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面我们讲的两个“看不见的仪表盘”,也许眼光放远点,格局放大点,也就能看见了。但是,你想过没有?这个社会因为互动事件的增加,有的仪表盘,就是不可能让你看见的?
过去,我们总是觉得,所有的权力运行都必须得有规则,而且还得是显性的规则,规则越清晰越好,好让我们知道边界在哪里啊。真的是这样吗?
我举个例子,比如你创办了一家搜索引擎公司,如果你敢公布规则说,谁的点击量大,谁的排名就上升,那好,刷点击量的黑产就会出现。如果你说,我发现谁刷点击量,我就惩罚谁,那好,就会有竞争对手帮你恶意地刷点击量,让平台惩罚你。所以,平台最后只能公布一个模糊的规则,而不是清晰的规则,让那些想钻漏洞的人去猜。
比如微信就有一个规则,说不能恶意营销。但是到底什么算恶意什么不算恶意,这个边界又从来是模糊的。为啥呢?其实道理很简单:规则一旦清晰,钻规则漏洞的办法也就同时清晰了。平台就是要保留最后的判断权。
再比如说大学招生。熟悉美国常春藤大学招生规则的人都知道,他们就是没有明晰的规则。功课有多少分,社会实践有多少经验,有什么才艺,拿到了谁的推荐信,父母是不是校友,有没有捐款,等等,都有用,但是哪一条都不确保你一定能入学。而中国的高考,有明确的招生规则,这当然确保了社会的公平。但是负面作用,就是培养了一个庞大的针对这个规则系统的破解产业:K12课外辅导。2020年,中国这个行业的规模据说达到了6500亿。那是教育产业吗?不是。从某种角度来说,那只是一个作弊系统。
经济学上有一个著名的古德哈特定律:“若一个经济学的特性被用作经济指标,那这项指标最终一定会失去其功能,因为人们会开始玩弄这项指标。”说的也是这个道理。
最近看到一则让我心里五味杂陈的励志故事。
话说,上海有一位开小吃店的厨师。05年专科毕业,在上海打拼。但是,上海的政策是,如果他女儿想在上海高考,必须要积攒120分的积分。他们家每交一年社保,只能积攒3分,这个速度明显不够。但是有一个办法,如果家长是硕士研究生学历的话,可以一次积分100分。这位厨师师傅为了女儿,也是拼了,居然就真的开始考研究生,第一年失败了,第二年居然成功了,考取了河北的一所学校的研究生。据说,这位厨师师傅虽然上学痛苦无比,但是,现在想的是能不能考博士。这样还能为女儿加分。
我不知道你听到这个故事之后,是为父爱如山感动?还是被高考制度的公平性打动?但是我想,无论是那所学校,还是制定落户制度的上海政府,是未必想看到这个结果的。他们的心情想必是:系统被黑客攻入了。
在这个到处都是“互动事件”的时代,有一个趋势恐怕是成型了:越来越多的规则将会是模糊规则。
对企业来说,原来那套“法无禁止皆可为”的逻辑也就崩了。别再指望,有谁会明确地告知你什么可以什么不可以。自己看着办,出了事自己负责。如果你非要要一个边界,政府只能告诉你一个模糊的边界。
其实也不能说模糊,举个例子,有一段时间,网文平台传出来一个说法,说以后写网络小说,不许描写头部以下的身体部位。有人就说,那我描写一个倒着吊起来的人,是不是就可以了?你倒是试试看啊。
美国联邦最高法院的波特·斯图尔特大法官不是说过一句话吗?“你不要问我什么是色情。我不知道色情的定义。但是,你让我看一眼那张图片,我就知道什么是色情。”
你看,未来的社会,将会有越来越多的规则以这种模糊的方式存在。对企业来说,这是一个不好的消息。你看,是不是回到今天一开头我们问的那个问题上来了?很多事,明明可以做,为什么又不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