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这里是《邵恒头条》,我是邵恒。
过去这周,国际媒体一直在关注美国和伊朗之间的冲突升级。先是美国攻击伊朗,说伊朗炸毁了两艘油船,然后伊朗又打下了美国的无人机。就在过去的这周一,美国又宣布要对伊朗高官实行制裁。
看这类新闻的时候,你可能会跟我一样,心里有这么一个疑问,美国到底是有什么底气,四处挑起争端呢?有一句俗话说,老鼠敢嘲笑猫,身后一定有一个洞。那美国挑起国际冲突,手里的底牌到底是什么呢?
最近我看到,美国的两位政治学者发布了一篇有意思的论文,叫做Weaponized Interdependence,翻译过来就是“武器化的相互依赖”。这篇论文让我们对美国的“底牌”有了一个新的认识,因为论文提出,美国正在把全球化当作一种武器来使用。
这篇论文即将在《国际关系》期刊上发表。在此之前,初稿刚发出来,就引发了非常多的关注和讨论。
两位作者,一位是美国乔治华盛顿大学的政治学教授亨利·法雷尔,一位是美国乔治城大学的政治学教授亚伯拉罕·纽曼。这两所学校都是政治学系特别强的院校,尤其是乔治城大学,经常在政治系院校里排名第一。
今天的《邵恒头条》,我想来跟你分享一下这篇论文里面的主要观点。
在过去,谈到全球化,有不少学者会认为全球化让信息变得更加分散,让整个世界变得更为扁平。不过这篇文章里,作者却指出来另外一个趋势,那就是随着全球化的经济活动和信息交互增多,反而出现了一些信息汇聚的中央节点。这件事,加剧了国际关系中权力的不平衡。
从金融系统的角度来说,SWIFT就是这样一个中央节点。这个名字你可能不太熟悉,不过,做过跨境转账的人都会知道,SWIFT识别码是每个银行都有的,在跨境交易的时候就需要提供这个码。
SWIFT是一个总部在布鲁塞尔的机构。这家机构提供的,本质上是一套银行和银行之间传话的系统。比如说你从中国的招商银行,往美国的花旗银行打一笔钱,两个银行之间总得打个招呼吧。得有人记录这笔交易,得确定交易的数额没问题,还得确认交易人的身份也是真实的。
这种服务,最早的时候都是各个国家的电信公司在做。但是他们特别慢,而且系统还不安全。在1973年的时候,欧洲和美国的一些银行就联合起来,创立了一个更加高效的系统,就是SWIFT。很快它就被广泛接受了。系统推出不到五年,就有22个国家在使用了。
当然,市场上不是说,没有别的机构提供同样的服务,但是SWIFT占据了垄断地位,因为这种服务有巨大的网络效应。现在几乎全球所有的主要金融机构,都是SWIFT的客户。到2016年,有200多个国家、11000家金融机构都在使用这套系统。每年这个系统上处理的交易信息,多达65亿条,而且还呈现出指数级增长的趋势。
所以你看,SWIFT相当于全球金融交易的信息汇总中心。这个机构,创立的本意是让跨境交易更便利,它也的确提供了这样的功能。但是论文的作者指出,这种节点出现之后,反而让一些国家获得了两种武器。
一种武器,作者称之为圆形监狱效应。圆形监狱,你听名字就可以想象,是一个圆圈状的监狱,中间有一个监视塔。监狱长在这个塔里转一圈,就可以轻易地监视整个监狱发生的事情,所以囚犯不敢轻举妄动。
像SWIFT这样的金融信息中心,其实就相当于一个中央监视塔。既然他们记录着全球的金融活动,那么谁控制了这个机构,谁就能知道各个国家、机构之间在做什么交易。
在911之后,美国就做了这件事。美国的财政部用SWIFT系统追踪恐怖分子机构之间的交易记录。他们用SWIFT记录的信息,挖出了各个恐怖分子机构之间的联系,找到了那些共谋的机构,提前知道了他们的行动计划。SWIFT当时当然是不愿意做这件事的,当时在欧洲,其实有不少人抗议美国政府的这种行为,但是欧洲政府迫于压力,最终还是默许了美国政府这种行为。
那你也可以想象,同样的手段如果是去追踪其他国家、机构的合法交易,那这其实就成了一种间谍活动。这也就是前面说的圆形监狱效应。
还不止如此。这篇论文提出,SWIFT这样的中间节点,还提供了另外一种武器,作者称之为咽喉点Chokepoint。从字面意思上看,也很好理解。既然信息都汇总在一个节点,那么这个节点就像咽喉一样重要,只要掐住就能致命。
美国在制裁伊朗的时候,就是这么干的。2012年,美国又向SWIFT施压,让SWIFT停止向伊朗提供金融信息服务。这是有史以来SWIFT第一次向一整个国家的金融系统终止服务。
这对伊朗的金融系统是灾难性的,下到商业银行,上到中央银行,都从整个国际支付系统里被隔绝出去了。这一点,后来就成了美国跟伊朗谈判的重要砝码。到了2018年5月份,特朗普宣布退出之前跟伊朗签订的核协议,这时候又威胁伊朗要再次切断SWIFT。不过这一次,欧盟是拒绝的,因为欧盟不想再次把SWIFT变成一个武器。
