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57期 | 谁会捍卫“全球化”?

策划人:李子旸

和你一起终身学习。这里是罗辑思维。

最近,有一个大家都在关切的大问题,就是:中国和美国这两个经济体会不会发生脱钩?如果发生了脱钩,那么,谁会丧失开放性?谁会被世界孤立?

我和李子旸老师就谈到这个话题。他说,这个问题,从眼前看是看不清楚的,需要退到比较长的时间尺度下,才能有比较合适的观察视角。

多长的时间?至少200年。

200年前,工业革命在欧洲爆发,现代市场经济随之诞生。我们就称之为1.0版的市场经济,早期欧洲版。那这个阶段的市场经济,最核心的驱动力是什么呢?是新技术。以蒸汽机、内燃机和电力为代表的新技术,让欧洲的生产力一飞冲天。

但是欧洲当领头羊的日子不长。到了19世纪末,美国冲到了生产力领头羊的位置。1894年,美国的GDP世界第一了。那么请问,美国的现代市场经济也是因为新技术的驱动吗?

不是。这是一个很大的误解。在我们这代中国人的心目中,美国是一个创新能力很强的国家。飞机、电视机、复印机、手机、计算机、互联网等等,都是美国人发明的。没错。但是,美国人创新能力强,这件事其实比大家印象中的要晚得多,基本是二战以后的事情。

有一个证据啊。1927年,第五次索尔维会议留下了一张著名的照片,当时世界上最重要的科学家几乎被这张照片“一网打尽”。什么爱因斯坦、普朗克、薛定谔、居里夫人差不多全在这张照片里了。我把这张著名的照片,贴在了这个音频附属的文稿里,你可以去看看。

照片里一共有29个科学家,绝大部分都是欧洲人,只有2个美国人。这个比例基本反映出了当时美国在国际科学界的地位和比重。后来二战打起来了。为了躲避战乱,爱因斯坦这些科学大牛纷纷来到美国,美国这才渐渐赶超欧洲,成了世界科学研究和创新力的中心。

但是,你想时间又带你对不上,创新力发育得这么迟,19世纪末,美国就已经成了世界最大经济体了。所以,美国式的市场经济能发展起来,它其实是另有驱动力的。

什么啊?不是新技术,而是大规模。对,现代市场经济,其实是双轮驱动的。新技术是一只轮子,大规模统一市场是另一只轮子。美国就是装上这第二只轮子的国家,因此也把现代市场经济升级到了2.0的版本。

大家想一下,就会发现一个事儿,在市场、商业、企业等方面,凡是和“大”相关的很多事物和概念,往往都源于美国。

比如,大型工厂生产流水线、大型超市卖场、大范围的连锁店、大型农场、大卡车为主的公路运输。就连私家车,美国人也喜欢大排量的。另外碳酸饮料、牛仔裤、Windows操作系统这些“美国货”,最主要的特征就是单一品种但是产量、销量极大。

为什么美国会有这么多“大”?因为美国市场大啊。这就是和欧洲最主要的禀赋差别。

欧洲各国,长期政治分立,语言、宗教、市场体制,各不相同,整个市场是碎片状的。直到现在,小批量、多样化、标准化程度低、追求精品化,还是欧洲市场生产的特点。

而美国就不一样了。从建国起,美国就是一个同质化水平很高的国家。南北战争结束以后,美国更是有了巨大的统一国内市场。所以,美国的生产方式,因为有了统一大市场,就可以建立在更精细的分工上了,可以打造出一大批“平民化”的商品,产量巨大,价格低廉,直接提升了无数普通人的生活水平。这可是美国对人类市场的巨大贡献。

举几个例子:汽车是德国人发明的。但是,价格便宜、工人都买得起的福特T型车却是美国人推向市场的。欧洲人生产的葡萄酒,等级复杂,品类众多。顶级红酒,一般人根本就喝不起。但可口可乐人人都喝得起。据说巴菲特很爱喝可乐。虽然是顶级富豪,但巴菲特喝的可乐,和卖给普通人的可乐,并没有什么不同。同样是下饭馆吃饭,欧洲人的餐厅,多种多样,各不相同。美国人则发明了麦当劳、肯德基这样的连锁快餐。同样是咖啡,欧洲人有各种档次的咖啡馆,其中的咖啡各有风味,各有特点。美国人打造出全世界都几乎一样的星巴克。

