,摆脱个人偏好对结果的影响。那为什么天主教这么重要的册封圣人制度,偏偏就是人治,一点也没有公开公平公正的精神呢?

要知道,就连教皇的产生,都是选举的,都是公开公平公正的。这册封圣人,总不如教皇重要吧?为什么不干脆让各地的主教来个投票,不就选出来了吗?这么选出来的圣人,不是更让大家信服,更有号召力和影响力吗?

其实,跳出来一想,何止是天主教会封圣啊,几乎所有的组织,在授予关键荣誉的时候,通常都不遵循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都是黑箱操作的,都是一个人说了算。

在学校里评“三好生”,也没有什么明确的标准,通常也是班主任说了算。公司里评优秀员工,也不是只看业绩,只看业绩,给提成奖金就行了嘛,不需要“优秀员工”这样的荣誉,也往往是公司领导层按照一个非常模糊的标准来定的。国家级别的荣誉就更是了。汉代说,无军功,不得封侯,但是多大的军功可以封侯呢?没有明确标准。一代名将李广,一辈子也没封上侯爵啊。超越国家的荣誉也是这样。就拿诺贝尔奖来说,每年颁奖之所以能吸引那么大的关注,就是因为没有明确的标准,谁获奖,有非常大的偶然性和意外性。呼声最高的不见得获奖,爆出冷门也是家常便饭。

你看,奇怪吧?人类社会的很多资源,都演化出了有明确标准的、大家都心服口服的分配方案。财富资源的分配,有透明的市场机制。一个组织里职位资源的分配,有透明的提拔机制。而唯独荣誉资源的分配,古今中外的组织,都保持了这种默契,就是不公开透明。这是为啥?

这个问题的答案在天主教的册封圣人的机制里,我们就可以找到。

我直接说结果吧:封圣,绝不仅仅是个荣誉性事务,它实际上是个重要的政治性手段。教皇把这个权力留在自己手里,而且不设定任何客观标准,是有很多妙用的。

我们来设想几种情况:

首先,对某个地方的人封圣,对当地教会组织会带来很多好处。有了圣人,就会有大量信徒来朝圣,就意味着大量观光和捐献收入;有了圣人,教会传教时的效果就会好很多,教会发展就会加快;圣人比较多,和其他地方的教会相比,本地方的教会、本教堂的地位就会更高。有好处的事,又没有明确标准,那对于各个地方来说,就有很大的争取空间。各地方就拼命向罗马教廷争取,这个过程,其实就是不断巩固教皇权威的过程。标准由我定,成绩由我评,名单由我审。这有点像是中国朝廷钦点状元一样,就确保统治权的垄断性与崇高性。

还有,如果教皇想把偏远地区的教会纳入掌握,但又鞭长莫及没十足把握,封圣就是个灵活的手段:让若即若离的教区,推举当地的已经逝世的高人,封个圣,就可确立隶属关系。你都接受了我给你的荣誉,还能不接受我的权威吗?

再比如,某个地区有个小教派迅速兴起,通常也会找出某位已经逝世的高人作为精神领袖。罗马教皇要是不管,很容易发展成邪教,甚至是内部的异端。那怎么办?打压他的影响力,是下策,必然引发对抗,那就不如顺水推舟,干脆把这个已经逝世的精神领袖封圣,这是一种成本很低的收服,隐隐然的对抗态势自然也就消除了。

还有,教皇要控制圣人在全世界的分布,为的是在世界各地教会之间保持平衡。任何大型组织的管理都必须有类似做法,不是完全靠业绩等客观指标分配利益,要在各部分之间找平衡,所谓雨露均沾。你要是不这么干,放任某些强势的地方或者部门长期包揽各种利益,这样的组织很快就会内部矛盾激化,走向分崩离析。

除了控制在各地的分布以外,教皇还要控制圣人的数量。稀罕,必须稀有才能宝贵。如果年年涌现出一大帮圣人,圣人也就不重要了,各地教会也就没兴趣积极在教皇这里争取了。如果某些时期确实出现了大量值得封圣的人,比如密集出现了一批殉教者,教皇就会用拖长时间来控制数量。这就是封圣往往要经过很多年、甚至很多个世纪的重要原因。

封圣还可以用来作为教会扩张势力的办法。虽然天主教会目前遍及全世界,但还是有很多薄弱的地区,需要继续传教,争取更多教徒。在当地封圣就是一个有效的发展手段。

好了,不多列举了。上面讲的这些,都是封圣这件很郑重的大事后面的小算计,哪个都不能放到台面上说,但是哪个事对罗马教廷都很重要。没有这些手段,维持组织权威的成本就会非常非常高。

说到这儿,你也就理解了,为什么封圣的对象,一定得是已经去世的人。因为荣誉是一个威力巨大的权力工具,如果授予活人,这个人怎么利用,或者怎么被利用,教皇就没法控制了。那反过来我们也能理解一个现象,为什么诺贝尔奖只授予活人?还是这个原因啊,荣誉是一个威力巨大的工具,科学家有了这项荣誉,可以为科学做更大贡献。

今天我们聊这个话题,其实是想说,那种公开的、有明确规则的制度,虽然好,但是,并不是说,人类社会的所有制度都会变成这个样子。那些黑箱操作的,人为独断的,由权力来做判断的制度,会永远存在下去。

为什么?从今天讲的这个例子你也看出来了——

因为,只要是一个人类的协作体,它牵涉到的因素太多元太丰富了,远远不是那些可以公开操作的规则,能够穷尽的,可以处理得了的。这个时候,经过慎重选择的人,就会出场,我们就只能委托这样的人,用他的判断,用他所自带的复杂性,来对抗这个世界的复杂性。

所以,权力永不过时,黑箱制度永远存在。

继续向你推荐赖建成的这本书,《教堂经济学》,很有趣的视角,不仅可以认识宗教,还可以进一步洞察人性。

好,这个话题就聊到这里。罗辑思维,明天见。

Leave a Comment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