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不妨再把这个话题推进一步。你可能会说,我要解决的不是这些小事,我要做一番大事业。
一样的。说一个我最近听到的小故事。
前不久,我认识了一对夫妇,夫妻老婆店,事业做得非常大,上市公司,一年的营收400亿。
但是他们事业的起点呢,其实就是一个卖二手摩托车的店。看起来起点已经很低了吧?他们真实起点其实更低:两口子在夜市上摆地摊起家。老公负责进货,老婆负责看摊。
后来攒了一点钱,就开了一个餐馆。你想,中华大地上,有多少这样的餐馆,这样的夫妇?
那为什么突然有一天想起来卖二手摩托车了呢?
他说,有一天,店里来了一个人吃饭。随身带了一个麻袋的钱,点完了菜就在那里数钱。把我们两口子眼睛都看直了。这得多少钱啊?我们辛辛苦苦开饭店,一天也就2000块钱营业额,什么时候能挣这一麻袋钱啊。趁着上菜的机会,就上去问:你是干啥的,能挣这么多?人家说:倒腾二手摩托车。
得了,这个客人前脚吃完走出饭店,两口子一对眼神,第二天就把饭店关了,然后开始倒腾二手摩托车。一个中国式的草根创业的故事就这样开始了。
后面的故事肯定有幸运的成分,但是我请大家注意他们做决定的这个瞬间。
这个瞬间里,没有战略,没有计划,没有理性分析,没有三思而后行,只有那个麻袋的钱震撼的视觉效果和数钱声音震撼的声音效果。
时隔这么多年,我讲这么个别人的发财故事给你听,你也就当成西洋镜听听就算了。我们没有当事人感受到的震撼,就是因为,我们不在现场,我们没有亲眼看到拿麻袋的钱,没有亲耳听到数钱的声音。
我知道的很多成功者的第一步都是这么走出来的。
在读书的过程中,我们经常看到这样的细节,某个伟大的人物,后来的某个卓绝的行动,其实来自于年轻时候的一次点化的机缘。而这些机缘就在附近。
比如这位,迄今为止最伟大的管理学家,可以说也是管理学这个学科的创始人。他一生中最重要的时刻,不是在课堂上,不是在读书的时刻,而是在一次听音乐会的过程中。
那是1927年,当时德鲁克18岁。大学生,每周要去听一次音乐会。就在汉堡歌剧院。
汉堡歌剧院当时是(现在也是)世界上最顶尖的歌剧院之一。德鲁克是大学生,非常穷,但是可以免费看歌剧。这是当时维也纳的政策。在演出开始前的10分钟,那些便宜的座位如果还没有卖完,就会免费提供给大学生。
有一天晚上,他去听伟大的意大利作曲家威尔第的收笔之作——他在1893年创作的《福斯塔夫》(Falstaff)。
他说,自己完全被征服了。但是真正让德鲁克惊讶的是,这部歌剧,居然出自一位80高龄的老人之手!
他说:“在当时年仅18岁的我看来,80岁是一个让人难以置信的年纪。我甚至怀疑我是不是认识年纪那么大的人。那时人们的普遍寿命也就是50岁上下。后来,我读到威尔第自己写的一篇文章,他在文章中谈及,人们问他身为一个著名人物,并被誉为19世纪最顶尖的歌剧作曲家之一,为什么在如此高龄还要不辞劳苦再写一部歌剧,而且是一部难度极大的歌剧。”
威尔第说:“我作为一名音乐家,毕生都在追求完美,可完美总是躲着我。我觉得自己完全有义务再试一次。”
“这段话让我没齿不忘——它们给我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
我当时下定决心,无论我的毕生事业是什么,威尔第的话都将成为指引我前行的明星。我当时就下定决心,如果我能长寿,我将永不放弃。同时,我还会追求完美,尽管我非常清楚,完美总会躲着我。”
那后来德鲁克做得怎么样呢?
