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个问题,战略大家知道了,服务于个人没有问题,但它是有限的,战略根本的还是要为企业服务。企业需要战略,我们现在业务70%以上是企业战略。企业需要什么战略呢?
一个企业必须要搞清楚,一千万资产规模以下的企业不需要战略,只要勤奋,只要努力,只要性价比到位,只要服务意识有,基本上没有什么问题,因为它是个跟市场、找市场的过程,填空。一个一亿资产的企业,对战略要求很低的,只要自己找准赛道,只要能够强化自己的管理能力,不出现跑冒滴漏,基本上没有问题。但是一个到十亿以上的企业,没有战略等于是一艘瞎碰乱撞的船。对于一艘没有方向的船来说,任何方向的风都是逆风,成功是偶然的,死亡是必然的。
广东人有一句话,小船好调头,大船好冲浪。但是还有一句话,大船难调头,小船难冲浪,它是个辩证关系。一个企业到了十亿以后,如果没有战略,就相当于一个没有制导系统的导弹,不可能具有精准打击能力的。所以我们现在有70%左右的业务都是在帮企业找战略,包括昨天晚上俞敏洪先生请我去他那儿喝茶,聊起来企业转型,也希望跟智纲智库合作的事情。后来我说这个事非常有价值,但可能要好好把功课做好再说。
那么战略怎么改变企业命运呢?讲一个案例。我这个职业必须通过知行合一,通过实践才能说清楚问题。我就讲茅台吧。茅台今天火遍中国,可以说是整个世界都有名的超级巨无霸,市值之大,不用我多说。茅台的价格,十年前800来块,现在是3000块一瓶都买不着。甚至有一些土豪为了显示自己的富有,不惜用茅台彰显身份。我那天看一个朋友给我转信息过来,说参加了一个宴会,我看了一下,吓了一跳,喝了一箱酒。最后我算了一下,5000块钱一瓶,一箱12瓶就是6万块钱。最后他说,今天的土豪们在哀叹一件事情,餐饮再贵,燕鲍翅再贵不就是两万块钱吗?最贵的是酒,酒喝不起。浙江有很多老板,家里的装饰全是酒瓶子,用这个来显示自己的富有。
就是今天这么一个极具魔幻化色彩的茅台,早期可不是这样。话题回到1998年,那时候我突然有一天接到一个邀请,茅台的新任领导班子,董事长、总经理要拜访我,他们遇到一个天大的难题,当时的茅台面临灭顶之灾。什么叫灭顶之灾呢?从来万事不求人的,从来不愁销售的茅台,居然全年时间过半销售任务没过半,卖不动了。当时茅台酒只有88块钱一瓶,还是120块,记不起来了。
为什么卖不动呢?伴随它的沉沦和卖不动的,是两条线的崛起。一条线就是旁边的五粮液,四川的,五粮液一枝独秀,不仅在价格上高过它,在销售上也是它的若干倍,而且五粮液当时已经攻城掠地,这时候五粮液高层已经开始在自己的企业里打出一个口号,叫“国酒没有终身制”,潜台词就是誓把茅台拉下马。
这种背景下的茅台惶惶不可终日,他们不知道问题出在哪里,所以第一次低下高贵的头来找我。但说实话,我不太喜欢这种机构,当时就婉言谢绝了。没想到一个月以后,他们发现不接招,最后通过人带话给我,其中有句话对我的触动特别大。他们说告诉你们的王老师,贵州只有两件宝,一个是一汪水,一个是一个瓶,这汪水就是黄果树,这个瓶就是茅台,如果连茅台都站不住,他作为贵州人也没面子的。这句话的确是把我给打动了,最后我带着团队去了茅台,待了半个月。
这个战略怎么制定的?我对它进行了会诊和了解,沿着赤水河谷把整个中国这条产美酒的,相当于东方波尔多搞明白了,研究了郎酒,研究了四川的沱酒,研究了五粮液,把整个中国蒸馏酒的金三角搞明白以后,再加上理论、实践、数据,按照我们战略的分析方法得出一个非常有趣的结论——茅台所面临问题不是它不行要被淘汰,而是它东施效颦,刻舟求剑,犯了一个最致命的错误。
五粮液的成功,他们将其简单总结为多品牌的成功。的确,当时的五粮液,有五粮液、五粮醇、五粮春,大家族里有十几种酒,由此支撑起了五粮液的很大销售值。他们(茅台)认为这是必然之道,所以他们也跟着学,东施效颦。相当于小姐学丫鬟一样,最后的结果是里外不是人。他们也来个茅台王子酒,茅台迎宾酒,“茅台啤酒,啤酒中的茅台”,甚至茅台葡萄酒。最后的结果,就像一个奶不多的母亲带着一群嗷嗷待哺的孩子一样,越走越走不动,因为走错路了。它学错了,它去走多品牌化。后来我们梳理的结果,得出一个结论,茅台是中国绝无仅有的酒中贵族,你现在成了楼兰公主了,但公主还是公主。
第三个问题出来了,茅台能不能再现辉煌呢?结论是肯定的,但有三条。第一条,对标、复制、克隆永远没有未来,相当于一个小姐让她当丫鬟,又干不好丫鬟的活还端着小姐的架子,怎么能行呢?所以小姐必须回归本位,本身就是公主,就是小姐。当时为了说服他们,我就拟出一个历史发展阶段论的图案给他们看,把他们说服了。
