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61期 | 义和团运动为什么爆发?

策划人:李子旸

和你一起终身学习。这里是罗辑思维。

昨天我们谈到了一个话题,就是面对同样一个事实,如果换一个思维模型来观察,得出来的结论会完全不一样。

最近我读了一本书,相蓝欣的《义和团战争的起源》,读完这本书对这个道理感触就更深。

关于100年前的义和团运动,站在中国人的角度,有许多不同看法。有人说,这是反侵略的正义战争。也有人说,这是恶性的排外事件。有人从中看到了大义凛然,有人从中看到了装神弄鬼。

但是不管有多少争论,有一点是共识,就是外国人欺负中国人太狠了,时间太长了,从1840年到1900年。义和团运动是当时中国人多年积累的排外情绪的总爆发。至于反应的方式是不是得当、是不是过激和愚昧,那就见仁见智了。但总而言之,外国人欺负我们,我们反抗,这个故事模型是定下来的。

真的是这样吗?你想,义和团针对的,可不是什么一般意义上的外国侵略者,民间发起的反抗,针对的是自己看得到的人,外国的传教士。传教士漂洋过海来中国,不排除有个人利益目的,但是总体上,他们的主要使命是要传教,在中国获取信众。

意识到这一点,你会发现,有哪儿不对头。

站在传教士这一头说,既然要传教,那肯定得积德行善做好事,这样才能推广教义啊。如果他们来了就作恶,这当然不符合他们传教的使命啊。

事实上,传教士们在中国做的很多好事,确实是被中国民众误解了。比如1870年的天津教案。传教士办的是育婴堂,是典型的慈善机构。但是中国老百姓呢?说外国传教士收养那么多小孩子有什么好心眼?全是为了挖眼珠子和心肝做药材。后来曾国藩受命调查此事,曾国藩也说,这些说法“全系谣言,毫无实据”。

那这是不是说义和团,就是因为中国老百姓生性愚昧,盲目排外呢?

当然也不是啊。中国历史上有很多外来宗教,比如佛教就是外来宗教,不是一直在中国好好的,生根发芽吗?从来没有见过这种民间发起的极端排外事件啊。大家都知道,我们中国人没有强烈的宗教意识。中国一向都是多种宗教共存的社会。再多一种基督教,也没什么大不了的。说中国人仅仅因为基督教传教士传教,就要把他们都杀光极端排外,这没道理嘛,不符合我们民族的性格。

你看,站在中国人的立场上看这件事,怎么都解释不通。

而相蓝欣的这本《义和团战争的起源》就换了一个视角看问题。什么视角?外国人的视角。

相蓝欣查阅了西方教会的史料以后发现,传教士和中国民众之间的矛盾,其实和基督教关系不大。中国民众反对的,其实也不是基督教。

完整的背景其实是这样的:在中国人看来,洋教都是大鼻子洋人带来的,是同一帮人一码事。但是站在欧洲人的角度,教会当然不是同一码事。基督教分成三大教:天主教、新教、东正教。而每一个教内部又有众多教派。比如,英国国教,就是新教中非常独立的一支,叫圣公会。他们这些教派都是分别各自向中国派出传教士的。他们的内部竞争是远远大于和中国人的矛盾的。

这些传教士到了中国,就像今天的公司业务代表到了一个新市场、新地区一样,表面要做的是尽可能拓展业务,也就是要增加信徒、扩大所属教派的影响、兴建教堂等等。但是心里真正想的是不同教派之间的竞争,这个是他们心里真正关切的。

传教士为了赢得竞争,争取更多的人入教,会想出各种办法,积德行善当然是光明正大的一种,但也是见效最慢的一种。但是你懂的,竞争一激烈,下三滥、但是见效快的手段也就来了。其中很不光彩的一种,就是帮助中国信徒打赢官司。

英国驻华领事1899年在向国内的一份报告中说:“我发现传教士一天比一天倾向于借助领事权力来争取教徒,因而卷入世俗的官司诉讼”。

比如在湖北,有两个村子因为争夺一个池塘而打官司。这是典型的中国民间内部矛盾。打输官司的那个村不甘心,全体加入了天主教会。这当然是有条件的。天主教会在当地的神父得出面,要求地方官重新审理这个案子,得翻案。打赢官司的那个村一看,什么,还有这种操作?那好,他们也加入教会,加入了反面的,有竞争关系的那个教会。加入了英国国教。那你想,英国国教的神父也只好去给地方官施压啊。

