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无论是教堂还是工厂,他们凭借权力和财富,规制人的时间,进逼人的效率,都还只是人和人之间的事,可以通过谈判、妥协来找到解决方案。但是如果“时间贫困”问题的根源,在于技术,那就要棘手得多。
我们来试着推导一下,这件事可能的后果。
第一步,因为数字化、智能化的发展,人类的时间被“解耦”了。
耦是耦合的意思。原来我们生活在确定的时间当中,时间是耦合的。比如,朋友互相之间约一顿饭,基本上约周六周日,大家都有时间,你对他人可以有稳定的预期。今天在北上广深这样的中心城市,你敢下班约一顿饭吗?你都不知道人家几点下班。时间解耦了,各种刚性的时间约束崩掉了。
我记得,当年刚开始有微信的时候,最欢天喜地的,是孩子在美国留学的家长们。他们不必熬夜守在电话机面前,跨太平洋和孩子通电话了。有什么事,在微信里留言,异步通信成为可能。时间解耦了。
原来用qq,还有一个下线的动作。在微信时代,彻底没有了。
不知道从哪年开始,直接给别人打电话变成了一件不礼貌的事。这种直接的、刚性的时间同步性,被抑制了。我们现在会在微信里跟对方说:“现在方便吗?咱们通个电话?”
你看,“三元时间结构”就是这么产生的。
第二步,紧接着就来了:时间的一致性垮掉之后,你的私人时间,变成了所有人的跑马场。
不管你是员工还是老板,时间的自主性也就消失了。别人想找你,轻轻地问一下你,现在有空吗?可不管你几点。这个人可能是朋友,可能是老板,也可能是同事,可能是你的甲方。
现在的很多办公软件里面,老板可以选择公开自己的时间表,大家都可以去占。经常有人给我发,星期四下午几点有个会,你接受吗?你接受,这个时间就被订走了,就跟个旅馆似的。
我的搭档脱不花很决绝而悲壮地跟公司同事宣布,我的时间表公开了,所有人都可以订。那个悲壮的心态,让我想起了一个佛教故事,叫舍身饲虎。我就这些肉,老虎你拿走吃吧。放弃自己所有对时间的控制。
过去,我们还有时间管理的概念。把自己的事情分成四个象限,紧急且重要,紧急不重要,重要不紧急,不重要也不紧急。但是在刚才提到那本书《社会的时间》里,社会学家已经质疑:时间管理真的有用吗?
不说别人,就说我自己,这几年分明地感觉到时间管理越来越困难。因为时间不再是我的资源,每个时间颗粒的背后都是人啊,甚至是很多人啊。特定的会议,同事的请求,朋友的约见,这不是我想怎么样就怎么样塑造的结构。我如果想管理时间,其实就是在和周围所有的人掰腕子。
2005年,德国一批社会学家发表了一篇《时间政治宣言》,其中有一句话:“时间即生活。让人能够持续地自己决定自己的生活方式,是现代人的时间政治的最重要目标。 ”什么叫政治?众人之事嘛。时间变成了大家的事,必须要从政治的高度才能解决了。回头一看,“时间管理”这个词变得相对苍白了。
刚刚过去的五一,有很多人抱怨,不是说好了五四青年节要休息半天的吗?为什么要调休啊?这不等于五一才放了半天假吗?国家干嘛这么跟我们斤斤计较呢?