我说中国的酒历史、酒文化归结起来就是四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叫作坊酒。农耕文明的结晶,十里八村,杏花村、桃花源,包括茅台的前身赖酒、茅酒,都是作坊酒,村民们赶集的时候喝点酒而已。
但后来伴随着解放以后,特别是到了80年代,公私合营了,工业化以后产生了工业酒。工业酒有规模,但谈不上品质,更谈不上个性化。
后来到了90年代初,冒出来一些鲁酒,秦池酒,孔府家、孔府宴这些,通过勾兑和调味,使你觉得喝起来很舒服,但是喝了以后很难受。它们本质上是靠广告的轰炸,因此叫广告酒,当时我说它们肯定长不了。
第四个阶段就是五粮液,叫品牌酒。的确品牌不错,它可以多品牌,但是留给茅台的时间已经不多了。茅台只有唯一的一个选择,就是回到至尊位置上,王者荣耀。
中国还剩一个机会,文化酒。谁能够占据文化的这个“九五之尊”,谁就拥有了话语权,拥有了一切。
而今天我认为不是你茅台肯定会拥有,而是茅台最具备基础条件。但你如果不去攀登的话,别人就会攀登,所以这张图表就说服了他们。最后茅台集中精力,不搞跟跑不搞对标,回过头来去挖掘自己的根深文化。从最早汉朝的时候,史书里有记载,汉武帝派大臣唐蒙出使西南夷,资料我都找到了。司马迁的《史记》也有记载,两句话,带来一种酒叫枸酱,“武帝饮之,悦,美味之”。今天很多人抢,说这个酒不是你的,是我的,但是茅台先抢占了。
第二,巴拿马盛会得了金奖,很多人也不服,说我们参与过,这是另外一回事。还有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支撑了我对茅台的高度认识,茅台叫酱酒,酱酒是有生命的,好的酱酒属于有机酒。有机酒什么意思呢?没有任何添加剂,老酒、基酒、调味酒,全是,按我们老家的话说“将你的骨头,熬你的油”,最后自然生成,通过时间发酵,三年才出来。所以它产量肯定有限,但它的确非同一般。有了这种“天生丽质”之后,茅台坚持这条路走下去,五年下来终于回归王者,牢牢地站稳脚跟,今天的茅台不得了。
茅台的奇货可居其实带动了整个茅台河谷的崛起。当时茅台河谷出现了上千家酱酒厂,所以现在中国人把它简称“镇酒”,卖得也非常火爆。
这个故事说明什么问题呢?找魂必须有一个原则,我把它定义成“唯一性、排他性、权威性”。你一旦找到它的唯一性,找到以后,抢占制高点,开创新时代,掌握话语权,它就会产生排他性。最后的结果搞得五粮液攀都攀不上,够不着。最后有了权威性。这就是唯一性、排他性、权威性。
多说一句话,今天中国的管理有一个误区,这个误区已经很长时间了,影响了很多老板。一个企业的竞争力是取决于他的短板,这是所谓的短板理论,就是一桶能装多少水,不取决于这个桶,而取决于这个短板,所以要补短板。搞得很多企业在补短板上下功夫。
这个话对不对?对一半错一半。作为管理,补短板是必须的,不补短板企业怎么能均衡运行呢?但作为战略就不是补短板了,战略是找长板。你找不到自己的制高点,找不到自己与众不同的核心能力,找不到自己的长板,外面的世界怎么跟你合作呢?山高我为峰,泰山北斗怎么跟你对应呢?战略是找长板,管理是补短板,这样这个问题就比较完整了。
做战略,国家需要战略,企业需要战略,区域发展和城市更需要战略。我这些年来做过很多城市的发展战略,北京、上海、成都、昆明、西安,80% 的中心城市都参与过。拜时代之所赐,2003年开始,我们中国进入到高速城市化的过程。伴随高速城市化,支撑它的是高速工业化。工业化和城市化是一对孪生子弟,没有工业化谈不上城市化,但是没有城市化反哺,工业化走不远。所以我正好赶上了2003年到2015年这12年时间,基本是整个中国高速发展的时代。
举个例子,我们今天脚下的这块土地,2001年我做北京战略的时候,这个地方叫大望,我当时帮助整个合生创展,珠江系的企业去落址,去旁边做了珠江帝景、合生汇。这块地方原来是一个四环以外很荒凉的地方,今天有了华贸、万达,据说成了整个北京城最发达的地方——这都是在我们手里面完成的,过程我全参与了。
当时做的东西太多,只讲一个例子,我觉得最有经典意义。2003年,成都市找我们,当时有非典,我是冒着非典去的。成都就面临一个问题:找魂——我是谁?我的核心能力在哪里?我的制高点在哪里?我的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源在哪里?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因为在整个中国浩如烟海的城市群中,如果你不能独拔头筹,你不能有个性化的东西,没有”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那么一种天生丽质,你就不可能有辐射、覆盖和服务,少则你没有流量,大则你没有未来,这是当时很多城市面临的问题:我的魂在哪里?