就这样,打官司成了各教派传教士吸引信徒,也就是营销的好办法,竞争的好办法。但是这样一来,势必造成中国的民间和民间,民间和官方之间矛盾的激化。大家一想,之所以我们现在遭受这样的不公平,就是因为你们传教士的介入。所以,才会对传教士有那么大的怒火。

你看,在这个恩怨的逻辑里面,其实没有什么反侵略,也没有什么反宗教。就是因为欧洲传教士那种不择手段的竞争,带来的矛盾总爆发。这么理解义和团反对西方传教士的动机,是不是就清晰了很多?比原来盲目排外那套解释,就高级了很多。

从外部视角来理解义和团运动,其实还可以顺带解释另一个历史谜案。就是为什么义和团运动后来会爆发八国联军战争?是因为慈禧情绪不稳定,岁数大了,糊涂了,疯了一样地向所有邦交国宣战吗?这当然也不符合常理。慈禧再坏,她也是一个老辣的政治家。

从外部视角看,其实也是因为话语系统的误会。

义和团运动爆发的时候,也就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那是欧洲的什么时代?是几个欧洲列国大国结盟、反结盟、互相试探、重新组合的国际关系复杂期。这个复杂期发展到最后,就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对西方列强来说,这个时候,他们彼此之间的关系和矛盾才是最重要的,而他们和中国清政府的关系,其实没那么重要。所以,19世纪末,派驻中国的欧洲外交官就有了一个人事上的大调整,把原来的“亚洲派”外交官都调走了,换来了一批“非洲派”外交官。

这两派人有啥区别?亚洲派,通常都是对亚洲当地事务比较有经验的人,知道亚洲政府,像中国、日本、土耳其这些政府,都是比较成熟的政府,欧洲外交官再横,跟他们打交道得讲理,得按规矩办事。非洲派呢?都是欧洲国家派去管理殖民地事务的,在他们看来,只要不是欧洲人都是愚昧落后的,黄种人黑种人都差不多。所以非洲派外交官,通常比较蛮横,但是他们也有长项,比较能处理列强之间的关系。

在这个节骨眼上,把亚洲派换成非洲派,本质原因是,这些外交官在中国的主要任务不再是“处理对华关系”,而是“在中国处理和其他欧洲强国的关系”。就拿当时的英国公使窦纳乐为例。另外一个英国人,海关总税务司赫德,这是一个在中国多年的中国通,他对窦纳乐的评价就是:“此人对东方一无所知,而其工作方法是基于对付非洲黑人的经验。”

好了,有了这帮新外交官作为外交对手,后来发生的事就好解释了。双方之间根本就对不了话,也没有对话的能力。

请问慈禧当时的核心诉求是什么?别忘了当时戊戌变法刚刚完,慈禧的核心诉求是换掉不听话的光绪皇帝。这事西方外交官关心吗?不关心,也没有能力关心 。他们的核心诉求是怎么中国闹出了义和团,从山东蔓延了河北,清政府得镇压义和团。这话好好说其实没问题。但西方外交官就是不会好好说话。他们拼命向清廷施加压力,甚至还让海军军舰在天津外海武力示威。你看,这就是非洲派外交官粗暴工作作风的体现。

他们这么一粗暴,就让慈禧太后误以为,这些外国人是要联起手来和她对着干,阻止她换掉光绪皇帝。皇位继承问题在中国一向超级敏感,是决不允许外人插手的。

在慈禧看来,镇压义和团不在话下。派出正规部队,很快就能压住。但是,既然洋人特别在乎义和团,而他们看来又要干预皇位问题,那反而就不能镇压义和团了,要用这个作为筹码控制洋人。洋人这边呢?清政府越拖着镇压义和团,态度越暧昧,他们就越粗暴地施压。中外之间的误会和矛盾就这样步步升级,一直到不可收拾为止。

你看,站在这个角度,理解八国联军战争中很多让人困惑的逻辑,是不是就迎刃而解?

对,这本书给我的启发是,如果你看到了一个事实,但是情理上解释不通,或者你必须靠把其中某个人、某一方解释成蠢货或者是疯子才能解释得通。那么,很大概率是,你还没有找到看待这个事实的最好角度。

好,这个话题就聊到这里。明天是周末,罗胖精选,再见。

参考文献:

《义和团战争的起源》,相蓝欣,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

Leave a Comment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