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划人:嘉树
你好,这里是《邵恒头条》,我是邵恒。
这段时间,美国跟很多国家都发生了贸易摩擦,除了中国,还有墨西哥、日本、法国。美国那么大体量的国家,发起贸易挑战,让所有人都觉得很头疼。
我最近在微信公众号“正解局”看到一篇有意思的文章,讲的是上个世纪日本如何应对跟美国的贸易摩擦。
我推荐这篇文章的原因,并不是想带你看日本如何跟美国打贸易战。因为我们都知道,这场贸易战的最终结局,是日本经济遭受了重创,陷入了失落的二十年。
但是在这个过程中,日本有一件事做得特别成功,就是实现了产业升级——日本从重工业还有劳动密集型的制造业,走向了高端产业。这篇文章的标题,就叫做《被美国打压40年,日本为什么还成功实现产业升级》。
今天的《邵恒头条》,我们来看看这篇文章里的观点。
一说到当年美国和日本的贸易摩擦,很多人都会想到1985年签署的“广场协议”。当时,日本迫于美国的压力,让日元强行升值。
不过,这件事虽然是日本和美国贸易冲突里面的关键节点,但其实美国对日本的贸易打压早在50年代就开始了。
最早,美国针对的是日本的纺织业。1955年爆发了一个特别有名的事件,叫做“一美元女士衬衫事件”,这件事可以说是日美贸易摩擦的导火索。
在当时,美国的市场上有日本出口的衬衫,仅仅卖一美元。这个价格,可远远低于当时美国的市场价。
在日本衬衫的低价冲击下,美国本土的纺织业遭到了重创,有很多的中小企业相继倒闭。你肯定听说过股神巴菲特——按说他的投资眼光是非常精准的。可就算再精准,他当时投资的一家纺织厂,最后也没逃过倒闭的命运。
美国纺织业的工会肯定不干啊,于是发起了“反倾销”的运动,要求政府限制日本纺织品的进口。后来,日本为了保命主动做了让步,签署了一份自愿出口限制的协议。
不过,这仅仅是贸易摩擦的开始。随着日本经济的发展,美国的打压逐渐变得更频繁了。60年代,打压日本的钢铁产业。70年代,打压彩电和汽车产业。到了80年代,又打压半导体和电信产业。
这段时间里,发生过很多特别轰动的事儿。比如,1982年6月,六名日立高管被FBI逮捕,被指控涉嫌窃取IBM技术。1987年,美国政府禁止日本富士通收购一家叫Fairchild的计算机公司,即使这家公司当时实际上属于法国人。
所以你看,在长达40年的时间里,美国不断地找日本的麻烦,日本每崛起一个行业,美国就紧跟着打压。
那当时,日本是怎么应对的呢?“正解局”的这篇文章,分享了这么几个策略:
第一个策略,作者称之为“且退且战”。什么意思呢?首先,对于那些已经被限制的产业,日本选择了主动让步,暂缓和美国之间的冲突。在这40年间,日本跟美国签了好几个自愿限制出口的协议。
不过让步其实是为了赢得喘息的机会,让那些受限制的企业能找到新的突破口。
就拿纺织业来举个例子吧。1955年出了“一美元女士衬衫事件”之后,日本在1956年就自愿对纺织业做了出口限制。但是不久后,日本纺织业就开始悄悄瞄准当时纺织领域的高科技,也就是最先进的纺织产品——碳素纤维。
碳素纤维又被称为“黑色黄金”,这种纤维的特点是比普通纤维强度大很多,而且还耐腐蚀、耐高温,所以可以用来制作防弹衣这样的军用产品,甚至可以用在航空航天领域,比如造飞机。在60年代,美国的碳素纤维技术已经发展了10年,在市场上占有霸主地位的是美国联合碳化物公司的产品。
在日本政府的支持下,日本企业开始投入了大量的资金进行研发。到了1969年终于有了突破,研发出了一种高性能的碳素纤维材料。从那时候起,日本的东丽公司就依靠这个技术不断发展,到现在仍然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牢牢占据着全球碳素纤维市场份额的第一名。东丽公司现在也是波音公司最稳定、最主要的供货商。
所以你看,美国制裁日本的成本优势,这件事恰恰成了日本的动力,把成本优势升级成为技术优势。这不仅提高了产品的竞争力,也帮助日本重新掌控对外贸易的主动权。
好,这是日本的第一个策略:且退且战。且退且战,针对的是那些已经被限制的产业。虽然能找到突破口,但是这些产业可以迂回的空间毕竟有限。所以日本政府采取的第二个策略是顺势而为,干脆去找其他的增长点。
在70年代,日本跟美国的摩擦主要集中在家电、钢铁、汽车领域。就在这个时间点,日本开始大力发展半导体、信息产业。
本来,日本的半导体技术是落后于美国的。不过从70年代中期开始,日本政府开始实施一个超大规模集成电路的创新项目。这个项目聚集了日立、三菱、东芝、富士通、日本电器五家大公司,投入了700多亿日元的巨额研发经费。这五家公司平时本来是互相竞争的,但是这时候所有人都统一了目标,就是要在半导体的核心技术上实现突破。
结果,在短短4年里,这个项目就取得了1000多项专利。日本抢占了芯片市场,在微电子领域的技术赶上了美国。到了80年代末,日本芯片在全球市场的占有率达到了53%,而美国仅仅37%。
在1978年,日本还推出了一条信息产业振兴的临时措施法,聚焦电子计算机、高精度装备、知识产业。这些领域的公司,不仅有政府专项资金,还有税收和金融优惠。随着信息产业的发展,也涌现了一大批你现在耳熟能详的公司,比如索尼、夏普等等。
好,这是日本的第二个策略,顺势而为,鼓励创新。日本还有第三个策略,迂回作战。这指的是,日本公司开始走国际化的路线。
不过这里的“国际化”,说的不是我们一般理解的,到其他国家去开拓市场。而是说,日本开始在其他国家投产建厂,把其他国家变成了日本产品的出口加工地。
这里面最有意思的一件事,就是日本在美国的动作。在上世纪70年代,日本的汽车制造商开始开始大规模向美国直接投资。像本田、日产、马自达、三菱、富士重工等等,这些汽车公司都相继到美国建厂,投资当地的研发机构。
看起来,日本直接对美国出口的汽车减少了,但实际上,日本车在美国市场的份额却越来越大。直到现在,日系车在美国市场仍然很受欢迎,占据了40%左右的市场份额。
好了,总结一下。今天,我和你分享了日本在上个世纪如何应对美国的贸易打压。倒不是说,日本的策略有多高明,因为很多策略其实都是无奈之举。但是,我认为日本值得佩服的地方在于,不管对手怎么打击,他们始终锚定同一个目标,就是要实现产业升级。
回看这40年,你会发现,日本的经济格局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在50年代初,日本经济的支柱还是重工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出口靠的主要是成本优势。到了80年代末,高端制造业已经成为了日本经济的重要支柱,技术优势成了日本企业的杀手锏。如果只看经济增长的结果,那么日本是输了。但如果看产业转型的结果,你就会看到故事的另外一面。
日本的经验,我觉得在生活中也特别有借鉴意义。面对一个突发事件,或者重大挑战,怎么才能不乱阵脚呢?方法很简单,就是锚定自己设定的目标。无论别人怎么扰乱你,都不要把视线从那个目标上挪走。
好,这就是今天的《邵恒头条》。我是邵恒,明天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