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48期 | 可以用冰块做航母吗?

策划人:李子旸

和你一起终身学习。这里是罗辑思维。

今天跟大家聊聊一件异想天开的事,用冰块做航母。对,就是从北极采下大块的冰,用它做航空母舰。这靠谱吗?当然不靠谱。现在世界上就没有这种航母,但是当时提出这个想法的人可不这么觉得。

提出这个想法的人是谁呢?鼎鼎大名的蒙巴顿。这个人的名字在历史上总是和《蒙巴顿方案》,就是印度和巴基斯坦的分治方案连在一起,他的背景了不得。

他是维多利亚女王的曾外孙,地道的皇亲贵胄,担任过英国海军元帅、印度总督,二战中担任东南亚盟军总司令,79岁时被爱尔兰共和军刺杀身亡,一生可谓荣华富贵、经历非凡。

可能就是因为出身太高贵,所以蒙巴顿这人一贯胆大包天,他要是犯了什么事,好像也没什么后果。举两个例子:年轻时他担任驱逐舰舰长。明明驱逐舰设计航速是36节,他偏下命令开到38节。驱逐舰几乎被开报废。还有一次,遇到大风浪,按规定,这种风浪中,船速不能超过14节。他却下令以28节的速度前进,差点儿船毁人亡。

“用冰造航母”这种没谱的主意,和蒙巴顿这种人的性格,倒是正合适。

怎么回事?话说那是在二战中的1942年。当时英国海上的局势很危险。德国潜艇来势汹汹,几乎封锁了北大西洋航线。这条航线可是英国的海上命脉啊。仅仅1942年11月这一个月中,德国潜艇就击沉了142艘船。英国海军,一筹莫展。咋办呢?

要想对付潜艇,最好的办法是派飞机给船队护航。飞机在天上搜索和打击潜艇,上打下,很方便。但是,大西洋那么宽,想飞机护航,就得有航母作为起降平台。当时英国被德国打得抬不起头,哪有力量和时间建造航母这种昂贵的武器。怎么办呢?

这个时候,有个英国发明家提出了一个建议,来不及造航母,可以用现成的啊。就是把北大西洋北部,靠近北极的,那些海上浮冰啊。把大块的冰削平,铺上甲板,装上发动机,不就是航空母舰吗?这发明家就把这个想法汇报给了当时的海军上将蒙巴顿。这种不靠谱的想法别人不敢试,但是蒙巴顿那种天不怕地不怕的性格,他敢试。

其实,回到当时的情境,这个想法看起来是很有可行性的。比如,冰看上去很脆弱,一碰就碎。但科研人员研究后发现,如果把水和4%的木浆混合起来冻成冰,这种新材料的强度和混凝土不相上下。

蒙巴顿带着这个方案,在英美两国海军高层前展示了这种新材料。有个美国军官比较愣,掏出手枪冲着新材料就开了一枪,子弹居然被弹了回来,险些伤了人。新材料果然坚固。

这一下,丘吉尔和罗斯福都被说服了,拍板决定拨款研发建造冰航母。冰航母成了英美海军的正式项目,开工了。计划建造的这艘冰航母,长610米,宽61米,排水量22万吨,可搭载200架飞机。如果建造成功,将成为人类历史上最大的军舰。请注意,不是那个时候最大,直到今天还是最大。今天美国最大的航母,排水量也不过10万吨左右。

在建造过程中,军方发现,这个想法真的很天才,有很多优势。比如,不怕打。冰造的船嘛,即使被鱼雷击中,也不要紧,只要船上有造冰设备,往被损的地方注入冰水,一冻,很快就能修复。用钢板造的军舰,哪有这功能啊。军舰上总不能配炼钢高炉吧。

