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谈到贸易和信仰的力量,就不得不谈下一个问题,海外贸易在什么情况下会繁荣?
比如,我们现代中国的对外交往就是这样,官方负责制定政策,提供支持,并在大的项目谈判中作为民间的后盾,而民间则负责具体的贸易活动。这不是说两者预先谋划好的,而是两者各自努力形成的合力。这两方面的合力缺一不可,只有共同努力,才能达到最好的效果。
在这里,我们可以引入对于古代中国来说一个巨大的经验和教训,回顾一下中国航海从落后到领先全世界,再到重新落后的过程,来看民间和官方的良性互动如何促成了发展,而两者的背离又如何损害了进一步的发展。
在讲述之前,我请大家注意一个时间节点,那就是郑和下西洋时期。
大家都知道,在西方地理大发现之前,中国人的航海技术曾经独步天下,而中国航海最强的代言人就是郑和。更幸运的是,今天的演讲就放在了郑和的家乡:我们云南昆明。
郑和时期中国船队到底有多强?
根据记载,他的船队极其庞大,最多时一共载有两万七千八百余人,这样的军队数量已经超过了许多小国家。郑和舰队中最大的船长四十四丈,宽十八丈多,也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船。而船的数目有六十三只。作为对比,发现美洲新大陆的哥伦布在首次航行中只带有87人和三艘船。在他的四次航行中,最多的一次也不过只有17艘船和1500人,与郑和舰队比起来,依然是差别巨大。而前往印度的达伽马只有170名水手和四艘小船。如果说,哥伦布和达伽马到达西印度和东印度之后给当地带来了巨大的影响,那么可以想象郑和舰队当年的出征引起的轰动会有多大。
另外,郑和的舰队战斗力极强,根据记载,郑和在第一次下西洋时,曾经和印度尼西亚的一股汉人势力陈祖义进行了一场战争,杀死了对方五千多人,这样的战役在古代海战史上也算是大型的了。
最后,郑和舰队比西方的地理大发现早了几十年,从公元1405年到1431年间,郑和一共七次下西洋,到达过亚非地区的数十个国家,最远到了非洲东海岸的马林迪和蒙巴萨一带,也就是现在的肯尼亚境内。而西方的地理大发现却比郑和晚了几十年,直到公元1492年,哥伦布才发现了美洲新大陆,而到了1498年,瓦斯科达伽马才绕过了好望角到达了印度。
从上面的叙述可以看出,郑和舰队从规模和造船技术上都远远超过了后来的哥伦布,而时间上也提前了几十年,这一切的确让我们感到自豪。
但是,历史却非常奇特:郑和的船队曾经如此之强,但几十年后,这支最强战队却莫名其妙消失了。几十年后,葡萄牙人到来,从他们的叙述中,看不到郑和留下的任何踪迹。不仅非洲、阿拉伯和印度地区没有任何中国的影响力,甚至在东南亚,葡萄牙人可以看到许多东南亚国家的船,唯一缺席的却是当年最强大的中国船。
在短短的几十年内,明朝从一个锐意进取的国家变成了一个落后和封闭的老大帝国,甚至连东南亚的近邻都影响不到。中国的航海和造船技术出现了令人瞠目结舌的退步,这又到底是为了什么?