有一次,吉姆柯林斯,也就是《基业长青》那本书的作者问德鲁克,在他出版的26本书中,哪一本是他最自豪的?当时86岁的德鲁克回答说:“下一本!”。之后他又写了10本书。
时隔多年,我自己最羡慕的,其实还不是德鲁克的成就,而是上个世纪20年代的德国对大学生的优待,可以免费听音乐会。
年轻人不仅被许诺了一个光明的未来,有狭窄的、仅此一条的上升通道,而是被营造了一个丰富的“附近”,那里有太多能和他们偶遇的事件。其中有一些,会成为他们一生享用的精神资源,一颗一生会不断长大的种子。
我上大学的时候读书,看到汪曾祺老先生的一句话,也是记在笔记本里很多年,当作人生至宝。
他说:“在狗一样的生活上做出神仙一样的事”。
这一年,有人说要苟住。那天我翻出我的笔记上的这句话,乐了。对啊,苟住也不见得就是躺平,它也可以是一条高出天际的修仙之路。
操作要点无非就是两个:
1,尽可能搁置对大环境和远方的信息的感受。至少让自己的心态不受它们的剧烈影响。
2,找一个手头的事,附近的事,自己hold住的事儿,持续地做,然后等待时间的回报。
不过,如果真要做到这两条,也没那么容易。我自己感受,可能需要我们做两个很重要的观念上的翻转。
第一个,来自华楠老师的提醒。
最近,华楠老师在得到做了一门很有意思的课,叫《怎样打造创意流水线》。
在这门课里,他提出了一个看起来很反常识的做事方法论。
过去我们经常说,好方法的好处是“四两拨千斤”,但是华楠说,不对,是“千斤拨四两”。
这个道理其实很好理解。
真正做成事的人,都是找准这个世界上的一个需求,一个价值点,然后把全部力气使上去,千斤之力拨动这一个点,才有成功之望。这符合我们的经验。
但是奇怪,为什么我们从小就习惯“四两拨千斤”的思路呢?我们为啥会狂成那样呢?
原因就在于我今天开头讲的那个视角的差异,我们是单枪匹马地面对整个世界,还是以一个人的方式面对周边的世界。
我觉得是面对整个世界,那我想到的全是效率,全是怎么尽快搞定,所以,我就在方法上追求“四两拨千斤”。但是,如果面对的是眼前的一个活生生的人,我想的全是怎么打动他,怎么调动我所有能调动的手段,那当然就是“千斤拨四两”。
说白了,你扮演的是一个军队的长官,还是一个身边的恋人。
现在有一个形容词叫“网红”,网红咖啡、网红饭店、网红电吹风、网红自行车,什么意思?无非就是,它打动的不是无差别的大众,而是它身边的人。身边的人眼睛一亮,心生欢喜,于是就帮它完成了进一步的传播。这已经是这个时代最好的产品心法。
什么是“体验经济”?用我们今天的话说,就是身边经济。
主动贴近体验经济,需要我们对自己的世界观做一点小小的改造。
请问世界和我们是什么关系?
是“喝令三山五岳开道,我来也”,这个世界上的万物,是为我准备的,我来了,我编码,我创造。你要是这么想,我佩服,没什么不对。
但是还有我今天主张的另一种看法,这个世界太庞大,太不确定了,我来了,我唯一能做的事,是调动千斤之力,在这个世界上钻一个小眼,让历史的洪流带动我的生命往前走一段。
这是一个观念翻转,还有一个翻转。
最近听到一件有趣的事。
某个日本餐馆在社交媒体上抱怨,一个三十人的中国旅游团订餐临时取消了,但付了所有餐费。
你可能会说,这有什么可抱怨的?人没来,钱还付了,你有什么损失?菜还省下了。你是净赚了啊。
但是店家不这么算账。他认为自己花了心血制作了菜肴,一腔热血与热情等着接待,虽然这些也都包含在餐费里了,但有种奔跑当中踩了一个浅坑的感觉。这个坑大概也就一厘米,对于整体目标影响不大,但对于心情影响很大,整个节奏乱了,深情错付。
都有道理,看我们要认哪个道理。
一个是经济学的道理,“成本—收益”,只有盈亏和涨跌。大规模陌生人之间的合作,适用这套道理。
但是如果换一个人和人附近的视角,打招呼到朋友家吃饭,咱还送了礼,就是临时有事去不了,人家说没事没事你忙你的,但是咱是不是心里还是有一点愧疚?
人生的路,可以是走向星辰大海,也可以是无限贴近另一个人 。
这条路都在这里,我们都可以选。
最近看冯唐的一本书,《了不起》其中一段话,可以拿来做为本场启发俱乐部的结语。
过去,我们总是更多地用理性和世界打交道。
但是这个世界面临大变局的时刻,理性不够用了,也太苍白了,我们不知道变局的终局是什么,于是我们可以回到自身。而我们自身,不过就是这三样东西:
“释放你的兽性,多使用肉体,多去狂喜与伤心。
体味你的人性,贪嗔痴慢疑,让妄念飘一阵。
挖掘你的神性,多去创造,活出更多人样儿。”
——冯唐《了不起》
感谢你收看本期的启发俱乐部。感谢翔总。
今天这场启发,再次特别感谢咱们的合作伙伴红旗。
当然这里也要替咱们的合作伙伴说一句口播:
红旗,用心追求理想服务。始终致力于用户的高品质服务体验,用自己的专业和创新,打造更加安全、健康、智能、舒适的中国高端汽车,为用户创造全方位的优质汽车生活。
再次感红旗品牌对《启发俱乐部》的支持,今天的分享就到这里,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