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6开放日 | 得到的车间故事

你好,这里是罗胖精选。

今天是5月26日,我们得到的五周年开放日。这个生日怎么过呢?

今天,我们会在全国10个城市同时开讲,由我们的知识管理专家分享过去五年,得到做知识萃取的心法。我们还会有10个城市的学习中心负责人在线上述职,向全体用户汇报工作。此外,按照传统,我们还写了一封给得到全体同学的公开信,请你查收。另外,内部,我们还要给员工颁发年度奖励,自己切个生日蛋糕,等等。

当然,最最重要的安排,就是今天要正式发布第七版的《得到品控手册》。这是我们公司内部使用的控制知识产品质量的手册。你在得到App上使用的所有产品,都是采用这套方法做出来的。与此同时,我们会把这套方法开源,向全社会、全行业公开。现在你在得到App首页搜索“手册”两个字,就可以免费领取了。

那这个手册究竟怎么用?为什么我们不选择保密,而是把它开源呢?贾行家老师在他的《贾行家·文化参考》这门课程里给出了他的观察。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听一听。

你好,欢迎回到《文化参考》,我是贾行家。

在今年的“526开放日”里,我们要公布得到的知识萃取方式,《得到品控手册》也会升级到7.0版。我今天先带你到我们的生产车间转一转,聊一聊之前几个版本的事儿。当然,这期《文化参考》的内容是基于我的个人经验,不一定对;今晚的直播里,宣老师会发布官方的正版解读。对用户来说,听有关《品控手册》的解读,是了解得到怎么为我做知识服务;而对我们来说,每版《手册》就是一把新尺子,长短不一样,刻度也可能也会换,去年写稿的依据标准,可能今年就不能再用了,我入职得到的一个考虑,就是因为不凑近了是跟不上这种变化的。所以我猜测:如果你是位新用户,可能会看不明白7.0版《品控手册》的一些内容,其中有好多是得到的内部黑话。

别说理解内容了,就连定期公开《品控手册》这个做法,看着都有点奇怪。大家习惯的是拼命保守商业秘密,从那些传男不传女、传儿媳不传女儿的“祖传秘方”到可口可乐的“七X配方”,都搞得神神秘秘的。所谓“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嘛,哪有自己把自己的秘诀认认真真地整理出来告诉同行的?还一年告诉一次?

我明白这件事,是因为听罗老师在2017年的跨年演讲上,提出来一个黑话一样的概念叫“国民总时间”,老用户对它很熟悉了,如今经常被用于解释互联网竞争的实质性资源。“国民总时间”就是说:互联网市场可以扩容,消费者兜里的钱可以增加,但整个市场的要素里有一样是绝对有限的,就是消费者能给你的时间。一个行业占上了,其他行业就拿不到,具体到一个人,同样这段时间,要么听得到,听播客,要么刷视频,玩手机。更不可控的是,真正危险的竞争对手并不是有形的同行,而是正在酝酿里的什么东西,不一定从哪儿冒出来,就让你原来在内容水平上的各种计较变得没有意义了。那么,大家又何必先自己把自己的行当玩得更有限,更封闭呢?就好像自身的存在意义真的用一张祖传秘方就能写下来?

说完了只能顺势而为的市场,再说一个比较理想主义的描述。得到的定位是终身学校,按我有一期《文化参考》的形容,学校和博物馆一样,是那种会变换形式和内容,但永远不会消失的文化场,而文化场是不会拿彼此当对手的,因为大家在做的是保存和延续人类文明的大事。知识服务这个行当永远需要更多的同伴,一起把更多的国民总时间留在学习这件事里。

就连清末民国时代的民族企业也有类似的明智,那时候有一句商业谚语叫“船多了不碍江”,就是说不要总想着挤死对方就剩下自己这一家独大,同行的铺面挨在一起开,整条商业街就红火,自己的生意也就跟着兴旺。如果同行愿意认真地来学,那应该打开门欢迎,首先是人家认真了你就藏不住,其次,“总有人比着,自己才长能耐”。这在那个时代就已经是商业常识了。

我用这么长的时间说这个道理,因为我要以个人名义向你保证一件事:以我的所见所闻,得到《品控手册》的内容是真实彻底的,就是全部的生产流程和规则。除此之外,没有什么其他的秘密。更不会像武侠小说那样,炮制一本假的功夫秘笈,故意写出错的内功心法来骗别人走火入魔。那种心计属于一个“内卷化”的世界,不适合于今天。好多习武之人自己就说,传统武术的败落就是因为百十年里你留两招、我留两招,谁都不教真东西,最后让新兴的搏击术在擂台上三下两下就给打败了,输了比赛又输人,大家全都没得玩。

新版《品控手册》里,有两个关键词是不变的。

第一个词是“产品化”。产品化可以概括得到品控的全部内容,《手册》对它的定义是“对一个产品各个维度的设计和执行”。从我们专职作者的体验角度来说是什么呢?有一个很糙的词儿,叫“行活儿”。就是客户已经在订单里给出详细标准了,我就来负责完成和实现。按说,同样一个稿子,同样一个主题,作者依据个人的偏好和风格,就会有不同的写法可以选择,对应的语言和文体也有很多种,文无定式,也不见得哪种更好。但是有了产品化,那就只有这一种标准是对的。为什么需要产品化?因为知识服务需要固定化、标准化和均等化,才能服务所有的用户。那么,这样一套产品标准为什么比别的写法好呢?因为得到用了很长的时间来测试和研究使用者的反馈,才确定了这套系统,它要比作者的个人灵感可靠。