因为要开一个模具,让更多中国的城市少走弯路,我带着整个团队用一个月的时间帮成都把这个“魂”找到了,到今天还在用。跟大家讲一个很有趣的故事。大家看一看,短短20年时间,今天中国已经成了全球超大型城市最多的国家,美国过千万的,只有两个城市,原来是世界第一。今天中国过千万的有20个城市,不可思议。20年前可不是这样,就一个半,一个上海半个北京,今天过千万的20多个。
美国为什么怕中国呢?因为中国的发展的确太吓人了,而中国能够取得这么大的发展,跟一些优秀的城市在发展过程中找到科学的道路、不照搬西方有很大的关系。其中最典型的是成都。当时我们对成都进行分析的时候发现一个问题,成都其他地方乏善可陈,工业、制造业,经济的规模都有很多问题,还有个最大的缺点:好吃懒做,成都人说的“会耍”。
但我们研究完得出一个判断,这不是成都的缺点,这恰恰是成都最大的优点,是成都的核心竞争力。一座来了就不想走的城市,给人们生活最好的浸淫。相当于一个泡菜坛子,有很好的酸汤,萝卜白菜到里面出去以后才能成为泡菜。那我们为什么要把坛子打掉呢?这是千年文化所沉淀下来的,在中国是独一无二的,这是很多人对美好、对幸福的向往之所在。后来就把“老汤”作为成都一个很重要的东西。
那么,成都怎么在中国成为新一线城市,被全世界关注的呢?我当时就画了一个图,叫“张弓搭箭图”。我说看问题必须立足于宏观,再抓微观,因时因地因人制宜,上接天下接地,如果做不到这点就不叫战略。
当时我就给他们分析了形势,我说今天的中国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可以说形成了一个结构,就像一个“张弓搭箭图”一样,整个沿海,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相当于弓如满月。弓箭拉开了,已经实现了工业化和城市化,但整个中西部广大地区还在工业化和城市化当中跋涉。但是从国家均衡发展的角度来讲,西部大开发必须找一个支点,只有这个支点找到以后,弓如满月、张弓搭箭,才能射向全世界、才能参与全球化,这是一个历史性的契机。
而当时具备成为支点的城市的只有三个:一个是重庆,西部唯一的直辖市,长江中上游中心城市;一个西安,十六朝古都,向来就是西北重镇——一个得天时一个得地利;最后只剩成都了,成都有什么呢?趁他们还没醒过来的时候,成都得“人和”。这座来了就不想离开的城市,是人们虽不能至,心向往之的一个理想“伊甸园”。把它梳理清楚以后,成都就能辐射、覆盖、服务整个中国的西部地区,使整个西部地区人流、物流、信息流、科技流都往这里聚集,从而支撑它的蓬勃发展。这个战略被接受了,最后给它找魂、定位,只有两句话。
第一句话,成都是西部之心。这是对成都的定位——文化中心、科技中心、教育中心、会展中心、物流中心、休闲中心,一切为了这个定位做设计,包括机场的搭建,第一机场、第二机场,包括城市的规模,1000万人、1500万人,全部按这个思路设计。
第二句话,典型中国。我说,下一步成都应该走向全世界,把成都送出去、把世界请进来。原来老外看中国的时候,以为上海是中国,北京是中国,广东是中国,其实都不是,那是中国的某一个片面,能够立体地反映烟火中国的只有成都。这个定位被接受以后,那年伦敦奥运会的时候,成都花了一笔钱做了个广告,叫“熊猫故乡,典型中国——成都”,获得了非常大的反响,最后直接促进了成都成为世界化的城市,好多老外都喜欢到成都定居,就这么来的。
这个故事说明什么问题呢?做什么事情一定要“上接天下接地,中间市场能通气”,结果政府和市场的力量同时去推动,找到一个精准的目标,最后的结果事业可成,但是需要时间,不走弯路。
我们从政府经营环境、企业经营市场、民众经营文化的角度,为成都市政府发展休闲产业提出了很多可操作性极强的建议,如宽窄巷子等。
