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期-2 | 营销基因会给企业带来什么好处?

第一件事是:他们自然就有了产品。

很多人评价华为,说他们转向自研产品是因为高瞻远瞩。但其实,这是因为不得已。

你想,华为最早是代理别人的货,最大的问题就是供应的量,还有节奏得不到保障。有的时候订单来了,手里却没有东西。华为曾经由于交不出货,甚至被当成了骗子公司。

1993年的时候,虽然自己没有任何技术积累,但华为还是决心摆脱供货商的牵制,研发自己的产品。然而,华为的开发进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在一开始,华为就犯了一个严重错误,那就是开发模拟交换机,相比于数字技术,模拟交换技术属于上一代产品,已经在淘汰边缘了,所以华为的第一台自主研发设备一问世就面临被淘汰的困境,华为的投入几乎都白费了。

但是没关系,有销售基因的好处就是,市场传递回来的信号是明确的。既然模拟技术不行,市场要数字技术,那就开发呗。

所以,任正非高息贷款,孤注一掷地研发数字程控交换机。终于,1993年8月,华为成功研制出了c&c08数字程控交换机,这才迎来了春天。

其实,不仅是华为,所有营销基因强悍的公司都是这样。客户是他们最珍贵的资源。如果供应链出问题,不能交付订单,这是他们最大的噩梦。

所以你看,苹果,即使生产是代工完成的,但是,产品的设计研发和对供应链的控制权,是要牢牢把控在自己的手里。库克之所以能接乔布斯的班,就是因为他是苹果供应链的主管。

前些年有一种观点,说现在中国的供应链那么发达,做销售的公司只需要做品牌就可以了,产品嘛可以代工。但是实际上不是这样的。一旦品牌立住了,他们第一个诉求就是要自己掌握供应链。比如元气森林。

道理很好理解。如果你是造货的厂家,货造不出来,顶多是少赚点。而如果你是销售方,没有货,失去了来之不易的用户的信任,那丢掉的就是一条命。

你看,这有点反常识吧?恰恰不是产品驱动的公司,而是营销驱动的公司,最重视产品。

我们再来看,营销基因还能带来什么有趣的结果?

营销基因的第二个结果:多元化产品。

一般我们总会觉得,营销驱动的公司,手里有了产品,就玩命地卖这个产品呗?它不会有动力去开发更多的产品。

恰恰相反,越是营销导向的公司,越是会致力于新产品研发。

华为的研发投入有目共睹地高。过去,我们往往理解为这是情怀的产物。恰恰相反。这是营销的推动。

如果你面前有四个词,老客户、新客户、老产品、新产品。你会怎么卖?有个方法叫安索夫矩阵方法:优先把新产品卖给老客户。

不用什么经验,你都知道,把老产品卖给老客户,这是当家菜,要起量,要做成现金奶牛。

但是企业要发展啊。找一个新客户多难啊,当然是把新产品卖给老客户啊。你和老客户之间有信任,别人肯给你犯错误的空间和机会。

再次呢?才是把老产品卖给新客户。这个也很重要。但是光挣钱,不怎么长能耐。所有的渣男,犯的就是这个错误。

而你可以把新产品卖给新客户吗?这个要避免,因为成功率不高,对客户也不够负责。

这么捋下来,你就明白了,为什么华为陆陆续续开发了那么多产品。

其实,就从微观的战场上看,华为也是这么赢的。比如思科,华为的老对手,刚开始,思科的品牌也好,技术也好,运营商什么都用思科的,多合适?

但是华为的打法很有意思,我先卖一点无关紧要的设备给你,成为你的供应商。那我就有机会近距离地了解你的需求了。

有一次,他们发现这个运营商近期可能会扩容,但思科的供货周期很长,需要两三个月的时间才能到货。于是,华为提前把客户需要的产品拿过来,放到仓库里,客户一有扩容需求,马上就可以供应。就这样,华为通过深度分析客户需求,抓住了稍纵即逝的机会,实现了突破。实践证明华为提供的设备质量是可靠的,而借助产品建立了较为深入的客户关系后,再重复销售就容易多了。

围绕客户需求,一点点地抵近攻击,一点点地满足客户更多的需求,今天这么大的华为帝国就是这么滚雪球一样地长起来的。

一提到企业搞研发,我们心里往往想的是,这个企业家一定是胸怀大志,具有情怀,他雇了那么多白胡子老爷爷披上白大褂在实验室里搞研发。哪里是这么回事?只有最在乎用户的企业才会搞研发,那些自己觉得自己很不错的公司,很多都灰飞烟灭了,“君莫舞,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因为他眼里的是货、是技术、是他的聪明才智,唯独不是用户。

