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33期 | 曹丕该得诺贝尔和平奖吗?

和你一起终身学习,这里是罗辑思维。

最近我陆陆续续地看完了张明扬老师的一本历史随笔集,叫《天命与剑——帝制时代的合法性焦虑》(戳此查看电子书)。其中印象最深的一篇,是写曹丕的。

对,就是那个曹操的儿子,完成曹家篡位大业的魏文帝曹丕。这篇文章的名字,也很耸动,叫《该得诺贝尔和平奖的曹丕》。

匪夷所思吧?确实,曹丕篡了位汉献帝的位,形式上搞的是禅让制,是政权的和平交接,没有流血。但是,篡位这种事,在道义上毕竟站不住脚,怎么说也不该得诺贝尔和平奖吧?总不能说,你曹丕干了个坏事,没有杀人,就是道德模范啊。我们来看看作者为什么这么说。

话说,公元220年12月10日,魏王曹丕接受了汉献帝的禅让诏书,登基为帝。无论是当时还是后世,大家都知道,这种禅让和传说中的尧舜禹的禅让当然不是一回事。到了这个时候,大汉朝廷的各种军政实力都掌握在曹家手中,你想当皇帝就直接当嘛,又何必搞那么多虚伪的繁文缛节呢?汉献帝光禅让诏书就下了四次,曹丕也义正词严推托了三次,群臣更是劝进了数十次,曹丕才扭扭捏捏上台。你曹家,明明不是以德服人,你这是拿刀服人啊。你明明是逼的人家,非要让人家承认是自愿的,这种虚伪是不是很恶心?

曹丕自己可能没想到,他开创的这一套虚伪的流程,居然成了一个政治传统。曹魏代汉是这么干的,过了四十几年,司马家又这么干一回。然后整个东晋南朝时代,再到隋代北周,李唐代隋,直到宋朝的赵匡胤最后干一次,前后七八百年,只要乱臣贼子上位,全部复制了这个“曹丕模式”。

那这个模式的价值在哪里呢?真的仅仅是虚伪吗?

不是。如果你学过咱们得到APP里面的包刚升老师的《政治学通识30讲》,你就会知道,权力运作的过程,其实不仅是一个暴力过程,更是一个汇聚共识的过程。只有在达成共识的基础上,暴力才是一个有效的权力杠杆。

这么说你就明白了,为什么曹操,也就是曹丕他爸爸的时候,就已经掌握了汉朝的全部军政实权,但是他还是不敢自己做皇帝的原因,因为还没有达成共识。

孙权有一次,就向曹操称臣,说我愿意对你称臣,但是你就别当什么大汉丞相了,你就当大魏皇帝好不好啊?曹操拿到孙权的信,冷笑一番,说你们都看看,孙权这小子,是要把我放在炉火上烤啊,“是儿欲踞吾著炉火上耶!”

这就是曹操的判断。虽然他已经完成篡位的全部准备,什么加九锡,封魏王这些程序都走完了。但是只要他觉得,这事眼下还不是上上下下方方面面的共识,他就还是不敢走出最后一步。

比如说,当曹操接到晋魏公,加九锡的诏书的时候,他班底里最核心的文臣,就是荀彧,居然跳出来反对,说让曹操“秉忠贞之志,守谦退之节”。我们跟你干,是为了扶汉室,怎么搞到最后,是你要上位呢?荀彧不是一般人啊,他可是曹操嫡系班底,是曹操最倚重的老臣,他这一反对,不仅朝野震惊,就连曹操本人都是万万没想到。曹操因此记恨荀彧,有一种记载,说荀彧后来因此也被曹操弄死了。

杀一个人容易,你曹家手里有刀嘛,但是这是个信号。说明天下人并没有达成共识,就是在曹操阵营里面,你自己都没有达成共识。那怎么办?曹丕的“禅让”就是解决这个共识问题的。

