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这里是罗辑思维。对,今天不是罗胖精选,而是我自己有话要说的“罗辑思维”。
今天,我们要发布一个非常重要的产品。这个产品把过去几年我们得到App摸索出来的最核心的手艺,也就是——关于怎么做一个课程的手艺——拿出来了。它就是:《罗振宇·讲师训练营》。由我来领衔,加上得到的课程研发同事,一起来为你服务。
如果你是某个行业和领域里的专业人士,如果你对所在行业和领域已经有了一些洞察,如果你想把已经有的认知做成一个知识产品,也就是一个课程,无论是用于对内分享,还是对外传授,那,你就是我们的服务对象。
首先说说,我们为什么要做这件事。
你正在用的这个得到App,它未来会是什么样子呢?我们已经把那句话写在公司一进大门就会看到的位置上了,也写在了每年给用户的一封信里了,那就是“我们的愿景,是做一所全球领先的终身学习的大学”。乍听起来,这好像是一个过于高远,高远到不切实际的目标。其实不然。做一所成功的学校,每代人都会有机会,而且不需要有太多的创新,路径是清晰的,发个大愿,做就是了。自古至今,做一所学校的任务都差不多,大概是这么三件事:
第一件是“知识平权”,也就是把高高在上的知识用更便宜的价格、更低的门槛、更方便的手段,分享给更多的人。过去几年,得到App基本就是在做这件事。
那第二呢?是“氛围营造”。做学校,不仅是教知识,还要用各种办法把人拉回到课堂来学习,所以,只有线上是远远不够的,创造各种各样的空间、机缘、氛围、关系,让学生找到学习的兴趣,也是做一所好学校的本分。前年开创的“得到大学”,今年开始做的“启发俱乐部”,还有刚刚推出的“脱不花的沟通训练营”,都是我们在这个方面的努力。
除了这两点之外,要想做好一所大学,还必须持续地做第三件事,就是“边界扩展”。也就是扩展传统的知识边界,把原来没有机会进入象牙塔的、属于这个时代的崭新的知识类型也囊括进来。您想想看,“知识平权”、“氛围营造”、“边界扩展”,从2500年前的孔老夫子到100年前的北京大学,是不是都要做这么三件事?
而在这第三件事上,也就是“边界扩展”方面,得到App做得还很不够。得到里面现在有了经济、金融、商学课程,也有了文学艺术阅读课程,也有了数学、化学、医学通识课程。但是,请注意,这都是传统的、在大学里面已有的学科。
而我们知道,这个时代还有一种重要的知识,它能且只能产生在一线。比如,互联网运营的相关知识。这种知识,大学教授是不可能有的,因为他们距离一线太远;教科书上也不可能写的,因为写上去也就过时了。它只可能在一线工作者的脑子里,而且随时在发生变化和迭代。
对,我们“得到App”要想成为一所终身学习的大学,就必须有能力完成这个扩展,把这部分鲜活的知识变成可以为他人服务的产品。这就是我们要推出这个“讲师训练营”的初心。知识是你的,但是怎么变成产品,是有方法的。过去几年,我们摸索的,就是这套方法。
你可能会说,这不就是实践知识吗?这个不需要大学来教啊,进入职场再学来得及的啊。
对,传统社会当然是这样,大学只负责培养一个人的基础知识,至于职业需要的,进入公司和单位之后,再拜师学艺。但是今天不行。为啥?因为社会变化太快,我们不太可能一生只进入一个职业,然后从小白到高手这么一个台阶一个台阶地爬完这一生。我们这代人面对的挑战,太多元了。
比如说,我们发现,现在很多的医生对于怎么搞管理非常感兴趣,为啥?因为很多医生都知道,未来自己是有可能去独立执业,经营一家小诊所的,如果自己只有医学知识那就把握不了这个潜在的机会。所以你看,即使你只是一个很普通的生意人,你也有机会给一个医生当老师。
那反过来呢?一个医生的知识呢?不仅对同行有用,对外行也有用。比如一个销售人员如果改行卖保险,你别小看卖保险啊,将来这会是一个大放异彩的职业,保险代理人也需要医生给他们讲课,不是学怎么看病,而是学习医疗系统的各种运作方式。
而一个资深的保险代理人的各种沟通技巧,也可以变成课程,无论是新手妈妈,还是职场小白,还是一位刚当上班主任的老师,都需要。