答案就在于,民间交流的消失。
为了回溯这段历史,我们可以再往前看一下,看中国航海发展的整个过程。
事实上,中国的航海技术是在唐代才发展起来的。在唐代之前,中国人出海甚至没有自己的船。在汉代,汉武帝为了寻找海上的奇花异草,派出一种使者,叫做黄门译长,前往海外搜集财宝,但是,堂堂的汉帝国使者只能乘坐外国人的船来往于海上。到了东晋时期,法显从印度回国时乘坐的是印度船只。而到了唐代早期,著名僧人义净前往印度乘坐的是波斯船只。到这时,中国还一直不以造船业闻名。
但是,随后,唐代却抓住了机会,开始发展海上事业。甚至我们可以说,中华民族有时是幸运的,比如唐代发展海洋的机会都可以说来得有些偶然。一部分原因是因为陆上丝路的阻断。
我们知道,在唐初玄奘取经时,依然要从西域绕道中亚前往印度,之后,随着文成公主出嫁吐蕃,而玄奘在印度激起的兴趣,让印度戒日帝国的国王也决定派人来中国看看,这个使者也选择了从吐蕃出发,三方的合力导致了一条连接印度和大唐的高速公路的开通。
这就是吐蕃和尼婆罗(也就是尼泊尔)道,也是我们现在游客非常喜欢的道路,游客们往往喜欢走青藏公路前往西藏,再顺着中尼公路去尼泊尔玩,而最早的开通就在唐代。这条高速公路的出现,让从印度到大唐之间的行程缩短了一多半,时间更是只需要三分之一到四分之一。
如果高速公路一直通畅,也许就不会有后面的海道大发展。但是,随着玄奘回国之后,国际形势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一是阿拉伯帝国的崛起,导致中亚地区的道路不再稳定,而唐朝和吐蕃的冲突也导致了吐蕃尼婆罗道的封闭,这时候,要想连接起唐朝和世界,海道已经是最可靠和便捷的通道了。
虽然唐代选择海道有很大的偶然和逼迫的成分,可是一旦选择了海道,唐代的中央政府的政策却是全力支持海洋的发展。
这里,我们可以从另一个故事看到唐代政府的智慧。公元684年武后当政时期,在中国最开放的广州发生了一件大事,唐朝的广州刺史路元叡被一艘外国船刺杀了。
之所以发生这样的恶性事件,是因为广州的官吏借助最大港口的地位,善于敲诈外国商人,当外国商人不堪压榨时,就前去寻找刺史伸冤。但刺史却并没有主持公道,导致外国人当庭刺杀刺史和十几人后,登船扬帆而去。
这样的恶性事件即便发生在今天的任何国家,也必然引起一定的排外情绪,而唐代由于刚刚开始经营海洋,碰到这样的事情更容易回到封闭之中。但幸运的是,充满自信的唐朝却并没有采取收缩的本能反应,而是意识到了问题的所在。
真正的问题是两个方面:第一,任何有外国人的城市都必然因为文化冲突而产生一定的不稳定,但是,城市的繁荣也恰好存在于这种不稳定之中。一个城市如果过于追求整洁和统一,最后可能导致僵化、没有创新动力。因此,能不能容忍外国人的存在,进而能不能容忍一定的不稳定,成了检验政府的一个良好标准。
第二,外国人之所以刺杀刺史,很大原因在于官员的腐败和不负责任。于是,这一次刺杀事件反而促使唐朝政府在广州进行了官僚阶层的净化,同时还采取了两个开明的政策,第一是允许任命外国籍的官员来管理外国人,第二,建立一个专门负责贸易的机构:市舶司。
我们很欣慰地看到,至今的广州依然是最开放的代表之一。判断的标准是什么呢?一个标准恰恰是,任何一个开放型的国际城市,都有一个活跃的外国人聚集区,并逐渐融入了当地的生活之中,我们不去说纽约伦敦巴黎,就连印度的孟买,也活跃着大量的欧洲、阿拉伯和非洲人群体。广州城市里也有大量的外国人居住,甚至形成了特殊的黑人聚集区,称为巧克力城,成了我们时代的一道风景线,这表明广州的开放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文化,并持续到了今天。
而在唐代,正是这样的举措,使得中国的海上贸易出现了巨大的发展,并促进了中国造船和航海业的腾飞。总结起来,唐代的经验就是政府和民间的良性互动和相互信任,政府负责制定规矩和法令,而民间在政府的鼓励下,多与外国人交往。这种信任导致了民间更愿意去创新发展造船技术,也更愿意出海闯荡。
于是,到了中唐时期,根据阿拉伯人的记载,就可能已经有中国船到达了波斯湾等地区,虽然这样的说法有不确定性,但至少中国船只在东南亚地区已经有了一定的地位。两宋时期,中国海上贸易和造船技术继续发展,已经进入了世界先进行列,到了元代,造船技术已经达到了全球领先。