我们今天一直在讲营销。但是这背后的本质,不是交易,不是钱,而是看到人。

就像今天的启发俱乐部,本来这个票不难卖。但是,我们特地给去年跨年演讲买了票,但是因为疫情没有去成武汉的几十位朋友,挨个打电话:启发俱乐部,来成都了,你要来吗?要来,我们优先给你留票,还给你打个小折扣。

你看,我们的目的不是要做这笔买卖,我们是怕对不住,丢掉了你这个人。

顺便借此机会,向所有支持过得到的用户致敬。学完了华为这门课,我自己深感,在为你们服务,在为你们着想的路上,我们还有太长的路要走。

营销基因还会给一家公司带来什么?

营销基因的第三个结果:协同作战。

在很多公司都有这样的现象:产品部门和销售部门互相指责。产品说销售无能,这么好的产品卖不出去;销售说产品无能,做得这么烂,怎么卖?

但是这个问题在华为,一开始就不存在。为什么?营销是基因啊。

研发人员不是听市场部的回报,而是深入一线去了解客户,这是一开始就有的传统。

你可能听说过一个词:“铁三角”。

你就想,原来我们面对一个企业,面对的就是一个销售。销售为了拿下订单,肯定是什么都想承诺的。但是企业也是人组成的啊,销售拿下的单子,在企业内部也会遇到部门墙的铜墙铁壁。部门之间,往往比企业和用户之间有更多的隔阂,更多的规章制度和小心眼。

华为的办法是:为客户服务的三个部门,你们干脆一起到用户那里去,组成战斗小组。

我打个比方你就理解了。比如,你请装修公司,是面对装修公司的一个设计师,所有的资源都是设计师帮你整合,对吧?但是你可想而知,这设计师,其实就是销售,他想要拿下更多的订单,他的精力不会只放在你一家身上,而且有的事,比如包工头,他在内部也搞不定,所以只好反过来糊弄你这个客户。

但是如果装修公司也是用华为的“铁三角”的方法来组成呢?就会变成这么一个流程:

你签约之后,你会发现装修公司有三个人组成了一个战斗小组为你服务。一个是客户经理,他就是站在你这头儿的,他和你很熟悉,你有不满,他要负责回公司各个部门帮你去薅羊毛,解决问题。而产品经理呢?是装修公司里的技术人员,他们懂得设计、懂得材料。有技术性的问题,人家一张嘴,你就知道这是内行。还有一个交付经理,是干嘛的?就是具体干活儿的包工头啊。

你有问题,你提出来,他们三个人互相吵,互相帮忙解决,而不是你和一个销售之间硬刚。面对客户,你们自己去打架,客户不遭那个罪。不能让企业内部的矛盾,影响了和用户之间的关系。对于客户来说,你是我的客户经理,你站在我这头。

华为将客户服务、产品、交付,紧密融合为统一个目标。换句话说,有一项工作没做好,三个人的绩效都不达标。

铁三角在本质上是什么?就是让组织内部原本可能有矛盾的部门、角色,统统站到客户面前去,统统去感受销售一线的问题。

我印象很深刻的一个场景:有一次,华为的客户经理来我们公司,推销一个产品。我就挑刺了:你们哪项哪项功能可能不如竞品啊。他把手一摆,这个不怕,只要竞品有,你们有需要的,我叫他来,咱俩一块练死他!他说“练死他”三个字那种咬牙切齿的神态,我至今记忆犹新。

还不止于此,华为这么多年的征战中,在激励上做了大量的创新。比如有一个词叫“双算”,就是如果内部两个部门发生了竞争,没关系,不要吵,不要影响公司的销售,不要影响客户的体验。这个客户拿下了,功劳两边都记。这叫“双算”。

所以,我们在讲以“营销为中心”,到底是在说什么?不是说企业要利令智昏,钻到钱眼里,而是说,要把市场一线的信息,客户反馈回来的需求,渗透到企业的每一个人,每一个环节。每一个人都能看到一线。

说到这里,也许你才能理解华为很有名的那句话:“让听得见炮声的人呼唤炮火”。

那,以营销为基因的企业,还会有什么结果呢?