这背后,其实是一种很大的焦虑。因为别人不休息,我们任何人都休息不了。时间不是自己的资源,时间是一种深度纠缠在一起的社会网络了。
第三步,“时间的暴政”来了。
过去,时间虽然也在找我们要效率。但是时间本身是一个正向结构的。但是你发现没有,现在的“倒计时”越来越多了。
最典型的是外卖小哥的处境。派送平台在骑手端会显示为倒计时模式,当截止时间临近时,系统还会启动提醒和预警功能。有外卖骑手说:“接单之后,整个人的状态都变了,时间滴答滴答地走,每一分每一秒都走在心尖上”。
廉思教授在一篇论文里就讲:
“倒计时的高明之处在于,它把某段时间从一个正序的时间序列里分离出来,而采用倒序的方式予以重新叙述,在这个过程中,时间的连续流动被表现为更紧张的片段来得以显现。在倒计时里,时间不再是向未来无限延展的可能,而是有边界有范围的存在,是逐渐逼近目标的距离。”
你体会一下原来的时间约束状态:比如9点上班,我们也会赶,但是正向看向未来的时候,我们清楚地知道9点之后自己的状态。即使赶不及了,我们也知道,那不过是挨个批评罚个款。并没有末日感。
但是在倒计时的逻辑里,一段被规定的时间,此刻就是我的全部世界。“当采用倒序计时,物和人的关系就颠倒过来了,时间是向内收敛的,目标则成为中心,随着时间的逼近,人变为主动向目标靠拢。换句话说,在倒计时里,目标和人的主体性被翻转了,人彻底沦为实现目标的工具,人在空间中的结构被扭曲了。”
外卖平台,用很多手法来形成这个末日降临的感觉。“速度快的劳动者能够获得更多的奖赏(接单量),而慢的则要接受处罚,这种处罚包括经济上的(系统派单量的减少)、名誉上的(每周排名靠后)、心理上的(重新接受培训)。快与慢,成为新的分配正义。有外卖骑手谈及:‘根据公司规定,超时要扣除50元以上的工资。如果超时投诉过多还会收到「需要接受公司培训」的短信或站长约谈。’可见,倒计时不仅在物质上,而且在精神上对劳动者进行了双重打击。经济的损失、名誉的羞辱,认知的洗脑,配合倒计时的制度设计无疑让时间展露出更为强大的纪律属性,时间已不是为了保证送达而采取的必要措施,而表现为暴政的压制和惩戒。”
大家不要小看我们给外卖小哥的倒计时,它是人类顶尖智慧研究的几乎所有手段,从最温柔到最恶毒,全部都用上的结果。我们在路上看见急匆匆的外卖小哥,他跟我们的生命状态不一样,他生活在倒计时里。
我们的生命是从前往后看,我现在做的事对未来会有怎样的影响,跨过了那道坎儿后面会怎样。就像我每个周二晚上想,明天晚上讲完我就轻松了,我有个盼头。但是对于外卖小哥来说,他的生命被切割成了一个一个的倒计时,一个一个暗无天日的小仓房,一次一次的绝地逃生,一次一次的越狱,这是他生命的状态。人是很难不变成工具人的。
你可能会说:这不是平台的问题吗?这怎么会是技术的原因呢?
你想啊,传统社会也会有倒计时。但是那些倒计时往往是某个人的意志的结果,比如电影里常有的情节:“我限你三天时间破案”。这是人为的倒计时边界。这个时间边界的正当性是存疑的。
但是在智能技术条件下,那些时间边界是真实的。
对于一个外卖骑手来说,是真的有一个人心急火燎地等着他送饭上门,最后五分钟,不仅是平台的要求,也是那个订了饭的人的要求。一旦延误了,不仅是平台要对自己下手,对方订饭的人是真会不高兴,真会打差评的。
你看,智能技术赋予了倒计时以“正当性”。
顺便说一句,智能技术千好万好,但是有一点,它会预判未来,预判未来,就会把大量的压力放到现在。
这个道理,就相当于在股市上,如果大家都已经看到了一家公司未来的成长性,这个成长性带来的价格上涨,今天就会发生。
未来的很多可能性,被智能技术判断出来之后,它就会变成今天的负担。比如,我们坐飞机的时候让我们系好安全带,我们是在为未来的某个风险付成本。
再比如,广告智能投放平台可以很精准地告诉你,你现在投放一百块钱,可以给你带来多少用户,这些用户在你这儿花的钱,可以多长时间让你的一百块钱回本。这个对未来的精准预测,结果是什么?结果是你会无止境地把当下挣到的钱给到这些流量平台。这是一个没有尽头的事。所以才会出现一个现象:某些新消费品牌,迅速崛起,声势浩大,流水很高,但是一直亏损。
这也是“时间贫困”的一个原因。我们是在为未来的、不一定会发生的结果在付出时间成本。
第四步,“时间的暴政”之后,还会发生什么?