我们可以以此类推啊,一个装修设计师对空间的洞察,也许会启发一个团队的领导;一位律师对规则的理解,有可能帮助一位公务员完成升级;一名农村的养殖户,也有可能打开一位创业者的思路。等等。
说到这儿,你发现没有?专业人士把自己脑子里的知识变成知识产品,也就是课程,会给自己的发展打开全新的空间。
这不仅对个人发展有价值,对你所在的组织也一样。就拿一家大公司来说,今天在知识问题上至少遇到了两个挑战:
首先,今天的知识,在公司组织内不再是纵向集中分布的,而是横向离散分布的。说白了,在公司里面资格越老的人,未必就是知识掌握得越多的人。相反,越有用的知识,往往越是掌握在各个部门各个岗位的一线工作者手里。所以,把各个岗位上的解决问题的知识萃取出来,积淀为知识资产,而且还能不断地运营和增值,就成了公司最重要的知识活动。知识萃取和知识培训同样重要。而我们做的这个《讲师训练营》,其实讲的就是一套知识萃取的方法。它对一家公司的价值就是:虽说是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但是知识可以在公司系统中不断地积累和增值。
这是内部挑战。一家公司在知识问题上,还有一个外部挑战——
有一个词叫“知识的诅咒”。简单说就是,你越懂,你就越是沉浸在一套知识系统的内部,你就越是跟外行说不清楚。一家成功的公司,其实就是一个细分知识领域的专家,但是,怎么和外部的外行客户、公众说清楚自己的产品和服务,这往往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尤其是现在新媒体时代,很多大公司往往招不到一个靠谱的微信公众号编辑,想做一个抖音号却无处下手,想派人出去参加一个论坛却苦于没有合适的人选,想在大客户的领导身上下功夫却连自己干什么的都说不清楚。等等。
傲娇地说一句,我们得到App这几年琢磨的就是这门手艺:怎么把专门的知识体系,甚至是还很模糊的、还不能精确表达的实践经验,变成一门课程?我们已经有了一套方法论。通过“罗振宇的讲师训练营”这个产品,我们把它分享出来。
听到这儿,如果你已经动心想加入这个训练营,那我要做几点高能预警:
第一,这并不是一个人人都值得参与的训练营。我们期待,你是一个专业工作者,你把自己的知识,课程化,不仅是你个人发展的需要,也和你所在的组织的目标合拍。所以,首期讲师训练营,我们特别欢迎企业选送自己关键岗位上的同事来参加。所以,个人报名不仅价格贵,而且还要通过严格的审核,而企业出钱送同事来学,不仅有折扣,而且还免审核。道理很简单,企业花钱送人,人肯定已经审核过了嘛。这个训练营的首期,只招300人。
第二,这个训练营的线上课程,由我来讲。但这并不是课程的核心。核心是实操。所以,我们动员了我们公司的主力内容编辑,加入这个训练营的服务。我们会帮助你打磨出至少一讲的课程讲稿。所以,你也别以为只是简单开开眼界,不,一个多月的时间,我们要出具体的成果。所以,你要有大量付出精力的精神准备。其中,优秀的、达标的课程,我们还会邀请你在得到app上架。
第三,请注意这个“讲师训练营”的时间安排。除了线上学习,我们还会有三天在北京的线下集训。讲课相关的口语、着装、体态之类的问题,要集中在线下解决,另外,我也会在这三天集训的过程中,全程陪伴大家,集中讲评问题,并帮助你完成产品的最后打磨。三天集训安排在2021年的1月中旬,15、16、17三天,你要确保能抽得出时间。
毕竟是很大一笔金钱、时间和精力的支出,听到这儿,你可能还是会有很多疑问。没关系,你可以到得到首页搜索“讲师”两个字,看到报名入口,加课程顾问老师的微信,我的同事会一对一地解答你的问题。
你也可以在这个节目的下面留言,我会在今天晚上8点得到直播间里集中回答大家。
今天晚上的直播,我还会顺带聊一个话题:为什么你明明是一个行业的行家里手,但是就是很难跟外行讲清楚相关的知识?放心,不是口才的问题,也不是讲故事的能力问题,我会给您一个也许意想不到的答案。
好。今晚8点,咱们得到直播间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