唐宋时期的经验与我们现在的改革开放也是一样的,现在,我们的对外交流也是多层次的,既有政府之间的项目,也有国企主导的项目,但同时,也有大量的民间项目,在政府的鼓励之下,起到了桥梁和创新的作用。比如,在我出去旅行的过程中,几乎在所有的国家都能见到华为的身影,而在几乎所有的国家,也能够见到各种各样的中国人,他们有的是去租地发展农业,有的寻找矿产,现在,则是越来越多的中国资本出海,利用海外较为便宜的人力物力发展制造业。
我们不要小看了民间的力量,因为真正的创新,不管是商业模式创新还是技术创新,往往都出在他们的身上。而鼓励民间发展,鼓励民间对外交流,形成整体上的规模优势,才是中国对外交流最大的经验。
回到唐宋时期航海业的发展,正是由于数百年的积累,到了明朝,明成祖和郑和才有能力发展出巨大的舰队,独步整个已知世界。
但是,为什么明朝初年之后,中国的航海事业就衰落了呢?这是因为,明代的一个政策打破了原来良性的官方和民间的互动机制。这个政策就是:海禁。
郑和的舰队固然伟大,但这种伟大是利用几百年积累的民间技术托起来的,必须有民间的配合才能做到。但是,明成祖在制造出最豪华的舰队的同时,却采取了另一个政策,将航海事业当成是国家工程,他并没有让民间参与这项事业,而是禁止民间进入这个领域。
失去了民间的配合,郑和舰队再强大也无法制造出足够的利润,他们出海之后带回来的只是少量的奢侈品,却没有更多的贸易支撑。这就和美国在阿富汗的情况很相似,美国人有着最强大的武力,却不懂得发展贸易和经济。
关于明成祖对于民间的不信任,我们可以举一个很小的例子来说明。在郑和舰队第一次出征的时候,事实上在现在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上的旧港,已经形成了一些华侨的聚居区,这些聚居区如同后来的新加坡一样,是海外华人的家。然而,郑和在出征时却和这样的社区发生了一场战争,将旧港的华人驱散,将他的领袖陈祖义抓起来,送回国斩首了。在明代的皇帝的看来,所有敢于去往海外的中国人都是不听话的,都不应该存在。在这样的指导思想下,中国人与海外的联系变得越来越少,直至断绝。我们现在当然知道,华侨和海外华人对祖国是多大的一笔财富,但是,这样的信任关系,也经过了多年的波折才建立起来。
当郑和七次下西洋之后,明朝的大臣们却已经看出这是一个养不起的工程,于是,这个全世界最强大的舰队就被废弃,直至消失了。
这里也可以看出来,任何事业都是民间和官方形成的合力的结果。一旦民间和官方的互信被打破,事业也就慢慢瓦解了。当失去了民间的配合之后,明朝的对外贸易也变得非常笨拙,变成了朝贡式贸易,由于持续地亏本,只好限制对外贸易,直至完成了闭关锁国。
但是,我们在不否认明清时期出现了闭关锁国政策的同时,更应该看到,中国其实一直有着开放的传统,特别是唐宋元时期达到高峰,只是因为宋代两次灭国过于惨痛,让汉人士大夫找到了一条内敛和封闭的道路。但不管怎样,更多的时候,中国是足够开放的,他们与世界和平地打交道,在政府和民间的良性互动下,发展出了独特又充满了吸引力的中华文明。
在这里,我们不妨总结一下最后一个问题的答案,中国对外交往的经验有哪些。我们认为主要有三条:1.武力是不解决问题的,卖武器打仗只能搅乱世界;2.做大经济和贸易比打仗更有效,精神交流比挑拨更好;3.政府和民间的良性互动,是一切对外交流的基础,缺一不可。
在最后,我想提醒大家关注一下最近十年才出现的一个新生事物。2011年,从重庆到欧洲的渝新欧铁路货运通道开通,十年后,中欧班列在国内已经是遍地开花,2020年,国内城市已达29个,甚至是昆明也已经发了中欧班列,可以通达21个国家的92个城市。
中欧班列的开通,可以联想到中国古代的贸易模式,即海上和陆上交流并重的模式。我们知道,中国古代对外最主要的出口产品是丝绸和瓷器,但很少注意到,以丝绸为核心的轻货,与以瓷器为核心的重货之间,有个渠道的区别。
