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9|2024养育成本报告出炉:怎样培养松弛的孩子?

精挑细淘,得到头条。我是李南南。

今天,我将从两个话题出发,为你提供知识服务。第一个是,《中国生育成本报告2024版》正式发布。第二个是,全国多地推进口腔医疗新措施。

先来看今天的第一条。今天是全国中小学开学第一天,先聊聊孩子的事。就在上周,由人口经济学家梁建章领衔的育娲人口研究智库,发布了《中国生育成本报告2024版》。他们上一版的生育成本报告,是2022年初发布的。而这回,梁建章团队基于国家统计局公开的新数据,整理计算,发布了报告的2024版。

那么,新版报告都说了什么呢?有这么几个关键结论。

首先,关于中国的养娃成本。中国家庭把孩子从出生养到17岁,平均成本是53.8万元。假如把统计终点设定到18岁,并且孩子能够上大学,那么中国家庭的平均养娃成本,是68万元。

假如按地区看,上海、北京、浙江的养育成本最高,把一个孩子养到17岁,上海家庭平均要花101万元,北京是93万元,浙江是85万元。而全国养育成本最低的,是西藏和青海。西藏是34.9万元,青海是37.9万元。

假如按年龄段划分,大概是呈现出孩子越小,花销越大的趋势。其中,3到5岁的孩子养育成本最高,每年是3.6万元。

假如按孩次,也就是一个家庭的孩子数量看,孩子越多,养娃的边际成本就越低。比如,城镇一孩的养育成本是66万元,二孩就降到了52万元,三孩更低,是39万元。同样,这个趋势放在农村也成立,农村一孩的养育成本是46万元,二孩是36万元,三孩是27万元。

其次,这份报告还增加了一部分内容,是关于女性在养娃这件事上付出的机会成本。也就是,花更多的时间照顾孩子,导致女性错过了赚钱和职场增值的机会。具体来说,在孩子0到4岁期间,母亲平均要减少2016小时的有报酬工作时长。其中占用时长最多的,是0到1岁期间,一位母亲平均一周要减少15小时的工作时长。而相对的,父亲的平均工作时长,并没有因为养娃受到太多影响。

好,以上是报告的几个关键结论。按照很多人的说法,养娃成本确实不低。而且当父母的,哪有不望子成龙的?好多父母,恨不得从孩子出生的那天起,就绷着一根弦。这本来也是人之常情。但是,这个现象也伴随着一个副作用。按照戏剧教育专家,也是现代即兴戏剧的先驱,基斯·约翰斯通的观点,一旦你绷着这根弦,你就会不自觉地把一些字眼挂在嘴边。比如,胜负、输赢、起跑线之类的。这就等于给孩子塑造了一个语境,告诉他这是在打仗,在比赛,在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呢。时间长了,就算家长态度再温柔,孩子内心也照样紧张,照样少了一点松弛感。

注意,这里的松弛感,可不是躺平,而是凡事能看得开,想得透,不钻牛角尖,对好多孩子来说,这是个挺稀缺的能力。因此今天,借着这个话题,我们就说说,怎么让孩子多点松弛感。

咱们主要说两个,来自教育领域的洞察。

第一,要关注孩子的社会关系。具体怎么个关注法?有这么两个要点。

首先,孩子只有一个朋友,这是种很危险的状态。这是来自著名的教育家,李希贵校长的洞察。为什么说孩子只有一个朋友是危险的?你看,我们不是总说,人是社会关系的集合吗?假如只有一段社会关系,这就意味着,这个人的全部喜怒哀乐,都寄托在这一段关系里。对这个孩子来说,一旦跟这唯一的朋友闹掰了,就跟天塌了没两样。这也是为什么,学校的宿舍,最好是三人间或者四人间,尽量不设计成两人间。因为这种只有两个人的关系状态,它几乎没有缓冲带。假如是三个人,就算其中两人有矛盾,第三个人还可以调和。

从这个角度看,一段有松弛感的关系状态,首先得多几个朋友。最好是能让孩子具备一点,可以随时交到新朋友的能力和机会。因此,假如有人发现,自己的孩子在学校里,只有一个唯一的朋友,就得留意了。可以适当引导孩子,去多交几个朋友。

其次,回到家长,我们今天总说家校共育,那么在这个过程中,家长最重要的职责是什么呢?是辅导作业?是督促学习?关于这个问题,李希贵校长有一个洞察,家长最重要的职责是,传递赞美。说白了,咱得在孩子面前,当一个正能量大使。老师对孩子的欣赏,得告诉孩子。同学的善意,得让孩子感知到。而且传递赞美,最终的受益者可不是老师,而是孩子本身。

因为小孩对学习的兴趣,往往来自一个具体的人。说白了,小孩子喜欢上一门课,往往是因为喜欢一个老师。先是喜欢老师,然后爱屋及乌,才喜欢上课。你要是把孩子摁在座椅上,告诉他好好学习。这就是强制的,孩子的内心可能会紧绷。但假如这个孩子是因为喜欢老师,进而喜欢上课,这个过程就是自然的,是松弛的。你看,这是不是又应了李希贵校长的那句话,教育学,首先是关系学。

