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恒帮你问 | 人造肉在中国的前景如何?

你好,这里是《邵恒头条》,我是邵恒。

这周的#邵恒帮你问#,我邀请到了两位老师,分别是《商业洞察力30讲》的主理人刘润老师,以及《前沿科技·合成生物学》的主理人李腾老师。这两位老师对人造肉都很关注,而且拥有不同的专家视角。所以在今天的节目当中,我也邀请两位来回答关于人造肉的问题。

我的回答是,人造肉是一项新技术,所以目前还属于风口。

你可能知道,有一条有趣的曲线叫技术成熟度曲线。就是技术刚出来的时候资本和创业者大量涌入,把预期推到了高峰。但技术实现周期很长,大家热情下降了,所以下个阶段又掉到谷底。之后,再一点点从谷底攀升。就像曾经很热的3D技术、虚拟现实技术一样。人造肉其实也属于新技术的阶段。

如果要判断是风口还是浪潮,一个很重要的标准就是看这项新技术是不是足够成熟。怎么就是成熟的技术呢?要看它是被少数人喜欢还是被大众所接受。很多新技术出来自带亮点,会有一小部分人去尝试,但是一个技术要得到大众的喜欢,就必须没有明显的缺点。以人造肉为例,肉是不是够便宜,是不是足够健康,生产过程中是不是带来新的一些问题?当这一系列问题都被解决了,大众才会接受。

首先,如果从需求的角度来讨论这个问题,你会发现,人们对肉替代品的需求是巨大而持续的。怎么用更经济的方式,满足越来越多的人口对更好的饮食的需求是人类文明的永恒话题。按照现在的发展模式,其实饮食需求已经越来越难以满足了,我们必须找到替代方案。

但是,我们今天讨论的人造肉技术,是不是在经济上最终可行的替代方案,就不一定了。

举个例子,人造肉从技术上来说有两条实现路径,一条路径是使用动物细胞去培养,另一个路径是最近很火的使用植物成分模拟肉类。其实,第一条路径更早地获得了资本关注。但是随着技术进展,人们发现它有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以目前的技术水平来看,成本无法下降。现在,第二种方式能把制造成本降得很低,但仍然有一些问题,比如,现在只找到了牛肉的替代,很多其他种类的肉还没有很好的模拟方案。

所以,总体来看,肉类替代品的需求是持续的,因此一定会有满足这个需求的技术,随着技术的成熟和成本的降低演化成长久的浪潮。但是哪种技术最终会胜出,无法被预知。

这也恰恰是在预测新兴技术未来发展潜力上一个经常遇到的问题,就是我明知道在这个领域上一定会有一个技术胜出变成长久的浪潮,但我却不知道这个胜出的技术是不是我所选择或我所关注的技术。

如果你需要在面临这种不确定的时候做一些选择,就需要你有一定的预判能力,甚至有一定的运气。

我认为人造肉在全球的市场都会有很大的前景,只不过在各地会不太相同。中国人比较喜欢吃猪肉,美国人、阿根廷人比较喜欢吃牛肉,在海边的人可能比较喜欢吃鱼肉,所以说它对不同肉类的取代的能力,导致它在各个国家的发展前景不一样。

我觉得人造肉在中国的发展会更有趣,因为中国有很多人吃素食,本来就有大量的用大豆蛋白制作的类似肉的东西。所以,今天人造肉可以理解为是素食2.0,可能会让更多人享受肉类的口感,享受素食的健康。

但是,所有的前景都要加上一个时间点。未来的3到5年,可能会让一些曾经在素食上有研究的公司有一定发展,但波及到普罗大众会需要更长的时间。也就是第一波风口过去,跌入谷底,浪潮再次起来的时候才会有前景。但是我相信,总体来说道路是曲折的,但前景是光明的。

说来惭愧,我作为一个合成生物学领域的创业者,很早就在关注人造肉。我们当时的判断是觉得人造肉在国内没有需求,也不可能受到关注,但现实情况是今年以来人造肉受到了很大的关注,我们的判断被证明是错的。

我们当时判断人造肉在国内没有需求的原因是,催生国外人造肉产业的三个因素在国内都不存在:一是解决极端贫困人口(如非洲中部)的营养不良问题,二是解决畜牧业占据大量土地、耗费大量资源的问题,三是解决畜牧业带来的温室效应。由于中国已经很少存在营养不良的极端贫困人口,并且后两个问题主要是牛肉导致的,而中国是一个以猪肉为主要食用肉类的国家,不存在饲养牛带来的资源与环境问题。

而事实证明,人造肉在国内还是有相当大的关注度的,我们的判断是错误的。错误的主要原因是我们把人造肉预设成了一个To B的生意,主要考虑了B端企业对人造肉的需求,而忽略了人造肉所带了的To C属性,那就是公众对新式食品的需求会催生B端对人造肉的需求,人造肉是个相当有话题性的新食品种类,在它的公益属性和环保属性之外,人造肉是具有额外功能的。

现在我们看Beyond Meat和Impossible Foods,发现他们做了很多生物科技方面的探索。比如,人造肉是否能模拟出动物纤维、是否能模拟血红素里血的状态,都属于生物科技的探索。这些探索有些是专利,有些是保密技术,有些可能是经验,有些是历史数据,这些东西都是一个公司的技术壁垒。这些壁垒会导致这些公司有一些不可被复制的竞争优势。但再往后的时候,可能品牌也会成为一个竞争优势。

我相信人造肉的价格一定会降到民用的水平。这就像一开始特斯拉做电动车的时候,电动车那么贵,但现在出了30多万价格的车,已经算降到了民用的价格。所以,你也可以把今天的人造肉理解为特斯拉早期的跑车,若干年之后,随着技术的进步一定会降价,让最普通的大众都能买得起,也就是中小企业可以批量生产的水平。

Beyond Meat和Impossible Foods的核心技术都在于对配方的开发和对原料供应链的把控上,为了让人造肉的口感和味道更接近真肉,必须对植物来源的原料进行细致的选择,人造肉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和脂肪,其次是调味剂、色素和黏合剂等添加剂,把Beyond Meat和IF的专利分析一遍,就会发现它们都花费了大量的精力寻找口感更像真肉的植物蛋白、植物脂肪和植物添加剂,而IF还特别开发了一种至关重要的成分,一种植物来源的血红素,并专门开发了它的低成本生产技术。

这些特殊成分的生产技术和最终的配方,都被两家公司以专利和技术秘密的形式保护了起来。专利保护是技术天然的壁垒。除了专利以外,随着两家公司规模的扩大,对供应链的把控将成为它们的另一个核心竞争力。

以公开的数据来看,两家公司已经把人造肉的成本控制在了和真肉差不多的水平,还是相当可观的。不过正如我前面所说,随着规模的扩大,人造肉的成本会被原料供应量所影响。

好,以上就是两位老师关于人造肉问题的回答。如果你希望更全面、系统地了解人造肉技术,以及其中涉及到的合成生物技术,也欢迎你点击文稿下方的图片,去学习李腾老师的《前沿科技·合成生物学》。如果你对商业洞察更有兴趣,也可以去学习刘润老师的《商业洞察力30讲》。

这就是本周的#邵恒帮你问#。我是邵恒,我们明天见。

刘润:《人造肉火了:未来饿了不吃饭,充个电也行?》

https://mp.weixin.qq.com/s/SlNMgdCyQGlhRI8tOqMm3w

Leave a Comment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

Scroll to Top