最近有一个北大的博士生,叫陈龙,他卧底当外卖小哥,写出了一系列很有见地的社会学论文。这里面有一个很惊人的洞察。
智能技术的时间暴政下面,会产生一个后果,“去技能化”。
外卖小哥的工作,是一个不断地去技能化的过程。拿到订单以后,先送哪个、再送哪个、怎么送,都已经被规划好了,按照系统来就可以。你不需要去思考,只是单纯地做一个人力运输。
外卖员去技能化,到什么程度?过去,怎么去跟顾客去打电话沟通,是一项技能。现在智能耳机出来以后,要不要打这个电话,什么时候打这个电话,都给你算好了。你快到的时候,系统会自动提醒你要不要打电话?你说打,它直接就拨通了。系统拨通电话的点踩得很好。如果电话打早了,顾客先下来了,你晚到了,顾客不满意,等了你很长时间。如果电话打晚了,你到那了,顾客半天不下来,会影响你下一个订单的配送。所以,系统经过大量的数据,可以给你这个准确的时间点,告诉你什么时候可以打、要不要打,等等。
当系统智能化到了这种程度之后,劳动者就几乎可以不动脑子了。也就是说,无论你干多长时间,你的技能不会发生提升。
你可能会说,不会吧,时间干长了,多少会发现一点窍门,不可能和刚入行的时候一样。
错了,智能技术会把一个人积累的技能优势吸干的。
举一个例子,假设有这么一位外卖小哥,正在根据系统给他规划的路线图送外卖。突然,他发现了有一个后门,可以节省30秒时间。那么,这会成为他的优势吗?
这一次会,但是系统会很智能地发现他的这个创新,然后变成智能系统的一部分,变成所有人都要走的标准路线。这位外卖小哥的个人创新,迅速地被摊平给了所有人。
过去,我为什么劳动?第一,能挣钱。种豆得豆,种瓜得瓜。第二,我能积累优势。我干的时间长,就比不干的人有优势。
但是,在智能系统面前,一个劳动者的处境是这样的:
一方面,你不需要积累技能。
另一方面,你积累的技能优势也会被系统迅速地拿走,不能被你个人独享。你就是给系统探路的。
人的幸福感从哪里来?从“掌控感”来。我现在干着活,虽然很辛苦,但是我在积累自己的优势,前面的升级道路看得见,那眼下的辛苦就可以忍受,反之,人就在苦刑之中。这么一对比,传统社会那种按部就班地熬资历,反而是一种难能可贵的“延迟满足”了。
要知道,这不是少数人啊,中国有1000万外卖小哥啊。最近我看到有人在提醒,当数千万年轻劳动力,都在智能系统的驱使下做着技能不再提升的工作,这对中国的未来都会有负面的影响。规模太大了。
当然,我们这只是拿外卖小哥这个职业举个例子。实际上,不同的行业的人都多多少少地被智能系统这样影响着,它是我们未来所有人工作状态的缩影。
第五步,人成了智能系统成长的饲料。
我们还是以外卖平台为例。
既然系统都那么智能了,为什么还是需要外卖小哥这些大活人呢?
不行啊,智能系统还是面对大量的不确定性。
一个区域的订单量会波动、交通状况会波动、餐厅的出餐速度会波动、顾客的地址不好找也会带来波动。这些波动,就是用外卖小哥的肉身来填平的。
系统是铁甲,外卖小哥是人肉垫片和缓冲带。人不断地通过自己的创造力为系统探路,知道哪儿有个后门,哪儿有个近道,下雨天这条路不能走,这家餐馆出餐速度不快,这个客户脾气不好、经常打差评,靠人和人来试探出整个人类社会的抖动,然后返填给系统。系统在这个过程中迅速学习,变得越来越强大。风险由人来承担,所有的红利归智能系统。
我们今天是从“时间贫困”这件事情入手,看到背后的技术,看到技术怎样改变我们这代人的命运,最后翻开底牌一看,就是智能技术把我们的生命中完整的时间团块全部击碎,然后变成系统的饲料,把它一点点地喂养大。这是我们这代人面对的一个可能的未来图景。
说了这么多智能系统的坏话,更要命的是,如果不按照这种方式,投身到高效匹配的智能系统中去,也不行。智能化社会滚滚而来,没有人可以反抗这个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