我们来看看这个过程是怎么完成的。

当时曹丕刚上台,他面对的,是三拨人。第一是自己曹家阵营里的支持者。第二是潜在的反对者。第三,就是汉献帝。

先来看第一拨人,支持者。

公元220年初,曹操一死,曹丕继承了他的位置。虽然大家都认你这个继承人,但是毕竟你是少主,和曹操相比,权威还是差了一大截。所以,曹丕要想巩固自己的权威,必须给大家好处。还能给出什么好处?当然就是让大家当开国元勋。所以这时候,不仅是曹丕自己想当皇帝,为了让这些跟随曹家这么多年的文臣武将得点好处,看见奔头,他也不得不马上开启当皇帝的流程。

采取禅让制的好处是,大家形成了一个默契。我曹丕只管推辞,但是你们得拼命地劝进啊。你们得挖空心思地写劝进表啊。找一堆理由说我应该当皇帝。好,只要你们写,这是你们要的,我是被你们逼的。这个过程中,我是不是假惺惺,不重要,重要的是,你们都白纸黑字地表了态的,这个皇位是我们大伙儿并着肩一块篡的,历史责任不能由我一个人来担。简单说就是,把曹魏阵营里的每一个人都拉上了篡位的战车。

你看,这是不是在内部就形成了共识。

但是,还有第二拨人,就是那些内心里嘀嘀咕咕,对曹魏篡汉可能不满的反对者。这些人虽然没有明说,但是内心没准有对大汉王朝的依恋,有对儒家主流意识形态的拥护。

曹丕虽然不知道他们是谁,内心又反对到什么程度,但是理论上不排除这样的人确实存在。这个时候,禅让制的好处又体现出来了。

禅位的诏书是汉献帝,汉家的皇上下的。我曹丕是反复拒绝的。那些潜在反对者的心理活动就非常复杂了。

这种人大概分两类,一种是比较坚决的反对者,曹丕可是给了你机会反对的,前后长达九个月的时间,你要真是汉家的忠臣,反对改朝换代,自己跳出来说啊。如果这个时候没有胆量公开说,到生米煮成熟饭的那一天,你就只能怪自己苟且偷生胆子小了。别怪乱臣贼子篡位了。你的攻击对象指向你自己就行了。

如果是那些不太坚决的反对者,一想,我是要当大汉朝的忠臣的,但是皇帝自己都撂挑子了,反复下禅位诏书。我也没办法,就按照汉献帝的意思办吧。你看,大家好歹有了一个下台阶的机会。

你看,禅让制这个磨磨唧唧的过程,让曹丕的反对者,也自己说服自己,形成了共识。

还有第三拨人,那就是这个事件中的受害者汉献帝。

汉献帝可不是一个任人欺负的怂人。曹操的时候,不就搞出了什么衣带诏之类的花样吗?他作为一个四百年皇朝的末代子孙,无论是出于对于家族的责任,还是出于对于自己安危的担心,拼死一搏,不是没有可能。

这个时候禅让制又起作用了。

因为是禅让,它其实暗示了皇权转移之后的事态发展。古时候尧把江山传给了舜,舜总不能上台之后把尧给弄死吧?所以,启动禅让制,等于也是曹丕公然地承诺,不伤害汉献帝的人身安全。

从人性上说,你只有保证了失败者的安全出局,才能保障成功者的顺利上位。这方面,曹丕做得确实不错。他封汉献帝为“山阳公”,政治地位也高于一般诸侯王,曹丕曾亲口说:“天下之珍,当与山阳共之。”天下好吃好喝的,我们俩都有份。果然,汉献帝不仅得以善终,而且活得比曹丕还长。汉献帝去世的时候,曹丕的儿子,也就是魏明帝曹睿,还以帝王之制厚葬之,带着朝廷全体班子到陵前哭得泣不成声。

你看,通过禅让制,汉献帝这个最难搞定共识的人,也搞定了。

所以,这么一分析,禅让制不是什么假惺惺的政治秀,这是一个实实在在的政治运作过程。它用最低成本,最小代价,形成了最大的政治共识。

过去,我们总是喜欢说,别给我来虚的,假惺惺的,你就说这件事的实质是什么。但是就像我们今天说的,人类社会的很多事,其实不存在什么硬邦邦的事实,只有随时变化,而且可以主动塑造的共识。

共识,往往就是事实本身。

好,这个话题就聊到这里。罗辑思维,明天见。

Leave a Comment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