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划人:沈祖芸
你好,这里是《邵恒头条》,我是邵恒。
7月30日,华为公布了2019年半年度报告,收入同比增长23%,超出了很多人的预期。虽然说运营商业务下滑,但是消费者业务却很抢眼。像智能手机业务,就力压其他品牌成了中国市场的老大,市场占有率高达38%。
华为投资控股公司的董事长梁华说,虽然面临的挑战很大,但相信华为会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其实,无论外部条件怎么变,华为一直以来都在做同一件事,就是“沙盒创新”。这个概念是我从得到上吴伯凡老师那里学到的,说的是一个盒子装满了细沙,如果盒子不能动,那怎么创新?也就是说,外部条件的限制,完全不能改变,这时候要怎么办?
在今天的《邵恒头条》中,我就想来跟你聊聊,沙盒创新是怎么做到的。不过我不是给你讲华为的案例。事实上,沙盒创新做得最成功的,还不是哪个公司,而是一个国家,那就是以色列。
以色列的国土面积,只有半个北京大小。自然资源极度匮乏,一半以上的地区都是沙漠,而且全年有7个多月都是无降雨期。同时,它还长期深处领土纠纷,跟巴勒斯坦的武装冲突频繁爆发。资源匮乏和紧张的地缘政治,就是以色列的盒子。
但是,以色列却一跃成为世界经济和科技强国。就是这个人口800万的弹丸之地,有4000多家科技创业公司。平均每2000名以色列人当中,就有1人从事科技创业。
如果我问你,用没用过以色列研发的技术,你可能一下子答不上来。但实际上,以色列的创新在我们生活中随处可见:往小了说,有U盘、QQ和MSN的即时消息传输技术;往大了说,有太阳能转化技术、滴灌技术、海水淡化、以及防虫害粮食储存技术等等。这些都是以色列研发之后,推广到全世界的。
那以色列人是怎么做到的呢?
前段时间,我的一个朋友、教育专家沈祖芸老师参加了一场创新培训。主讲人是以色列SIT全球创新公司副总裁泰马尔·车路奇女士(Tamar Chelouche)。
这家公司从20年前开始大量搜集创新的案例,包括影响人类的重大发明、那些让人意想不到的创新解决方案、创新的流程和模式等等。他们收集了20多万个成功案例。在分析了这些案例之后,他们发现创新真的有共同的密码。
那这个密码是什么呢?泰马尔揭示的答案,有点反常识。
第一,有限制才有创新。第二,创新有模式可循。
先说第一点,有限制才有创新。
我们是不是经常听到这样的抱怨吗?上级政策紧、没有给自主权,所以我们不能创新;条件不允许、人才储备不够,我们不能创新,总之意思就是限制太多,阻碍了创新的可能性。
但泰马尔却说,“限制才能成为激发创新的动力”。正是种种的“限制”,逼着以色列人必须创新,因为“不创新就会死”。
今天被普及到全世界的滴灌技术,就是很好的例子。之所以会发明滴灌技术,就是因为以色列太缺水了,必须要让每一滴水都发挥出最大的作用。所以以色列人在灌溉设备上,用足了高科技,比如智能监控、防堵塞的药剂、充气系统、回收循环系统等等。他们生生把水的利用率,从传统的15%提升到了95%以上。
靠着滴灌技术,以色列不仅实现了农产品自给自足,还能出口欧洲国家。而且,滴灌技术还被推广到了全世界。所以你看,正是以色列的水资源限制,激发了农业技术的创新。
不过,我认为更反常识的,是第二点:以色列人认为创新可以复制。这太奇怪了,因为我们平时说创新啊、灵感啊,这都是灵光乍现才能有的,还得跟之前不一样。那怎么可能有现成的模式,而且还能复制呢?
