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划人:嘉树
和你一起终身学习。这里是罗辑思维。
我们中国人对老祖宗的“四大发明”一直很骄傲。这其中,造纸术应该是最重要的。
为什么这么说?你想,四大发明中火药和指南针,那是墙内开花墙外香,中国人自己并没有真正享用到它的好处。印刷术,又是在造纸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唯独造纸术,那真是独步千古。当欧洲人还在用羊皮写东西的时候,唐诗宋词已经在纸上创作完了。这是我们的骄傲感。
但是,当年我去埃及旅游的时候,第一次见到了埃及造的莎草纸,对中国造纸术的骄傲,瞬间就崩溃了。
我在这个音频附属的文稿里,放了一张莎草纸的文献,你可以打开看一下。
那是5000年前的东西。5000年前啊,中国还处于史前时代呢,那个时候是彩陶文化末期,中国人只会在陶罐上画花纹和符号,还没文字呢。到了公元前2000年,中国才出现了甲骨文。等中国出现写字用的竹简,已经到了春秋时期,和莎草纸足足差了2000年。
这是时间问题。再来看纸的质量。
5000年前的莎草纸文献,你还是看看那张图,保存到今天,还是这样字迹清晰,颜色鲜艳,就像昨天刚写上去的。而中国的纸呢?那是太脆弱了。又薄,又脆,经不起干也受不得潮。你要有一本宋版的书,恭喜你发财了。在2018年嘉德拍卖会上,有一本宋代的孤本,卖出了1亿多的高价。为啥这么贵?宋代的书,保存到今天的太少了嘛。中国纸上作品,保存到今天,最久远的是晋代陆机《平复帖》,保存了1700多年,那可是故宫的镇馆之宝。而5000年前的埃及莎草纸,保存到今天的还有10万多幅。在这样的成就面前,还好意思说,造纸术是中国的四大发明吗?
直到最近,我看了一本书,叫《一阅千年》,阅就是阅读的阅。这本书专门就是写人类历史上的和纸有关的故事的。读完这本书以后,我才解开了当年旅游带来的疑惑。为什么当年中国人创造的质量差得多,出现也晚得多的造纸术,才是真正伟大的创新。
还是回头来说说埃及的莎草纸。
莎草纸虽然质量很好,但是也有很明显的短板。什么呢?那就是它的兼容性不够。
制造莎草纸的原材料,是一种草,它只生长在尼罗河流域。制作过程也非常复杂。要把这种草的枝干一层层剥开,然后像编草席一样,横竖经纬编织在一起。然后用重物压在上面,压出汁液,然后再用贝壳打磨。大致的做法就是这样。
你也听得出来,这么复杂的工艺,价格当然就昂贵。你可能听说过,人类古代社会最著名的图书馆,就是埃及的亚历山大图书馆。对,那里面的藏书,大多数就是用这种莎草纸抄写的。高峰时期,有70万卷,不过后来都一把火烧了。
你想,埃及的莎草纸材料稀缺,而且还是埃及地方独有、价格还昂贵、工艺还那么复杂。这种纸即使质量再好,也没法推广开。刚开始,欧洲人还从埃及进口莎草纸,后来,一算账,还不如用羊皮做的羊皮纸呢。
好,现在你再回头看中国的造纸术,就很不一样了。虽然质量没那么好,但是兼容性很好。
首先,中国的造纸术,对原材料就不像古埃及那么“讲究”。在中国做纸,别管是什么原材料,直接先打碎成纤维,泡在水里,然后再用筛子舀上来薄薄的一层,等这层纤维晾干之后,就成了纸。
这套工艺方法厉害在哪儿呢?
首先,它的原料很容易获取。纤维是世界上最普遍的有机化合物,废弃的木材、棉花、甚至海藻、破渔网都可以作为原料。《一阅千年》这本书里提到一个小故事。意大利的法布里亚诺造纸厂为了增加产量,大范围收购旧衣服和内衣裤,因为这是纤维。为了分解碎布里的纤维,造纸厂还得准备大量的氨水,而最廉价的氨水来源,就是尿液。结果,当年的意大利法布里亚诺城里,长期活跃着两伙人,一伙是收购脏衣服旧衣服的,一伙是搜集尿液的,结果搞得整个城市臭气熏天。再比如,11世纪的开罗,据说曾经有人偷木乃伊的裹尸布,卖给造纸厂。从这两个事例你应该能看出,中国造纸术这套工艺对原料的兼容性有多强。
还有一点,就是这套工艺的可扩展性很强。你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给这套工艺打补丁。比如,你要想画山水画,可以用竹子当原料,做出的纸一旦沾上墨水,就会产生柔和、模糊的效果,会产生一种朦胧美,相当于自带修图功能;再比如,你要想节省墨水,降低吸水性,可以往纸浆里加石膏;再比如,你想长期保存一张纸,可以往纸浆里加防蚊虫的草药,这样虫子就不会咬等等。其实直到今天,现代造纸厂依据的工业原理,和我们当年老祖宗在东汉发明的一模一样。
换句话说,几乎任何地方的任何人,都可以利用中国人老祖宗发明的这套工艺,就地取材来造纸。他们还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改变模具,控制纸张的大小,或者往纸浆里加入其他成分,改变纸张的材质。
你看,蔡伦的造纸术,等于是把纸从一个封闭的产品,变成了一个兼容性和可塑性都很强的,开放的产品。
请注意,中国的纸的故事,到这里并没有完。接下来,中国人的毛笔、书法、建立在纸张上的朝廷政令、国家档案、印刷术、印刷术带来的学术繁荣、平民也读得起书、科举制,整个中国文化的大厦,就建立在纸张的基础上了。纸,不只是一项发明,他是中华文化的一个支撑结构。这个过程,才是造纸术这个创新的完整故事。
其实想想,人类历史上所有的伟大发明不都是这样吗?
就拿爱迪生发明电灯来说。
其实严格地讲,爱迪生并不是发明了电灯。其实,19世纪上半叶,就有人发明了类似电灯的玩意儿。爱迪生做的工作,其实就是我们今天讲的兼容性。他让电灯的表现更稳定,使用时间变得更长,价格更低廉,生产工艺上更容易量产,供电系统更成熟。你看,他做的其实都是兼容性的工作。这才让电灯有机会走进千家万户。
但是,如果只是做到了这一点,这个创新工程就还没有完。
当有了电灯之后,人们在这个发明的基础上开始改造自己的生活方式,比如有了电灯,就有了丰富的夜生活,电灯这个新发明,才算是稳稳地嵌入到了人类文明的结构之中。
所有真正的创新,都是走过了这三个步骤的。
第一步,有了一个新技术。
第二步,这个新技术的门槛逐步降低,低到大多数人都用得起,也会用,有了足够的兼容性和扩展性。
第三步,在这个基础上,又长出了许许多多新的东西,并且成为人们的习惯和生活方式。
到了这一步,这个创新才算是稳了,它才成了砌进文明之墙的一块砖,它的位置才不可动摇了。
今天的最后,还是推荐一下《一阅千年》这本精排版的电子书,也有听书解读版。这书本身写得非常有趣。另外,这本书的作者,科尔兰斯基的著作,每一本我都很喜欢,在得到App里,你还能找到他写的《一条改变世界的鱼》和《万用之物——盐的故事》。
我特别喜欢这种书,他能从看似简单平凡的题目入手,渐渐地把那种远超我们想象的复杂性和深刻性解释出来。
这几本书,都推荐给你,祝你阅读有收获。
好,罗辑思维,明天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