以我的见闻,很多作者是从感情上不接受“产品化”要求的,觉得那妨碍了自由。其实就像我们昨天说的,西方的雕塑、绘画在很长的时间里也都处在“订件”的阶段,下订单的是教堂、王公贵族或者有钱人,他们对画面内容和风格也都有固定的要求,需求的主旨也不是艺术本身,但这都没有影响产生出伟大的传世经典。对艺术来说,更可怕的情况是画家空有自由却没有订单。古典音乐的历史也是如此。当很多得到系老师的课程文稿以图书形式出版以后,依然是现象级的畅销书,也说明同样的学术内容经过了产品化以后,会更受市场认可。

产品化里有一个重要的法门叫“对象感”,这是我们今天说的第二个关键词。

对象感也是得到的一个内部黑话。这类黑话能不能被常见的词替代呢?我们就来以这个“对象感”为例。它在《手册》里的解释是:“对象感是指人与人之间、面对面交谈时的自然逻辑,是‘我’跟你之间的一对一交流的逻辑,是一种即使你面对话筒也能看到对面有人的想象力。”也就是在产品里始终保持和用户面对面说话的感觉。

这种感受本身并不新鲜,那为什么还需要发明这个词呢?因为需要强调它在当下的意义。过去的书面语言,尤其是中国古代文字,是不太强调对象交流感的。古代比较正式的文章,体例是昭告性质的,也就是我宣布、你接受,包括对历史的写法也是如此。比较个人化的文章,像散文和诗歌,是那种“当众表演孤独”式的抒情,甚至有一些名义上的私人信件都是这样,讲究的是隔着几百年,两个差不多高明的人通过文字彼此隔空会心一笑,和我们大众没有什么关系。

在传统写作里,通常会更强调写作者的表达。比较例外的是俗文学,话本小说里会说“列位看官”,那就是保留了说书人“对象感”的语言,但这在过去是不入流的,不算是书面文体。那么,既然过去有说书人,“对象感”是不是也有过去的说法,不用新造一个呢?过去的说法有倒是有,比如说书艺人形容用悬念来连接内容叫“留驳口”或者“栓扣子”,形容注意力管理叫“说书的一松嘴,听书的就开腿”,反正我自己比较,使用它们还不如发明“对象感”这个新词。

建立新词是为了取得新的定义:对象感的表达规则是“无对象不表达”,只追求对方获取信息的结果,这是得到的产品特征。我对它有个描述:对象感就是靠着一张嘴就能搞上对象的男人的那种语言特长,他们就靠这个本事,红口白牙地把对象说得吃吃直笑,频频点头,死心塌地和他们搞对象。

那么,为什么同样口才好的人,有一些就搞不上对象呢?因为他光想表达自己了,没有注意对方的感受,不知道倾听也是交流。课堂教学也是如此,学生们抱怨一位老师不会讲课,不一定是水平问题,往往是说他讲课枯燥,缺少对象感。

《手册》里举的对象感例子,来自薛兆丰老师的经济学课,是这么说的:“你还记得吗?一开始上课,我们就讲,稀缺是这个世界基本的事实,对不对?稀缺这个概念是咱们的基础。但是,你知道我们还有另外一个词,叫短缺。短缺跟稀缺有什么关系呢?”

这就是一种语言上的对象感,时刻关照着学生的注意力,站在对方的认知基础上聊天。那么,如果老师缺少对象感的话,会怎么说呢?可能就是这样:“经济学里的稀缺概念是如何如何。此外,还有一个短缺的概念,是如何如何。二者之间的关系是这样的。”很多课都是这么讲的,内容当然都对,但是学生会不会中途走神,那就不一定了。

对象感除了这种语言上的,也有结构上的。也就是像聊天或者说书人那样,把原来让外行找不到入口的单向发布式的结构,变成一个信息双向流通,有对象感的交流结构。这种自然的交流有点儿像今天的直播,在内容发布者讲述的时候,观众也在发弹幕讨论,发布者的语言结构要两个流程兼顾。首先他得清楚自己语言的起点,也就是话头到底是什么;同时,要知道语言的终点,也就是对方收到的具体信息是什么。所谓的有对象感的结构,就是把对方从起点领到终点去,用灵活的交流方式保证他不掉队。

我们常说的从熟知到未知的学习过程,就是一个标准的有对象感的交流结构,效果要远远好于从未知到未知。你看,在课程里这么说,“今天来说的这事儿,我们都知道”,这就是大家都熟知的部分,是我们的起点;接下来,“还有一个你不知道的”,或者说:“你以为这件事是这样的,但我告诉你,咱们过去都想错了,从一个新的角度看,它实际上是那样的……”这就是在领着你走向那个未知的终点。就算是几乎人人都陌生的东西,比如刚刚出现时候的比特币,我们也可以通过拆分出一个问题,让大家先了解一个侧面。

我们的总编室和主编们和对内容磨来磨去,到底在磨什么?当然不是人家老师们的专业,那都是我们要尊重和努力呈现的,而是完成这个建立对象感的产品化需求。今天,就请你在新的7.0版《品控手册》里,审查我们这一年知识服务里的新变化。

期待你的不同感悟,我是贾行家,我们明天见!

内容听完了,我是罗胖。

做一个预告,今晚7点到9点半,我们会在得到App的直播间,和全国同学一起给得到庆生。先是由10个城市的学习中心负责人在线上述职。然后是一期《启发俱乐部》的特别节目,我会向你汇报过去一年我们的成长心得和对自己的反思。

请你锁定今晚7点的得到直播间,我们不见不散。

Leave a Comment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