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期-4 | 会工作的人做对了什么?

看一眼周边,你就会发现,大量的毕业生到了公司以后不会工作,他们也是名牌大学毕业,成绩也不差,也特别能执行,就是不会工作。好像从学校到职场,中间有一道巨大的沟,很多人就是跨不过去。有的人,即使工作了很多年,也是跨不过去。

会工作指的是啥?是勤奋吗?是聪明吗?是会协作吗?这些解释都不到究竟。其实就是那张图出了问题。

现在的工作,小到设计一张图,到组织一场发布会,到设计一个新产品,到组织一个营销计划,本质上都是未来的一张图。会工作的人,能在脑子里清晰地画出来结果图,还有能力把这张图传递给所有的合作者。

最近我们在研发一门新的训练营产品,鹿宇明老师在领头。一个年轻的大学生进入职场,怎么从一个学生腔的人变成一个会工作的人,完成职业化转型。真的是学会怎么发邮件吗?学会怎么搞办公室政治吗?不是。最底层的观念变化是什么?这个星期我们一起在读路风老师这本自主创新的书,把这个扣给解了,它其实就是教你在职场当中面对非常复杂的挑战,怎么去绘就你的图,然后倒拆回来干。

其实每一种工作能力不都是这样吗?

装修设计师之所以能挣到我的钱,就是面对一堆材料,我只知道哪个贵哪个不贵,哪个颜色我喜欢还是不喜欢,我拼不出最终的那幅图。

一个人会不会讲课,重点不是你对知识熟还是不熟,是一个大活人坐在你对面,你讲完了之后,他的整个认知状态经历了什么样的改变,他带着什么样新的认知走出这个教室。这个图你没有,你就不是一个会讲课的人。

一个会工作的创业者,他知道我这三拳两脚、这样组织结构的分布、这样的努力方式,到年底的时候,它大致会变成一个什么样的结果,全是图啊。

这个变化就体现在企业用的工具里面。

为什么过去的企业用KPI,而现在的企业更倾向于用OKR?原因就在于,使用KPI的企业,不需要大家都对齐那张终极的图,每个人拿到自己的那张图就行了。这个月销售额达到多少,就算完成任务,可以拿工资奖金了。至于为什么要达成这个目标,他不需要知道。老板来整合那张图就行了。

但是,现在越来越多的企业认识到,这不行,要搞OKR,也就是目标与关键成果法。每个人都要把自己的目标说出来,实现目标的那张图也要画出来,还要让上下左右的人都看到。

沿着图景这个思路往下想,我发明了两个词,叫“军功章模型”和“探险家模型”。

什么叫“军功章模型”?就是我那张图特别清晰,接下来只需要分解执行就行了。比如对秦始皇来说,把六国灭掉,实现大一统,特别清晰。对清政府来讲,把太平天国灭掉,也特别清晰。这张图所有人都知道,不用废话。有了这张图,剩下的就好办了,谁干得好给谁军功章。杀几个人给什么奖赏,拿下一座城给提几级。所以,当这张图特别清晰,而且所有人都共享同一张图的时候,是典型的军功章时代。

军功章模型精细到极致,就是秦国在商鞅变法的时候搞的那一套,叫二十等爵,对应的都是首级,搞几个人头回来给你什么样的奖赏。到了我们这个时代不就是KPI吗?KPI的道理很简单,老板知道公司发展的整张图,比如整体要增长40%,然后往下一分,所有人去跑销售。跑销售的人不需要脑子里有图,把KPI执行好就行。所以你看,KPI也是典型的军功章模型。

但这是胜利的唯一模型吗?当然不是。还有一种探险家模型,早年大航海时代刚刚开始,欧洲的那些国王,面对海外一个个的拓殖者,他们也不知道该怎么干,不知道能拿下什么,拿下什么地比较值钱,到处都是不毛之地,海港和堡垒在哪儿建?不知道。谁拿下算谁的。

最典型的就是哥伦布,我发现了美洲,我拿下了美洲,我就是美洲的总督。我是在拿一幅清晰的我看出来的图,找你要资源。等这件事情干成了,确认了,给皇上去一封信问问能不能封我当这儿的总督。这就是在拓殖时代,殖民者攻取天下的模型。

