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发俱乐部,每周有进步。我是罗胖罗振宇。这是启发俱乐部第44场。
今天我们是在成都市中心的开心麻花剧院向大家直播。
成都不仅是休闲之都,也是学习型城市典范,终身学习者群体最为集中。你可能不知道,成都是全国实体书店和阅读空间最多的城市,最近政府就在推广2021“书香成都”全民阅读系列活动,今天的启发俱乐部,也算是对书香成都的小小献礼。
特别感谢今天到场的500多位观众,感谢你们从四面八方来到这里听我聊天。
与此同时,得到全国学习中心,都有我们的用户来到线下,收看我们的直播。向你们问好。
还有正在得到直播间、今日头条、西瓜视频、抖音上正在看直播的朋友,也谢谢你们!
按照传统,我们会给每一位到场客人发一枚徽章,就是我身上戴的这枚。这是顺序编号的徽章,今天是第6319号到6859号。感谢你们所有人选择了终身学习!
说到这,我要说我最想说的话了,本场启发俱乐部是由中信银行赞助的。中信银行的对公金融品牌,叫 “成就伙伴”。这也是我们得到App想做到的事情。所有和我们结缘的人,不管是我们的客户,还是我们的供应商,都是我们的伙伴。我希望不只是通过我们的产品,哪怕是通过你们自己之间的机缘,也能够完成彼此支持。所以,中信银行反复跟我讲,我们就盼着每一个合作伙伴,能够走得更快、攀得更高、看得更远。能够在路上发生各种各样的合作。所以在此我有一个提议,如果大家有使用到对公金融业务的,请找中信银行。
还要感谢我们的特约知识合作伙伴,百年泸州老窖窖龄酒,泸州老窖的品牌口号叫“见证前行的每一步”,的确如此,跨年演讲之后,泸州老酒陪着我们走过了西安和杭州,今天又来到了天府之国成都,算是见证了我们这个小产品,前行的每一步。
今天晚上的启发,我们从得到最近新上的一门课说起。这门课叫《孟庆祥讲透华为营销法》。
这个话题的关键词是什么?是“营销”吗?不是。是“华为”。
华为这个词,在今天中国人的心里,色彩很斑驳。它意味着,很强大、很争气、被美国欺负、卡脖子、芯片、孟晚舟、鸿蒙系统、狼性等等。此刻在我们心里,华为的故事是一个典型的“英雄受难”的故事。
所以,今年我们和华为官方联合推出了两门课,加上这一门,一共三门和华为相关的课程了。你看,我们自己也这是这么觉得的:能帮到华为,是本分;能和华为站到一起,是光荣。
但是一旦深入这个话题,我们也清楚,被美国打压,其实是结果,因为华为大到那个程度、强到那个地步了嘛。所以,华为身上真正有价值的故事是:它为什么能长这么大?
华为现在有多强大?
去年的总营收将近9000亿,服务了全球30亿人。这还是在美国的拼命打击下实现的。
尽管遭遇打压,华为的5G通信设备出货量依然位居世界第一。华为承建了全球一半以上的商用5G网络。同时,华为也是世界上5G专利最多的企业。截至2020年12月,华为的有效专利数突破10万个,稳坐全球第一。
可是你有没有意识到一个问题?如果从成长过程来看,华为几乎不同于任何我们知道的中国成功大公司。
过去40年,中国成功的大公司,身上大多有两个因素:
第一,自己有某些初始禀赋。
第二,遇到了一个大风口、大空白。
早期的中国创业公司,虽然都很草莽,但多少都还是有点起家的本钱。即使没有本钱,也多少会有一点自我认知的起点。比如,联想的起点是中科院的公司,海尔的起点是一个集体企业。多少会有一个确切的起点。现在的创业者更是这样,自己擅长个什么事,或者手里有个什么技术,这就是带禀赋的起点。
还有就是风口和空白:随着技术进步,社会往往会在某个局部出现巨大的市场空间。比如我们这代人看到的很多互联网上长出来的巨无霸,都是这些新空间的产物。20年前,虽然也很难,但是一旦你的位置刚好在一个即将起风的赛道上,这个先发优势就太大了。
这时候你再看华为,这两个条件一个都不具备。
华为刚创业的时候,虽然顶了个”技术有限公司”的名号,但其实根本没有技术。华为最早要靠倒腾各种东西找饭吃,最初创业时,华为甚至还卖过减肥药。后来任正非在辽阳的一个战友告诉他,倒卖小型电话交换机可以赚钱,这个机缘才让华为走到了通信领域。