泰马尔所在的公司,就是专门研究以色列创新模式的。泰马尔自己用23年的实践积累,告诉我们这件事完全可以。
首先你需要明确,到底什么是创新?以色列人的定义是“新的、有价值的、可行的”这三个要素同时满足才构成创新。
紧接着你要思考,如果要实现这样的创新,我们需要打破什么?这也很明确,就是打破思维定势。
以色列人把思维定势梳理成三种最常见的类型,从小学就开始训练学生如何打破思维定势:
第一种是功能型的思维定势,就是习惯性把事物锁定为某种传统功能,比如墨镜,只有遮阳功能。但在未来,它也可能变成一个可穿戴的微型显示器。
第二种是结构型思维定势,也就是你认为,一个事物的结构就应该是你看到的那个样子。
比如,最早的冰箱因为没有电,所以总是把大冰块置于顶部进行自上而下的冷气循环,这就导致最早的那些电冰箱的设计也总是冷冻室放在上面,冷藏室放在下面。但其实,我们显然用冷藏的功能更频繁,为了便利,应该放在上面嘛。
第三种是关系型思维定势,就是认为两个事物之间的关系是固定的。比如说,孩子看电视,你觉得影响学习,就不让他看。你认为,电视和学习之间,是势不两立的关系。但其实,你可以和孩子约定,每看一小时电视,就得读一小时书。这样,看电视和学习就变成了互相促进的关系。
打破这样的思维定势,又要靠什么?泰马尔说,SIT就是一套帮我们打破思维定势的创新方法论。SIT是Systematic Inventive Thinking的缩写,意思是系统创新思维。
这套方法论讲究的是不做加法、不从外部要资源,也就是说,不去试图改变盒子本身。但是,你要从“盒子里面”的系统着手,聚焦于这个系统当中到底有哪些已有的资源,是否可以充分开掘其新的价值。这就是一种不抱怨、不抗拒的沙盒创新。
SIT创新思维,总共包括五种核心工具。不过,我认为这里面最实用、最容易操作的工具,是减法工具。我来给你介绍一下。
简单来说,减法工具指的是,在一个系统里,减去最重要的部件,反而却发掘其他辅助部件的潜能。
举个例子来说,在一所学校里每个学期结束都要考试。好,那我们现在要实现考试创新,你该怎么办?
你可以先把考试拆分成若干个零部件,比如监考老师、学生、试卷、考场,然后你看看你认为最重要的一个零部件是什么?哦,可能是试卷。好,那么现在请你把试卷删掉,想一想没有了试卷你还能怎么考试?没有了试卷,我们可以用口试、可以进行才艺表演、项目设计来替代。再比如,我们能把教师去掉吗?当然可以,无人监考或诚信考试就应运而生了。
再举个例子来说,洗衣液。洗衣液的功能,当然是把衣服洗干净,所以对洗衣液来说最核心的部件,就是去污成分了。那么,如果你把这部分拿走呢?不能去污,其实还有香气呀。所以,一个不能去污的洗衣液,可以当作衣服的清新剂。
这就很有用啊,因为现代人换衣服很频繁,每天穿一套不一样的,非常普遍。穿一次就洗吧,洗衣液的去污成分对衣服耗损很大。不洗吧,穿着又别扭。清新剂恰恰解决了这个问题。这个想法,以色列SIT公司在1996年就提出来了。四年之后,宝洁公司推出了一款叫Febreze的清新剂,创造了清洁市场的新品类。
你看,减法工具,就是在不添加任何外部条件的情况下,让系统、产品、流程再次焕发出活力,这就是以色列的系统创新思维核心方法。
不过,这还没完。沈祖芸老师跟我说,在这套工具背后,还有一个核心算法,那就是以色列的人才培养系统。一般来说,我们都关注学校对人才的培养,但其实以色列的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也同样重要。
从家庭角度来说,以色列人重视孩子独立思考和分析能力的培养,从不培养“乖孩子”。以色列的小孩放学回到家里,父母不会问他“你今天学到了什么”,而是会问“今天你提问题了吗?”以色列家长认为学会提好问题,学会独立思考,比学知识更重要。
而在社会层面,以色列也有对创新的特殊鼓励机制。以色列政府成立了一个特殊的机构叫做:“创新局”。这个创新局做的最有意思的举措是建立失败博物馆,理念就是要奖励创新过程中的90%的失败。以色列人认为如果不能真正地包容失败,那么创新也就不可能实现。
好,总结一下,今天的《邵恒头条》,为你介绍了以色列“沙盒创新”的经验。以色列人创新的秘诀就在于,不改变盒子,不做加法,而是开发盒子里面的资源,让它们焕发新生。
结束前,还想说一点我的个人感受。自从做了《邵恒头条》这个产品,我就像给自己判了一个“无期徒刑”,每天雷打不动,必须为用户生产十分钟的 “头条”。筛选、采访、成稿、进棚录音,这就是要把“牢底坐穿”的节奏。
对于我来说,每天最盼望的其实就是有人来“探监”,当然这个探监是带引号的,对我来说这叫“知识探监”——就是有朋友来把外界发生的最新资讯和他们的见解“投喂”给我。所以今天也要特别感谢,沈祖芸老师带给我的智力支持。这样的“知识探监”,越多越好。
好了,这就是今天的《邵恒头条》。我是邵恒,我们明天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