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你一起终身学习,这里是罗辑思维。
这一周,我们受中信出版社委托,首发了一本新书,叫《论大战略》。这本书的作者,是美国的战略学家加迪斯。用王烁老师的话说,这是美国国宝级的学者。
这本最新出的《论大战略》,我是拿到手,一口气就读完了。为啥?不仅是内容好,笔法也好。整本书就像一部电影,大全景和小细节,大故事和大理论,切换得行云流水一般。我自己作为一个爱读书的人,很久没有读到过这么有阅读快感的书了。
好,回到书本身。“论大战略”,这个词很虚啊,但是在加迪斯这本书的语境里面,其实很简单,什么是战略?大到国家、中到公司、小到个人,你总想采取行动,达到目标吧?这是啥?这就是战略。一点也不玄乎。问题是战略的关键是什么呢?重点来了,加迪斯说,战略关键在于“目标和能力的平衡”。
这句话乍听起来很简单。但是细想起来,这其实揭示了我们很少关注的一个维度。就是自己这一方的能力变化。
你想,过去我们谈战略问题,总是把自己的能力当作是一个不变的量:我在棋盘前一坐,我假设自己的资源是不变的,能力是稳定的,在这个基础上去想,我走哪条路才能赢呢?过去我们以为,这才叫战略。
但是加迪斯就提醒:不对。你虽然是棋手,但你在下棋过程中,能力是不断变化的。你的资源也是不断变化的。最大的战略错误,其实不是你的方法有什么问题。而是你的能力、资源和目标不匹配了,但是你没有感觉到,没有做及时地调整,这才是最大的战略风险。
举个例子,40年前的中国,和今天的中国相比,GDP增加了几百倍。国家的战略目标当然就不一样。今天面对的很多问题,是40年前无法想象的,当然40年前也没有必要想象。这40年间,中国真正的挑战是:每走一步,能力在变,目标也在变,目标一变,需要的能力类型也跟着变,原来强大的地方,也许反而成了软肋,原来的弱点,也许反而成了资源,那战略当然也就得随之调整。国家、公司、个人都一样。
所以,真正的战略能力是啥?不是在给定情况下想出好办法的能力,其实谁也不比谁傻多少,给定情况下大家想出的办法其实没那么大差距。真正的战略能力,是敏锐地感知到能力和目标之间微妙变化,然后做出调整的能力。
这就要说到那个著名的比喻——我们节目里也多次讲到过——“狐狸和刺猬”: 狐狸知道很多事,而刺猬知道一件大事。这两种思维方式是各有优缺点的。刺猬知道一件大事,所以方向感特别好,知道自己要去哪儿。但是它一根筋啊,不知道变通啊。狐狸知道很多事,所以对环境有敏锐的感知能力,但是狐狸没有梦想啊,一路抖机灵但是难免迷失目标啊。
我们这个时代,最容易受到歌颂的,是只知道一件大事的刺猬。比如很多创业者,动不动就说自己有一个梦想,I have a dream。这其实就是在说,我知道那件大事,我是刺猬,我总会抵达目标的。但是这没用啊,你怎么抵达目标呢?比如美国总统林肯,他的梦想是废除奴隶制,但是在实现的过程中呢?政治交易、贿赂、奉承、施压,甚至彻头彻尾的谎言,一样也少不了。据说林肯说过这么一段话:“指南针能从你所在的地方为你指出真正的北方,但对于你一路上要遭遇的沼泽、沙漠和峡谷,它不会给出任何建议。如果你只会闷头向前冲,那必将陷入泥潭,最终一事无成。那么,即使你知道真正的北方在哪里,又有什么用呢?”这就是狐狸和刺猬的难题。