小结一下:在全球化的金融系统里,表面看交易信息是分散的,但往深一层看,全球金融信息的洪流,都会汇集到SWIFT这样一个关键的中央节点。谁能掌控、利用这样的中央节点,谁就有可能对全球任何一个国家的跨境交易进行控制。金融体系的全球化,并没有让权力分散,反而让权力集中起来了。
如果我们再看看互联网,你会看到同样的趋势。互联网世界,也有这样的中央节点。
你可能马上会想到的是数据的节点——没错,像是脸书、谷歌、阿里巴巴、腾讯这样的大型互联网公司,已经成为了全球数据的中央节点。
不过,如果抛开数据,我们只看互联网这项技术本身,你也会发现它的底层基础设施,其实是高度中心化的。我来给你举几个例子:
第一,光缆。表面上看,互联网上有那么多信息,但其实,在传输的时候,绝大多数都集中在300条光缆上。像是西欧和非洲之间,总共有不到6条光缆传输信号。这些光缆中任何一条被破坏,都有可能造成大面积的互联网瘫痪。在2008年,就出现过这样一个事故。一艘船在航行的时候,不小心在埃及附近的海域把两条光缆切断了,结果整个中东和南亚的大部分地区,都断网了。
第二,域名。上网的人都知道域名,就是www开头的。但是有很多人不知道的是,这些域名的解析需要一个叫做根服务器的东西,目前全球总共只有13台根服务器,美国掌控着其中10台。
第三,IXP,互联网交易节点。这是一个类似交管局的基础设施,是为了疏导互联网上的交通拥堵。很多城市、区域的互联网信息,都需要经过IXP这样的核心节点。而这些节点往往集中在少数几个大城市里面。
听了这几个例子,你肯定也明白了,如果有的国家想把互联网武器化,那么掌控这些节点就可以了。美国国家安全局实施过一个绝密网络监控计划,也就是后来斯诺登泄露的“棱镜计划”,就是利用了这样的节点优势,对全球信息进行监控。
其实,这些中心节点的现象出现也不是一时半会了,作为一个普通人,在生活中都能感受到这种节点的影响,比如说,一个人的社交数据,不都掌控在微信的手里吗?
不过,这种节点效应上升到国际关系层面,它的意义可就大了。因为,它挑战了一直以来支持全球化的一种学术观点。这种观点认为,当全球化的水平越来越高,经济体之间的交易往来越来越多的时候,战争就越不容易发生。大家都是一条线上的蚂蚱,打起仗来成本太高了嘛。
但今天分享的这篇论文让我们看到,随着全球化的深入,中心节点的影响力越来越大了。掌握了中心节点,就相当于掌握了能影响全球经济的秘密武器。这么看来,挑起冲突的成本反而变得更低了。
现在有一些国家,开始意识到这种武器潜在的破坏性了。有的国家,已经在主动寻找其他的选择,给自己留活路。
比如俄罗斯,在当年的乌克兰冲突里,西方国家曾经威胁俄罗斯要切断SWIFT的服务。近几年,俄罗斯投入了很多精力研究基于区块链的支付系统,可能就是为了找一个SWIFT的替代品。
听到这,你可能觉得,这也太丧了啊。这么多年以来我们相信世界越来越平,但是结果发现山尖更高了,山谷更低了。而且从山尖往山谷发动袭击,还越来越容易,这个世界的态势不乐观啊。
其实也并不是这样。这里面还有一个关键因素我们不能忽略,就是立法和价值观的作用。信息的节点会不会被武器化,立法机制在其中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比如说,在美国的互联网电商,虽说他们手里有大量数据,但是美国政府并没有把咽喉点的策略,用在这些公司身上。美国早在20世纪90年代就出台法案,承诺电商平台上的信息可以不受政府的管控,除了一些真正违法的信息比如像是色情影片这种。这其实是出于商业利益的考虑。这条法案,造就了亚马逊、谷歌这样的大型互联网公司。同样也是这条法案,给美国政府的权力划定了边界。
再看欧盟。欧盟出台了最严格的数据隐私法案,这条法案,其实就会限制数据中心节点的出现。之所以会有这样的法案,是跟纳粹德国的黑历史有关。那段历史让人们对于老大哥的监管留下了不可磨灭的阴影,所以后来欧盟才会把个人隐私,上升到人格权利的层面去严加保护。
这两条法案,我在6月7日的节目里都分享过。如果你有兴趣,可以回顾《在美国为什么没有华为的竞争对手》那期节目。
好了,总结一下。今天的《邵恒头条》,跟你分享了在国际政治领域现在热烈讨论的一篇论文,《武器化的互相依赖》。这篇论文通过金融信息系统SWIFT,以及互联网基础设施的案例,让我们看到在全球化的时代,信息的中央节点可以被转变成武器。美国已经在使用这种武器了,这种趋势值得我们警惕。其他国家在寻找替代品的同时,也需要从立法的角度,考虑如何制约对这些武器的滥用。
不过,跳出国际问题看这篇文章,我其实想到了社会学里面结构洞的概念。如果A认识B,B认识C,那么B就是A和C之间的结构洞。你占据了越多的结构洞,你在人际关系网络中的重要性和影响力就越大。
今天说的中心节点,其实跟结构洞是同样的道理。而在《邵恒头条》,我想做的就是成为你和世界之间的结构洞,成为你的信息节点。
好了,这就是今天的《邵恒头条》。我是邵恒,我们明天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