请注意,早年的创业者都能给你讲出一点当年有多不容易的故事。但是,华为不仅是没有钱,没有资源,它是没有起点,连一个身份起点都没有。早年间的华为,和今天一个遍地找生意机会的小买卖人区别不大。它没有自己的产品,甚至也没有自己的行业身份认知。
更重要的是,它所在的通信领域,虽然是一个巨大的风口,但从来就没有空白。
20世纪的80~90年代,中国的通信业是较早开放给外资的行业,那时中国的通信市场基本就是世界通信设备巨头激烈竞争的”战场”。这些企业可都是”百年老店”,比如德国西门子,1847年就创立了;瑞典爱立信,1876年也创立了。不论是技术水平还是综合实力,这些外企都是全球领先的水平。
即使是国内,巨龙、大唐和中兴。其中,巨龙和大唐的创始人曾经都在国家通信技术的相关部门担任要职,中兴创始人侯为贵也是原航天部所属企业的技术干部。你看,多少有一点点影子。
可是任正非呢?转业军人。从一开始就不懂技术。我自己和华为的朋友打交道,他们从来就不讳言这一点。有一次,我跟他们聊起华为的研发流程,就是IPD,他们说,任正非懂的也不比你多。他就知道这三个字母。
好了,问题来了,一家一无所有的公司,甚至连起点都没有的公司,却突然崛起在一个强敌如林的领域,发生了逆袭,这可就不是一个过去40年我们熟悉的中国企业的故事了。它的路径有点不可思议。
细看今天的华为,其实还有一些神奇之处。
比如你想过没有?一家原来做toB,也就是企业客户生意的公司,转型做toC业务,这本来是一个超级难题,在历史上罕有公司能做成。但是华为居然就做成了。2019年,华为手机销量世界第二,超过了苹果;2020年一度反超,成为世界第一。当然现在因为芯片短缺,这个纪录是保持不了了。
还有,华为进入了很多领域,基本上也是进一个成一个。你可能没有想到,华为在新能源领域同样是扛把子。华为智能光伏发货量连续5年全球第一。想不到吧?与此同时,华为在汽车、操作系统软件领域还在全面发力。
你看,一家公司,在几乎没有禀赋的基础上,在一个不太可能脱颖而出的领域,突然耸立起了那么大的一座高峰,而且想进哪个领域基本也都能成,这个故事,是不是和我们过去熟悉的那些成功故事有点不同?
当然,我也知道,过去40年,我们中国人对类似的故事听多了。哪个大企业的崛起不神奇?就算华为这一个故事有点特色,也不见得能提得起大家的兴趣。其实,我原来也是这样,不太耐烦听一个成功故事了。
但是直到有一天,我读到了一本书,孟庆祥老师的《华为饱和攻击营销法》。它突然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解释。这个解释,让我脑洞大开。所以,我马上联系了孟庆祥老师,和我的同事陆音老师一起,把这本书中的精华内容,做成了这门课。
华为的成功,被从各个角度解释过。任正非的英明伟大、狼性管理带来的效率、注重研发投入、注重人才引进、善于用金钱来激励等等。但是,你不觉得吗?一个成功被从各个角度解释了,其实也就等于没有被解释。
对,一个成功现象,经常会让我们“倒因为果”。比如,经常有人说,游泳这项运动好,经常游泳的人身材好。后来有游泳运动员跟我说,不是的,是因为身材好的人游泳容易出成绩。你看,这又是一个“倒因为果”的例子。
那么华为成功的第一个“因”是什么呢?这本书和这门课里讲得很明确,因为华为的营销基因。
“营销”这个词,今天多多少少地已经被污名化了,所谓的营销方法,无非就是唤醒消费冲动,搞各种套路割韭菜,甚至会有各种上不得台面的手段。
请注意,那是你手里有货,然后想的是怎么卖出去。你有没有想过另一种更极端的情况?就是你除了营销,什么都没有?对,这就是早年的华为面对的情况。除了营销,什么都没有。那么接下来会发生什么情况?
说一个华为早年的故事。
当年华为刚开始没有自己的机器,市场上有两种程控交换机可以卖,一种叫用户机,一种叫局用机。
什么叫用户机?就是当年厂矿、医院、机关都用的那种总机转接分机的程控交换机,各个单位都有。你想,这个市场有多大?任何一个宾馆就要有分机,都得买一套那个东西,这叫用户机。还有一种叫局用机,很贵,但是是卖给当时的电信局,电话局的。很贵,利润也高。
请问这两种商品,华为选择哪个去卖?