那怎么办呢?加迪斯这本书里就横跨了几千年的历史,详细解剖了多个案例,给你看狐狸和刺猬的智慧,是怎么融合起来的?也就是对环境的感知力和对目标的方向感是怎么融合起来的。我自己读了之后,有一个巨大的启发是:要做刺猬,目标一定要有,狐狸的部分怎么体现呢?就是要有具体的、连续的战略台阶。
此话怎讲?简单说,就是要把长远的目标,拆成一个个当下的小台阶,然后一步步地拾级而上。
我讲个历史故事你就明白了。
话说,北宋神宗时期,有一个禁军的将领叫宋守约,他专门负责皇宫的守卫。
当时民间有一个传闻,说这个宋守约有怪癖,听不得蝉鸣,就是知了的叫声。夏天,知了的叫声确实挺烦人的。所以,宋守约就要求手下的士兵,举着个竹竿子去粘知了,只要宫里听见一声蝉鸣,那对不起,就鞭子大棒伺候,要揍人的。
宋神宗听说之后就找他,说你这也太过分了。宋守约说,我当然知道这很过分。但是您想啊,我是个带兵的人。在战场上带兵很好办,敌人就在那里,士兵只要听号令就行了。可我现在是在守卫皇宫啊,都是分散的行动,我拿什么约束士兵的纪律,维持他们的战斗力呢?“无所信其号令,故寓以捕蝉耳”。我没有战场上的号令,只好拿捉知了来说事。蝉鸣这么困难的事,我都能让这支队伍解决了。那将来,如果陛下你让我去守一个小城,我还有听从命令的士兵可以使用。皇上一听就说,你干得好。
这下你明白了,为什么和平时期训练部队,要走队列、踢正步,要把被子叠得像豆腐块?这其实都是宋守约这一招的变种。长远的目标是维持军队令行禁止的战斗力,但是你必须把这个长远目标拆成眼下谁都看得见的、非常具体的台阶,让所有人都能简单的感知到,有明确的标准和清晰的边界。就像宋守约,一听见有知了叫,士兵就知道自己犯错误了,所以必须时时刻刻保持战时状态。
这是说战略台阶要具体。但是别忘了,前面提到“战略台阶”这个词我用了两个定语,一个是具体,另一个就是战略台阶要连续。也就是处境变化了,台阶也要跟着变。爬山的人是一步一步跟着走。
比如,秦国商鞅变法的时候,就有一条很奇怪的法律,叫“刑弃灰于道者”。什么意思呢?就是说,我要是胆敢在路上倒点垃圾,直接砍掉一条胳膊。为什么要搞这么重的刑法?其实想想就很好理解。刑法重,但是避免起来成本很低,不乱倒垃圾不就行了吗?这是商鞅变法一开始的时候,为了申明法律的严肃性,搞的一套规矩。反过来,商鞅不也搞“徙木立信”吗?把一根木头从南门搬到北门,就给五十金的赏钱。在国内搞变法的时候,刚开始只能用这样的重赏重罚才能树立法律的权威。这也是很合适的很具体的战略台阶。
但是秦统一全国之后呢?还是搞这一套,没有换台阶,征发民夫,从阳城到渔阳,就是从河南到北京,那是要穿越当时的半个中国啊,法律居然也是,不准时到要杀人,这不就逼反了陈胜吴广吗?能力变了,目标变了,没有重新设定战略台阶,这就要出大问题了。就是说的,秦国的战略台阶没有连续性。
所以你看,好的战略制定者,身上总是有两种禀赋:第一,他踩的每个台阶都很实很具体;第二,他换台阶的动作都很快很及时。
最后还是强烈推荐一下这本好看的书,加迪斯《论大战略》。得到App里已经为你准备了精排版的电子书,你打开这个音频附属的文稿,或者到首页搜索,都能看到它。
如果你没时间看这本书,那书里的有一句话,我特别建议你记住它,那就是“常识就像氧气一样:越往高处走,它就变得越稀薄。”这在提醒我们:能力越强的人,地位越高的人,就越容易忘了——
想象中的任何目标都是不可能直接达到的。脚下站的任何台阶都是不牢靠的。
好,这个话题就聊到这里,罗辑思维,明天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