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这一年,我自己模模糊糊形成了一个思路:强者,往往是在用一个残缺的仪表盘。
换句话说,不是他们有什么错误,而是他们是在用一个残缺的仪表盘为自己指路。速度表在往上飙,油箱表一切正常,他们在车内看见的一切仪表都正常。但是有些指标压根就没有装在这个仪表盘上,在他们看不到的地方,危险正在来临。
这本来只是一个不太高明的比方。但是最近我看了一篇文章,刘勃老师的文章(微博@南郭刘勃),算是找到了一个不错的例子。顺便说一句,如果你喜欢历史,这位刘勃老师出的每一本书都值得看。
在前几期的“启发俱乐部”中,我提到:有些好问题是永恒的,可以永远回答下去。比如:工业革命是怎么发生的?再比如,秦朝为什么15年就崩溃了?
这后一个问题,从汉代一直到清代结束,中国人讨论了2000多年。这个问题实在是太重要了,所有王朝,都想从这个问题的讨论中获得长治久安的密码。但是,此前所有对这个问题的探讨都集中在:秦朝建立之后到底做错了什么?比如,贾谊的回答就是“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对,儒家能给出的答案,通常都集中在秦始皇不知道仁义上。
但是刘勃老师问了一个全新的问题:秦始皇在灭掉六国之前做错了什么?这是一个别出心裁的、非常开脑洞的问法。
奇怪啊,秦始皇的统一战争进行得很顺利啊,他怎么可能做错了事情呢?胜利有错吗?开疆拓土有错吗?天下和平有错吗?不是有一句话吗?“胜利者不受指责”啊。秦始皇就算有什么错,那也是灭掉六国之后的错啊。
好,那我们就来看一下时间表。
请问,商鞅变法是哪一年?是公元前350年左右,公元前四世纪中叶。秦始皇统一中国是哪一年?公元前221年。中间隔了100多年。
这和我们一般人的感受不太一样。我们学历史的时候觉得,商鞅变法之后,秦国就崛起了,然后很快就统一天下了。不,中间还隔了100多年。
那秦国确立在军事上对山东六国的绝对优势是哪一年呢?你肯定知道,公元前260年,长平之战。这一战,把最后一个在军事上还有能力和秦国抗衡的赵国彻底打垮了,斩首坑杀赵军约45万。以当时的人口规模来说,赵国真是“家家戴孝”的惨况啊。史家公认,长平一战之后,秦国的统一只是一个时间问题了。
有意思的事情来了:从公元前260年到秦始皇发动统一战争的公元前230年,中间还有整整30年,秦国干什么去了?能统一,他们为什么不统一呢?30年,那可是整整一代人的时间啊。
刘勃那篇文章就提供了一个有趣的答案:不是不能打,而是没有必要,不打反而是秦国的最优策略。从秦昭襄王、到秦孝文王,到秦庄襄王,再到吕不韦执政时期,这30年的秦国就像养羊一样,留着富庶而衰落的六国,时不时攻杀劫掠一回,收益可观,还不用承担管理成本,多好?
对啊,翻开那30年的历史年表,秦国是年年打仗,但是不打灭国之战。打一仗,割点城池,要点战利品,然后再让齐楚燕赵魏韩这六国的君主回去养伤,等财富再聚集一点了,再打。“割韭菜”这个事,原来那个时代的秦国就会。
这是一笔账。但是,如果要打灭国战争,吃掉东方六国,那就是另外一笔账了。
刚才有一个仪表盘的比喻。公元前230年,秦始皇发动灭国战争,顺序是韩赵魏楚燕齐,几乎是一年拔一国,速度惊人。在秦始皇的仪表盘上,有的是人马、粮草、速度、胜利这些指标。但是,有两个指标,他的仪表盘上没有。
首先,是人心问题。
当时有人问孟子:天下怎样才能安定呢?孟子说:“定于一。”统一是让天下安定的出路。紧接着,孟子又说了一句:“不嗜杀人者能一之。”
但是,在山东六国的眼中,秦国是一个非常恐怖邪恶的国家。有个词叫“虎狼之秦”。
长平之战,秦军把韩国的上党地区和韩国本土切割开来,逼迫上党人投降。结果,“吏民皆安为赵,不欲为秦”,上党人宁愿投奔赵国,也不想变成秦国人。
还有齐国人鲁仲连,有天下高士之称。鲁仲连就公开说过一段话,他说:秦国对士人奸诈,对民众暴虐。如果一定要让秦国成为天下的统治者,我宁可投海而死。
其次,是干部问题。
要统治这么大面积的国土,你的干部从哪里来?