1988年开始,华为是两种都卖。但是很快,1992年以后,华为做了一个非常大胆的选择。它开始转向销售局用机。为什么?
他们是这么分析这个事的:如果我卖用户机,我刚才讲的厂房、医院都用的。那好,这个机器销售,客户谁决定买不买?这不就是一个要用的工具吗,不重要。可能一个副总,甚至一般办公室主任就决定。既然是单人决定,这个人的意志在销售当中就变得特别重要,那就意味着你跟这个人的关系变得特别重要。所以,用户机市场主要是一个关系市场,关系市场的最大的特点是什么?分散,你有你的关系,我有我的关系。所以这个市场无论它有多大,一定长不出巨头。
更重要的是:在销售上,小客户的重要特征是分散,拿下订单主要就是靠喝酒拉关系,不需要很高的专业技巧。这个市场上,钱是能挣到,但是不长本事。
而局用机市场就不一样了。局用交换机是电信局的生产性设备。电信局要用这个设备赚钱,而不是自己用,所以对设备的质量要求,采购流程要求都要远远高于用户机。
另外,地方电信局,也就是后来我们熟悉的运营商客户,他们在做一单生意的时候,参与者非常多,上至老总、下到机房的技术人员,都对采购有一定的影响力。不仅如此,由于设备对质量、功能要求也高,所以局方为了把好质量关,发明了很多方法,比如要求采购设备前,设备必须进行邮电部的测试,拿到入网证。那你想,繁琐程度上去了,对华为的研发员工和销售员工的知识水平要求也高了。
为什么要放弃简单的市场,转向难做的市场呢?答案是这个市场的空间更大,增长潜力更大。请注意,1992年是什么时候?正好是家用电话开始大面积普及。我家就是1993年装的电话。
华为是白手起家,它本来就没有技术,也没有可以稳定供货,知识产权掌握在自己手里的,成熟的交换机产品。做什么都是做,为什么不瞄准一个更大的市场呢?
我们来清理一下思路:
如果华为是做产品的,当然是那个好卖卖哪个对吧?因为它是站在供给这一方的。甚至是哪个好做做哪个。
但是,华为有的是销售能力,那选择当然就不同:它要选择更没有天花板、空间更大、更能积累自己能力的产品。
局用机市场当然很难。华为刚开始在里面什么都不是。但是反过来想,这又是一个可以积累能力的市场。全国就那么多省市,能买局用机的单位就那么多,在靶子上画上圈就可以开练了。客户就在那儿,一个个拿下就完了。而一旦有了,比如说我们想象一下,这个市场有一半装了华为的交换机,另一半是没有抵抗力的,马太效应就会形成,前面的努力就会成为后面优势的阶梯。
如果你的企业,有销售基因,或者说,销售是第一推动力的话,这个选择不难做。
我们都知道一句话:做难而且正确的事。
这句话说起来容易,但是实践起来很难。为啥?
因为你如果是供给方,你如果坚持做难而正确的事,那就有可能搞出一堆特别超前的产品,在市场上彻底垮掉。
这样的例子不少。以技术起家的公司,研发部门通常话语权比较大。他们是以产品迭代为核心来运作的,销售的任务仅仅是做市场推广。
这样的企业常常会面临一个问题,就是产品力过强,营销力过弱,导致做出来的产品过于先进。任正非就说过,许多领导世界潮流的技术,虽然是万米赛跑的领跑者,却不一定是赢家。
这么说你可能没有感触,但如果你拉一张死在这上面的企业名单,就会发现问题的严重性。摩托罗拉、加拿大北电网络、诺基亚这样的巨头,都是这样垮掉的。
华为早年开过一个叫做“呆死料”的大会,“呆“是“痴呆”的”呆,“死”是“死亡”的“死”,“料”就是“材料”的“料”。在这个大会上,公司把研发部门做出来的一些先进,但毫无市场价值、客户根本不会买的产品做成奖品,又发还回它们的研发者。这当然是一个批评的大会,“呆死料”就是说这些产品呆板、毫无价值,是废料。
但是,如果企业的基因是营销,就不会有这个问题。
市场、客户,会成为一家企业生长在这个世界上的根,你特别好判断,什么是有价值的创新,什么是长本事的业务。
让我们死死记住华为的这个起点:他们除了营销,什么都没有。一个客户都不能丢掉,从客户的点点滴滴的反馈中,看清楚自己的位置,找清楚自己的方向。
那接下来发生的事情,就精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