宽窄巷子原本是要被拆迁的成都少城,但却是最有老成都味道,体现成都休闲文化特色的地方。我们通过搭建宽窄巷子这个平台,吸引来成都文化各界的能人、名人,最终营造出一个独一无二的休闲文化生态。
宽窄巷子的成功,乃至整个成都休闲文化产业的成功,背后就是战略、就是找魂,是规律、是孵化,最终形成了一个良好的生态。从“张弓搭箭”的战略判断,到休闲之都的气质把握,这里面都贯穿着战略。
讲完成都,我再讲另外一个网红城市,西安。西安现在成了中国最牛的网红城市之一,每年大节日的时候,一个成都、一个西安都是双璧分享天下。今天看西安大家都知道,唐风弥漫着整个西安,这可不是天生的,当时也是2013年西安找到我,我们对西安进行了一次很大的梳理。那时候的西安灰头土脑、暮气沉沉、茫然无措、不知出路。当时西安那边的人跟我说,西安原来号称国际旅游城市,交通不发达的时候人来了可以待一天半到两天,交通便利以后,现在只待8个小时。下了飞机之后,去兵马俑打个卡,然后扭头就走了,酒肉穿肠过,佛祖并没有心中留。
所以西安的旅游怎么办?西安旅游在哪里?这个时候有个很重要的理论,是我提出来的,现在在中国旅游界流传很广。我就说,观光是没有目的地的,你们总想打造目的地,观光就是门票它没有目的地,而能够拉动经济发展的,肯定不是观光,而是休闲度假,休闲度假才有目的地。所以西安不管多难,必须按照休闲度假地来打造。
那么西安的魂在哪里,它怎么打造呢?我在过程中给它找到了很重要的战略支点,就是我刚才讲到的,世界上看起来不相关的其实是关联的。我说西安如果要好风凭借力,光靠自己是不够的,必须借国家之力。那么现在国家在头疼什么?最大的头疼就是伴随中国的崛起,整个西方在妖魔化中国,一个是中国崩溃论,一个是中国威胁论。我们的外交人员有苦难辩,我们说我们从来没有侵略国家的历史,人家不信,这个时候需要一个样板来说清楚中国从来都是爱好和平的,而且我们不是崛起,我们是复兴,历史上我们就很强大。这个样板,最好的地方就是西安。中国的载体,汉唐两代都在西安,当时千邦进贡,万国来朝,民族自信就在这个时候形成的。
第二个问题,今天的中国可以说叫三个“首都”,北京叫“政治首都”,上海叫“经济首都”,还有一个“文化首都”在哪里?西安具备这个条件。你们不要再做别的东西了,与其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老老实实把西安的制高点做出来。作为中国的“文化首都”,切入点就是唐文化,说清楚中国是复兴,不是崛起,建立民族自信;通过这种市场的力量,获得关注度,最后来拉动自己。
他们接受以后,我帮他们花三年时间开了个模具,打造了一个曲江新区,五六十平方公里,拿出了1000亩地开模具,最后把大唐芙蓉园做出来了、大唐西市做出来了。这个项目成功以后,正好赶上中国台湾的国民党主席连战回西安省亲,总书记亲自陪他去大唐芙蓉园。一夜之间全世界都知道了,一夜之间一个全新的西安跃升在世人眼前。最后的结果是,老百姓有了自信,商家有了自信,政府有了自信,就沿着这条轨道走,到今天一个“皇城”彻底复兴了,一个大唐时代的盛况展现在人们眼前,所以它不成为打卡地都不可能。
这两个案例举完以后是什么意思?找魂,对于一个区域来讲,它一定要解决一个问题,就是要“上接天下接地,中间市场能通气”。“上接天”就是必须跟整个宏观的思路和决策能够吻合到一起,最后你再设定一个样板田,最后让大家来学习,整个国家民族少走弯路。“下接地”就是跟当地的文化和历史有关系。“中间市场能通气”,要具有可操作的市场的工具和手段,让这些企业家和市场力量不用扬鞭自奋蹄,最后这个地方就能做得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