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然,如果我们这么看苏东坡,还是把苏东坡看小了。如果只能随遇而安,那可能就有人说,他是一个犬儒。其实不是,苏东坡的世界里,没有所谓事业的北极星,也没有确定不移的价值观。但是他有一个东西,就是超越意识。
这个超越,是非常有哲学意识的超越。
你看苏轼的词,经常有“大江东去”、“一樽还酹江月”、“明月几时有”之类的词,这些意象,其实就是两个字:不朽。
朱刚教授称苏东坡为“中国人的灵魂工程师”。我觉得他是一个编码者,苏东坡把大自然的那些不朽的物象编织到了中国文化的语码之中。
我们这些中华文化的后辈要感谢从陶渊明到苏东坡这些人的,就是这件事:他们通过自己的诗文,把那些永恒的物象,和我们这么短促的生命,这么瞬间的感受连接起来。
我曾经开玩笑说,感谢陶渊明,要不是他写出了“采菊东篱下”,现在菊花这个词,还有法儿正视吗?
给你看一首诗:参横斗转欲三更,苦雨终风也解晴。云散月明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空余鲁叟乘桴意,粗识轩辕奏乐声。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
这首诗,名气不大,但是对苏轼很重要。为什么?因为那个场景很重要。这是他元符三年(1100)六月二十日夜里渡海北归的时候,在船上写的。
如果是我,好不容易捡了一条命,能够回大陆了,我的心情应该是怎样的呢?应该狂喜吧?“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可能这样的。
但是苏东坡一生,你都看不到这样的狂喜,情绪都有点淡,为什么?坐标不一样。
我们来想像一下,将近1000年前的一个夜晚,63岁的苏东坡乘一艘船,度过黑压压的琼州海峡,身后是自己的贬谪之地,前面是故乡。
但是你看他眼里的看到的呢?是天上的星斗,是云,是月,是天容海色,是鲁叟孔子,是轩辕皇帝。你说有啥意思吗?没有啥意思。就是在这么大的尺度和坐标下,乐一会得了,无论是欢喜,还是悲伤,都没有那么重要。
所以他也不恨。拉大人生的坐标尺度,悲喜就自如了。
理想如月,不是用来触摸的,它让航海者借其光而航行。
在苏东坡的世界里,月,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意象。“明月何时有?”“一樽还酹江月”,等等。其实,在我们中华文化里,月还有一个非常玄妙的意思。
天上的那个月亮,我不知道它是什么。反正它在那里,亘古不变。
够不着吗?不啊。看天下,哪一条江河,哪一口古井,哪一只酒杯不能映照到那一轮月亮啊?我们有忧愁、有欢喜、一抬头都能寄托在它那里啊。
月亮是一种隐喻:超越的、恒常的事物,和一切日常的、个性的情境,彼此缠绕,难分彼此。一刻就是永恒。
不信,请看《赤壁赋》:
如果你也正遇到这种意义缺失的困扰。苏东坡,其实就用他自己的生命行迹,开了这么两味药:
一方面,我看到那些永恒的东西,比如月亮,让它映照在我这个短暂的生命里。一方面,我和我的附近融为一体。这远的,比我以为远的,什么人生理想、什么百万年薪,还要远。这近的,比升职加薪、人前显贵,还要近。
苏东坡用调校焦距的方式,为每一个中国人找到了人生意义的坐标。
说到这儿,真的要为中华文明说几句话。中华文明不是我们的老祖先写了一些诗、词留在地下,然后国家拨一笔经费去考古,几个老先生捋着自己的长髥,一点一点去研究,跟我们没有关系,不是的,中华文明是一个巨大的意义系统。
以苏轼为代表,中华文明就是干了这么一件事,把那种远距离的、客观的、永恒的、壮阔的,远远超越于我们生命的物象,用诗、用词、用文、用圣人之言,用我们心中会凛然的那些话,编织进我们的意义系统。我们中国人看月亮跟一个美国人看月亮当然不一样。我们每到中秋的时候会思乡,我们思乡的方式是吃一个月饼就能缓解的,美国人享受不了这个。这个东西是几千年积累出来的,编织出来的,在特定的物候,特定的所在,特定的情境,特定的心绪下,我们中国人都有解决方案。
当然中国人还按着另外一个方向往前走得很深,我们太知道人和人怎么相处。我们有各种各样处理近的关系的原则、智慧和技巧。儒家那么多年搞的就是这个,人和人应该怎么相处?怎么当爹的有个当爹的样子,当儿子的有个当儿子的样子?儒家的这种探索,包括苏东坡这样的探索,一近一远,构成了中国文化。
所以,身为一个中国人,我真是觉得挺好的。谁也不保证我们存在股市上的钱明天不跌,我们所在的公司老板明天不跑路,这都保证不了,但是有一件东西我们是保证得了,就是任何困境和困顿,我们的老祖先都通过文字,通过这种物象之网的编织,给我们构建了意义的解决方案。所以,回看传统文化,它不仅仅是任何人的号召,他是我们这代人,我们中国人真正的财富。
顺便宣布一件事情,今天得到APP的中国传统文化频道正式上线。我们会在知识服务上做更多更好的产品,我们只是拿这个频道向我们的用户表达这么一个主张。
传统文化给我们的价值,不是几首诗词,几句格言,而是让我们的生命可以连缀进几千年打磨的物象网络中,有近的,也有远的。
最后,我用张爱玲的一句话,来总结今天我讲的苏东坡:海底月是天上月,眼前人是心上人。
祝大家中秋愉快。
最后打一个广告。
这周开始,我们已经陆续在一些高校开展校招,明后天就要去到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下一周可能去人大、中国传媒大学、清华大学等等。
这一代年轻的大学生,如果喜欢做内容,喜欢做学问,同时把做学问也作为自己的职业,希望你加入我们的公司。这批秋招的学生我们主要是招聘内容方向,就是进来做编辑、创作内容。招来之后,我们会有几个月的培训。培训的方式就是我带。我们一共只招20个人,未来几个月我和你们一起朝夕相处做内容、练手艺。将来能不能留在我们公司,你自己定。我们确保在未来的几个月朝夕相处,帮你打造出更好的内容的手艺,希望对你有用。
拜托大家,把这个信息告诉你身边优秀的年轻人。期待认识你,和你成为同事。
好,这就是本期的启发俱乐部。下个周三,在这里,我们继续为大家阐发文化和艺术的价值。下一场启发俱乐部的嘉宾是贾行家老师。我们下周三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