当时,朝堂上有一场争论。丞相王绾等人主张在赵魏韩推广郡县制,燕齐楚沿用分封制。而廷尉李斯主张全国一盘棋,全面推行郡县制。
听起来,这是一个制度问题。但是在技术层面,这其实是一个干部问题。
如果是分封制,一个皇子带着一群大臣、率领一支军队前往自己的封国,接见一下当地的贵族,要他们表示效忠,一个诸侯国就建起来了。该缴税的时候,由这些贵族向平民征税。有大规模徭役的时候,由他们去组织人力。你看,没有干部问题。
但郡县制就完全不同了。所有县一级的政府,都需要中央派遣官吏去进行管理。这些官吏从哪里来呢?
你想:第一,原来的六国贵族肯定是靠边站,不能用了。他们心怀恨意,还得派人提防着。
第二,庞大的地方行政系统,都得用人。秦国派不出去人,就只好培养和任用本地人。这些人对秦帝国也谈不上什么忠诚。所以说秦帝国是亲手培养了自己的掘墓人。别忘了,刘邦就是秦帝国任命的亭长,他最开始的号召力可是秦帝国帮他建立的。
刘邦造反前,担任的是泗水亭亭长,也就是秦帝国最基层的公务员,他手下有上百流氓。刘邦起兵的过程和项羽类似,也是陈胜起兵以后,很多地方的豪强或百姓都杀了地方官响应。沛县县令一合计,与其等造反的杀我,不如我率先造反。然后他怕自己的支持率不够,于是找刘邦合作。但见到刘邦之后,又怕控制不了局面想反悔。大动乱时期这么犹豫不决当然是作死,于是他就被杀死了。
就拿项羽来说,项梁、项羽叔侄俩在会稽郡策划造反,一天郡守来找项梁,不是来抓他,而是和他商量:“现在到处都有人造反,这事儿好比抢红包似的手快有手慢无,咱们一起干吧。”项梁不接受这个合伙人,于是把项羽喊来使个眼色,就把太守给宰了。
第三,原来的秦国,自从商鞅变法之后,变成了虎狼之国,上上下下靠对外掠夺获利。现在全国一统了,你还掠夺谁呢?秦国自己的干部队伍,也觉得回报不足。
项羽对上了秦军主力,打了几个胜仗之后,就有人给秦军统帅章邯写信,历数秦朝的待遇差,功臣名将没有好结果。章邯读了信,很有共鸣。再一次大败之后,就向项羽投降了。
刘邦进攻钱粮重镇南阳,南阳守自己投降不说,他手下人还给刘邦出主意,您对我们好一点,可以树立一个正面典型,表示投降您是有好处的,以后可以“诸城未下者,闻声争开门而待,足下通行无所累”。刘邦照办,于是就真的一路畅通无阻直奔咸阳了。
更值得一提的是,有一支秦军主力,始终没有参与平定叛乱的战争,就是当年被派去扫平百越的南征军。他们在南方驻扎了十三年,这时候的算计是:回去平叛,一来未必打得赢,二来打赢了也未必又足够的回报。相反,继续在南方待着,“负山险,阻南海,东西数千里,颇有中国人相辅,此亦一州之主也”。他们就干脆隔断南北交通的道路,独立建国了。
这么一分析下来,秦始皇贸然发动对山东六国的灭国战争,他看到的是开疆拓土,是千古功业,没看到的是对原来治理体系的摧毁,是对自身力量的削弱,等等。是不是考虑不周?
这是第一种看不见的仪表盘。只算自己的账,不算对方的账。
还有第二种“看不见的仪表盘”:看得见收益,看不见收益带来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