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你一起终身学习,这里是罗辑思维。
最近我读了一本书和一篇文章,都是指向一个共同的话题:弱者怎么向强者争取权利?
先说那本书。美国法学家艾伦·德肖维茨写的,《你的权利从哪里来?》。这德肖维茨的名字,你听起来可能有点陌生,但是要说他办过的案子,你肯定知道,大名鼎鼎的辛普森杀妻案,前不久刘晗老师还专门就这个案子做了一门课,还有美国总统克林顿被弹劾的案子,德肖维茨都是辩护律师。这是美国律师界里泰山北斗一样的人物。
他写的这本《你的权利从哪里来》,其实就是想搞清楚一件事。我们天天说,人有权利,那这权利到底是从哪里来的?是上天定下来的吗?是天然就具有的吗?还是法律赋予的?德肖维茨说,都不是。人的权利,本质是通过一次次的灾难性事件,弱者通过一次次受害的事实,争取来的。这个结论听起来有点悲观。
有两个著名的例子。
二战的时候,德国纳粹屠杀犹太人。这个情况刚开始,外界其实并不知道。一位波兰外交官,逃到美国之后,就见到了罗斯福总统,和美国政界的一系列要人,跟他们说起这个情况,说你们赶紧去解救这些犹太人。
美国人根本就不信。美国最高法院的一位大法官听他说了这个情况,就说:“我是一个诚实的人,我知道你也是一个诚实的人,但我要诚实地说,我无法相信你。”大法官为什么这么说?实际上好理解,当时犹太人在美国的名声,和欧洲比,也好不了多少。西方人排犹,那是一个传统。所以,没人搭理,更没人去搭救。你看,在惨烈的事实摆在面前之前,说下大天也没用。
后来的历史大家都知道了。直到1945年,美国士兵登陆德国本土,亲自发现了惨绝人寰的纳粹死亡集中营。美国人这才知道自己犯了大错误,他们大大低估了纳粹的邪恶和凶残。在战后的纽伦堡法庭上,盟国直到这个时候,才算纠正了这个错误,从此还确立了国际人权这个新原则。所以你看,没有惨烈的事实,人的权利是不会扩张的。
另一个著名的例子,也发生在二战期间。
日军偷袭珍珠港以后,美国人对日本人的仇恨一下子就山呼海啸。那些已经移民美国的日本后裔怎么办呢?还长着一副日本人的脸,但是美国国籍。拿他们这么办?美国人说,管那么多!万一他们是日本人的间谍呢?一律关起来。美国把十多万日裔美国人集中关押,一直到战争结束。
当时,没人觉得这事有什么不妥。打仗呢。胜利第一,人权嘛,暂时管不了那么多。
但是到了战后,美国人渐渐发现,这么对待他们是不公正的。其中很多日裔美国人的爱国热情一点也不比纯种的美国人差。比如关于山本五十六行踪的电报密码被破译。这就是几个日裔美国人的功劳。那份电报使用了一种新密码,日军自诩这是“无法破译”的,但日裔情报员懂日语,根据日文的语法习惯,最终破译了这个密码。美军因此才能成功地击毙山本五十六。这种功劳多的很。
所以,美国人后来就承认了这种不公正,还对日裔美国人作出了赔偿。但这不是这件事最重要的后果。最重要的后果是,美国其他移民后裔的权利更有保障了。911事件发生后,美国国内虽然群情激奋,但是因为前几十年的前车之鉴,没有人主张把美国国内的阿拉伯人的后裔抓起来投入集中营。你看,移民及其后代的权利扩张了,但这个扩张也是建立在惨痛的事实之上。
说完这两个例子,你明白了,德肖维茨看问题的视角非常冷峻啊。权利是怎么来的?是靠弱者的眼泪、委屈、甚至是尸体,靠弱者被欺负了之后还忠心耿耿的行动,一点点地换来的。这听起来很无奈,但是可能符合人类历史的事实。
但是,弱者只能这样吗?不靠悲剧和苦难,就不能扩张权利吗?靠提前抗争行不行呢?不要等悲剧和苦难发生。这好像也符合我们的经验,抗争好像也能起作用。但是,这个起作用的机制是什么?