在那几百年欧洲人的全球拓殖史中,这种故事太多了。最早的新加坡总督知道马六甲海峡很重要,马六甲海峡也很长,到底选择哪儿去建立一个英国人控制马六甲海峡的城市呢?自己选,选完了之后,清晰地画一张图报到英国说,要在这当总督。英王就批了。这就是新加坡。

你的竞争者到底是谁?是别的殖民者吗?不,你是要拿下一片地盘之后,再在这个权力结构里巩固它。这是向上竞争,不是向外竞争。这是一个典型的“探险家模型”。

这个模型也发生在我自己身上。很多人说,罗胖每周出来讲“启发俱乐部”,肯定有人给他写稿子。对,是有,但跟你想象得不一样。确实有同事协助我写稿子,但问题是你知道我们之间存在着残酷的竞争吗?不是因为我是老板,他们是员工,我要指挥他们,这件事是不存在的。

关键在于,如果“启发俱乐部”是我的,这张图就必须是我来画。我的同事帮我查资料、核数据做这些事情,都是在我画的图里施工。如果有一天,我的团队里有人跟我说,罗胖,你来讲这个,怎么怎么讲,如果他能策划特别好的一期,结果是啥?结果就是这个场子是他的。这个人最好用的时候,就是我退场的时候,至少我讲周三,人家讲周二。

事实上,周五晚上已经有听书秀了,4月2日就开始直播了。这就是他清晰地画出了那张图,然后从这个公司的地盘上切走了一块,他当上了总督。

我们这个时代,所有聪明人都明白一个道理,那就是我不是在替老板打仗,而是想办法画出一张图让老板放心,然后这块就归我了。这是一个典型的博弈逻辑。

前几天我们有个同事,叫王泽群,做了一件事。有一个线下活动,正常情况下,我们把事情布置下去,她准备好,第二天执行就完了。那天晚上大概十一二点,她突然往群里发了一张图说:“我们已经把现场布置好了,请大家看一下,明天早上大家不要迟到。”这一张图发了之后,群里的同事们纷纷回复:“收到”、“现场准备得真好”。你看,就这一张图,让大家对她放心了,她呈现了一张清晰的工作界面,她实现了一个领地的宣布。这就是当年的哥伦布啊。

职场的博弈就是这样,你拿你的图去跟老板的图去对,你一抢到,老板看了之后觉得放心了,好,这块归你,就是这么简单。

会工作这件事情,你不觉得很奇怪吗?传统社会人人都会工作,农民的孩子5岁下地就会劳动,工厂里的学徒初中就可以干活了。为什么我们这个时代的年轻人,大学毕业那么高的教育水准,在单位不会工作呢?原因很简单,他不是不会执行那个具体的动作,是他没有这张图,他成不了一块飞地的总督。

最近我看了一句挺怪的话,“人们在规划一件事时,往往会高估自己对其的控制力;在具体做一件事时,又会低估自己对其的控制力。”

这句话前半段好理解,规划嘛,就是要把一些乱七八糟的变量简化掉。难理解的是后半句话,“在具体做一件事时,又会低估自己对其的控制力”,为什么呢?

因为你在做任何事情的时候总有各种意外,各种困难,各种没想到,为什么我们低估了对它的控制?原因很简单,就是因为你规划过,你脑子里有图,你是有目标、有步骤、有策略、有组织、有协同地来做这件事。而通常所有的麻烦是紊乱的,是没有目的的,是非常容易被击溃的。

比如,我们要去某个风景区,借他们的场地拍摄一条广告片。你放心,只要你认认真真干,没有谈不下来的。有的用两包香烟就谈下来了,有的是找了领导谈下来的,总有办法。不要第一次去,人家说不让拍,你就跑了。这看着是个意外,其实你有一万个办法可以解决这个问题,只要你是带着规划来的。

我们经常低估了脑子里那幅图的价值,它是清晰的对未来的想象,它是一个清晰的协作界面。

再深一步,这还不只是一个创新效率问题。这还是一个生活质量问题。

Leave a Comment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