这两种市场经济,导致人的精神风貌也不一样。欧洲人讲“工匠精神”。 精雕细刻,做出精品,本质上就是为了增加附加值,瑞士的手表,德国的工业设备,意大利的家具,法国的时装,都是这个调调儿的。美国人就相反,喜欢讲“美国梦”。为啥?因为一个美国人搞出一个创新,在那么大的市场。确实可以让百万、千万、乃至上亿的人来用,一下子就能发大财,成为超级企业。这可不就跟做梦一样吗?这种梦只有美国人在那个时代,有资格做。但是归根到底,这种区别不是什么民族性格决定的。这是市场规模决定的。

说到这儿,我们就可以再来理解现在的中国了。

中国这个现代市场经济的特点是什么?是比美国更大的统一市场吗?

是有这个因素。美国人口3亿多,中国人口差不多14亿,都是同质性很高的国家。从消费总额看,今年,中国市场刚刚超过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消费市场。

但是请注意,中国规模的特点不是这个。如果是这个的话,这和美国差不多级别。我们就不能说中国这个版本的市场经济和美国的有什么本质区别。中国的大,不仅体现在市场需求上,更体现在供给上。说白了,中国不是为本国市场在生产,中国是在为全世界生产。这是一个根本性的区别。

2012年,中国制造业超过了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工业国。7年过去了,这个差距越拉越大。在19大类制造业行业中,中国有18个超过美国。美国制造业唯一超过中国的,是航空航天业。现在,中国的工业总产值,比美国、日本、德国三国总和还多。

这是什么意思?从消费的角度来说,中国是和美国差不多的统一大市场。但是从供给的角度来说,中国可就是历史上从来没有出现过的庞然大物了。它在全球汇集原料,全球销售产品,它的服务对象,是全球60亿人。这个意义上它和美国拉开数量级上的差距了。

美国制造业虽然一度很强大,但是作为一个工业体系,在总体特征上,它不是为全球生产的。世界其他国家的市场,对美国企业家来说,能够占据,很好;不能占据,有些可惜,但也不重要,甚至无所谓。关起门来仅仅依靠美国自身的巨大市场,美国企业就能活得很好。

这个想法,其实是美国长期保持孤立主义的深层原因所在。美国人普遍认为,他们有独特的地理位置,经济模式也是立足本国市场,关起门来过日子,挺好,落得清净。打开门,反正现在也不生产什么工业品,选择买哪个国家的货,就是让哪个国家占便宜。这是一个典型的买主心态、开放心态。为什么美国动不动就能威胁其他国家提高关税、关闭美国市场?这是最最根本的原因。因为美国式市场经济是个需求规模,不是个供给规模。这个规模决定了它对世界的依赖性没有那么强。

但是中国不行。不仅有14亿人的消费,还要为全球生产,无论是所需的材料、能源,还是外部销售市场,都不可能靠中国自身来解决。不说别的,就说,铁矿石一项,全球一年大概产量是20多亿吨,中国一家就进口10亿吨。占一半。你说,中国怎么可能脱离世界?

中国这个版本的市场经济,从基因上,就必须和世界其他国家密切联系在一起,相比美国的2.0版,其实具有更强烈的“世界性”。而且,这种世界性,一旦长成,就再也退不回来了。

说到这儿,再来看一开始我们提出来的那个问题,中国会脱离全球化吗?继续开放的趋势会倒退吗?

不可能的。中国经济的规模不允许,中国市场的基因也不允许。

你看,想法,不是由脑袋决定的。想法,很多时候是由身体的样子决定的。中国版本的市场经济,一出生,就不可能被局限在中国自身了。这个世界,不管谁反对全球化,中国都只能是全球化的坚定捍卫者。

这符合中国的利益,也符合“一旦打开,再也合不上”的趋势。

好,这个话题,我们就聊到这里。罗辑思维,明天见。

Leave a Comment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