第二,从情绪否定型父母,转换成情绪引导型父母。这是最近几年,育儿领域里很受关注的一组概念。

所谓情绪否定型父母,就是接受不了孩子有坏情绪。孩子哭了,就得买个玩具把他逗笑。孩子消沉了,就得马上想办法打打鸡血,让孩子满血复活。孩子表现不好,比如表现出一点自私之类的小心思,就得马上一针见血地批评。总之,就是受不了孩子有坏情绪。一旦发现,要么是马上哄好,要么是强行止住。这么一来,孩子在多数时候也会很快乐,很幸福,但一旦遇到点什么事,就不太会处理自己的情绪。

因此,心理学家就建议,家长可以把情绪否定,转换成情绪引导。也就是,不管孩子有什么样的情绪,家长不是想办法消解,而是引导孩子去接受。

比如,孩子发脾气,未必是不懂事。是因为在孩子小的时候,他大脑里的深层边缘系统,也就是控制情绪的部分,还没有发育。这时起主导作用的,是一个叫杏仁核的区域。孩子发脾气的时候,就是这个杏仁核最活跃的时候。这会儿讲道理,他根本听不进去。怎么办?杏仁核有个弱点,最怕思考。一旦你开始思考,它就会迅速冷却。而最低限度的思考,就是让孩子确认自己经历过的事实。比如跟孩子说,你之所以有情绪,是因为这件事吗?这件事的过程是不是这样的?我复述一遍你听听对不对?一旦让孩子做这个确认,就等于在引导他做最低限度的思考。这时,杏仁核就会逐渐冷却下来,孩子就会慢慢恢复理智。

再比如,孩子的很多情绪,都有具体的原因。只不过,这个原因他自己都没意识到。比如,孩子觉得自己没有运动细胞,不敢跟人一起打球。这可能是因为之前打球的时候被嘲笑过。而时间一长,他就忘记了被嘲笑这件事,只记得不自信的感觉。这时要想鼓励孩子,就得引导他想起,这个不自信最开始是怎么出现的。先找到原因,这个疙瘩才能解开。换句话说,想让一个情绪解绑,需要先找到引起这个情绪的事实。

好,关于怎么培养孩子的松弛感,咱们先说到这。简单说,家长可以建立两个指针。第一个是关系指针,关注孩子的关系状态。在同学关系中,鼓励孩子多交朋友。在师生关系中,多传递赞美。第二个是情绪指针,从情绪否定,转变为情绪引导。

再来看今天的第二条。最近,很多城市都推出了新的口腔医疗措施。比如,就在去年年底,上海建成了首批32家社区口腔诊室。一般的口腔问题,在家门口就能解决。再比如,今年1月底,西安医保局召开会议,把一批口腔医疗项目,纳入了医保范围。再比如,就在上周,香港公布了长者医疗券大湾区试点计划。其中一项就是,香港老人可以用医疗券,在内地的指定机构看牙。

你看,口腔健康,一直很受关注。今天,借着这个话题,我们就说三个最近的,关于口腔健康的新研究。

第一个研究,我们可以管它叫牙胚唤醒,是一种关于牙齿再生的技术。注意,不是种牙,而是牙齿再生,也就是让人新长出一颗牙。目前日本的一个生物科技公司,叫Toregem Biopharma,正在研究这个技术。大概过程是,首先,成年人的口腔里,大都有未发育的牙胚,也就是牙齿的种子。它们之所以没有长成完整的牙齿,是因为我们体内有一种限制牙齿生长的蛋白质,叫USAG-1。而这项研究的目的,就是想消除这种蛋白质的限制作用。这么一来,牙胚就可能被唤醒,长成新牙。

第二个研究,也跟牙齿再生有关,叫,干细胞再生牙齿。去年还有媒体报道过,中国科学院的王松灵院士团队,正在做相关的研究。大概过程是,从乳牙或者拔掉的智齿里,提取出牙髓干细胞,再通过牙髓干细胞,来做牙齿的再生。假如这项技术成熟,孩子脱落的乳牙,或者是自己拔掉的智齿,都可以找专业机构保存起来,将来或许能派上用场。

第三个研究,发表在2023年7月的《神经学》杂志上,来自日本仙台东北大学的研究团队。你可以把这项研究看成一个提醒,这就是,不好好保护牙齿,代价可能比咱们想象中更大。研究人员发现,牙龈的健康度,跟大脑海马体的健康度,呈现出正相关。

研究人员跟踪调研了172名平均年龄67岁的志愿者,得出这么两个结论。一是,对轻度牙周炎患者来说,牙齿越少,左侧海马体萎缩速度越快。每少一颗牙,相当于衰老10个月。二是,对重度牙周炎患者来说,牙齿越多,左侧海马体萎缩速度越快,每多一颗牙,相当于增加15个月的大脑衰老。

简单说,就是在牙齿健康,或者损坏不严重的情况下,牙越多越好。而在牙齿重度损坏的情况下,牙越少,海马体反而越健康。说白了,保护牙齿,不仅对口腔好,还对大脑有好处。

好,咱们刚才说了三个口腔领域的研究。简单说,目前牙齿再生,正在成为新的研究方向。同时,牙齿与健康的相关性,比很多人想象中更强。

最后,总结一下,今天说了两个话题。

第一,怎样培养孩子的松弛感?关键在于抓住两个指针。一是关系指针,家长负责传递赞美,让孩子先喜欢老师,进而喜欢学习。二是情绪指针,从情绪否定,转变成情绪引导。

第二,关于牙齿健康的新研究。这部分也推荐你转发给身边的朋友,提醒他多关注牙齿健康。

好,以上就是今天的内容。《得到头条》,明天见。

Leave a Comment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