今天刚开头的时候我说,这个题目给我启发的是一本书和一篇文章。这就要说到最近我读到的那篇文章了。财新的总编辑王烁老师,就是在我们得到里做《30天认知训练营》的王烁老师,他最近写了一篇《弱者要给强者留下选择》,发在他的公众号里面。
这个题目有点奇怪,一般都是强者给弱者选择,弱者怎么还能给强者留下选择呢?
他是从一部电视纪录片里的一个场景说起的。
东非大草原上,一只猎豹妈妈带着三只小猎豹和一头雄狮相遇了。按说,这两种动物都是食肉动物,本来井水不犯河水,但是又因为存在竞争关系,所以狭路相逢打一架也很正常。
我们来看看双方的实力对比。论打架,猎豹打不过雄狮。但是论速度,雄狮跑不过猎豹。所以正常的选择是,猎豹逃跑,这事也就完了。反正雄狮也赶不上。但是别忘了,这猎豹妈妈还带着三只小猎豹呢,跑不快。所以,逃跑不是猎豹的选项。
那怎么办呢?
猎豹妈妈的选择是,不退反进,冲雄狮龇牙咧嘴,准备进攻。
王烁老师这个时候连问了四个问题:猎豹能打赢狮子吗?不能。猎豹知道自己赢不了狮子吗?应该知道。狮子知道猎豹打不赢自己吗?也应该知道。那好,请问,猎豹为什么这么做呢?龇牙咧嘴,要向狮子进攻。
这就要看狮子这边的算计了。跟这头猎豹打,打赢了,也没啥好处,狮子又不吃猎豹。而且猎豹好歹也是猫科动物,好歹有一点战斗力,赢是能赢,但是不能保证不受伤,就是伤到了腿脚,那也是个大麻烦。
所以,猎豹就是算准了狮子的这个顾忌,才敢呲牙咧嘴。那接下来呢?那部纪录片里的情节也是这么发展的。狮子停止前进,蹲下来梳自己的毛,猎豹妈妈看着狮子没威胁了,也带着自己的孩子从容撤退了。
这还没完,我们接着假设一下,如果这头猎豹一看,哎,这狮子怂啊,它不敢惹我啊,我干脆得寸进尺,要把狮子赶走,那会怎么样?很简单,狮子会干掉它。
写到这里,王烁老师的分析就来了。猎豹之所以能在和狮子的对峙中全身而退,并不是因为她是强者,而是因为作为弱者的她给了强者选择,而强者的选择对她也有利。如果她搞错状况,错以为强者没选择暴力是因为强者太弱,要得寸进尺占据强者的位置,那这就把狮子逼到了没有选择的墙角。狮子没的选,结果只能是两败俱伤。这对狮子是没好处,但对猎豹妈妈更没好处:狮子最多是受伤,猎豹肯定会丧命。
这番分析很有意思。
过去我们总觉得,弱者是用抗争来扩张自己的权利。没错,确实有这个作用。但这个作用的机理,本质上,不是抗争在起作用,而是弱者通过抗争给强者制造了一道选择题。你是强者,我承认,那么你选,要么你跟我死磕,自己承担你未必承担得起的风险;要么你留我一条活路,让我也有活着的空间。
聪明的强者通常会选择后者。弱者的生存空间,因为这道选择题,自然就扩张了一点。
但是你发现没有,这其实也在提醒弱者,必须掌握一个微妙的界限,抗争不能超过这个界限,就是不能逼得强者没有选择,那就是彻底的双输了。
前一阵,徐弃郁老师和我聊到战略的话题。他说,什么是战略能力?就是随时保持自己有多个选项的能力。你随时有得选,你才有战略主动性。今天我们讲了王烁老师的这篇文章之后,我们可以进一步地做两个推论:
什么是强者的战略能力?还是徐弃郁老师老师那句话,就是随时保持自己有多个选项。
那什么是弱者的战略能力?就是随时保持强者有多个选项,而且让强者选择对弱者最有利的选项的那个能力。
好,这个话题就聊到这里。罗辑思维,明天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