不过,虽然惊喜连连,但各种想不到的问题也频频出现。这倒也不意外,研发攻关搞创新,就是这样的。遇到问题,解决问题。冰航母的建造,持续进行中。

没想到的是,战场形势逐渐变了。首先,英美通过和葡萄牙谈判,可以在大西洋中部亚速尔群岛建造空军基地了,飞机再也不愁没有地方停了;其次,美国的工业能力被充分动员以后,造钢铁航母的能力迅速增加,英国人也有的用了;还有,新型飞机的性能也快速提升,无须中途降落就可以在大西洋上给船队护航了。总之这个时候,盟军对冰航母,不再那么迫切需要了。

再看这一边呢?冰航母越造问题越多,甚至遇到了无法解决的致命问题。那就是人们低估了发动机的散热问题。那么巨大的船用发动机,一旦开动,就散发出大量热量,周围的冰船体就开始融化。这个问题根本无解。冰航母最终被证明是一条死路,根本走不通。

1943年12月,冰航母计划被宣布终止。花了整整一年,用冰造航母最终被证明是个错误的想法。

今天我们回头去看这件事,可能会一笑了之。说这就是蒙巴顿这公子哥儿的异想天开。用冰造航母,你是咋想的。这不是冒傻气糟蹋钱吗?

没这么简单,蒙巴顿是公子哥儿,那做决定的丘吉尔和罗斯福呢?整个英国和美国的军队高层呢?都傻吗?那可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最关键的时刻。英国人在扎紧裤腰带打仗。花钱做任何事,都是谨慎谨慎再谨慎的。

对,这不是谁在犯傻,这就是创新的常态。一个看起来可行的想法,就得花钱、花精力、花时间去试。不试到最后,你根本就没办法知道那条路通还是不通。

更典型的例子是美国的航天飞机计划。当年提出这套设想的人,想得也很清楚啊。每次要登太空都要发射一次火箭,以后也都没法用了,太浪费了。要是像飞机那样,能反复起降,反复使用,这成本不就降下来了吗?所以,美国人当年就认认真真地在搞航天飞机项目。

但是我们都知道,1986年“挑战者号”失事,2003年“哥伦比亚号”失事,这两次惨痛的事故之后,航天飞机这种模式被证明根本走不通,那就是低估了太空飞行对航天器的损耗程度,这造成了维护费用居高不下,并且还难以确保安全。

最初设计航天飞机时,每次发射费用预计为5000多万美元。相比一次性宇宙飞船的2到3亿美元,确实有明显的成本优势。但运行起来发现,由于每次都要对航天飞机做大量的维护,实际上单次飞行的费用高达4亿5千万美元。比一次性飞船的费用高得多,并且,每次还都要提心吊胆,因为毕竟是用过的旧东西,再怎么维护保养,也不如全新的飞船性能可靠。

“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失事,就是因为隔热材料老化脱落,在高速飞行中造成了飞机解体。2011年7月21日,美国“亚特兰蒂斯号”航天飞机完成最后一次飞行,这就是航天飞机时代的谢幕。美国30年的航天飞机时代宣告终结。你看,人类用30年的时间、上千亿美元和十多名宇航员的生命为代价,才最终证明了航天飞机这个模式“此路不通”。

你看,科学创新其实是分成两种的:

一种,是你知道肯定做得成,只是暂时不知道怎么做。这虽然也难,但是难度有限。仅仅是知道它肯定做得成,这就已经节省了无数的时间和金钱。

还有一种,就是我们今天聊的冰航母和航天飞机这种,没有人知道是不是做得成。你得去试,去闯,大概率做不成,还要像蒙巴顿那样,被后人看成是傻瓜。这才是对创新者真正的难题。

你懂的。中国现在就已经走到了这个关头。

西方世界已经做出来的创新,即使对中国封锁,但是,只要它已经做出来了,跟着去做,难度虽然也很大,但毕竟是有限的难度。

真正挑战中国人的,是后一种创新。在一片黑暗中的探索,你永远无法确定,前方是隧道尽头的光明,还是永远也打不通的死路。这才是最难最难的。也是一个创新国家真正要负担的成本和对全人类的责任。

好,这个话题,就聊到这里。罗辑思维,明天见。

Leave a Comment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