营销基因的第四个结果:人心战场的赢家。

刚才我们已经讲到:所谓的“营销”,重点不在卖东西,而是在人。营销成功,本质上是人心的成功。

过去一旦讲到怎么针对人心营销,你肯定想的就是各种各样的套路。所谓行为经济学,大家可以去听我们得到里清华五道口余剑峰教授的课(《余剑峰·行为经济学》),你会惊讶,学术界对于人心已经研究到什么程度了。

但是,真实的市场还有另外一面:人是聪明的,人是可以敏锐觉察的。

在华为的营销里,你就可以看到这一面。你懂的,华为一开始做的是toB的营销,这不是一个可以靠套路横行天下的地方。原因很简单,我们前面讲过的,影响一个toB销售订单的因素太多。一个国家的电信系统要买华为的设备,上至政治家,下至工程师都有发言权。每个人都是“成事不足、败事有余”的。简单的套路,没有用。怎么办?

那就靠点滴的感受积累啊。

举个例子。早年间的华为还非常穷的时候,就凑钱买了一样东西,大家看看还认识这个东西不?

这是老式的幻灯机,用胶片的那种。当时可是非常先进,进谁的办公室,都能吓人一跳的那种。

就是为了方便销售给客户介绍材料。以至于今天的华为,提起PPT,还是称之为“胶片”。

华为内部有一个神奇的部门,叫“客户工程部”。其实就是接待部。但是你从这个部门的名称就看得出来,他们不是只做接待,他们是把这个工作当成一个工程来做的。

工程是什么意思?有设计,有模块,可迭代,可复用啊。

我自己带着同事多次去到华为,什么吃的甜点上有“得到”的猫头鹰标志,这简直就是常规操作。

让我自己最惊讶的是,有一次,我去华为的一个展厅参观,一进门,突然觉得有哪里不对劲,但是又说不出来是什么,就觉得好兴奋。过了半天,我才回过味来,原来这个展厅里放的音乐,是那首《花开在眼前》,我参与作词的一首歌,也是《时间的朋友》跨年演讲的主题曲。

你体会一下我当时的那个心情。

1999年,华为公司还不算富有,公司也只有少数人有私家车,但华为用于接待客户的车辆已经是奔驰了。开车的司机我们叫礼宾车司机,他们大多数都是曾在天安门担任升国旗手的退役军人,形象非常好,接待客户的司机身上穿的也是公司给他们定制的阿玛尼、杰尼亚这一等级的西装,还戴着白手套,规格就像我们在电视上看到的接待外国来宾一样。

在接待细节设计上,华为也达到极致的水平。举个最简单的例子,当客户经理陪客户吃完饭,陪同客户走出餐厅时,客户经理会按一下手机上礼宾司机的手机,并不用接通,司机就知道客人快要出门了,便将车子从附近缓缓地开过来,客人到达门口,车子也刚好停下来,司机会像接待外宾一样,下车给客人开门,整套流程下来,会让客户感到非常专业。

华为经常会有这样的细节。比如他们有一个要求,客人在过程中问的任何问题,哪怕只是随口一问,必须有答案。孟庆祥老师就跟我讲过,他离开华为后有一次陪一个大老板回华为参观,吃饭的时候孟庆祥还穿着华为的工服呢,就问了一句话,说你们的勺子是银的还是假的?过了一会儿服务员说,我们打电话到生产厂家问了,银的,真的。所有的问题必有答案,哪怕是这种无厘头的随口一问,这就是人家的标准。

请注意,我在说什么?我是在说,华为在拍用户的马屁吗?是在讨好用户吗?

做生意,讨好用户一点也不丢人。更重要的是,客户随时在判断你,做事是不是靠谱。除了产品之外,人和人之间的每一个交道、每一个细节都是战场,别人都在判断你啊。

前一阵,脱不花去昆明去签售,去到了“璞玉书店”。她跟我讲到了一个细节。因为那天人比较多,天也比较热,书店的总经理带着同事,去给门口的保安挨个送水。脱不花当时就感慨,这家公司的企业文化一定会很好。平生一份敬意。

虽然良好的接待不会转化成订单,但得到用户的好感,客户就会给你加几分,积跬步,至千里。通过良好接待客户,印象好几分,交流深入几分,关系增进几分,这些累计起来,就是销售的胜利,这就是华为营销模式的实操经验和精髓。

还有一点,也很重要。你可能会觉得,针对人的感受做工作很难。对。但是,也有一个好处,就是只要你比别人好一点,别人的工作就都是给你干的。

学习、优化、不断地迭代,永远比对手好一点、高出一截,这其实没有想象的那么难。在和华为的朋友打交道的过程中,我经常听到一句话:华为人很笨,只会下笨功夫。是的,人心这个战场上,笨一点,把笨功夫下得多一点的人才会是最后的赢家。

Leave a Comment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