丝绸由于质量轻,价格高,不怕旱但是怕水,使得陆上丝绸之路长期以来一直是以丝绸贸易为主,而唐宋以来的瓷器运输,则主要通过海路完成。这就和现代的格局形成了呼应,中欧班列最初开通的目的,就是取代走空运的那些轻货,这包括在重庆生产的大量的电子产品,通过铁路运输降低了成本,又避免了海上运输的漫长和不可控,而更重的货物,如铁矿石、煤炭等资源,则通过海洋通道运输。
这样的运输格局不仅复活了陆上丝绸之路,还减少了单一通道风险,形成了平衡性的发展。中国在改革开放中,一个重要的经验,就是不选边,不结盟的中立政策,
而这更要求不管是利用海洋,还是和陆地的邻居们,都必须形成平衡的关系。陆地的运输能力小,却是维持国家稳定的重要因素,而海洋是保证国家发展的基石,这两者不可偏废。
云南是我的第二故乡,这里有着最丰富的民族资源,同时与越南、老挝和缅甸接壤,同样拥有着大量的不同国籍的边境人员,也正是因为边境地区的活跃,造就了云南与众不同的文化和经济格局。云南也一直以最大的善意去处理边疆问题,包括给与边民最大的交流便利,而尽量减少障碍。
事实上,云南地区一直有着对外交流的传统,在张骞时期,这里就有一条通往缅甸和印度的古道存在,将四川地区和印度连接了起来。到了唐代,在当时对外交往的七条道路中,就有一条安南天竺道,将当时属于唐代的越南北部地区(交州或安南)与印度连接了起来,这条路不是海路,而是从现在的河内地区沿着红河而上,到达昆明,再从昆明前往大理,随后向南进入缅甸,或者向西进入印度。这条路说明了云南的重要性。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坚持海外的交往和融合政策,云南必然能够获得更大的发展,保证边境地区繁荣的同时,让人民享受更美好的生活。
主持人:请郭老师留步,我们今天有提问环节,我代表用户们向郭老师提三个问题,首先有一名现场用户叫杨荣辉。他的问题是这样,作为理科生,对历史一直提不起兴趣,郭老师能用一句话总结读历史的乐趣么?给我们一个兴趣的启发。
郭建龙:是个好问题,尽量不要过平凡的生活,当你的生活有更多传奇性的时候你就会对历史感兴趣了。
主持人:谢谢这名同学的提问。第二个现场用户的问题,李芊雨:历史中充满了各种各样的巧合,才造就出世界今天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样子,既然有那么多巧合,说明历史可能也无法很好地预测未来,那么请问郭老师认为学习历史对更好地把握未来有没有帮助呢?
郭建龙:这个可以分成两点,第一我觉得对于一个社会来说,它的规律性更强,我们会看到很多时候人们的合力产生的规律性会一次一次重复出现。第二,对于个人来说,其实可以尝试不同的东西,当你看到一些规律性东西的时候,可以避免一些祸患,也可以选择一些机遇。
主持人:谢谢郭老师。今天的最后一个问题,也感谢我们全国十大分会场的同学,这个问题是来自西安分会场的张磊同学的问题,他的问题是这样:郭老师,为什么您会说中国近代的保守其实源于“中国的幸运”?
郭建龙:中国的保守和中国的幸运,其实任何一个民族都有它幸运的地方,都有它不幸的地方。我们刚才提到过,西欧的不幸在什么地方呢?它的地理太支离破碎了,在这个时候没办法建立起很大的统一国家,常年处于征战当中。另一方面,它的幸运是什么呢?在征战当中产生出了一种创新精神,导致了现代文明诞生的过程。
不过我们看到它幸运的时候,又会看到它另一个不幸的一面,这个不幸是什么呢?还是它的地理太破碎了,虽然文明爆发了之后,经过几百年,还是没有整合成团,现在虽然有了欧盟,但还是吵架吵得很散,在这种情况下,他们的整合成本还是要高得多。
我们的幸运在于我们的天然的统一性产生的天然的统一大市场,但我们的不幸可能在于这个环境太安逸了,所以一定的保守心态可能是从这里产生的。这也是我们需要警惕的一个地方。我们知道我们的幸运在什么地方,以及我们的问题在什么地方,所以才要努力地避免这个问题再发生。认识到问题并不可怕,认识到问题之后努力去避免,这才是我们要做的事情。
主持人:谢谢郭老师今天的精彩演讲,到这儿大家想不想让罗老师再返场给大家讲讲他的启发?现在有请罗老师来到台前,给大家讲讲他听完之后的启发。有请罗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